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育慈 |
---|---|
論文名稱: |
六七年級國語教科書論說課文之文章結構研究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論說課文 、文章結構 、章法 |
外文關鍵詞: | exposition and argumentation, text structures,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六年級和國中七年級的國語教科書,其中論說課文
的文章結構如何,包含文章結構類型與章法類型之分析。研究對象為南一
版、康軒版及翰林版的六、七年級國語教科書,比較三個版本與六、七年級
之間的論說課文文章結構是否不同。研究方法以內容分析法為主,研究結論
如下:
一、文章結構類型部分
1、文章結構類型之出現次數和種類:三個版本的文章結構類型,在六
年級出現的次數與種類都比七年級少。
2、文章結構類型之敏感性:文章結構類型之敏感性都以連結性敏感性
文章結構(列舉式、序列式、描述式)比例較高。
3、各個文章結構類型:出現的文章結構類型中,都以描述式最多、列舉
式次多。
二、章法類型部分
1、章法類型之出現次數和種類:六年級出現的章法類型次數和種類都
比七年級少。
2、章法類型之遵循原則:三個版本章法類型所遵循的原則,大都以順
序原則的順向最多。
3、各個章法類型:三個版本出現的章法類型,大多以論敘最多,並列
與問答居次。
最後,並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學者、教科書編輯者以及未來的研究
者提出相關建議。
The analysis emphasizes on the exposition and argumentations' text
structures of primary school 6th grade and junior high school 1st grad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cluding the text structures types and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Target samples will b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re published by Nan-Yi, Kang-Hsuan and Han-Lin. To compare
with the 3 edition are corresponding to exposition and argumentation
text structure or not. Resear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contents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sult as below,
1、Text structures
a.Text structures frequency and types:The 3 edition in primary
school 6th grade is poor in the frequency and types than junior
high school 1st grade.
b.Sensitivity of text Structures: It's in a mainly part in
enumeration, sequence and description.
c.Types of text structures: It's mainly in description and
secondary in enumeration.
2、Organization of writing
a.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frequency and types: Primary school 6th
grade is poor in the frequency and types than junior high school
1st grade.
b.Principle of editing: It's mainly in order thinking of sequence
configuration.
c.Organization of writing types: The 3 editions emphasize on the
correlation of canvass and narration, secondary in sentence
patterns and questions and problem-answers.
Finally, submitting advices for teachers, editors of textbooks and
followe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consequence.
---中文部分---
王鼎鈞(1993)。講理。臺北市:大地出版社。
王財貴(1995)。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臺中市:臺中師院語教中心。
王寧、鄒曉麗(2000)。篇章。香港:海峰出版社。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王佳玲(2001)。國小不同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不同難度、文體文章閱讀理
解表現及方式之比較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
出版。
王慧敏(2004)。章法在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以並列、凡目、今昔
三種章法為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金雅、鍾易達、邱上真(1998)。國小學童閱讀摘要能力評定規範之發展。
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測驗發展中心,
P.123~137。
方武(2005)。對議論文知識的審視和教學化處理—關於中學議論文知識教
學問題。池州師專學報,第九卷第6 期,95-101 頁。
仇小屏(2001)。章法新視野。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仇小屏(2002)。深入課文的一把鑰匙—章法教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
限公司。
仇小屏(2004)。論常見於國小國語課文的幾類章法—以因果類、映襯類、
時間類章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3-46 頁。
毛玉玫(2006)。辛稼軒離別詞篇章結構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田仲閔(2005)。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學習成
效之探討—文章結構分析策略之應用。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
江淑卿(1992)。國小兒童文章結構覺察之探討。臺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朱豔英(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博文(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之實驗研究。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李靜雯(2004)。點染章法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惠盈(2006)。杜甫連章詩結構類型探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
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李鳳英(2007)。國小國語科歷史故事課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宋曜廷(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博士論文,已出版。
沈義雄(2002)。兩種說明文結構對國中生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成功
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佩珊(2005)。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遊記課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
文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吳應天(1988)。文章結構學。北京市: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姿蒨(2007)。故事結構與理解能力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金振邦(1995)。文章體裁辭典。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社。
林蕙君(1994)。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
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洪正(2004)。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探究—以九年一貫第一階段
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英琪(2004)。有關水循環的課文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林俊賢(2004)。小學國語文摘寫大意的教學過程分析—以議論文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 卷2 期,P.123~162。
林玲如(2006)。九年一貫國語童話類課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林美芳(2006)。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現代散文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林家楓(2006)。國語教科書記敘文標題的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月玲(2002)。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
念」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邱瓊薇(2004)。東坡黃州詞篇章結構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
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
邱玉霞(2005)。國中國文讀寫互動教學之研究─以因果、正反、凡目三種
章法切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周珮珊(2005)。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國語教科書故事類課文之分析研究。臺
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官美媛(1998)。國小學生摘取文章大意策略之教學研究—以五年級說明文
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1990)。增進小學社會科課文理解度之研究。國教學報,3 期,33-60
頁。
柯華葳(1993)。學習輔導—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臺北市:心理。
施錚懿(1996)。國小六年級寫作學習障礙與普通學生在故事與說明文寫作
成果之比較。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能宏(1999)。淺談兒童的閱讀理解。國教輔導,38(5),P.19~23。
洪金英(1992)。文章結構的提示與主題知識對說明文寫作表現的影響。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文德(1969)。文章的作法與欣賞。臺北市:光啟出版社。
高典君(1998)。文章結構圖對英語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行誼(1996)。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現象分析—班級小組討論教學法之個
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薇薇(2000)。文章賓主法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徐清美(2003)。文章因果關係順逆對文學作品閱讀理解的影響。中正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涂碧霞(2003)。凡目章法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已出版。
高敏馨(2004)。平側章法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已出版。
翁育誠(2004)。以蘊含序列與詞彙密度兩種結構探討科學課文結構與閱讀
理解的關係—以溫度與熱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已出版。
張蘇美(1995)。因果類型之激發方式與文章結構對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
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必隱(1995)。閱讀心理學。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大均、余林(1998)。文章結構分析訓練對閱讀理解水平影響的實驗研究。
心理科學,第21 卷,136-141 頁。
張定坤、張金橋(1999)。文章結構效應研究述評。西江大學學報,第4 期,
53~58 頁。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P.32
~51。
張莉珍(2002)。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
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素碧(2005)。國小一二年級國語教科書比較研究--以八二課程標準與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為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崇仁(2006)。國小國語教科書兒童詩歌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張瓊華(2006)。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階段
之童詩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鍾梁、張振華(1993)。說明文寫作指導。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滿銘(1997)。談詞章章法的主要內容(上)。國文天地。13 卷7 期,84-93
頁。
陳滿銘(1998)。談詞章章法的主要內容(下)。國文天地。13 卷8 期,105-117頁。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已出版。
陳滿銘(2001)。論辭章章法的四大律。國文天地,17 卷4 期,P.101~107。
陳佳君(2001)。從章法談國小作文運材教學—以幾種常用於論說文章法為
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 卷4 期,P.131~154。
陳佳君(2001)。虛實章法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
版。
陳世芳(2001)。國小國語課本負向情緒的調整策略之內容分析—以三、四、
五年級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秋芬(2003)。科學性文章中的時間序列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影
響。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怡芬(2003)。唐宋古文篇章結構教學析論—以高中一綱多本國文課本為
研究範圍。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滿銘(2003)。論章法與層次邏輯。國文天地,18 卷9 期,P.98~104。
陳清泉(2004)。提供結構指南對於台灣英語學習高中生的閱讀理解效益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滿銘(2004)。論章法的變化律與思考訓練。國文天地,19 卷11 期,P.86
~90。
陳滿銘(2005)。篇章結構學。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沂(2006)。解析The Secrets of Good Health 的文體—兼談英語說明
文與議論文的差異。大學英語。第3 卷第2 期,353-355 頁。
陳怡吟(2006)。九年一貫國語文第三階段教科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陳玉玲(2007)。國小國語教科書寓言教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松(1995)。定體則無大體須有—談文章的結構。新聞采編, 03 期。25-27
頁。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漢文出版社。
黃宗培(1998)。從閱讀理解之認知探討教材內容編撰。教育研究雙月刊,
64 期,P.49~64。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黃淑津(2003)。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效能。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黃瓊儀(2003)。不同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障礙學生教學成效
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黃淑貞(2005)。辭章章法統一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貞(2005)。篇章對比與調和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淑霞(2007)。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寓言教材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已出版。
許瓊文(2003)。國小國語教科書童話類課文的研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梁若玫(1992)。先前知識與文章結構對國中生文章記憶及理解之影響。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崇輝(2004)。九年一貫語文領域第二學習階段國語教科書說明文與議論
文篇章結構分析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郭禾(2005)。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體課文之分析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
國文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莊文玲(2006)。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現代散文選文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莫雷、張金橋(1999)。文章閱讀對寫作的結構映射遷移的實驗研究。心理
發展與教育。第1 期,27-31 頁。
曾彥翰(2006)。文章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成
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彭和妹(1999)。從書面教材編撰與學生閱讀理解的關係談空中大學教科書
設計編撰。遠距教育。11 期,P.34~43。
湯善龍(2003)。科學課文的隱喻使用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電解質」為
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萬賢利,2005。說明文的閱讀方法。綜合天地。短稿一束,121 頁。
蒲基維(2004)。章法風格析論─以蘇軾詞、姜夔詞為考察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已出版。
趙逸萍(2004)。童法在兒童寫作教學運用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花
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已出版。
趙尹薇(2005)。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
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臧力文(2005)。國小四年級上學期翰林版國語課本之課文結構分析。國教
新知,第52 卷第1 期。38-49 頁。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
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理論探討及其在閱讀教學上的啟思。師說,(87),
P.27~31。
蔡銘津(1996)。文章結構的理論與研究對寫作教學的啟思。高市鐸聲,7(1),
P.46~53。
蔡銘津(1997)。學童閱讀能力的測驗與評量。特殊教育季刊,65,P.23~
28。
鄭發明(1984)。如何寫作議論文。臺北市:國語日報出版社。
鄭宇樑(1996)。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
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鄭宇樑(1998)。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
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4 期,P.223~
259。
鄭妃玲(2003)。說明文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鄭雅靜(2004)。國小國語教科書文體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已出版。
鄭立婷(2006)。國小高年級科學教科書之生物類課文結構分析及閱讀理解
研究—以植物的構造與功能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已出版。
樊雪梅(1994)。頂層結構教學方案與問題討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閱讀理
解與文章回憶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鈍文(1994)。議論文寫作指導。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劉忠惠(1996)。寫作指導。高雄市:麗文文化。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
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蔣建文(1988)。從作文原則談作文方法。臺北市:商務出版社。
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賴明貞(2004)。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閱讀性分析與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情
形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謝武雄(1983)。文章結構法釋例。國教輔導,22(8),P.1~3。
蕭千金(2006)。國中作文教學的設計與實作-以「立意取材」與「謀篇布
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蓮吟(2007)。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應用文教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慧君(1990)。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
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與文章連貫性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政治
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智英(2005)。辭章章法變化律研究-以古典詩詞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
力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羅彥文(1994)。國中學生國文閱讀學習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
羅秋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蘇秀玉(2004)。唐宋古文篇章結構析論-以《古文觀止》為研究範圍。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外文部分---
Beck, I. L., McKewon, M. G., Sinatra, G. M., & Loxterman, J. A. (1991).
Revising social studies text from a text-processing perspective:
Evidence of improved comprehensibilit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7, 251-176.
Bos, C.S., & Vaughn,S.(2002).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5th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yant, D.P., Ugel, N., Thompson,S., & Hamff, A.(1999).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content-area reading instruction. iny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34,P293~302.
Carr, S.C., & Thompson, B.(1996).The effects of prior knowledge and
schema activation strategies on the inferential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19,P48~61.
Englert, C.S. & Hiebert, E.H.(1984).Children's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text structures in expository materi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65-74.
Geaheart, B. R., & Geaheart, C. J. (1989). Learning disabilities:
Educational strategies.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Hayes, B.L. (1991).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B. L. Hayes
(Ed.),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H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Kintsch, W.,& van Dijk, T.A.(1978).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5, 363-394.
Kintsch, W., & Yabrough, J. C. (1982). Role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in text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828-834.
Langer, J.A.(1989).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Reprot
series 2. Albany, NY: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Literature
Teaching & Lear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315 755)
Levy, B. A. (1981). Interactive processing during reading. In A. M.
Lesgold & C. A. Perfetti (Eds.), Interactive process reading.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rkman, E.M.(1985).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issues. In s. F. Chipman, J.W. Segal & R.
Glaser(Eds.),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Volume 2,Resrarch and
open questions. Hillsdale, NY: Erlbaum.
Mason, J.M.,& Au, K.H.(1986).Reading instruction for today. Glenview,
IL : Scott, Forresman and Company.
McCormick, S.(1992).Disabled readers' erroneous responses to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7,P55~77.
Meyer,B.J.F(1975).The organization of prose and its effect on recall.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oe, B.D., Stoodt, B.D. & Burns, P.C.(1995).The content
areas :Secondary school reading instructi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
Sa'enz, L.M., & Fuchs, L.S.(2002).Examining the reading difficulty
of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23(1),P31~41.
Samuels, S. J.(1983).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factors influenc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5),261-266.
Tayler, B. M., & Samuels, S. J. (1983). Children''s use of text
structure in the recall of expository materia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 51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