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韻如 Huang, Yun-Ju |
---|---|
論文名稱: |
《南遊記》中的華光形象與寶物研究 Studies of the Image of Hua-Guang and Treasures of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 |
指導教授: |
陳玨
Chen, Jue |
口試委員: |
康來新
洪淑苓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0 |
中文關鍵詞: | 南遊記 、華光 、人物形象 、寶物 |
外文關鍵詞: |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 Hua-Guang, images, treasur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神魔小說《南遊記》是一本非經典小說,經常被視為模擬抄襲經典作品《西遊記》,長期為研究者忽視。有鑑於此,本論文將透過《南遊記》研究,為小說史研究面向的不足略盡微薄之力。《南遊記》編者為明代書商余象斗,由於此書研究屈指可數,本論文的視野將集中在小說文本自身內在理路的探討,以證編者並非一味粗製濫造,編輯手法有其裁剪組織的意味。《南遊記》原名為《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是一部宗教神佛傳記小說,傳主華光天王蘊含了五顯、五通、馬元帥等複雜形象。因此,筆者擬從正統宗教與非正統宗教的文學形象二分法,進行小說文本的研究,以華光形象的梳理為主。《南遊記》屬於神魔小說文類,神魔兩方對立的鬥法情節,往往是此類小說情節的主要架構,但是,《南遊記》展現的多為華光與天界的相鬥,並且重視鬦寶情節的彰顯。寶物,成為鬥法的焦點,因此筆者受到物質文化研究方法的啟發,《南遊記》中的「寶物」在小說情節架構中的作用也成為主要探究對象。因此本文擬探討《南遊記》傳主華光在得寶與失寶情節之間,所展現的人物性格,以擴展文本自身理路的層次架構。經由本論文對小說文本的初步探討,筆者發現宗教中混雜正邪神身份的傳主華光天王,透過通俗文學作品的編排取捨,循著揚佛隱道的路線,正神及邪神形象的再現,以及對寶物的眷戀,將傳主華光天王轉變為活潑潑的文學形象。因此,筆者希冀透過本論文《南遊記》文本自身的內部探討,開啟對非經典作品更深層的思考,而非一味抹煞其價值,而是作更深入的分析。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 a fantasy novel written in the Ming Dynasty, is not a classic work, and in general, usually regarded as an imitation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 classic work. It has long been overlooked by researchers, and this study aims at improving this situation.
Xiang-Dou Yu, a book dealer active in the Ming Dynast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editor of this novel. Because there are only few studies for this novel around, this study will focus upon its inner contexts and constructions, and manage to prove that efforts and designs had been done by the editor, and the result is far from a mere imitation of a classic work.
Originally titled as “Biography of Hua-Guang, the Wu-Xian Ling-Guan Emperor”,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religious biographical novel. Emperor Hua-Guang, its protagonist, is assigned a multi-dimensional image consisting Wu-Xian God, Wu-Tong God, and Commander Ma.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orthodox and the heterodox religions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multiple images of Hua-Guang and the texts of the novel.
Generally, in fantasy novels, duels between the Gods and the Evil Spirits dominate the plots. However,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 is an exception: duels between Hua-Guang and the Heav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and battles involving various treasures are hugely stressed.
Treasures are made the focus in the battles. Inspired by the methodology hired in material culture researches, functions of the treasur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is novel are also introduced as a theme of this study. Different sides of the personality of Hua-Guang, the protagonist, are revealed when fetching and losing treasures.
After sifting and arranging the folk resources, the editor reshaped the mixed images of Hua-Guang in the work, and reminded the readers of Hua-Guang’s affinities towards treasures. Whil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Buddhism, the editor also restrained Taoism in the work. Thus, the active image of the Emperor Hua-Guang is successfully built. These efforts from the editor promise the literary values of this novel, and shall raise it from misjudgments or total oblivion.
引用書目
壹、 傳統文獻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三國.吳.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第1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元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唐.實叉難陀譯,《大寶積經》,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唐.柳宗元,《河東先生龍城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2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新興書局編,《筆記小說大觀》第3編第2冊,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本,1974。
唐.戴孚,《廣異記》,《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唐.皇甫氏,《原化記》,《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宋.計有功編,《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正統道藏》第5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本,1985。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
宋.陸法言,陳彭年等重修,《覆宋本重修廣韻》,載於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第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本,1985。
宋.魯應龍,《閑窓括異志》,載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宋代筆記小說》第20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影印本,1995。
元.楊景賢,《楊東來先生批評西游記》,載於李石曾主编,《世界文學大系.中國之部.戲曲》第3冊,臺北:啓明書局,1961。
元.金仁杰,《蕭何月夜追韓信》,載於寧希元校點,《元刋雜劇三十種新校》下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
元.秦子晉編,《新編連相搜神廣記》,載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2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影印本,1989。
元.施耐庵,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
元.佚名,《道法會元》,《正統道藏》第48、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本,1985。
元.佚名,《十八國臨潼鬦寶》,載於王季烈校刊,《孤本元明雜劇》第4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77。
元.佚名,《五顯靈觀大帝燈儀》,《正統道藏》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本,1985。
明.吳承恩,華陽洞天主人校,《西遊記(世德堂本)》,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明.吳元泰編,《八仙出處東遊記》,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明.吳元泰、余象斗、楊志和,《四遊記》,載於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世界文庫.四部刊要》,臺北:世界書局,1982。
明.余象斗編,《華光天王南遊志傳》,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4輯第13冊,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
明.余象斗編,《華光天王傳》,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明.余象斗編,《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明.余象斗編,《北游記玄帝出身傳》,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4輯第14冊,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
明.許仲琳編,《封神演義》,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明.羅貫中編,馮夢龍增補,《新平妖傳》,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4輯第2冊,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
明.馮夢龍編,《警世通言》,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明.錢希言,《桐薪》,載於《松樞十九山》,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影印本,1990。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續修四庫全書》第5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5。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明.陸粲,《庚巳編》,載於譚棣華、陳稼禾點校,《元明史料筆記叢刊》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載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明代筆記小說》第9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影印本,1995。
明.謝肇淛,《五雜俎》,載於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明代筆記小說》第24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影印本,1995。
明.佚名,《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聯經出版社影印本,1980。
明.佚名,《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載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3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影印本,1989。
明.佚名,《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載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4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明.佚名,《釋迦佛雙林坐化》,載於王季烈校刊,《孤本元明雜劇》第9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77。
明.佚名,《二郎神鎖齊天大聖》,載於王季烈校刊,《孤本元明雜劇》第10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77。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5。
清.李調元,《新搜神記》,載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19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清.姚福均編,《鑄鼎餘聞》,載於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20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影印本,1989。
清.翟顥,《通俗編》,《叢書集成新編》第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貳、 近人專著
丁福保編 1979 《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大塚秀高 1984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初稿)》,東京:汲古書院。
王平 1996 《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 1989 《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1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任繼愈主編 2005 《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呂威 1995 《財神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
吳乃宇記述,葉明生校訂 2000 《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華光傳》,臺北:施合鄭基金會。
李幹忱編 1989 《破除迷信全書》,《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30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辰 1992 《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林辰 1998 《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金良年 1991 《民間諸神》,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周曉薇 2005 《四遊記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柳存仁 1982 《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胡勝 2004 《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勝 2005 《神怪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苟波 1999 《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
星雲大師監修,慈怡主編 1988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馬書田 2001 《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
袁珂 1986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容肇祖 1969 《迷信與傳說》,《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第2冊,臺北:福祿圖書。
陳大康 2000 《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黃永年 2005 《古籍版本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程薔 2003 《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苑出版社。
賈二強 2002 《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葉朗 1987 《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魯迅 2005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9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修業 1958 《古典小說戲曲叢考》,北京:作家出版社。
劉仲宇 1997 《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衛英 2008 《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歐陽健 1997 《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鄭振鐸 1982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謝海平 1978 《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羅伯特.比爾(Robert Beer),向紅笳譯 2007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與器物圖解》,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嚴耀中 1999 《漢傳密教》,上海:學林出版社。
龔鵬程、張火慶 1984 《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參、 單篇論文
二階堂善弘 2005 〈《南遊記》裡華光與日本萬福寺伽藍菩薩〉,載於南華大學文學系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頁297-306。
二階堂善弘 2007 〈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載於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513-547。
二階堂善弘 2008 〈華光信仰在東亞地域之流傳〉,載於徐興慶編,《東亞文化交流語經典詮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頁225-240。
二階堂善弘 2009 〈華光と関帝〉,《明清期における武神と神仙の発展》,吹田:関西大学出版部,第四章,頁101-114。
二階堂善弘 2012 〈華光大帝の変容〉,《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創刊號:173-180。
王立 1999 〈情物意象與中國古代相思文學主題〉,《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2。
王益民 2004 〈孫悟空的原籍可能在福建寶山〉,《運城學院學報》22.3:30-34。
王枝忠、苗健青、王益民 2006 〈順昌大聖信仰與《西遊記》〉,《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8-71。
王馥慶 2007 〈「三言」中定情信物價值論〉,《榆林學院學報》17.5:76-77、82。
朱昌榮、程廣媛 2006 〈論五通神與五顯神〉,《新亞論叢》8:57-70。
李時人 1986 〈「四遊記」版本考〉,《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04-108。
李豐楙 1997 〈出身與修行:鄧志謨道教小說的敘事結構與主題〉,《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頁313-352。
李計籌 2006 〈戲神華光考〉,《藝術百家》2:50-53。
李耀仙 1998 〈二郎神考〉,《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3-28。
沈廣仁 2002 〈人情戰勝天理 物欲充實人情──明代小說中物品的象徵性與情節性〉,載於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頁17-33。
呂堃 2007 〈信物在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敘事作用〉,《明清小說研究》4:50-57。
阮昌銳、吳佳樺、黃明慧 2005 〈八仙的信仰與習俗〉,載於阮昌銳編,《吉祥仙佛:八仙與羅漢文物圖錄特展》,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15。
林桂如 2007 〈余象斗の華光大帝描写をめぐって:《三教源流捜神大全》の〈霊官馬元帥〉と《南遊記》との比較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大學中國語中國文學研究室紀要》10:1-15。
林桂如 2009 〈余象斗の日用類書《三台萬用正宗》と小説《北遊記》《南遊記》について──玄天上帝・五顯靈觀(華光)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学》118:80-97。
林桂如 2010 〈眾神之宴:從《南遊記》鬥寶會看晚明出版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3:105-120。
苟波 2001 〈神魔小說中的仙與道〉,《宗教學研究》4:41-46。
茍波 2005 〈道教與神魔小說〉,《世界宗教研究》2:123-130。
侯會 2008 〈華光變身火神考──明代小說《南遊記》源流初探〉,《明清小說研究》2:234-246。
侯會 2009 〈華光、王靈官與二郎神〉,《民俗研究》2:82-83。
柳存仁 1958 〈毘沙門天王父子與中國小說之關係〉,《新亞學報》3:2:55-98。
胡文和 2001 〈大足石篆山石門山妙高山宋代石窟與文氏鐫匠世家的關係研究〉,《中華佛學學報》14:55-90。
胡小偉 2007 〈話說二郎神〉,《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1:18-22、32。
馬曠源 1994 〈論五通神〉,《楚雄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24-29。
陳紹明 2010 〈閩北地區齊天大聖信仰的源流及特點──以建甌市玉山鎮為例〉,《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46-49。
曹仕邦 1975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再探〉,《幼獅月刊》41.3:32-37。
曹仕邦 1983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五探〉,《書目季刊》16.4:35-43。
曹仕邦 1983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六探〉,《書目季刊》17.2:36-45。
曹仕邦 1985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七探〉,《書目季刊》19.1:3-13。
曹仕邦 1987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八探〉,《書目季刊》20.4:10-19。
曹仕邦 1988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九探〉,《書目季刊》21.4:46-59。
曹仕邦 1990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十探〉,《書目季刊》24.3:22-37。
曹仕邦 1992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十一探〉,《中華佛學學報》5:299-318。
馮汝常 2010 〈一樣大鬧天宮,兩種不同結果──孫悟空與華光大鬧天宮之比較〉,《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8.7:23-26。
黃艷梅 1998 〈邪神的碑傳──從民間信仰看《南遊記》、《北遊記》〉,《明清小說研究》4:48-61。
黃永年 2000 〈論《西遊記》的成書經過和版本源流──《西遊證道書》點校前言〉,《文史探微:黃永年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59-562。
黃兆漢 2001 〈粵劇戲神華光是何方神聖〉,《中國神仙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49-87。
黃東陽 2011 〈利益計算下的崇奉──由《夷堅志》考述南宋五通信仰之生成及內容〉,《新世紀宗教研究》9.4:61-84。
賈二強 2002 〈說五顯靈官和華光天王〉,《中國典籍與文化》3:81-88。
齊裕焜 2006 〈西遊記成書過程探討──從福建順昌寶山的「雙聖神位」談起〉,《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2-67。
楊國學 2008 〈《西遊記》《南遊記》與順昌民間大聖信仰〉,《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4:25-28。
葉明生 2001 〈道教閭山派之研究(一)〉,載於詹石窗主編,《道韻》第9輯,臺北:中華大道文化,頁149-184。
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 2006 〈財富的法術:江南社會史上的五通神〉,收於韋思諦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143-196。
蔡鐵鷹 2005 〈福建順昌「齊天大聖」資料判讀──兼評王益民先生的「孫悟空生於順昌」說〉,《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2:40-43。
蔡鐵鷹 2006 〈「大鬧天宮」活水有源──順昌「齊天大聖」之我見〉,《學海》1:172-176。
蔡鐵鷹 2010 〈元明之際「孫悟空」「齊天大聖」的文化身份及西遊記成書過程的階段劃分──兼答齊裕焜、王枝忠、徐曉望等福建諸賢〉,《普陽學刊》4:114-119。
趙景深 1980 〈四遊記雜識〉,《四遊記》,《白話中國古典小說大系》第36冊,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頁489-491。
趙旭 2010 〈《西遊記》中的二郎神形象芻議〉,《瀋陽教育學院學報》12.3:4-7。
劉衛英 2006 〈寶貝兵器與明清小說人物形象塑造〉,《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47-55
劉衛英 2007 〈明清小說神授法寶模式及其印度文化淵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6-41
劉衛英 2008 〈古代神魔小說中的寶瓶崇拜及其佛道淵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40-145
劉衛英 2008 〈明清小說寶物描寫的形態與功能〉,《明清小說研究》3:54-65。
劉燕萍 2008 〈淫祠、偏財神與淫神──論《夷堅志》中的五通〉,《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5:25-54。
劉燕萍 2009 〈淫神、弔詭心理與「抗神」──論《聊齋誌異》〈五通〉及〈五通‧又〉〉,載於周建渝、張洪年、張雙慶編,《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的多重透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355-392。
熊月之 2003 〈燈燭之情──從油燈、蠟燭到電燈〉,載於熊秉真編,《睹物思人》,臺北:麥田出版,頁191-192。
黎曉鈴 2009 〈試探通天大聖信仰的源流〉,《武夷學院學報》28.3:37-41。
鄭守治 2003 〈華光大帝信仰源流考〉,《民俗學刊》4:61-71。
澤田瑞穗 1979 〈孫悟空神〉,《中國文學研究》5:18-28。
謝世維 2012 〈密法、道術與童子:穢跡金剛法與靈官馬元帥秘法中的驅邪法式研究〉,《國文學報》51:1-36。
蕭仕平 2010〈從神猴到齊天大聖──由地理文化視角看閩北順昌猴精崇拜對象的變遷〉,《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6:92-96。
顏湘君、伍魏 2007 〈古代的愛情信物〉,《書屋》2:50-52。
肆、 學位論文
吳宇娟,《五通神傳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周盈君,《封神演義中的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伍、 外文著作
Liu, Tsun yan. 1962. 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Ursula, Angelika Cedzich. (蔡霧溪)1995. “The Cult of the Wu-t’ung / Wu-hsien in History and Fiction: The Religious Roots of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In David Johnson,ed., Ritual and Scri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Five Studies.Berkeley,CA:Chines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pp. 137-218.
陸、 電子媒體
寶華寺,〈獨腳五通大帝〉,《佛教雕塑:漢傳佛教雕塑,大足石窟》網站,2012,http://www.baohuasi.org/gnews/200966/200966131444.html(2013.4.30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