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麗美
HSU, LI-MEI
論文名稱: 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among Peer Relationship,Self-Injury and Life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古明峰
GU,MING-F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生命態度國中生自我傷害行為同儕關係
外文關鍵詞: attitudes toward lif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injury behavior, peer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和生命態度之相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北縣、雲林縣和花蓮縣九十七學年度在籍的國中學生為共1105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國中生社交評量量表」、「國中生自我傷害行為量表」和「國中生生命態度量表」三種,並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之整體生命態度屬於中等程度,其中以「死亡態度」的分數最高。
    二、國中生之同儕關係類型以「普通組」人數最多,「受爭議組」人數最少。
    三、國中生之整體自我傷害行為傾向中等程度以下,其中以「退縮逃避」的分數最高。
    四、國中生之「生命態度」,因性別、年級等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不同程度同儕關係與自我傷害行為之國中生在生命態度上沒有交互作用存在。
    六、不同程度同儕關係之國中生在整體生命態度有差異:高分組在生命態度各層面得分優於中分組,中分組優於低分組。
    七、不同程度自我傷害行為之國中生在整體生命態度有差異:低分組在生命態度各層面得分高於中分組,中分組高於高分組。
    八、不同「同儕關係類型」之國中生在整體生命態度有差異:受歡迎組的表現優於普通組,普通組的表現優於受爭議組,受爭議組的表現優於被忽視組,被忽視組的表現優於被拒絕組。
    九、不同「同儕關係類型」之國中生在自我傷害行為的攻擊違紀和自殘自傷兩個分層面有差異:被拒絕組傾向高於受爭議組,受爭議組傾向高於被忽視組,被忽視組傾向高於普通組,普通組傾向高於受歡迎組。
    十、國中生之「生命態度」與「同儕關係」具有正相關。
    十一、國中生之「同儕關係」與「自我傷害行為」具有負相關。
    十二、國中生之「生命態度」與「自我傷害行為」具有負相關。
    十三、國中生的同儕關係與自我傷害行為對於生命態度具有預測作用,其中「行為改變」是最主要的預測變項。

    綜合上述研究結論,分別針對父母、老師和學校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並提供後續研究者未來研究可行的方向。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er relationship,self-injurious and life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junior high students of the 1th and 3th grade during the 2008 school year within the Taipei County,Yunlin County and Hualien County,including 1105 students.This study used the questionnaire,along with “Public Measurement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mong Peer Relationship Measuremen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ttitudes toward Life Measuremen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two-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 and finding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 current levels of attitudes toward lif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ended to be average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higher emphasis on attitude toward death.
    2.The type of peer relationship to be most by “the ordinary group”, “was disputed that the group” the population were least.
    3.The current levels of self-injury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ended to be average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higher emphasis on flinches the escape.
    4.The difference of attitudes toward lif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bject to variables in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gender, grade , etc.
    5.The varying degree 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injury behavior did not have the correlation existence in attitudes toward life.
    6.The difference of the varying degree peer relationship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bject to variables in attitudes toward life:high group better than middle group, middle group better than low group.
    7.The difference of the varying degree self-injury behavior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bject to variables in attitudes toward life:low group higher than middle group, middle group higher than high group.
    8.The difference of the type of peer relationship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bject to variables in attitudes toward life:popular group better than ordinary group,ordinary group better than disputed group, disputed group better than neglected group,neglected group better than resusted group.
    9.The difference of the type of peer relationship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bject to variables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self-injury behavior:resusted group higher than disputed group , disputed group higher than neglected group, neglected group higher than ordinary group , ordinary group higher than popular group.neglected group,neglected group higher than popular group.
    10.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verall and single variable of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hose of peer relationship.
    11.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verall and single variable of peer relationship and those of self-injury behavior.
    12.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verall and single variable of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hose of self-injury behavior, peer relationship and self-injury behavior.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parents,school and teacher.Further research was also suggested.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四節 名詞界定‧‧‧‧‧‧‧‧‧‧‧‧‧‧‧‧‧‧‧‧5 第二章、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生命態度與相關研究‧‧‧‧‧‧‧‧‧‧‧‧‧‧‧7 第二節 同儕關係與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自我傷害行為與相關研究‧‧‧‧‧‧‧‧‧‧‧‧‧21 第四節 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30 第三章、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實施程序‧‧‧‧‧‧‧‧‧‧‧‧‧‧‧‧‧‧‧‧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分析‧‧‧‧‧‧‧‧‧‧‧‧‧‧‧‧‧‧50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52 第一節 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與生命態度分析‧‧‧‧‧‧‧52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生命態度各層面上之差異分析‧‧55 第三節 不同同儕關係類型在生命態度及自我傷害行為之差異分析‧58 第四節 不同同儕關係及自我傷害行為在生命態度上之差異分析‧‧63 第五節 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和生命態度之相關分析‧‧67 第六節 不同背景變項、同儕關係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預測分析‧‧‧7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74 第一節 結論‧‧‧‧‧‧‧‧‧‧‧‧‧‧‧‧‧‧‧‧‧‧‧‧74 第二節 建議‧‧‧‧‧‧‧‧‧‧‧‧‧‧‧‧‧‧‧‧‧‧‧‧76 參考文獻‧‧‧‧‧‧‧‧‧‧‧‧‧‧‧‧‧‧‧‧‧‧‧‧83 附錄‧‧‧‧‧‧‧‧‧‧‧‧‧‧‧‧‧‧‧‧‧‧‧‧‧‧92 附錄一 生命態度預試問卷內容‧‧‧‧‧‧‧‧‧‧‧‧‧‧‧92 附錄二 預試問卷內容‧‧‧‧‧‧‧‧‧‧‧‧‧‧‧‧‧‧‧97 附錄三 正式問卷內容‧‧‧‧‧‧‧‧‧‧‧‧‧‧‧‧‧‧‧104 附錄四 生命態度量表同意書‧‧‧‧‧‧‧‧‧‧‧‧‧‧‧‧110 附錄五 社交測量軟體授權書‧‧‧‧‧‧‧‧‧‧‧‧‧‧‧‧111

    中文部份:
    毛紀如(2003)。完整家庭國中生與單親家庭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比較分析。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修平、陸汝斌(1992)。自殘行為。國防醫學,14,1,89-92。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內政部(2008)。各縣市國中生人數。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4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丘愛玲(1989)。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經明(1980)。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承曉(1990)。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慧鈺(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巫珍宜(1990)。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何英奇(198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
    何琦瑜(2003)。超過半數國中生:作弊沒關係。天下雜誌,287,2003年教育特刊。
    何賢文,許鶯珠(2007)。生命意義的再建構-以喪子女父母為例。生死學研究,6,125-189。
    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昱平(2005)。高雄縣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彬(2004)。生死教育對醫學系學生生命態度教學成效之探討以某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桂仙(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慧強(1989)。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之比較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文里譯(1990)。Rogers, Carl 原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台北:桂冠。
    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治勳(2003)。青少年同儕關係的評估及其特性之探討--以憂鬱傾向與壓力歷程特性為指標。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庶深、黃禎貞(2001)。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
    彰師大: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資料,23-33。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淑華(2005)。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柳蓓(2004)。自我控制、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慧敏(2001)。死亡態度研究及其在生死教育上的應用。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玉華、樊雪梅 譯(1999)。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杏真(2002)。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如(2001)。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鳳榆(2004)。佛教生死服務志願工作者之生命意義追求歷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志鵬(2000)。社會計量研究對青少年群性教育的省思。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
    邱哲宜(2004)。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儷瑜(1994)。不同評量來源的社會特質與學生的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2,61-83。
    洪儷瑜、涂春仁(1996)。Coie & Dodge 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103-114。
    苗延威譯,Argyle M. & Henderson 著(1996)。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巨流。
    柳毓珍(2005)。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淑媛(1992)。青少年自殺傾向相關因素之探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涂春仁(2004)。社交測量使用手冊。台北:春風軟體工作室。
    涂秀文(199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文琪(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生命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利中,劉香美(2008)。世界觀、生活目標與生命意義感的階層模式分析-一位重複受災山區女性整全取向之質性研究。生死學研究,7,193-238。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淑美(200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楓明(2007)。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生初次暴力行為發生之影響。中等教育,58(5),74-91。
    張芝鳳(1999)。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唐子俊(2005)。校園青少年自殺防治模式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崔珮玲(2003)。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教育部(1995)。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教育部編印。
    許文耀、吳英璋、胡淑媛、翁嘉英(1994)。自我傷害行為與身心健康的問題。中華輔導學報,2,160-179。
    許文耀、吳英璋(1996)。「自傷行為徵兆評估量表」編製計劃,第二年計劃期末報告。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許文耀、吳英璋(1995)。「自傷行為徵兆評估量表」編製計劃,第一年計劃期末報告。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許文耀、林宜旻(1999)。自殺危機性發生模式驗證。中華心理學刊,41(1),87-108 。
    許秀霞(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福智生命教育理念為主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美蓮(2006)。高雄縣高中生情緒智力、生命意義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淑芬(2008)。屏東縣高職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感與自殺傾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純芳(2004)。生命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態度之影響-以東海大學生命教育課程「β 計畫」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思允(2004)。青少年的挫折與適應。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2月14日。取自
    http://www.joupsyc.idv.tw/article.aspid=91。
    陳彥良(2001)。死亡教育課程對喪親國一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以嘉義市兩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紫婕(2005)。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中生生命態度.道德觀念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皎眉(1995)。美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通訊,36,18-23。
    陳黃秀蓮(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自殺意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毓文(2001)。青少年自傷行為分析及其因應對策。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毓文(2006)。一般在學青少年自殘行為之相關環境因素初探。中華心理衛生期刊,19(2),95-124。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2-20。
    陳麗玲(1996)。台北市縣青年前期學生自殺態度、原因及防治教育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延愷(1995)。青少年自殺行為危險因子與危險警訊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彭仁郁譯(2001)。Rollo May 原著。愛與意志。台北:立緒。
    單延愷(1995)。青少年自殺行為危險因子與危險警訊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志朗(1999年1月3日)。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4版。
    黃牧仁譯,Erwin P.著(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黃素玲(2007)。生命教育融入表演藝術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態度及人際關係之影響。私立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黃雅羚(2003)。青少年自傷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淑芬(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德祥(200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辦,台北。
    廖靜婕(2005)。 高中職學生佛教認知態度與生命意義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芳彰(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朝旭(2004)。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錦雲(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同儕關係與解釋風格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153,3178-3182。
    董文香(2003)。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Frankl, V. E.原著。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
    翟文棋(2003)。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仁貴(2004)。雲林縣國中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劉修吟(2003)。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花蓮某大學為例。私立慈濟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德威(1998)。青少年生死態度與自殺危險程度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明昌(2001)。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意涵的分析與探討。載於生命
    教育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3。台中:逢甲大學。
    蔡素玲(1997)。青少年依附品質、社會支持與自殺傾向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美惠(2006)。高雄縣國中生生命態度、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德輝、楊士隆(2001)。犯罪學(修訂版)。台北:五南。
    鄭丞斌(2003)。國中階段自傷青少年成長歷程、自我概念、自傷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未出版,嘉義縣。
    謝曼瑩(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私立慈濟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譚年琼(2006,8月24日)。内心痛苦 超過一成英国女生想自殘求解脱,新華網,取自http://news.51daifu.com/2006/0824/09829363C12T24172.shtml。
    黃敏惠、陳苗生(2009,3月30日)。青少年想不開 自殺率再攀新高,取自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2058753&isMediaArticle=true&cate=general。
    羅國英(1996)。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35--78。
    藍三印(1995)。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通訊,36,24-29。
    鍾美慧(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某國中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欣賞生命」主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蘇慧君、劉玲君(1996)。「青少年對自我傷害行為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42,110-120。
    蕭佳莉(2005)。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份:
    Afifi, Tracie, O., Cox, Brian, J., & Katz, Laurence, Y. (2007).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2(10), 666-674.
    Armsden, G. C., & Greenberg M. T. (1987).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p 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6, 427-454.
    Bakken, L., & Romig, C. (1992). Interpersonal needs in middle adolescents: companionship, leadership and intimacy. Journal of Adolscence, 15, 301-316.
    Berman, A. L., & Jobes, D. A. (1991). Adolescent suiside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Washington, D.C.:Book Crafer.
    Berndt, T. J. (1989).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Buhrmester, D. (1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1101-1111.
    Coie, J. D., & Doge, K. A. (1982). Diment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A 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557-570.
    Cole, D. A. (1989). Psychopathology of adolescent suiside:Hopelessness, coping belief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8, 248-255.
    Cole, D. E., Protinsky, H. O., & Cross, L. H. (1992).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dolescent suicidal idearion. Adolescence, 27, 813-818.
    Dekovic, M., & Meeus, W. (1997). 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Journal of Adolscence, 20, 163-176.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Elliot, R., & Vasta, R. (1970). The modeling of sharing: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vicarious
    reinforcement, symbolization, age, and generaliz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 8-15.
    Fabry, J. (1980). Use of the transpersonal in logotherapy. In S. Boorstein (E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la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Favazza, A. R. (1996). Why patients mutilate themselves. Hospital Community Psychiatry, 40, 137-145.
    Favazza, A. R., & Conterio, K. (1989). Female habitual self- mutilators. Acta Psychiatric Scandinavica , 79, 283-289.
    Feldman, S. S., Rubenstein, J. L., & Rubin, C. (1988). Depressive affect and restraint in early adolescents: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process and friendship support.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 8(3), 279-296.
    Greenberg, M. T., Siegel, J. M., & Leitch, C. J. (1983).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to parents and peer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2(5), 373-386.
    Hawton, K., & Zahl, D. (2004). Suicide following deliberate self-harm: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ho presented to a general hospital.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2, 537-542.
    Jarvinen, D. W., & Nicholls, J. G. (1996). Adolescents’ social goal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 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435-441.
    Kafka, J. S. (1969). The body as a transitional object: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a self- mutilation pati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 42, 207-212.
    Kay, O., & Kerry, C. (1996). Dimensions of life meaning: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at mid-lif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7, 461-477.
    Laye-Gindhu, A., & Schonert-Reichl, K. (2005). Nonsuicidal self-harm among community adolescents: Understanding the “whats” and “whys” of self-harm.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4, 447-457.
    Meier, A., & Edwarts, H. (1974). Purpose- in- life test: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0(3), 384-386.
    Moreno, C. D., Cisler, R. A., & Lemerond, J. (1993). 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Loss ,insufficient family support and hopelessness. Adolescence,28(112), 851-865.
    Nam, J. S. (1994). Predictors of drug/alcohol abuse and sexual promiscu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0746)
    Paterson, J., Pryor, J., & Field, J. (1995). Adolescence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friends in relation to aspects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3), 365-376
    Papalia, D. E., Olds, S. W., & Feldman, R. D. (2002). A child's world: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9th ed.). Boston: McGraw-Hill.
    Ross, S., & Heath, N. (2002). A study of the frequency of self-mutilation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1(1), 67-77.
    Ruter, Martha, A., & Kwon, Hee-Kyung. (2005).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Blackwell Publixhing Limited), 15(2), 205-222.
    Schneider, B. H., & Younger, A. J. (1996). Adolescence-parent attachmentand adolescent’s relations with their peers-A close look. Youth and Society, 28(1), 95-108.
    Simpon, M. A. (1980). Self- mutilation as indirect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nothing to get so cut up about, in Faces of suicide: Indirect 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 257-283. New York:McGraw- Hill.
    Skegg, K. (2005). Self-harm. The Lancet, 366, 1471-1483.
    Sullivan, H. S. (1965). Personal psychology. New York:Norton.
    Suyemoto, K. L., & MacDonald, M. L. (1995). Self-cutting in female adolescents. Psychotherapy, 32(1), 162-171.
    Veiel, H. O. F., Brill, G., Hafner, H., & Welz, R., (1988). The support of suicide attempters: The different role of family and friend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6), 839-861.
    Walsh, B., & Rosen, P. M. (1988). Self -mutilation:Theory, reseach and treatment. New York:Guilford.
    Wong, O. K. (1998). Peer relations and Chinese-Canadian delinquenc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7(5), 641-659.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Sasic Books.
    Zika, S., & Chamberlian, K. (1987). Relation of hassles and personality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 155-162.
    Zika, Sheryl, Chamberlain, & Kerry. (1992).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3 (1), 133-14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