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東龍
Li, Tung-Lung
論文名稱: 清初陳維崧、徐紫雲詩詞題詠及形象建構
A Study of Image Construction and the Poetry of Chen Weisong and Xu Ziyun in Early Qing.
指導教授: 李欣錫
Lee, Hsin-Hsi
口試委員: 曹淑娟
卓清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陳維崧徐紫雲形象建構明清男色九青圖詠迦陵填詞圖
外文關鍵詞: Chen Weisong, Xu Ziyun, Image Construction, Male homoerotic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iuqing Picture Poetry, Chialing Lyrics with Pictur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1625-1682)為陽羨詞派代表人物與開派宗主、清初詞壇大家,「其人」如何被後代接受?其與男寵徐紫雲 (1644-1673) 為人津津樂道的纏綿艷史,是如何進入世人眼光?本研究由文學史內部的討論另闢蹊徑,從另一面向研究陳維崧,梳理其與徐紫雲之交往。首先藉由陳維崧寫徐紫雲以及其他歌僮之作品,論析其詩歌中的自我表述。再分析《九青圖詠》、《迦陵填詞圖》兩組圖像題詠文本,從中考察題詠者筆下陳、徐二人之形象,進而論證陳維崧、徐紫雲的戀情之所以廣為流傳,實乃陳維崧與清初文人刻意營造之才子侍女風流形象,並藉由圖像繪製與詩詞書寫、題詠唱和達成,乃一龐大的文學文化活動。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旨在說明本研究內涵與意義。第二章為〈建構的契機:順治十五年雅會與三首歌僮歌行長篇〉,以順治十五年 (1658) 陳維崧所作三首歌僮長篇歌行體為核心文本,討論其以歌僮為主題的詩歌中呈現的追憶情懷,並以此作為陳、徐二人形象建構的契機。第三章為〈建構的過程:康熙三、四年《九青圖詠》題詠〉,處理《九青圖詠》的相關論題,認為《九青圖詠》為一組艷色文本,具有男性文人的情慾觀看,題詩中充斥男色典故,同時也是一部營造兩人風流等形象的作品,此乃形象建構的過程。第四章為〈建構完成:康熙十七年《迦陵填詞圖》題詠及形象定調〉,以《迦陵填詞圖》為討論文本,圖像與題詞中將陳、徐二人並置,呈現風流詞人與吹簫侍女密不可分、倚聲填詞的形象,正可作為兩人形象建構的完成。第五章為結論,回顧陳維崧與徐紫雲的詩詞題詠與形象建構軌跡,並說明此研究之意義以及未來可開展之面向。


    Chen Weisong (Style Name: Chi Nien; Pseudonym: Chia Ling, 1625-1682) was the personage and founder of the Yangxian school of poems and the great master of poetic circles in Early Qing Dynasty. How was the “person” accepted by posterity? What were people’s sentiments on the linger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 and the male imperial concubine Xu Ziyun (1644-1673)? This study took a different approach purely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with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research Chen Weisong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and to sort out his interaction with Xu Ziyun.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analyzed Chen Weisong’s self exposition through his works written about Xu Ziyun and other child singers, then reviewed the two sets of image narration and intoning version of “Jiuqing Picture Poetry” and “Chialing Lyrics with Pictures” to examine the image of Chen Weisong and Xu Ziyun therefrom described by the narrator, further expounding and proving that the love affair between Chen Weisong and Xu Ziyun widely circulated was an hallucinated affair between a gifted scholar and a waiting maid deliberately engendered by Chen Weisong and the literati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was done by an echo of image drawing, poetry writing, narration and intoning. These were a huge literary and cultural activity.
    The paper comprise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ims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urning Point of Construction: the 15th Year of Shun Zhi Reign (1658) Literary Fair and Lengthy Version of Three Child Singer Songs in Song Line Body”, of which the core text was the Song Line Body of Lengthy Version of Three Child Singer Songs made by Chen Weisong, discussing the reminiscence displayed in the poetry themed with child singers and used as a turning point of image construction for Chen Weisong and Xu Ziyu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Narration and Intoning of ‘Jiuqing Picture Poetry’ in the 3rd and 4th Year of Kangxi Reign”, processing relevant topics upon “Jiuqing Picture Poetry”, considering “Jiuqing Picture Poetry” a set of erotic version with male literati's lusts. The poetry was filled with male homoerotic allusions, and was a work that engendered an image of two people’s love affairs. This is the process of image construc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Construction Completion: Narration and Intoning of ‘Chialing Lyrics with Pictures’ and setting a tone for image in the 17th Year of Kangxi Reign”. “Chialing Lyrics with Pictures” was discussed therein. Chen Weisong and Xu Ziyun were juxtaposed in the images and inscriptions, presenting an image of a romantic poet inseparable from the bamboo flute maid player and lyrics writing in accordance with sheet music that completed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fellows. Finally,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referring to retrospect of the poetry narration and intoning, and image construction trajectory of Chen Weisong and Xu Ziyun,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s well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問題的提出..................................................... 9 二、相關文獻回顧......................... ........................... 12 (一)明清男風與娼妓、優伶研究....................................... 12 (二)陳維崧與徐紫雲相關研究......................................... 16 三、章節大綱與方法................................................... 21 第二章:建構的契機:順治十五年雅會與三首歌僮歌行長篇................. 25 一、冒襄水繪園讌集與遺民論述......................................... 26 (一)陳維崧順治年間行跡..............................................26 (二)世外桃源:水繪園與遺民心態......................................30 二、歌僮七言歌行長篇:「歌僮三曲」細讀................................35 (一)英雄淪落的悲歌:〈秦簫曲〉......................................35 (二)舊音消逝的嘆曲:〈徐郎曲〉......................................43 (三)官路蒙惜的盼音:〈楊枝曲〉......................................48 三、眷戀盛世:陳維崧歌僮歌行中的追憶情懷..............................54 (一)陳維崧少年天才與江南逸樂........................................54 (二)盛世想像:開元天寶與崇禎........................................58 (三)歌舞盛世:音樂作為家國興亡之表徵................................63 四、小結..............................................................68 第三章:建構的過程:康熙三、四年《九青圖詠》題詠......................71 一、陳維崧、徐紫雲如皋七年艷事簡論....................................71 二、《九青圖詠》的成因、傳播與影響................................... 78 (一)《九青圖詠》的圖面訊息..........................................78 (二)康熙初年廣陵唱和與《九青圖詠》創作背景..........................86 (三)引領風潮:康熙七年陳維崧入京....................................91 三、《九青圖詠》題詩分析與形象建構....................................96 (一)「聲色」:題詩的聲音、圖像與男性觀看............................96 (二)陳維崧、徐紫雲的形象投射........................................100 (三)男身女相:《九青圖詠》的性別閱讀................................108 四、小結..............................................................113 第四章:建構完成:康熙十七年《迦陵填詞圖》題詠及形象定調..............115 一、雲郎之死:徐紫雲的追感詞與悼詞....................................115 二、《迦陵填詞圖》的圖面訊息與背景....................................120 (一)《迦陵填詞圖》基本訊息與相關論述................................120 (二)《迦陵填詞圖》創作背景:陳維崧棄詩弗作與成為詞壇領袖 124 三、《迦陵填詞圖》題詞與形象分析......................................126 (一)吹簫侍女:《迦陵填詞圖》中的徐紫雲形象..........................127 (二)風流詞人:《迦陵填詞圖》中的陳維崧形象..........................132 四、餘響:商丘陳氏與紫雲捧硯歌........................................136 五、小結..............................................................143 第五章:結論..........................................................144 徵引文獻..............................................................148

    (一)古籍文獻
    [戰國]韓非著;陳其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西漢]劉向:《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東漢]辛氏撰:《三秦記》,上海:上海書店, 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第51冊。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晉]王嘉:《拾遺記》,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2冊。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唐代筆記小說》,第2冊。
    [唐]李白著;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唐代筆記小說》,第1冊。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孟棨:《本事詩》,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唐代筆記小說》,第2冊。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叢書集成初編》第1659冊,據守山閣叢書本。
    [唐]范攄:《雲溪友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341冊。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唐]崔令欽撰;任半塘箋訂:《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出版社,1978年。
    [唐]歐陽詢編修:《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駱賓王著;[清]陳熙晉箋著:《駱臨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顔師古:《大業拾遺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唐代筆記小說》,第1冊。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灼:《碧鷄漫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宋代筆記小說》,第1冊。
    [宋]王讜:《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佚名:《宣和畫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畫史叢書》,第1冊。
    [宋]宋敏求:《長安志》,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1年《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第91冊。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昉編:《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三編。
    [宋]俞文豹撰;張宗祥輯錄:《吹劍錄續》,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69冊,據江都陸氏校刻本。
    [宋]洪咨夔:《平齋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四部叢刊廣編》,第41冊,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劎樓景宗鈔本。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馬令:《馬氏南唐書》,臺灣:臺灣商務,1966年《四部叢刊》,據明嘉靖二十九年顧汝達刊本。
    [宋]高觀國:《竹屋癡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叢書集成續編》,第207冊,。 
    [宋]陳起:《江湖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四庫全書珍本》,第21集。
    [宋]程大昌:《雍錄》,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第51冊。
    [宋]歐陽修;[宋]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劇品》,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0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徐熥:《徐熥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張岱:《瑯環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85年。
    [明]張岱著;淮茗評註:《陶庵夢憶評註》,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3年。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7冊。
    [明]楊慎:《詩品》,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第81冊。
    [明]鄭仲夔:《雋區》,收於《玉塵新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268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藍瑛;[清]謝彬纂輯:《圖繪寶鑑續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畫史叢書》,第2冊。
    [明末清初]佚名著:《燼宫遺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叢書集成續編》,第278冊。
    [清]王士禛:《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王文治著;劉奕點校:《王文治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清]王攄:《蘆中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八輯,第22冊,據民國五年錢燿伊鈔本影印。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余懷:《余懷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余懷著;李金堂校註:《板橋雜記(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吳翌鳳:《與稽齋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02冊。
    [清]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82冊。
    [清]吳應箕:《樓山堂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叢書集成初編》第2167-2170冊,據粵雅堂叢書本。
    [清]宋犖:《筠廊偶筆 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李鄴嗣:《杲堂詩文集‧杲堂詩續鈔》,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杜濬:《變雅堂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94 冊,影印清光緖二十年黃岡沈氏刻本。
    [清]汪琬:《鈍翁前後類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95冊。
    [清]沈初:《蘭韻堂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67冊。
    [清]周亮工輯:《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三選《結鄰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6冊。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冒辟疆著輯;萬久富、丁富生主編,《冒辟疆全集》,江蘇:鳳凰出版社,2014年。
    [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袁枚著;王英治標點:《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清]陳維崧:《湖海樓詩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叢書集成續編》,第173冊,據康熙六十年陳履端重刻本。
    [清]陳維崧著;陳振鵬標點;李學穎校補:《陳維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彭孫貽:《茗齋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續編集部,第74冊。
    [清]鈕琇:《觚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17冊,據清康熙臨野堂刻本。
    [清]葉夢珠:《閱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趙懷玉:《秋籟吟》,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陳乃乾輯《清名家詞》本,第5冊。
    [清]劉珊:《亦政堂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27冊。
    [清]劉嗣綰:《尚絅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69冊。
    [清]錢儀吉纂:《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龔鼎孳著;孫克強、裴喆校點:《龔鼎孳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清〕方文:《嵞山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8冊,據清康熙臨野堂刻本。
    [清〕侯方域:《四憶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2冊,據清順治刻本。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程千帆主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湯問》,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上海圖書館編,《冒廣生友朋書札》,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二)近人論著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
    小明雄:《中國同性愛史錄》,香港:粉紅三角,1997年。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利民、丁富生、顧啟著:《冒辟疆與董小宛》,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凌靚華:《歌唇一世銜雨看──九世紀詩歌與伎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付興林、倪超:《〈長恨歌〉及李楊題材唐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以徐渭、方文、朱彝尊為個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城市、慾望與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絢隆:《陳維崧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周象耕:《旋乾轉坤話男旦:乾旦面面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孟森:《心史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冒廣生:《冒巢民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
    施曄著:《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康宜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 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馬祖熙:《陳維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1996 年。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次溪編,《清代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張杰:《趣味考據:中國古代同性戀圖考》,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杰:《斷袖文編:中國古代同性戀史料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梅爾清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
    陸勇強:《陳維崧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年。
    程宇昂:《明清士人與男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劉東海:《順康詞壇群體步韻唱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潘光旦譯,靄理士著:《性心理學》,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蔣寅著:《王漁洋與康熙詩壇》,江蘇:鳳凰出版社,2013年。
    譚帆:《優伶史》,臺北:華成書局,2004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
    嚴迪昌:《陽羨詞派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日]大木康:《冒襄與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日]大木康:《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英]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三)學位論文
    王佩萱:《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何大衛:《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日康:《論陳維崧倚聲填詞的創作動機》,香港:香港教育學院哲學碩士學位課程碩士論文,2015年。
    李宗昱:《唐代華清宮的營建與佈局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學碩士論文,2011年。
    李俊威:《明末清初文人階層的男色關係與交誼──陳維崧與徐紫雲的案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哲學碩士論文,2015年。
    林雨潔:《晚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許嘉瑋:《清初廣陵詞人群體研究──以評點與唱和為主的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嘉瑋:《經學視野下的清代詞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趙振興:《論清中期優伶品鑒與優伶呈現之意義》,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明德:《清代男色風氣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鄭淇丰:《從〈詠懷古蹟〉、〈板橋雜記〉論余懷的金陵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蕭涵珍:《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戴冠民:《〈品花寶鑑〉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四)論文集論文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頁73-123。
    何冠彪:〈「得福不知今日想,神宗皇帝太平年」──明、清之際士人對萬曆朝的眷戀〉收入單周堯主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八十周年紀念學術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李碧:〈冒襄家班與明清之際戲曲活動──以觀劇詩為中心〉,收於杜桂萍主編《明清文學與文獻》第3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368-393。
    楊玉成:〈建構經典:王漁洋與文學評點〉,收錄於林玫儀主編:《王士禛及其文學群體》,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2017年,頁119-249。
    [美]袁書菲:〈如食橄欖:十七世紀中國對男伶的文學消受〉,收於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頁291-297。
    [美]袁書菲:〈規範色慾:十七世紀的男色觀念〉,收入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381-389。

    (五)期刊論文
    王學玲:〈不可侵犯的懺語──明清之際自敘傳文的諧謔與悔愧〉,《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頁71-111。
    牟發松:〈說「風流」──其涵義的演化與漢唐歷史變遷〉,《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2期),頁4-16。
    何大衛:〈明末清初的「男色」風氣與笠翁之文學作品〉,《中國文學研究》第19期(2004年12月),頁133-158
    吳存存:〈《龍陽逸史》與晚明的小官階層〉,《中國文化》第12期(1995年),頁211-219
    李萍:〈《紫雲出浴圖》詩詞題跋錄〉,收於郭純富主編:《旅順博物館學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頁118-128。
    房學惠:〈簡析《紫雲出浴圖》卷〉,《東南文化》總第189期(2006年),頁91-96。
    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第八期(2009年春季),頁61-100。
    侯迺慧:〈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11月),頁73-112。
    姚達兌 :〈(後)遺民地理書寫:填詞圖、校詞圖及其題詠〉,《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5卷第1-2期(2013年4月),頁57-71。
    夏志穎:〈論「填詞圖」及其詞學史意義〉,《文學遺產》第5期(2009年),頁115-120
    張宇聲:〈王漁洋揚州文學活動評述〉,《淄博師專學報》第1期(1996年1月),頁50-57。
    張宏生:〈王士禛揚州詞事與清初詞壇風會〉,《文學遺產》第5期(2005年),頁87-98。
    張宏生:〈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7期(2013年7月),頁205-221。
    郭劼:〈晚明至民初視覺文化與男同性關係之想像〉,《中正漢學研究》第22期(2013年12月),頁213-238。
    郭英德:〈儀式與象徵:清順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劇述論〉,《嶺南學報》第六輯(2016年7月),頁63-88。
    陳益源作:〈明末流行風──小官當道:明代的三部同性戀小說〉,《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41-44。
    陳翠英:〈疆界內外──《聊齋誌異》的同性情愛〉,《文與哲》第9期(2011 年12 月),頁317-350
    陸方龍:〈流離.記憶.生存──吳梅村歌行體詩中的江湖藝人及其表演〉,《明清詩文研究》第1期(2011年6月),頁169-191。
    傅及光、李立信:〈從《品花寶鑑》探討清代相公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2期(2004年12月),頁135-155
    邵彥:〈明清同性戀題材繪畫初探──從兩件中央美術學院藏畫出發〉,《美術研究》2012年第4期,頁47-58。
    裴世俊:〈王士禛五載揚州的文學活動與成績〉,《齊魯學刊》第2期,(2002 年),頁49-52
    趙山林:〈試論清初文人戲曲活動及與詞創作之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2013年6月),頁147-168。
    嚴志雄:〈吳梅村《琵琶行》中之「南」與懺悔〉,《中國文學學報》(北京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第6期(2015年12月),頁79-98。
    蘇淑芬:〈「是誰家本師絕藝」──《湖海樓詞》中的江湖藝人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9月),頁233-272

    (六)研討會論文
    陳建男:〈《迦陵填詞圖》題詠之文獻價值──兼論陳維崧研究的新視角〉,天津南開大學主辦「觀念‧視界‧方法──中國文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第二屆兩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論壇」,2011年4月15-17日。
    陳建男:〈清代填詞圖題詠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第三屆明清文學學術研討會」,2016年6月3日,頁5-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