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宥任
Chen,Yu Jen
論文名稱: 中國歷史上的象與象牙
The Elephant and Ivory in China history
指導教授: 陳元朋
Chen,Yuan Peng
李卓穎
Li,Cho Ying
口試委員: 金仕起
潘宗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象牙珍貴性象貢
外文關鍵詞: elephants, ivory, value, the tribute of elephan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使用象與象牙的歷史悠久,幾可回溯到商周時期(約距今三千年)。象在中國,多作為宮廷中帝王座騎;象牙則常見於禮器或是奢侈工藝品之用。
    以往研究中國的象與象牙,多著重在兩方面:一是象群的分布與變遷狀況;二為象牙的工藝品鑑賞部分。
    象與象牙一直是中國人眼中的珍稀物質,現今象群僅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要取得象牙製品亦相當不易。本文主要討論的核心在於,象與象牙的珍貴性,並非亙古不變的,從以往的「捕象不易」,隨時代與人為的開發,轉變為「無象可捕」的狀況。本文透過象群的分布與變遷狀況,結合文獻中對於象牙的利用與需要狀況,交互比對出中國人對於象與象牙的追求與依賴,也因為這種強大的社會需要,再造成象群的被捕殺及南遷,使得要取得象與象牙成為更加困難的一件事。這種象與象牙珍貴性的結構變異的過程是本文的論述核心。


    The history of using elephants and ivory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ime of Shang Zhou Dynasty( about 3000 years ago). In the ancient China, elephants had mostly been used as royal mounts, whereas ivory had been used to make luxuries and ritual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es of Chinese elephants and ivory were predominately focused on two sides: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herds, and the artistic appreciation of ivory luxuries.
    Elephants are rare and can only be found at the southwest China, which makes ivory more precious hereafter.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about the issue that the value of elephants and ivory varies from time to time.
    Through the changing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elephants, this thesis combines the use and need of ivory evidenced from literatures to realize the dependence in ancient China. Ironically, because of the strong social needs, amounts of elephants were hunted, forcing the herds migrant to southern area. As indicated in this thesis, it is not hard to find out that a negative loop makes getting ivory become harder and har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gration of elephants and the changeable value of ivory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 thesis.

    一、緒論 1 二、近代以前象在中國的分布範疇及其變遷 9 2-1中國古脊椎生物學裡的象 9 2-2歷史時期中國象群的分布與變遷 15 2-3物稀為貴的時間點 23 2-4小結 28 三、象的物質文化 29 3-1歷代禮制中的象與象牙 29 3-2中國古代的象牙手工業 38 3-3歷代市舶制度裡的象牙 44 3-4小結 52 四、象貢-象與象牙所涉及之物質文化變遷 53 4-1目光之所聚-歷代地志裡的象 53 4-2遐方來貢的來源 67 4-3朝貢制度下的象貢及其歷史意義 76 4-4小結 80 五、結論 81 六、參考文獻 84

    (一) 古籍(按作者筆劃排列)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影印。
    方詩銘,《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1981。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圻,《續文獻通考》,明萬曆刻本,收入《元明史料叢編》,台北:文海,1984。 謝啟昆,《廣西通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王溥,《唐會要》,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伯麟修,慶源纂,《欽定兵部續纂處分則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佛陀跋陀羅、法顯,《摩訶僧祇律》,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吳長元,《宸垣識略》,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呂不韋著,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
    宋濓著,楊家駱主編,《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
    李如圭,《儀禮集釋》,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27輯,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李延壽,《南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李昉,《太平御覽》,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李東陽纂,申時行重修,《大明會典》,明萬曆刻本,收入《元明史料叢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李維鈺原本,沈定均續修,《光緒漳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沈約,《宋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周凱纂修,《厦門志十六卷》,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周達觀,《眞臘風土記》,台北:藝文,1966。
    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段公路,《北戶錄》,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七十六輯,十萬卷樓叢書第六函,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范成大著,胡起望、賈光廣校注,《桂海虞衡志輯佚校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唐慎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唐慎微,《証類本草》,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馬端臨,《文獻通考》,收入《國學基本叢書》,台北:新興書店,1964。
    馬總,《意林》,據清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高士奇,《清吟堂全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一百六十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崔豹,《古今注》,收入《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第九輯,怡蘭堂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張廷玉著,楊家駱主編,《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
    張昱,《張光弼詩集》,收入《四部叢刊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張夑,《東西洋考》,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張鷟,《朝野僉載》,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曹昭,《格古要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
    清代官修,《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代官修,《清通典》,河北:黃山書社,2008。
    脫脫著,楊家駱主編,《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郭璞,《爾雅郭注》,台北:新興書局,1977。
    陳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殘本》(附輯佚),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陶宗儀,《說郛》,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83。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台北:廣文出版社,1969。
    彭乘,《墨客揮犀》,收入《全宋筆記》,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
    解縉,《文毅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第三十七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趙汝适著,馮承鈞校注,《諸蕃志校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趙爾巽,《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1981。
    劉恂,《嶺表錄異》,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十七編》,台北:新興,1978。
    劉昫,楊家駱主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劉敬叔,《異苑》,收入《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劉歆,《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樊綽撰,向達校注,楊家駱主編,《蠻書校注》,台北:鼎文書局,1972。
    歐陽修,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蔣繼洙,《廣信府志》第二冊,據同治十二年刻本影印,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謝旻纂修,《江西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謝啟昆,《廣西通志》,收入《中國邊疆叢書》第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韓非,《韓非子》,收入《世界文庫四部刊要》,台北:世界書局,1959。
    韓非著,張素貞校注,《新編韓非子》,收入《中華叢書新編諸子叢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魏收,《魏書》,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
    贊寧,《筍譜》,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自然科學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二) 今人研究(按作者筆劃排列)
    專書:
    Robert Delort,《大象-世界的支柱》,蔡鴻濱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竹木牙角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75,收入《中國學術名著》讀書劄記叢刊第七冊。
    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北啟太監修,《正倉院の世界》,東京都:平凡社,2006。
    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李久芳編,《竹木牙角雕刻》,收入《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3。
    沈光耀,《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奈良國立博物館編《正倉院宝物に学ぶ》,京都:思文閣,2008。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竹木牙角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夏秀瑞、孫玉勤編著,《中國對外貿易史》第一冊,北京:對外經貿大學, 2004。
    徐中舒,《上古史論》,台北:天山出版社,198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毫芒微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傅樂淑,《元宮詞百章箋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費正清著,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楊俊昭,《瀕臨絕種的動物》,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

    (三)論文:
    上海文管會,〈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收入《文物》,第2期(北京,1982.02)。
    王世騏,〈中國最原始的嵌齒象-意外嵌齒象,在臨夏盆地的發現兼論中國的嵌齒象〉,《古脊椎動物學報》,第2期(北京,2014.06)。
    王令紅、林玉芬、長紹武、袁家榮,〈湖南省西北部新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及其意義〉,《古脊椎動物學報》,第4期(北京,1982.12)。
    王可,〈嶺南人文圖說之九十二-廣州的牙雕與骨雕〉,《學術研究》,第8期(廣州,2011.08)。
    王永平,〈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中國與林邑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北京,2014.01)。
    石榮琳,〈記山東省諸城、臨沂、嶧縣幾件諾氏古菱齒象〉,《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2期(北京,1983.06)。
    何新華,〈清代東南亞國家貢象研究〉,《東南亞研究》,第1期(廣州,2011.02)。
    李有恒,〈華北上新世-乳齒象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期(北京,1976.03)。
    李炎賢,〈我國南方第四紀哺乳類動物群的劃分與演變〉,《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期(北京,1981.03)。
    李毅,〈東北地區新發現的更新世化石地點〉,《古脊椎動物學報》,第2期(北京,1984.06)。
    束霞平,〈淺談清代皇帝鹵簿儀象、兵仗及其他〉,《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江蘇,2011.02)。
    汪洪,〈陜西大荔-早更新世哺乳類動物群〉,《古脊椎動物學報》,第1期(北京,1988.03)。
    周本雄,〈披毛犀和猛獁象的地理分布、古生態與有關的古氣候問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期(北京,1978.03)。
    周明鎮、周本雄,〈山西臨猗更新世初期哺乳類化石〉,《古生物學報》,第2期(南京,1959.06)。
    宗冠福,〈中國的脊棱齒象屬(Stegolopodon)化石〉,《古脊椎動物學報》,第4期(北京,1992.12)。
    宗冠福,〈中國的劍齒象化石新材料及劍齒象系統分類的回顧〉,《古脊椎動物學報》,第3期(北京,1995.09)。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第3期(北京,1972.03)。
    金昌柱、徐欽琦,〈吉林青山頭遺址哺乳動物群及其地質時代〉,《古脊椎動物學報》,第4期(北京,1984.12)。
    計宏祥,〈華南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畫分問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4期(北京,1977.12)。
    孫建中、王雨灼、姜鵬,〈吉林榆樹周家油坊舊石器文化遺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3期(北京,1981.09)。
    徐良高,〈略論中國古代骨牙角蚌器〉,《文博》,第1期(西安市,1994.02)。
    海濤,〈磋象雕牙-清代象牙雕刻品鑒〉,《東南文化》,第6期(南京市,2000.12)。
    常州市博物館,〈江蘇武進縣上瀆村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期(北京,1973.03)。
    張玉萍,宗冠福,〈中國的古菱齒象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4期(北京,1983.12)。
    張玉萍、宗冠福,〈記甘肅平涼古菱齒象-新種〉,《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期(北京,1983.03)。
    張席褆,〈中國納瑪象化石新材料的研究及納瑪象系統分類的初步探討〉,《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3期(北京,1964.09)。
    張席褆,〈中國納瑪象化石新材料的研究及納瑪象系統分類的初步探討〉,《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3期(北京,1964.09)。
    張梅坤,〈我國亞洲象的盛衰及原因-兼論歷史氣候和生態的變遷〉,《東南文化》,第6期(南京,1992.12),頁68-75。
    張興永,〈雲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新地點〉,《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2期(北京,1973.06),頁219-221。
    陳冠芳,〈中國新生代晚期的劍齒象(劍齒象科,長鼻目)及其擴散事件〉,《古脊椎動物學報》,第4期(北京,2011.12)。
    陳冠芳,〈新疆準噶爾盆地烏倫古河北案中中新世象化石〉,《古脊椎動物學報》,第4期(北京,1988.12),頁265-273。
    賈蘭坡、張振標,〈河南淅川縣下王崗遺址中的動物群〉,《文物》,第6期(北京,1977.06)。
    裴文中,〈河南新蔡的第四紀哺乳類動物化石〉,《古生物學報》,第1期(南京,1956.03)。
    劉祥學,〈明代馴象衛考論〉,《歷史研究》,第1期(北京,2011.01)。
    鄭家堅、徐欽琦、金昌柱,〈中國北方晚更新世哺乳類動物群的劃分及其地理分布〉,《地層學雜誌》,第3期(南京市,1992.09)。
    鄭龍亭,〈安徽繁昌發現中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古脊椎動物學報》,第2期(北京,1993.06)。
    蕭軒竹,〈占城在明代對外關係中的地位〉,《政大史粹》,第10期(台北,2006.06)。
    閻述,〈湖北新生代地層中發現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期(北京,1976.03)。
    韓桂華,〈由商品貿易論宋代與東北亞諸國的互動關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43期(台北,2011.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