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芝華 LU-CHIH-HUA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1-94年教科書內容分析 Discuss the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ts Developement in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extbook of 1972-2005 |
指導教授: |
沈姍姍
Shen San-Sa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8 |
中文關鍵詞: | 性教育 、內容分析法 、性教育課程發展 、課程標準 |
外文關鍵詞: | sex education, content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urriculu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民國61-94年國民中小學教科書中性教育課程之內容,與探討影響內容變革的因素。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針對民國61-94年國民中小學使用的「健康教育」、「道德與健康」、「健康與體育」、「公民與道德」、「家政」教科書進行分析,並根據研究發現,採用文獻分析出相關的影響因素,並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結論說明如下:
一、就整體數量討論:
國民中小學的性教育知識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二、就類目分布比例討論:
(一)國小健康科中性教育知識主類目以婚姻與家庭最多,性和社會文化最少;(二)國小健康科各類目有逐漸分佈平均且多元的趨勢;(三)國中健康科、公民與道德科、家政科中性教育知識類目以人類性的發展為最多,性和社會文化最少;(四)國中健康科、公民與道德科、家政科各類目有逐漸分佈平均的趨勢。
三、定質的分析方面:
(一) 生殖系統與生理學的內容以82年國小課標的《道德與健康》最詳盡;(二) 對於青春期的描述各課程標準皆有,每個人的身體變化速率與時間各異、青春期的變化與特徵、月經、夢遺、第二性徵等內容,顯示青春期為性教育最主要的內容,且其概念各期皆同;(三) 性認同方式皆採用兩性生殖器官圖,而性傾向以「異性戀」為主,各課程標準的教科書皆未提及「同性戀」;(四) 人類性反應的內容由早期僅有探討「自慰」,到後期更廣義的定義為,人與人的接觸如握手、擁抱、親吻可以產生親切感與快樂,以及傳遞正向的性態度;(五)各期皆缺少避孕方式的內容;(六) 友誼部分由早期「無分性別的友誼」進而增加為「異性友誼」的內容;(七) 自82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後開始出現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內容;(八)民國89年九年一貫課程開始更重視約會、戀愛等主題;(九)婚姻與家庭的內容由核心家庭轉變為多樣貌的家庭型態,然而在圖片的呈現仍以核心家庭為主,而婚姻的內容由僅呈現美滿的家庭轉而增加離婚的選擇與調適;(十) 性別角色由具有「性別刻板印象」轉變為「剛柔並濟的雙性化角色」;(十一) 教科書內的性教育多以西方醫學角度解釋,民國89年九年一貫課程後才增加少數的中醫觀點。
四、影響性教育發展的因素有三: 國家政策與法律制訂造成的影響、婦女運動的影響、倡導者的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發現,對教材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extbook of 1972-2005,and discuss the factor of influencing the content change.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 Research object is "Healthy education","morals and health","the health and athletics","the citizen and morals","home economics" textbook of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t 1972-2005.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alysis,and adopt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lated influence factor. Inducing the conclusion explains as follows:
1.Discuss for the whole quantity
The sex education knowledge of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contain gradual augmentative trend.
2.Distribute the comparison discussion for the category
(1)The main category of the sex education knowledge is known as the majority of the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the health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ex and social culture are least.(2)The health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each kind of category has to distribute the average and diverse trend gradually.(3)The sex education knowledge category takes mankind development as at mos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ealth curriculum ,citizen and morals curriculum, the home economics curriculum , sex and social culture are least .(4)The junior high school health curriculum ,citizen and morals curriculum ,the home economics curriculum each kind of points have to distribute the average trend gradually. (5)The content of grow system and physiology to edit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 in 1993 of “the morals and health” is most detailed.(6)The part of the comity is then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the opposite sex comity" by "have no comity of dividing into the sex" of earlier period.(7)Start appearing the content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sexual harassment after 1993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8)The Nine-Year Educational Program beginning even values the appointment, in love with etc. topic.(9)The content of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is been many family type of the appearanceses by the core family change, however present to still regard the core family as principle in the picture, and marriage of content by present the happy family to turn only and increase the choice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divorce.(10)The sex role by have "the sex stereotype" change as "the sturdy and graceful double turns the role".(11)Most of the sex education in the textbook explains with the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angle, Nine-Year Educational Program behind just increase few Chinese medicine standpoints.
4. The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sex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s three:The national policy and law establish the influence for causing、the influence that the women exercise、Initiate the influence . Finally the basis studies to find,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will study to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suggestion in the future.
一、中文文獻
丁大田(1995)。生物學上的女性。載於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103-118頁)。台北:性林文化。
內政部戶政司(2004)。初婚年齡按年齡與教育程度分。2005年7月19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玥好(2003)。學生性騷擾/性侵害問題之處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65-78。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台灣教授協會(1993)。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江漢聲,晏涵文主編(1995)。性教育。台北:性林。
李元貞(1993)。體檢國小教科書-主題體檢:兩性觀。台北:台灣教授協會。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阮芳賦(1995)。性教育芻議。臺灣性學,創刊號。台北:中華民國性教育學會。
何春蕤,曾意琇(採訪)(2003)。燃起「性」頭:親愛的,你也可以這樣地「談性」:專訪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何春蕤教授。教育研究,109,19-24。
吳玉釵(1990)。我國性教育教材分析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9,29-67。
吳明清(200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林芸芸(1978)。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的性知識、態度、行為調查研究。學校衛生,3,1-17。
林怡君(1998)。兩性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兩性知識、態度及相處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芬(1995)。性教育的領航完整性教育指導手則(幼稚園∼高中)。杏陵天地,4(1),28-30。
林碧雲(2000)。數字在說話--從國小社會科教科書(4-6 冊)檢視教科書中兩性的不平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02-106。
林燕卿; 郭明旭(採訪)(2003)。台灣性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專訪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林燕卿所長。教育研究,109,12-18。
邱淑宜(1990,4月23日)。官方首次對學校舉辦"性"研討會,健全'性教育'從輔導老師開始。聯合晚報,9版。
邱襟靜(2004)。國小高年級性教育教學介入效果之研究─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段貞夙(1993)。從傅柯《性史》卷一之權力觀分析台灣社會中的性論述。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雅彬(1996):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及性教育需求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玫 (1990)。父母、子女、性教育。台北:商務。
高忠義(譯)(2002)。Richard A. Posner 著。性與理性(Sex and reason : 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台北:桂冠。
高紀惠(1978)。國小女生初經問題。健康世界,8-10。
高毓秀(1986)。台北市國中教師性知識,態度,及專業「性角色」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課程發展議會(1997)。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馬友群(1992)。日本的性教育。諮商與輔導,83,39-45。
夏敏華(1989,10月31日)。性教育的理念和目標。青年日報,10版。
晏涵文(1977)。健康教育教師對性教育應有的認識。健康教育,40,50-52。
晏涵文(1981)。家庭生活與性教育-意義及做法。健康教育,48,14。
晏涵文(1990)。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晏涵文、李蘭、林燕卿、張利中、白瑞聰(1992)。幼稚園至高三學生、家長及教師對實施性教育內容之需求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
晏涵文、林燕卿(1992)。國中、高中性教育教學介入之效果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保健工作研究報告。
晏涵文、林燕卿、杜文麗、白瑞聰(1992)。台北市國小五年級實施月經教學效果探討。行政院衛生署。
晏涵文、林燕卿、秦玉梅(1992)。國中高中性教育教學介入之效果研究。行政院衛生署。
晏涵文、林燕卿、白瑞聰(1995)。教師愛滋病教學現況態度及需求研究。行政院衛生署。
晏涵文、蘇鈺婷、謝佩如、閔肖蔓(1999)。國小高年級學生及家長性教育現況及需求研究。美國安泰人壽保險台灣分公司八十八年委託計畫。
晏涵文、劉潔心、熊賢芝、丁介陶、劉捷文(2000)。青少年愛滋預防電腦軟體的設計及其效果評估。行政院衛生署。
晏涵文、劉潔心、劉貴雲、蘇鈺婷、張君涵(2000)。「真愛要等待」教學效果研究—針對國二學生兩性交往為基礎的性教育課程計劃。行政院國科會。
晏涵文、劉潔心、林怡君(2002)。 國民小學教師性教育專業知能與進修需求研究。
國科會研究。計劃編號:NSC90-2511-S-003-086。
莊明貞(1997)。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載於「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
莊明貞(1999)。教育與性別。載於全國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墾丁工作坊論文集。
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莊明貞、林碧雲(1999)。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載於全國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墾丁工作坊論文集。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秦玉梅(1987)。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與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獅甲國中(1987)。高雄市獅甲國中性教育需求之研究。高雄市:獅甲國中。
《島嶼邊緣》(1993)。身體氣象,6。
施燕飛(1993,6月8日)。性教育錄影帶嘉惠青少年,[陽光百合]將分送至全省各國中及小學供老師當教材。中國時報,5版。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Newman, B.M., & Newman,P.R.著。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台北:揚智。
陳美瓊(1991,1月5日)。落實中小學性教育衛署教部培訓師資。中國時報,5版。
陳金山、劉培新、高琦涵(譯)(1999)。Thibodeau & Patton著。最新解剖生理學(Structure & function of the body)。台北:華騰。
陳彰惠、胡月娟、黃玉珠、苗芳、李降桃、何美華、黃瑤華、蕭伶、廖彩言、林錦英、馮琪瑩、劉德慧、陳嘉琦、周汎澔、揚雅玲、賀姝霞、陳淑(譯)(1997)。Katharyn A.May&Laura R. Mahlmeister著。產科護理學(Maternal and neonatal nursing)。台北:華杏。
陳秀玲(1998)。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一性徵成熟狀況及性知識和性態度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月(200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溝通與其性知識、性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8)。性別角色。載於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61-74頁)。台北:性林文化。
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欣戊(1990)。性別角色的形成。載於賴保禎主編,發展心理學(205-231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昇鵬(1986)。智能不足學生性教育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張珏、王舒芸(1997)。情慾自主與兩性平等的性教育。學生輔導,48,38-49。
張珏(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裕鴻(1982)。國中三年級性知識、 態度、行為調查研究。教育文粹,11,31-44。
張盈堃(2000)。性別迷思-從批判教育學的抗拒觀點論教科書意識形態再生產的問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政傑(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教材理想的需求。台北:心理。
黃政傑、張嘉育(1999)。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載於全國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墾丁工作坊論文集。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楚雄(1998)。當代台灣男同性戀恐懼症現象一瞥之哲學探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翠瑛 (1998)。知覺家長性別角色超越對其個人性別角色超越影響之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57,81-96。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楊玉玟(1994)。青春期性教育實施時應注意的層面。健康教育,73,7-13。
楊孝爃(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台北:東華。
楊育英(2003)。特殊家庭青少女婚前性行為及其相關經驗之質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楊佳羚(2002)。國中性教育的人類學初探-以性教育論述與課堂實踐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蔡曼君(1989,5月13日)。「張老師」舉辦「性教育系列講座」。青年日報。3版。
劉仲冬等(2000)。「性醫學與性教育」座談。刊於何春蕤主辦之「性/別政治與主體結構-第三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6-332)。台北:麥田。
劉金珠(1997)。從教科書的檢核中尋找兩性平等的出入。教育部國小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畫成果彙編。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惠琴(1981)。大學女生的性別角色與事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歐用生(1981)。課程研究方法論-課程研究的社會學分析。高雄市:復文。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3。
歐用生(199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高雄醫學兩性研究中心主辦。
歐玲華(1982)。國中學生的性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報告。教育資料文摘, 52,95-119。
戴銳斯公司(1999)。1999 DUREX全球性調查。2005年6月2日,取自http://health.healthonline.com.tw/article/p554b1.html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90)。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謝小芩,王秀雲(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發表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83 年5 月19 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謝小芩(1999)。檢視國中新版教科書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
謝小芩(2000)。臺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103-121)。台北:師大書苑。
謝臥龍(1999)。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載於全國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墾丁工作坊論文集。台北: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鐘碧娟(1988)。性教育輔導課程對國中生性知識、性態度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簡維政(1992)。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蘇芊玲(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蘇芊玲(1999a)。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蘇芊玲(1999b)。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心理。
二 教科書與課程標準
南一書局企業(2000)。國民小學建康第九冊。台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2002)。國民小學建康第九冊。台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2002)。國民中學建康第一冊。台南:南一。
南一書局(2004)。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五冊。台南:南一。
南一書局(2005)。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六冊。台南:南一。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197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編輯(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1975)。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82)。國民中學家政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82)。國民小學健康教育第五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82)。國民小學健康教育第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83)。國民中學家政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83)。國民中學健康教育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98)。國民中學健康教育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98)。國民中學健康教育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99)。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2001)。國民小學健康第十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康軒文教事業(2001)。國民小學健康第十一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2003)。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二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2004)。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一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2004)。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四冊。台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第十一冊。台北:康軒。
翰林出版事業(2000)。國民小學健康課本第九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2001)。國民小學健康課本第十一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2003)。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一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2003)。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一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2004)。國民小學健康課本第十一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2005)。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四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2005)。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第二冊。台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2005)。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第八冊。台南:翰林。
三、西文文獻
Apple, M. & L. K.(1991). The politics of thetextbook. New York: Routledge.
Basow,S.A.(1992).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3rd.).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m, S. L. (1981). Bem Sex-Role Inventory, professional manual . Palo Alto,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lock, J. H.(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512-526.
Burke, S. (1970). Sex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R. S. Rogers (Ed.) Sex
Education-rational and re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rt, J.J.,& Meeks, L. B.(1975). Education for Sexuality : Concepts and Programs for
Teaching. Pholadelphia, PA: W. B. Saunders Co.
Eggleston, J.(1977). The sociology of schoolcurriculum. London: RKP.
Foucault(1979).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I:An Introduction. London: Penguin
Books.
Galenson,Walter,ed(1979).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The Postwar Experien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rris, A. (1969).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 R. S. Rogers (Ed.) Sex Education
regional and re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r Majestey’s Inspectorate (1986). Health Education From 5 to 16, Curriculum
Matters 6,HMSO.
Hsiao,Hsin Hua.ng(1991).Emerging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pp.127-140 in Two Societies in Opposition: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Forty Years,edited by Ramon
H.Mayers.Stanfor:Hoover Institute Press.
Kelly, G. P. & A. S. Nihlen(1982). School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Patriarchy, in M.Apply,(ed.):Curtur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RKP.
Lerner, R. M. & Shea,J.A(1982).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In B.B. Wolman
(ed.),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503-525. Englewood Cliffs, N.J.:
Pretice-Hall,Inc.
Libert, R. M., Wicks-Nelson,R.& Kail, R. V.(1986).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th ed.).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Inc.
Maris A. Vinovski (1981) . An ‘Epidemic’ of Adolescent pregnancy ? Some
Histor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6,205-217.
Moore ,Michele J., &Rienzo, Barbara A.(2000):Utilizing the SIECUS guidelines
to assess sexuality education in one state:Content scope and importanc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0(2):56-60.
National Guidelines Task Force(1991).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Newman, B.M.,& Newman, P.R.(1986). Adolescent development.Columbus,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
Sanford,N.(1989).Providing sensitive health care to gay and lesbian youth.Nurse
Practitioner,14(5),30-39.
Schaffer, K. F.(1980).Sex Role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Reading, Mass.:Adison-Wesley.
Sex Education Forum (1994). Developing and reviewing a school sex education policy: a positive strategy.
Shaffer, D. R.(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4th ed).
New York: Brooks/ cole, and ITP.
Spodek, B.,& Saracho,O. N.(1994). Right from the start: teaching children age
three to eight,Boston : Allyn and Bacon.
Suthetland,N.B.(1981). Sex Bias in Educa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
Trecher, J. L.(1971).Women in U.S. History High Social Textbooks, Social Education(March).
Weinstein, E & Rosen, E.(1988). Sexuality Counseling. California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