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駱嘉鵬
Jiapeng Luo
論文名稱: 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及其教學──對應規律研究與應用
Character-Sound Correspondences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Hakka and Mandarin: An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ence Ru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指導教授: 董忠司
Dr. Chung-Szu Tung
連金發
Dr. Chinfa Li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17
中文關鍵詞: 閩南語客家語華語字音對應規律字音教學
外文關鍵詞: Taiwan Southern Min, Hakka, Mandarin Chinese, Character-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 Character-Sound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及其教學」為題,探討相關語言之間音韻對應規律的統計方法,並進而探索其在字音教學方面的應用。
    語音的演變具有一定的規律和方向,因此相關語言之間必然存在各式各樣的音韻對應規律。適切地掌握這種音韻對應規律,在語言教學上,可發揮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的教學成效。
    就相關語言之間的學習經驗而言,一般人亦可憑直覺感受,獲得雙語之間的某些對應關係。但是這種對應關係多半屬於印象式的聯想,無法掌握系統性的規律,因而既無法全面掌握,又容易造成錯誤的類推結果。
    本研究首先收集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及《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的詞目音讀,加上《異體字字典》相對的華語字音,以及這些現代字音相對的中古漢語音讀,做為基礎語料。其次分別探討這幾個音韻系統兩兩相對的字音對應規律,進而推演出第二語言的學習規則。
    對於字音規律的統計,本文採用辨音特徵 (distinctive features) 分析法,以別於印象式的直觀,或瑣碎的音節對應,以達到執簡御繁的功效。至於統計的工具,則以 Excel 的樞紐分析表為主,既便於總覽各類對應的權值,又便於瀏覽各類規則或例外對應的所有原始語料。
    本論文共分十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為相關研究的回顧,第三章略述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的聲韻系統,第四章論述中古漢語和台灣閩客華語字音語料的處理要點,第五章分別論述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的雙語字音對應規律及其電腦處理要點,第六章則分別論述台灣閩華、閩客、及客華語的雙語字音對應規律,第七章即為本文的重心,將第六章歸納的雙語字音對應規律,實際運用在台灣閩客語的第二語言學習。第八章說明筆者所製作的相關輔助教材的設計及其應用方法。第九章檢討本文的研究成果,探討字音對應規律研究在方言用字選擇方面的啟示,對應規律輔助學習法的擴充運用,語言背景知識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以及音韻對應輔助學習法的限制。第十章則為全文結論。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gular Chinese phonological correspondence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ound correspondences.
    The phonological correspondences came into being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sounds follows a particular pattern among related languag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respondence rules will help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s.
    Most learners are able to distinguish the s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however, this is mainly impressionistic association, and thus it is highly possible for learners to yield incorrect sound mappings.
    Our research data are based on the phonological words in Dictionary of Common Words in Taiwan Southern Min and Dictionary of Common Words in Taiwan Hakka,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andarin sounds in Dictionary of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made available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iddle Chinese sounds. Our character-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 are formulated from a comparison among the data, and the correspondences can be reformulated as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ules.
    We provide a method to map characters and sounds for assisting people to capture the sound corresponding rules among different but related languages. All the sound correspondences among those languages are arranged on pivot tables in Excel in order to search and skim the statistics and the original data.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 as follows: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3. Chinese Phonological Systems in Middle Chinese, Taiwan Southern Min, Hakka, and Mandarin Chinese
    4. Data and Methodology
    5. 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 Among Middle Chinese, Taiwan Southern Min, Hakka, and Mandarin Chinese with Computational Regulations
    6. Sound Correspondence Rules of Taiwan Southern Min and Mandarin, Taiwan Southern Min and Hakka, and Hakka and Mandarin
    7.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8. Design of Language-Assisted Teaching Materials
    9. Research Findings
    10. Conclusion

    目 錄 第壹篇 論述篇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 一、歸納法 3 二、辨音特徵分析法 4 三、反切系聯法 4 四、樞紐分析法 4 五、演繹法 5 第五節 研究語料 5 一、語料來源 5 二、語料數量 6 三、字音的使用頻次與權重 7 (一) 使用頻次的考量 7 (二) 同音紀錄的歸併 8 四、字音的層次 8 (一) 閩南語的層次分析 9 (二) 客家語的層次分析 13 (三) 華語的層次分析 15 五、次方言的音讀 16 六、標音符號 16 第六節 名詞定義 17 一、語言相關名詞 17 二、聲母相關名詞 17 三、韻母相關名詞 18 四、聲調相關名詞 19 第七節 研究步驟 20 一、分別建立中古與閩客華語字音對應關係表 20 二、彙整中古與閩客華語字音對應關係總表 22 三、建立閩客華語之間的雙語字音對應關係表 22 四、將多音對應紀錄拆解為多筆單音對應紀錄 23 五、分析各音節的音韻屬性 23 六、建立各式音類對應關係表 24 七、分析主要對應規律及其相關音韻條件 24 八、建立相關第二語言學習規則 24 第八節 預期成果 24 第二章 古今漢語字音對應研究的檢討 26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 26 一、第二語言習得 26 二、陳澧‧切韻考 27 三、鄭良偉‧臺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 27 四、廈門大學漢語方言研究室‧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 28 五、丁聲樹、李榮‧國音中古音對照表 28 六、駱嘉鵬‧廣韻音類辨識法 29 七、張屏生‧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 30 第二節 字音對應規律的由來及其研究價值 31 一、對應規律的由來 31 (一) 歷史傳承 31 (二) 同源異流 31 (三) 接觸習染 31 (四) 綜合影響 31 二、對應規律研究的價值 32 (一) 釐清各語言音韻發展史 32 (二) 方言本字探源 32 (三) 方言審音依據 32 (四) 方言定字參考 32 (五) 相關語言交互推求 33 第三節 字音對應研究的要領 33 一、研究目標 33 (一) 展現雙語各類對應的權值 33 (二) 力求避免一對多的對應類型 33 (三) 便於核實原始語料 34 二、研究方法 34 (一) 以中古漢語為樞紐 34 (二) 以辨音特徵為對應基準 35 (三) 以 Excel 樞紐分析表為彙總工具 35 第四節 字音對應研究和古今漢語字音的交互學習 35 一、方音互學 35 二、以今推古 36 三、以漢語推域外譯音 36 第五節 小結 36 第三章 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的聲韻系統 37 第一節 中古漢語的音韻系統 37 一、切韻系韻書 37 二、等韻圖 37 三、中古漢語的聲母系統 38 四、中古漢語的韻母系統 39 五、中古漢語的聲調系統 41 六、中古漢語的聲韻結合限制 41 (一) 聲母與韻等 41 (二) 韻攝與等呼 42 (三) 韻攝與聲調 43 第二節 台灣閩南語的音韻系統 43 一、台灣閩南語的聲母系統 44 二、台灣閩南語的韻母系統 44 三、台灣閩南語的聲調系統 45 四、台灣閩南語的聲韻結合限制 45 (一) 聲母與韻呼 45 (二) 聲母清濁與調類陰陽 46 (三) 韻轍與韻呼 46 (四) 韻轍類型與聲調 48 第三節 台灣客家語的音韻系統 48 一、台灣客家語的聲母系統 49 二、台灣客家語的韻母系統 49 三、台灣客家語的聲調系統 50 四、台灣客家語的聲韻結合限制 50 (一) 聲母與韻呼 50 (二) 聲母清濁與調類陰陽 51 (三) 韻轍與韻呼 52 (四) 韻轍類型與聲調 53 第四節 華語的音韻系統 53 一、華語的聲母系統 53 二、華語的韻母系統 54 三、華語的聲調系統 55 四、華語的聲韻結合限制 55 (一) 聲母與韻呼 55 (二) 聲母清濁與調類陰陽 56 (三) 韻轍與韻呼 56 (四) 韻轍類型與聲調 57 第五節 台灣閩客華語的聲韻比較 57 一、聲母 57 (一) 發音部位 58 (二) 發音方式 59 二、元音 59 三、韻母 60 四、聲調 64 五、韻轍與韻呼搭配規則 65 六、聲韻調結合限制 66 第六節 台灣閩客語常見的訛音現象 66 一、台灣閩南語的訛音 67 (一) 聲母 67 (二) 韻母 69 (三) 聲調 70 (四) 聲韻結合 71 二、台灣客家語的訛音 72 (一) 聲母 72 (二) 韻母 74 (三) 聲調 76 (四) 聲韻結合 76 第七節 小結 78 第四章 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字音語料處理 79 第一節 字音的語料處理難題 79 一、各類語料格式不一,處理程序無法一體適用 79 二、單一語料格式未必一致,須進行調整、校正 79 三、詞目、音讀間雜標點符號,須先予以清除 80 四、多音節詞目音讀,須進行音字媒合,轉為單字音讀 80 五、萬國碼擴充字集B的字,可能被誤認為兩個字 80 六、重複字音須加以歸併彙整 80 七、合音詞音讀須個別檢出,不與單音字混合處理 81 八、單字音讀,須再依聲韻調剖析 81 九、各聲韻類別,應進一步剖析其音韻屬性 81 十、字音層次的辨析 81 第二節 語料處理模組設計 82 一、文字批次轉換 82 二、台羅拼音正式版與數字版轉換 83 三、音節剖析 83 四、音韻屬性分析 85 五、多音對應評選 85 第三節 中古漢語語料處理 85 一、被切字與反切上下字建檔 86 二、根據反切下字系聯以歸納韻類 86 三、參考韻圖歸字以判定各韻類屬性 86 四、根據反切上字系聯以歸納聲類 87 五、參考韻圖歸字以判定各聲類屬性 87 六、拆解各筆同音字為個別獨立紀錄 88 七、參酌相關文獻以輔助語料校正 88 第四節 《閩語典》語料處理 88 一、清除詞目欄中標點符號 88 二、轉換音讀欄標點與連字符 89 三、轉換音讀欄內容為小寫 89 四、轉換音讀欄內容為數字版 90 五、檢核詞目字數及音節數 90 六、刪除合音詞音讀紀錄 90 七、詞目音讀音字媒合 90 八、字音樞紐分析 90 九、音讀欄音節剖析 92 十、音韻屬性分析 92 十一、人工檢視確認 93 第五節 《客語典》語料處理 93 一、清除標點符號 93 二、將音讀欄調值轉為調序 93 三、特殊音讀紀錄抽離 94 第六節 《華語典》語料處理 94 一、常用國字音讀下載 94 二、閩客語典罕用字音讀登錄 95 三、統一注音欄中標音格式 95 (一) 將調型轉為調序 95 (二) 修改齊齒介符 95 (三) 刪除音讀序號與屬性標記 95 四、替換圖形字為萬國碼字 95 五、相關異體字資訊下載 96 六、刪除不合規律之異體音讀 96 七、濾除部分罕用音讀 96 第七節 小結 96 第五章 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的字音對應規律 97 第一節 古今字音對應的語料處理難題與對策 97 一、單一語言同字異音彙整 97 二、單一語言一字多音類型統計 98 三、雙語一字多音對應類型統計 100 四、雙語字音對應關係表之建置 101 (一) 目標語單音字之雙語對應關係表建置 101 (二) 目標語單音字之雙語對應規律統計 103 (三) 目標語多音字之對應關係評選 104 (四) 目標語多音字之對應關係檢核 105 五、雙語對應語料彙整分析 105 第二節 聲母對應規律 105 一、中古漢語對台灣閩南語 106 (一) 中古聲類對閩南語聲母 106 (二) 中古五音對閩南語發音部位 108 (三) 中古清濁對閩南語發音方式 109 (四) 中古清濁對閩南語清濁 110 (五) 中古清濁對閩南語送氣 110 二、中古漢語對台灣客家語 111 (一) 中古聲類對客家語聲母 111 (二) 中古五音對客家語發音部位 113 (三) 中古清濁對客家語發音方式 114 (四) 中古清濁對客家語清濁 115 (五) 中古清濁對客家語送氣 116 三、中古漢語對華語 117 (一) 中古聲類對華語聲母 117 (二) 中古五音對華語發音部位 119 (三) 中古清濁對華語發音方式 120 (四) 中古清濁對華語清濁 121 (五) 中古清濁對華語送氣 121 四、中古漢語與閩客華語聲母對應規律綜合比較 123 (一) 聲母 123 (二) 發音部位 128 (三) 發音方式 129 (四) 清濁 131 (五) 送氣 132 第三節 韻母對應規律 133 一、中古漢語對台灣閩南語 133 (一) 中古韻轍類型對閩南語韻轍類型 133 (二) 中古韻攝對閩南語韻轍 134 (三) 中古等呼對閩南語韻呼 143 (四) 中古韻攝對閩南語韻尾 145 二、中古漢語對台灣客家語 148 (一) 中古韻轍類型對客家語韻轍類型 148 (二) 中古韻攝對客家語韻轍 148 (三) 中古等呼對客家語韻呼 158 (四) 中古韻攝對客家語韻尾 161 三、中古漢語對華語 162 (一) 中古韻轍類型對華語韻轍類型 162 (二) 中古韻攝對華語韻轍 163 (三) 中古等呼對華語韻呼 174 (四) 中古韻攝對華語韻尾 177 四、中古漢語與閩客華語韻母對應規律綜合比較 179 (一) 韻轍類型 179 (二) 韻轍 180 (三) 韻呼 182 (四) 韻尾 183 第四節 聲調對應規律 187 一、中古漢語對台灣閩南語 187 (一) 中古四聲與聲母清濁對閩南語調類 187 (二) 中古聲母清濁對閩南語調類陰陽 189 二、中古漢語對台灣客家語 191 (一) 中古四聲與聲母清濁對客家語調類 191 (二) 中古聲母清濁對客家語調類陰陽 192 三、中古漢語對華語 194 (一) 中古四聲與聲母清濁對華語調類 194 (二) 中古聲母清濁對華語調類陰陽 196 四、中古漢語與閩客華語聲調對應規律綜合比較 197 (一) 調類 197 (二) 調類陰陽 199 第五節 小結 199 第六章 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規律 200 第一節 華語與閩南語字音對應規律 200 一、聲母 200 (一) 聲類 200 (二) 發音部位 215 (三) 發音方式 219 (四) 清濁 223 (五) 送氣屬性 225 二、韻母 226 (一) 韻轍類型 226 (二) 韻轍 228 (三) 韻呼 230 (四) 韻尾 231 三、聲調 233 第二節 華語與客家語字音對應規律 234 一、聲母 234 (一) 聲類 234 (二) 發音部位 247 (三) 發音方式 251 (四) 清濁 255 (五) 送氣屬性 256 二、韻母 257 (一) 韻轍類型 257 (二) 韻轍 258 (三) 韻呼 259 (四) 韻尾 260 三、聲調 262 第三節 台灣閩南語與客家語字音對應規律 262 一、聲母 263 (一) 聲類 263 (二) 發音部位 276 (三) 發音方式 279 (四) 清濁 282 (五) 送氣屬性 284 二、韻母 287 (一) 韻轍類型 287 (二) 韻轍 290 (三) 韻呼 294 (四) 韻尾 295 三、聲調 297 第四節 小結 298 第七章 字音對應規律在台灣閩客語字音教學上的應用 300 第一節 以華語分辨古入聲 300 一、正面列舉古入聲辨識法 300 二、反面列舉古入聲排除法 301 第二節 以華語、客家語推求閩南語 302 一、以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 302 (一) 聲母 302 (二) 韻母 307 (三) 聲調 326 二、以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 328 (一) 聲母 328 (二) 韻母 334 (三) 聲調 345 三、實例解析 347 第三節 以華語、閩南語推求客家語 350 一、以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 350 (一) 聲母 350 (二) 韻母 355 (三) 聲調 363 二、以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 363 (一) 聲母 363 (二) 韻母 367 (三) 聲調 373 三、實例解析 374 第四節 小結 377 第八章 台灣閩客語字音輔助教材的製作與應用 378 第一節 台灣閩客語同音字表 378 一、台灣閩客語同音字表的製作 378 (一) 切韻系韻書的編排體例及其優缺點 378 (二) 等韻圖的編排體例及其優缺點 378 (三) 漢字同音字表製作的考量重點 378 (四) 台灣閩客語同音字表的製作程序 380 二、台灣閩客語同音字表的應用 381 (一) 選定字音層次 381 (二) 以漢字查注音 381 (三) 以注音查漢字 381 (四) 聆聽字音 381 (五) 呼音練習 381 (六) 列印同音字表 382 第二節 台灣閩客華語音類對應關係表 382 一、台灣閩客華語音類對應關係表的製作 382 (一) 建立雙語字音剖析表 382 (二) 啟動樞紐分析表精靈 383 (三) 選取資料來源 383 (四) 確認存放位置 385 (五) 設定表格形式 385 二、台灣閩客華語音類對應關係表的應用 387 (一) 主次對應的判讀 387 (二) 原始資料的查核 387 (三) 進階分類統計 388 第三節 台灣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 388 一、台灣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的製作 389 (一) 設計理念 389 (二) 語料整理 396 (三) 公式設定 398 (四) 程式設計 399 二、台灣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的操作 402 (一) 基本操作 402 (二) 進階使用 403 第四節 小結 404 第九章 台灣閩客華語字音對應研究與教學的檢討 405 第一節 字音對應規律研究對閩客語用字選擇的啟示 405 一、台灣閩客語同源詞素的來源和類別 405 (一) 漢語共同詞 405 (二) 南方少數民族底層詞 406 (三) 閩客語互借詞 406 (四) 外語借詞 406 二、台灣閩客語同源詞素的判定 406 (一) 漢語共同詞 406 (二) 南方少數民族底層詞 407 (三) 閩客語互借詞 407 (四) 外語借詞 408 三、台灣閩客語辭典的用字原則 408 (一) 臺灣閩南語漢字之選用原則 409 (二)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統一用字原則 409 四、台灣閩客語同源詞素用字原則析論 410 (一) 本字明確可考者,以用本字為原則 410 (二) 一詞多音多義易致混淆者,可考慮分字以別義 410 (三) 本字不可考者,以符合古今音韻對應規律者為宜 411 (四) 底層詞採用兼通閩客語之形聲字或會意、訓讀字 411 (五) 閩客互借之詞素,以使用借出方之本字為宜 411 (六) 閩客同音擬聲擬態詞,以兼合閩客語音韻者為宜 411 (七) 異體字的統一 411 (八) 採用傳統習用字 411 第二節 相關語言字音對應規律輔助學習法的擴充運用 412 一、以今音推求古音 412 二、以漢語推求域外漢語譯音 412 第三節 相關語言背景知識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 415 一、音系内的結合限制 415 二、音系間的分合異同 416 第四節 字音對應規律輔助學習法的限制 418 一、用字問題的糾葛 418 二、主次對應的判斷 418 三、例外對應的記憶 418 四、異讀分用的選擇 419 第五節 小結 419 第十章 結論 420 第一節 研究課題與成果 420 一、語料的選擇與處理 420 (一) 以教育部閩客語常用詞辭典為基礎 420 (二) 以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為溝通媒介 420 (三) 語料處理模組的設計 420 二、閩客華語音系的比較 421 (一) 音位的比較 421 (二) 結合限制的比較 421 (三) 閩客語常見訛音的歸納分析 422 三、字音對應規律的統計 422 (一) 以中古音系貫串古今各相關音系的字音 422 (二) 著重辨音特徵的對應 423 (三) 研究工具 423 (四) 對應規律的應用 424 四、字音推求規則的建立 424 (一) 以古今音類對應規律為基礎 424 (二) 除逐類對應外,更著重辨音特徵的對應 425 (三) 系統化學習,而不做隨機聯想 425 (四) 關注一對多的分化條件 425 五、電腦輔助教材的設計 425 (一) 台灣閩客語同音字表 425 (二) 台灣閩客華語音類對應關係表 426 (三) 台灣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 426 第二節 後續研究的展望 426 一、對於閩客華語各類對應規律的例外現象提出解釋 426 二、漢語各方言語料的收集及其與中古音系的對應比較 426 三、漢語音韻史各分期字音與中古漢語對應語料庫的建立 427 四、各方言音韻史內容的充實和精進 427 五、域外漢語譯音及其與中古漢語對應語料庫的建立 427 六、古今漢語相關語言雙語對應規律模組的精進 427 七、古今漢語相關語言交互推求規則模組設計 427 八、相關教材和教案以及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的設計 427 參考文獻 428 附錄 435 一、本文採用《廣韻》以外中古音類表 435 二、本文採用異體字對照表 443 三、《閩語典》詞目主音讀與第二優勢腔對照表 446 四、《閩語典》特殊音讀表 454 第貳篇 語料篇 457 本文採用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字音總表 457 表 目 錄 表 1-1 本文採用語料數量統計表 6 表 1-2 本文採用中古語料來源統計表 6 表 1-3 本文與《閩語典》字音層次比較表 12 表 1-4 本文與《客語典》字音層次比較表 14 表 1-5 本文與《華語典》字音層次比較表 16 表 1-6 中古與閩客華語字音對應關係彙總表示例 22 表 1-7 閩客雙語字音對應關係表示例 22 表 1-8 閩華雙語字音對應關係表示例 22 表 1-9 客華雙語字音對應關係表示例 22 表 1-10 多音字對應關係拆解結果示例 23 表 1-11 閩客雙語字音對應關係詳表示例 23 表 2-1 《廣韻》與國語、閩南語發音部位對應規律表 29 表 2-2 閩南語舌尖塞音、塞擦音與華語發音部位對應規律表 34 表 2-3 閩南語舌尖塞音、塞擦音與中古和華語發音部位對應規律表 34 表 3-1 中古漢語聲母五音清濁表 38 表 3-2 《廣韻》韻目四聲相承關係表 39 表 3-3 中古漢語聲調系統表 41 表 3-4 中古漢語聲母與韻等搭配關係表 41 表 3-5 中古漢語韻攝等呼配合表 42 表 3-6 台灣閩南語聲母系統表 44 表 3-7 台灣閩南語韻母系統表 44 表 3-8 台灣閩南語聲調系統表 45 表 3-9 閩南語聲母與韻呼搭配關係表 45 表 3-10 閩南語聲母清濁與調類陰陽搭配關係表 46 表 3-11 閩南語韻轍與韻呼搭配關係表 46 表 3-12 閩南語韻轍類型與聲調搭配關係表 48 表 3-13 台灣客家語聲母系統表 49 表 3-14 台灣客家語韻母系統表 49 表 3-15 台灣客家語聲調系統表 50 表 3-16 客家語聲母與韻呼搭配關係表 50 表 3-17 客家語聲母清濁與調類陰陽搭配關係表 51 表 3-18 客家語韻轍與韻呼搭配關係表 52 表 3-19 客家語韻轍類型與聲調搭配關係表 53 表 3-20 華語聲母系統表 53 表 3-21 華語韻母系統表 54 表 3-22 華語聲調系統表 55 表 3-23 華語聲母與韻呼搭配關係表 55 表 3-24 華語聲母清濁與調類陰陽搭配關係表 56 表 3-25 華語韻轍與韻呼搭配關係表 56 表 3-26 華語韻轍類型與聲調搭配關係表 57 表 3-27 閩客華語聲母對照表 58 表 3-28 閩客華語聲母發音部位比較表 58 表 3-29 閩客華語聲母發音方式比較表 59 表 3-30 閩客華語元音比較表 59 表 3-31 閩客華語韻母比較表 60 表 3-32 閩客華語聲調比較表 64 表 3-33 閩客華語韻轍與韻呼搭配規則比較表 65 表 4-1 《閩語典》詞目音讀媒合表 80 表 4-2 《閩語典》代用字碼表 82 表 4-3 音節剖析表-1 閩南語聲調與聲韻拆解表 83 表 4-4 音節剖析表-2 客家語聲調與聲韻拆解表 83 表 4-5 音節剖析表-3 華語聲調與聲韻拆解表 83 表 4-6 音節剖析表-4 華語聲韻調拆解表 84 表 4-7 音節剖析表-5 閩南語非聲化韻之聲韻調拆解表 84 表 4-8 音節剖析表-6 客家語非聲化韻之聲韻調拆解表 84 表 4-9 音節剖析表-7 閩南語聲化韻、聲話塞尾韻之聲韻調拆解表 84 表 4-10 音節剖析表-8 客家語聲化韻之聲韻調拆解表 85 表 4-11 《廣韻》反切字音表 86 表 4-12 《廣韻》反切下字系聯結果登錄格式示例 86 表 4-13 《廣韻》韻類分析結果登錄格式示例 87 表 4-14 《廣韻》聲韻調類分析結果登錄格式示例 87 表 4-15 《廣韻》字音特徵分析結果登錄格式示例 87 表 4-16 《廣韻》字音表格式示例 88 表 4-17 《閩語典》詞目欄標點符號批次清除設定清單 89 表 4-18 《閩語典》音讀欄標點符號批次清除設定清單 89 表 4-19 《閩語典》音字媒合結果示例 91 表 4-20 《閩語典》字音類型彙總表示例 91 表 4-21 《閩語典》用字音讀次數彙總表示例 92 表 4-22 《閩語典》用字音讀類型彙總表示例 92 表 4-23 《閩語典》字音結構彙總表示例 92 表 4-24 《閩語典》字音屬性分析表示例 93 表 5-1 《廣韻》同字異音彙整表示例 97 表 5-2 《閩語典》同字異音彙整表示例 97 表 5-3 《客語典》同字異音彙整表示例 98 表 5-4 《華語典》同字異音彙整表示例 98 表 5-5 《廣韻》一字多音類型統計表 98 表 5-6 《閩語典》一字多音類型統計表 99 表 5-7 《客語典》一字多音類型統計表 99 表 5-8 《華語典》一字多音類型統計表 99 表 5-9 《廣韻》與《閩語典》一字多音類型對應統計表 100 表 5-10 《廣韻》與《客語典》一字多音類型對應統計表 100 表 5-11 《廣韻》與《華語典》一字多音類型對應統計表 101 表 5-12 《廣韻》與《閩語典》多音類型對應簡化表 101 表 5-13 《廣韻》與《客語典》多音類型對應簡化表 102 表 5-14 《廣韻》與《華語典》多音類型對應簡化表 102 表 5-15 《閩語典》與《廣韻》單音字對應關係表 102 表 5-16 《客語典》與《廣韻》單音字對應關係表 103 表 5-17 《華語典》與《廣韻》單音字對應關係表 103 表 5-18 目標語多音字之雙語對應關係評選結果示例 104 表 5-19 中古聲類與閩南語聲母對應關係表 106 表 5-20 中古與閩南語聲母發音部位對應關係表 108 表 5-21 中古聲母清濁與閩南語聲母發音方式對應關係表 109 表 5-22 中古與閩南語聲母清濁對應關係表 110 表 5-23 中古聲母清濁與閩南語送氣屬性對應關係表 110 表 5-24 中古聲類與客家語聲母對應關係表 111 表 5-25 中古與客家語聲母發音部位對應關係表 114 表 5-26 中古聲母清濁與客家語聲母發音方式對應關係表 115 表 5-27 中古與客家語聲母清濁對應關係表 115 表 5-28 中古聲母清濁與客家語送氣屬性對應關係表 116 表 5-29 中古聲類與華語聲母對應關係表 117 表 5-30 中古與華語聲母發音部位對應關係表 119 表 5-31 中古聲母清濁與華語聲母發音方式對應關係表 120 表 5-32 中古與華語聲母清濁對應關係表 121 表 5-33 中古聲母清濁與華語送氣屬性對應關係表 121 表 5-34 中古聲母全濁聲母平仄與華語送氣屬性對應關係表 122 表 5-35 中古與閩客華語聲母對應關係比較表 123 表 5-36 中古與閩客華語聲母主要對應關係比較表 126 表 5-37 中古與閩客華語聲母發音部位對應關係比較表 128 表 5-38 中古與閩客華語聲母發音方式對應關係比較表 129 表 5-39 中古與閩客華語聲母清濁對應關係比較表 131 表 5-40 中古與閩客華語聲母送氣屬性對應關係比較表 132 表 5-41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類型對應關係表 133 表 5-42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1 閩南語開尾韻部分 134 表 5-43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2 閩南語鼻尾韻部分 136 表 5-44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3 閩南語塞尾韻部分 138 表 5-45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4 閩南語鼻化韻部分 140 表 5-46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5 閩南語鼻化塞尾韻部分 141 表 5-47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6 閩南語聲化韻部分 142 表 5-48 中古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7 閩南語聲化塞尾韻部分 143 表 5-49 中古等呼與閩南語韻呼對應關係表 143 表 5-50 中古韻攝與閩南語韻尾對應關係表 145 表 5-51 中古與客家語韻轍類型對應關係表 148 表 5-52 中古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1 客家語開尾韻部分 148 表 5-53 中古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2 客家語鼻尾韻部分 151 表 5-54 中古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3 客家語塞尾韻部分 154 表 5-55 中古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4 客家語聲化韻部分 158 表 5-56 中古等呼與客家語韻呼對應關係表 158 表 5-57 中古韻攝與客家語韻尾對應關係表 161 表 5-58 中古與華語韻轍類型對應關係表 163 表 5-59 中古與華語韻轍對應關係表-1 華語開尾韻部分 163 表 5-60 中古與華語韻轍對應關係表-2 華語鼻尾韻部分 171 表 5-61 中古等呼與華語韻呼對應關係表 174 表 5-62 中古韻攝與華語韻尾對應關係表 177 表 5-63 中古與閩客華語韻轍類型對應關係比較表 180 表 5-64 中古與閩客華語韻轍主要對應關係比較表 180 表 5-65 中古等呼與閩客華語韻呼對應關係比較表 182 表 5-66 中古韻攝與閩客華語韻尾對應關係比較表-1 古陰聲韻部分 184 表 5-67 中古韻攝與閩客華語韻尾對應關係比較表-2 古陽聲韻部分 184 表 5-68 中古韻攝與閩客華語韻尾對應關係比較表-3 古入聲韻部分 185 表 5-69 中古與閩客華語韻尾主要對應關係比較表 186 表 5-70 中古與閩南語調類對應關係表 188 表 5-71 中古聲母清濁與閩南語調類陰陽對應關係表 190 表 5-72 中古與客家語調類對應關係表 191 表 5-73 中古聲母清濁與客家語調類陰陽對應關係表 193 表 5-74 中古與華語調類對應關係表 194 表 5-75 中古聲母清濁與華語調類陰陽對應關係表 196 表 5-76 中古與閩客華語調類對應關係比較表 197 表 5-77 中古與閩客華語調類陰陽對應關係比較表 199 表 6-1 華語與閩南語聲母對應關係表 200 表 6-2 華語與閩南語聲母發音部位對應關係表 215 表 6-3 華語與閩南語聲母發音方式對應關係表 219 表 6-4 華語與閩南語聲母清濁對應關係表 223 表 6-5 華語與閩南語聲母送氣屬性對應關係表 225 表 6-6 華語與閩南語韻轍類型對應關係表 226 表 6-7 華語與閩南語韻轍對應關係表 228 表 6-8 華語與閩南語韻呼對應關係表 230 表 6-9 華語與閩南語韻尾對應關係表 231 表 6-10 華語與閩南語聲調對應關係表 233 表 6-11 華語與客家語聲母對應關係表 234 表 6-12 華語與客家語聲母發音部位對應關係表 248 表 6-13 華語與客家語聲母發音方式對應關係表 251 表 6-14 華語與客家語聲母清濁對應關係表 255 表 6-15 華語與客家語聲母送氣屬性對應關係表 256 表 6-16 華語與客家語韻轍類型對應關係表 257 表 6-17 華語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 258 表 6-18 華語與客家語韻呼對應關係表 259 表 6-19 華語與客家語韻尾對應關係表 261 表 6-20 華語與客家語聲調對應關係表 262 表 6-21 閩南語與客家語聲母對應關係表 263 表 6-22 閩南語與客家語聲母發音部位對應關係表 276 表 6-23 閩南語與客家語聲母發音方式對應關係表 279 表 6-24 閩南語與客家語聲母清濁對應關係表 283 表 6-25 閩南語與客家語聲母送氣屬性對應關係表 285 表 6-26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轍類型對應關係表 287 表 6-27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1 客家語開尾韻部分 290 表 6-28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2 客家語鼻尾韻部分 292 表 6-29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3 客家語塞尾韻部分 293 表 6-30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轍對應關係表-4 客家語聲化韻部分 294 表 6-31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呼對應關係表 294 表 6-32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尾對應關係表 295 表 6-33 閩南語與客家語聲調對應關係表 298 表 7-1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1 各聲母細則 302 表 7-2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2 塞音及塞擦音之發音部位 304 表 7-3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3 塞音及塞擦音部分 305 表 7-4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4 擦音及濁音部分 306 表 7-5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1 閩南語開尾韻部分 308 表 7-6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2 閩南語鼻尾韻部分 312 表 7-7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3 閩南語塞尾韻部分 314 表 7-8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4 閩南語鼻化韻部分 319 表 7-9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5 閩南語聲化韻部分 322 表 7-10 以華語推求閩南語韻呼特殊規則表 322 表 7-11 華語與閩南語韻呼一般對應關係表 325 表 7-12 華語與閩南語韻呼交錯對應關係表 325 表 7-13 華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調規則表 326 表 7-14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1 各聲母細則 328 表 7-15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2 塞音及塞擦音之發音部位 329 表 7-16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3 塞音及塞擦音部分 330 表 7-17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母規則表-4 擦音及濁音部分 331 表 7-18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1 客家語開尾韻部分 334 表 7-19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2 客家語鼻尾韻部分 337 表 7-20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3 客家語塞尾韻部分 339 表 7-21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韻轍規則表-4 客家語聲化韻部分 342 表 7-22 以客家語推求閩南語韻呼特殊規則表 343 表 7-23 客家語與閩南語韻呼一般對應關係表 344 表 7-24 客家語與閩南語韻呼交錯對應關係表 344 表 7-25 客家語優先推求閩南語聲調規則表 345 表 7-26 以華語和客家語推求閩南語音讀字例─〈杜甫‧八陣圖〉 347 表 7-27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1 各聲母細則 350 表 7-28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2 塞音及塞擦音之發音部位 352 表 7-29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3 塞音及塞擦音部分 353 表 7-30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4 擦音及濁音部分 353 表 7-31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1 客家語開尾韻部分 356 表 7-32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2 客家語鼻尾韻部分 358 表 7-33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3 客家語塞尾韻部分 358 表 7-34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4 客家語聲化韻部分 359 表 7-35 以華語推求客家語韻呼特殊規則表 360 表 7-36 華語與客家語韻呼一般對應關係表 362 表 7-37 華語與客家語韻呼交錯對應關係表 362 表 7-38 華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調規則表 363 表 7-39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1 各聲母細則 363 表 7-40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2 塞音及塞擦音之發音部位 364 表 7-41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3 塞音及塞擦音部分 365 表 7-42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聲母規則表-4 擦音及濁音部分 366 表 7-43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1 閩南語開尾韻部分 368 表 7-44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2 閩南語鼻尾韻部分 369 表 7-45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3 閩南語塞尾韻部分 369 表 7-46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4 閩南語鼻化韻部分 370 表 7-47 閩南語優先推求客家語韻轍規則表-5 閩南語聲化韻部分 371 表 7-48 閩南語客家語與韻呼一般對應關係表 371 表 7-49 閩南語與客家語韻呼交錯對應關係表 372 表 7-50 閩南語推求客家語聲調規則表 373 表 7-51 以華語和閩南語推求客家語音讀字例─〈杜甫‧八陣圖〉 374 表 8-1 台灣閩南語同音字表電腦操作版示例 379 表 8-2 台灣閩南語同音字表紙本列印版示例 379 表 8-3 《閩語典》與《廣韻》字音對應資料表示例 382 表 8-4 樞紐分析表對應資料內容示例 387 表 8-5 樞紐分析表對應資料進階分析示例 388 表 8-6 詞彙音讀表 391 表 8-7 字音出處索引表 392 表 8-8 聲母屬性表 392 表 8-9 韻母屬性表 392 表 8-10 聲調對照表 393 表 8-11 相關資料連結表 393 表 8-12 使用說明簡表 394 表 8-13 各腔調語料數量統計表 397 表 8-14 音字媒合資料表 397 表 9-1 以客語辨識越南語聲母規則表 412 表 9-2 以越南語辨識客語聲母規則表 414 表 9-3 現代越南語聲母分寫規則表 416 表 9-4 閩南語後中元音與華語韻母對應關係表 416 附表 1 本文採用《廣韻》以外中古音類表 435 附表 2 本文採用異體字對照表 443 附表 3 《閩語典》詞目主音讀與第二優勢腔對照表 446 附表 4 《閩語典》特殊音讀表 454 附表 5 本文採用中古漢語與台灣閩客華語字音總表 458 圖 目 錄 圖 4-1 《華語典》單筆字目查詢結果 94 圖 8-1 樞紐分析表選單 383 圖 8-2 樞紐分析表型式設定 384 圖 8-3 樞紐分析表範圍設定 385 圖 8-4 樞紐分析表存放位置設定 385 圖 8-5 樞紐分析表欄位設定 386 圖 8-6 樞紐分析表統計結果示例 386 圖 8-7 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操作畫面 391 圖 8-8 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填答畫面 402 圖 8-9 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評分結果畫面 403

    參考文獻
    (宋) 陳彭年等. 1008. (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宋) 丁度等編. 1039. (校訂本)《集韻》,據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台北:學海出版社。
    (清) 陳澧. 1837.《切韻考》,收入《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Chin-Chuan Cheng (鄭錦全). 1997. Measuring Relationship among Dialects: DOC and Related Resources. 收錄於《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 2卷1期.
    Chinfa Lien (連金發). 2001. Competing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aiwan Southern Min. In Hilary Chappell (ed.) 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309-33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SC-85-2411-H007-015-N3)
    Chinfa Lien (連金發). 2005. Phonological and Lexical Strata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In Dah-an Ho and Ovid J. L. Tzeng (eds.) POLA FOREVER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on his 70the Birthda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3. 永遠的POLA 王士元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編之三. 195-225.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Chiu, Bien-ming (周辨明). 1930. The phonetic structure and tone behavior in Hagu (commonly known as the Amoy dialect) and their relation to certain questi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廈語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及其於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係). T’oung Pao. 1934. Reprinted with revision and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Amoy.
    H. Ringbom. 2007. Cross-linguistic Similar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ichael H. Long and Catherine J. Doughty. 2009.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WILEY-BLACKWELL.
    Robins, R. H.著,許德寶等譯. 1997. 《簡明語言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丁邦新. 1985.《臺灣語言源流》。臺北:學生書局。
    丁聲樹、李榮. 1982.《國音中古音對照表》。台北:廣文書局。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06.《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1 版第9 刷。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編委會. 1991.《中國語言學大辭典》。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力. 1982. 《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士元、連金發. 2004. 〈語音演變的雙向擴散〉。收錄於黃正德等 (編). 《中國語言學論叢》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第三輯:111-144。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菊泉. 2011. 《甚麼是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1962.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 2002. 《客語發音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布龍菲爾德 (Leonard Bloomfield) 原著,袁家驊等譯. 2008.《語言論 (LANGUAGE)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初版,2008初版第六刷。
    向柏霖、藍慶元(主編). 2013.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敏華. 1998. 《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12. 「CNS11643 中文全字庫」,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大安. 1991.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 200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收錄於《漢學研究》18:261-271。
    何大安. 2002. 《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何大安. 2003. 《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何石松、劉醇鑫. 2002. 《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何石松、劉醇鑫. 2004. 《現代客語詞彙彙編續篇》。台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李如龍. 2009. 〈漢語方言的接觸與融合〉,《漢語方言研究論集》,96-111。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延福主編. 1996. 《國外語言學通觀》。山東教育出版社。
    沈兼士. 1945. 《廣韻聲系》,1985年北京中華書局本修訂本。台北市:中華書局。
    周法高(主編). 1973.《漢字古今音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周法高(主編). 1974.《漢字古今音彙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周祖謨. 1964.《廣韻校本》。台北市:世界書局。
    邵榮芬. 1982.《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姚榮松. 2002. 《姚榮松教授台語漢字、詞彙研究論文集(1990~2002)》。自印本。
    客家委員會. 2009.《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
    洪惟仁. 1993.《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初版6 刷。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洪惟仁. 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初版,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閱覽典藏組。
    洪惟仁. 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洪惟仁. 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 2003.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徐大明. 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芳敏. 1991.《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讀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通鏘. 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2004. 《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焱. 2001. 《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北京:民族出版社。
    馬重奇. 2002. 《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馬重奇. 2008.《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第1 版第2 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本漢(著). 1940. 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韵學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商繼宗. 2001. 《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1991. 《我國四十年來國民小學重要教學法的探討及評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張光宇. 1990. 《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張屏生. 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份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屏生. 1997. 〈《客家話讀音同音字彙》的客家音系──並論客家話記音的若干問題〉,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3-194。
    張屏生. 1998. 〈台灣客家話部分次方言的詞彙差異〉,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74。
    張屏生. 2007a.《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論述篇》。台南:開朗雜誌。初版。
    張屏生. 2007b.《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二・語料篇一・高雄閩南話語彙集》。台南:開朗雜誌。初版。
    張琨. 1984. 〈論比較閩方言〉。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3,頁415-558。
    張琨. 1991. 〈再論比較閩方言〉。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頁89-135。
    張雙慶、練春招. 2007. 〈客家方言古去聲字的演變考察〉。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收錄於張雙慶、劉鎮發(2008)主編《客語縱橫──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217-22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教育部. 「客家語拼音方案」,http://www.mo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3653&Page=15592&Index=1&WID=c5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
    教育部. 「臺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680&Page=16921&Index=6&WID=c5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
    教育部. 2004. 「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教育部. 2007a. 《臺灣閩南語漢字之選用原則》。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M0001/guantsik_960523.pdf。
    教育部. 2007b.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 2008.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 201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版)。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
    教育部. 2011.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正式版)」,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
    教育部. 2012. 「異體字字典」,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曹逢甫. 2000. 〈台式日語與台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的實例〉。收錄於《漢學研究》,18卷特刊:273-297。
    許余龍. 2002. 《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許學仁. 1996. 〈國語科直接教學法〉。收錄於《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連金發. 1999. 〈方言變體、語言接觸、詞匯音韻互動〉 (Dialectal Varieties, 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face between lexicon and phonology. 石鋒、潘悟雲 (編) 《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 Recent Advanc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149-178.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連金發. 2000. 〈構詞學問題探索〉,收錄於《漢學研究》,18卷特刊: 61-78。
    陳弘昌. 1991. 《國小語文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忠敏. 2003. 〈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收錄於《語言研究》,23.3:43-59。
    陳俊光. 2007. 《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章太、李如龍. 1991.《閩語研究》,第1 版第1 刷。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新雄. 1978.《音略證補》。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陳新雄. 1984.《鍥不舍齋論學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彭煥勝. 2009. 《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馮志偉編著. 1999. 《現代語言學流派》。陝西人民出版社。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主編. 1982.《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海外版)》,第1版。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楊秀芳. 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秀芳. 1993.〈論文白異讀〉。收錄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臺北:大安出版社。
    溫昌衍. 2006. 《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董忠司(主編). 1996a.《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灣語文學會。
    董忠司(主編). 1996b.《臺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灣語文學會。
    董忠司. 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上冊、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1 版第2 刷。
    董忠司. 2002a. 〈從荷蘭時代的語文教育談到三百八十年來台灣的語言規劃和語文教育規劃稿----一種學術自覺與內外拉力的消長〉,華人語文生活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廈門:廈門大學。
    董忠司. 2002b.《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董忠司. 2007. 〈語音層面說與漢語中古音的擬測〉,第十屆國際暨廿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董忠司. 2012. 〈台灣多元化語文教學的源流與對比語文教學法的建立〉,台灣語言及其教學 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董忠司. 2012. 〈馬來語中所見海外閩南語借詞的對音類型〉,第三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會議宣讀論文。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2011.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劉潤清編著. 1995(1999). 《西方語言學流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潘文國、譚慧敏. 2006. 《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思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鄭良偉. 1979.《臺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鄧應烈. 2002.《兩萬漢字中日韓越英俄讀音釋義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盧彥杰. 1999. 〈從方言音韻看閩南客家兩語族的互相學習〉,《新竹文獻》,1:31-45。新竹:新竹縣政府。
    盧廣誠. 2000. 〈從優選理論觀點研究台閩語輔音系統〉。收錄於臺灣師範大學《台灣人文》4:255-276。
    蕭藤村. 1998. 〈從廈門話的單讀音論文白同讀〉,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駱嘉鵬. 1985.《廣韻音類辨識法──如何以國語、閩南語讀音分辨廣韻的聲韻調》,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駱嘉鵬. 2004. 「閩南語教學網站」,http://w3.uch.edu.tw/luo/holo/。
    駱嘉鵬. 2005a. 「漢語音韻史教學網站」,http://w3.uch.edu.tw/luo/941/。
    駱嘉鵬. 2005b.〈台灣閩南語受到台灣國語影響的音變趨向〉,第九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福州:福建師範大學。
    駱嘉鵬. 2006a. 〈閩客方言影響下的台灣國語音韻特點〉,第一屆馬來西亞漢語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收錄於《馬來亞大學語言暨語言學學院中文專業論文集》,1:46-72。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駱嘉鵬. 2006b.〈電腦網路在母語教學上的應用──以閩南語教學網絡為例 〉,2006 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宣讀論文。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駱嘉鵬. 2006c.〈漢語相關語言間音韻對應規律的統計方法 〉,第39屆國際漢藏語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駱嘉鵬. 2007a.〈台灣四縣客家話與台灣閩南語通行腔的音韻對應規律 〉,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收錄於張雙慶、劉鎮發(2008)主編《客語縱橫──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365-37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駱嘉鵬. 2007b.〈資料庫管理在相關語言學習上的應用 〉,第三屆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宣讀論文。新竹:中華大學。
    駱嘉鵬. 2008.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音字系統一致性的校正──資料庫管理程式在辭典校對作業上的用例〉,第七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收錄於《臺灣語文研究》,5.2:43-62。
    駱嘉鵬. 2009.〈漢語方言、普通話與古漢語學習的交互運用──從現代華語、閩南話與中古漢語的聲母對應規律談起 〉,馬來西亞2009華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收錄於《馬來亞大學語言暨語言學學院中文專業論文集》,3:79-104。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駱嘉鵬. 2011.〈Excel 在語料處理上的運用──以《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語料剖析為例〉,董忠司教授六秩祝壽語文集出版暨論文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台中:逢甲大學。
    駱嘉鵬. 2012. 「台灣閩客語字音字形測試練習軟體」,http://w3.uch.edu.tw/luo/upload/word-test-dic.xls。
    駱嘉鵬. 2014. 〈漢字音韻對應規律在第二語言學習上的應用──以現代客語、越南語聲母的相互推求為例〉,《健行學報》34.3:89-122。桃園。
    龍宇純. 1997.《韻鏡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謝國平. 1998.《語言學概論》,增訂初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鍾榮富. 1995a. 〈客家話的構詞和音韻的關係〉,收入曹逢甫、蔡美慧編 (1995).《台灣閩南語論文集》頁155-176。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鍾榮富. 1995b. 〈優選論與漢語的音系〉,《國外語言學》1995.3:1-14。北京。
    鍾榮富. 2006. 《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羅秋昭. 1996. 《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常培. 1931. 《廈門音系》,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四。台北:古亭書屋影印。
    羅肇錦. 1985. 《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 1987. 〈臺灣客語次方言的語音現象〉,《師大國文學報》16:289-326。
    羅肇錦. 1990. 《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藤堂明保. 1957.《中國語音韻論》。東京:江南書院。
    龔煌城、姚榮松、洪惟仁. 1988.《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一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77年5月至78年7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