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聖昌
Hung, Shen Chang
論文名稱: 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與意見的調查研究
A Study of the Knowledge and Opin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About the Tenta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gram in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 簡紅珠
Jian, Hong Zh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教師評鑑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外文關鍵詞: teacher evalu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認知與意見,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人員對於問題的反應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性,並且瞭解教育人員對於實施的困難與改進建議。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為訪談及問卷調查,以自編之調查問卷與訪談綱要作為研究工具。問卷調查部分採以普查的方式,選取九十五學年度苗栗縣所有參與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共計121人作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108份,佔總樣本數之89.2%。訪談對象部分,是從八所參與的國民小學裡抽取校長二位、教務主任二位,級任教師與科任教師各一位進行深度訪談。調查問卷採用次數百分比、卡方同質性考驗等統計方法,將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討論後,並輔以訪談所獲得的資料,獲致以下的研究結論:
    一、多數認為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之形成性評鑑目的為考量。
    二、多數學校參考學者專家所擬訂的評鑑規準,且多數教育人員都贊同其學校所研擬之評鑑規準,至於是否由教育部或縣市教育局訂定統一之評鑑規準,則贊同與不贊同之意見各為半數。
    三、多數採取「自我評鑑檢核表」和「課室教學觀察」作為主要的評鑑資料蒐集方式,也都贊同以「課室教學觀察」作為主要的評鑑實施方式。
    四、多數選擇的評鑑內容為「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
    五、評鑑小組中,教師代表人數以2-5人居多,家長會代表人數則以1人居多。
    六、擔任校內評鑑人員以及入班觀察評鑑人員以同學年教師代表為主要評鑑者。
    七、多數教育人員瞭解教學輔導教師的遴聘標準,且學校規模愈大者愈瞭解遴聘標準。
    八、多數教育人員參加過初階評鑑人員培訓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劃推動知能研習。
    九、多數教育人員在實施課室教學觀察前、後都會召開評鑑前會議與教學回饋會議。
    十、多數贊同遵守保密原則,以書面方式個別通知受評教師。
    十一、多數的教育人員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所需的配套為「建立完善的教學輔導教師
    機制」與「教師評鑑需要明確的法源基礎」。
    十二、主要遭遇困境依評鑑前、中、後而言,依序為「老師擔心增加工作負荷,缺乏配合意願」、「學校相關人力資源不足,無法擔任評鑑工作」、「評鑑結果之處理無明確輔導作為與適當獎勵方式」。
    十三、多數贊同學校整體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包括各項宣導工作、組織運作與執行方式。
    十四、多數同意學校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能促進教師專業知識分享與對話的機會,也能營造學校優質評鑑文化與氣氛。
    十五、多數同意將目前試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成效,作為未來教育部規劃推動教師專業評鑑的參照。
    十六、多數教育人員對於教育部層級規劃的建議為「健全教學輔導教師機制」,而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改進建議為「訂定明確的評鑑後輔導機制與獎懲制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opin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in Miaoli county about the tenta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gram in their own school which they had participated for one year.
    A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with selected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student academic affairs directo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data. Survey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percentage and chi-square test; and interview data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A majority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supported the formative purpos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gram, and accepted evaluation criteria developed by their own school. However, they split their opinions in half about whether or not Miaoli County Educational Bureau should develop a set of county-wid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chools.
    2. Most of the schools used teacher self-evaluation checklist and classroom teaching observation to collect evaluation data, and mos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favored classroom teaching observation to be a main approach of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
    3.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teaching” and “class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were the two evaluation dimensions most valued.
    4. Normally, 2 to5 teachers and 1parent were nominated as school evaluation group members. Teacher’s classroom performance was observed and evaluated by a fellow teacher from the same grade.
    5. Mos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had attended the evaluation workshops sponsored by Miaoli County Educational Bureau before they participated the tenta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program.
    6. Generally, a pre- and a post-evaluation conferences were held in evaluation process.
    7. School evaluation group would privately give the evaluated teachers the results in written format.
    8.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most of the schools in evaluation were “ Overload of teachers generated by the tentative evaluation program weakened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the tentative program again. ”, “Short of resources for evaluation on the part of schools made the program not so easy to be implemented. ” and “ No specific professional guidance was provided to the evaluated teachers after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9 第二節 國內教師評鑑試辦概況 30 第三節 教師評鑑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58 第四節 研究的實施程序 62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試辦計畫之認知情形的分析 67 第二節 試辦計畫之意見的分析 88 第三節 試辦計畫之實施困難與改進建議的分析 103 第四節 訪談結果之分析 10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5 第二節 結 論 140 第三節 建 議 141 參考文獻 145 壹、中文部分 145 貳、西文部分 148 附錄 150 附錄一 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與 意見調查問卷 150 附錄二 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認知與 意見訪談綱要 158 附錄三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草案) 161 附錄四 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 163 附錄五 苗栗縣95年度辦理「教育部補助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計畫 167 附錄六 訪談資料舉隅(一) 174 附錄七 訪談資料舉隅(二) 177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份
    王保進(民93)。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二版)。台北:心理。
    石壁菱(民9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以桃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木琳、張德銳合譯(民81)。教師發展評鑑系統。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吳和堂、李明堂、李清良(民91)。國小教師評鑑實施之國際比較研究。比較教育,53 ,29-55。
    吳政達(民8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民79)。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實用,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民83)。美國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
    吳清山(民93)。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吳清山、張素偵(民91)。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
    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77-218)。台北:學富。
    余榮仁(民89)。學校本位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評鑑者與被評鑑者間之反省性合作
    行動探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志成(民91)。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1-102。
    林志成(民95)。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6。
    林榮彩(民9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寶山編譯(民73)。國家在危機之中-美國的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市:復文。
    洪劭品(民9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美惠、高薰芳(民85)。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功能。台灣教育,544,11-17。
    徐敏榮(民9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民89)。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高雄教育簡訊,21,8。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民90)。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檢核情形。高雄市各級學校實施教師教學評鑑說明會,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第三科。
    郭玉霞(民83)。美國近年來教師評量的發展與革新。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239-254。台北:師大書苑。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89)。教育大辭書(六)。台北:文景。
    許明峰(民94)。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手冊建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
    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峰維 (民93)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專業評鑑之意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
    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世佳(民93)。以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之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39-43。
    陳怡君(民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美博(民89)。國小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國教天地,138,40-44。
    陳雪琴(民93)。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聖謨(民86)。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之態度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報,10 ,417-441。
    張民曉(民94)。國小教師評鑑制度之調查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定貴(民88)。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師、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德銳(民8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民82)。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50-54。
    張德銳(民88)。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檢討與展望。師友月刊,381,5-80。
    張德銳 (民92) 。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0,216-231。
    張德銳(民95,10月30日)。教師評鑑如何推動。國語日報,13版。
    張德銳、張芬芬、邱錦昌、張明輝、熊曣、萬家春、鄭玉卿、葉興華、張嘉育、高紅瑛、李俊達(民91)。台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學年度實施成效評鑑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未出版。
    張德銳、張芬芬、鄭玉卿、萬家春、賴佳敏、楊益風、張清楚、高永遠、彭天健(民89)。台北市中小學教學導師制度規劃研究,台北市教育局委託專案。
    張麗麗(民88)。國立中山大學八十八學年度教學意見調查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記錄。
    張麗麗(民89)。談如何建構結合專業成長的教學評鑑模式。新教師,6,17-24。
    張艷華(民90)。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盛宜俊 (民93)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教師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民93a)。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3b)。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評鑑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5a)。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2006年2月25日,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EDURES/index.php
    教育部(民95b)。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規準/指標—現有各版本彙整表。2006年3月5日,擷取自http://tpde.nhcue.edu.tw/uploads/downloads/a1/a1.doc
    教育部(民95c)。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苗栗縣試辦概況。2006年8月25日,擷取自http://tpde.nhcue.edu.tw/statistics/fix3.php
    曾俊凱(民92)。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之可能性-借鏡澳美英經驗。竹縣文教,28,40-44。
    曾憲政 (民89) 。以教學評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港都文教簡訊,38,2-3。
    湯誌龍(民90)。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實施經驗。比較教育,51,105-127。
    湯誌龍、劉寶貴(民91)。高職教師對教學評鑑之意見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0,22-25。
    傅木龍(民84)。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78-308)。台北:師大書苑。
    傅木龍(民87)。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百世(民89)。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的原理與實務。公教資訊季刊,4(2),15-26。
    詹棟樑(民84)。如何對教師進行評鑑。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教、高強華、王秋絨、李春芳、張德銳(民81)。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簡紅珠(民86)。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8-22。
    顏國樑(民92a)。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顏國樑(民92b)。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羅嘉珍(民93)。英國教師考評制度的內涵與實施。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30,3-6。
    蘇再添(民95)。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西文部份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1993). Appraisal and you. London : ATL.
    Beach, B. , & Reinhartz, J. (1989). Supervision:Focus on instruction. NewYork: Harper & Row.
    Beerens, D. R. (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reating a culture of motivation and learning.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Brighton, S. F. (1965). Increasing your accuracy in teachers evalu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righton, S. F. (1974).Handbook of successful school administration.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Cogan, M. L. (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Goldhammer, R. (1969). Clinical supervision. New York: Holt, Rinohart and Winston.
    Harris, B. M. ,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Boston, MA:National Educationl Laboratory Publishers .
    Haberman, S. J. (1978).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Academic Press.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158-174). Newbury Park, CA: Sag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projects,and materials.NewYork:McGraw-Hill.
    Kuligowski, B A. F. (1991). A study of teacher evaluation criteria, process,and outcome in North Carolina and Tennessee.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riven, M.(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In R.W.Tyler, R. M. Gagne, & M. Scriven(Eds.),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pp.39-83). Chicago:Rand McNally.
    Shinkfield, A. J. , & Stuffebeam, D.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 Boston,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Redfern, G. B. (1980). Evaluating teachers andadministrator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