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陽世芳 |
---|---|
論文名稱: |
台灣閩南語和泰雅語使用者的語用比較-以要求、拒絕、回應邀約、評論、回應評論為例 |
指導教授: | 呂菁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4 |
中文關鍵詞: | 閩南語 、泰雅語 、語用 、要求 、拒絕 、回應邀約 、評論 、回應評論 |
外文關鍵詞: | pragmatics, South-Min, Atayal, speech act, request, refusal, response to invitation, comments, response to comment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台灣是一個多語族社會,不同民族一起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為了達成某些目的便會有互動交流,因此在做跨文化交際時,除了要去瞭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也應該知道其禮貌語言的使用方式及習慣,避免產生溝通上的誤會及衝突。本研究前測首先採取訪談錄音及情境設計問卷調查方式來進行,從20位閩南人和20位泰雅人受試者的回應內容,分析歸納閩南和泰雅兩語族的語用使用情形及差異。初步的調查統計發現,兩族群在某些語用行為上存在著差異,例如在邀約、勸菜勸酒及送東西的回應方式,閩南人出現較多推辭的語言行為,不會馬上答應或拒絕。相較於閩南人,泰雅人做出推辭的動作就比較少。為了能更進一步深入瞭解兩族的其他語用情形,本研究設計五個語用方向:1.要求;2.拒絕;3.回應邀約;4.評論;5.回應評論,共十三個情境問題。分別訪談50位閩南人和50位泰雅人,將這些受訪者的回應內容加以整理,做成分類統計表格。從統計表格可以看出閩南的語用表現會受到社會群體的地位及親疏關係等影響,而有不同程度的語言行為差異,泰雅人則較尊重雙方的思考及言行,因此這些變項的影響就顯得比較小。而「禮貌」雖然是每一族群都會注意到的問題,但會因為每一族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及當時情境因素的改變而有不同的理解與表現,因此在作交際之前,能對交談雙方的語言文化背景多作瞭解,才會有利於溝通。
Abstract
Taiwan is a multi-lingual society. People who speak different native languages live in Taiwan and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closely. In our pre-test, 20 subjects of South-Min and 20 subjects of Atayal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groups behave differently in pragmatics concerning politeness. In the main study, a questionnaire of 13 pragmatic conditions are designed, which are classified into 5 speech-acts: request, refusal, response to invitation, comments and response to com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Min group respond sensitively to different pragmat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amiliarity degree and relative social status, while the Atayal group show more equal respect to individuals. The two groups demonstrate different pragmatic responses for politenes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rown, Penelope. & Levinson, Stephen C. (1987)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 Erving. (1967) 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Doubleday&Company,Inc.
Goody, Esther. N. (1978)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 Yueguo. (1990)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4:237~257.
Grundy, Peter. (1995) Doing Pragmatics. London: Aronld.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Lang, Peter. (2000) Request and Culture::Politeness in British English and Japanese. New York:P,Lang.
Mao, L. R. (1994)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 . Journal of Pragmatics, 21:451-486.
Scollon, Ronald. & Scollon, Suzanne Wong. (1995)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Oxford:Blackwell.
Shih, Yu-Hwei. E. (1994. Conversationa polite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aipei:Crane
Sifianou, Maria. (1992)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ngland and Greece: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Clarendon Press
Yule, George. (1996) Pragmatic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han, Kaidi. (1992) The Strategies of Politenes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中文部份〉
王得杏。(1990)。〈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於《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2001)。頁624-63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福祥、吳和櫻。(1994)。《文化與語言》〈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中村元著,林太等譯。(1985)。《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
申小龍。(1990)。《中國文化語言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申小龍、張汝倫。(1991)。《文化的語言世界-中國文化語言學論集》。上海:三聯書店。
申小龍。(1993)。《文化語言學》。江西:江西出版社。
申小龍。(2000)。《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左思民。(2000)。《漢語語用學》。河南:人民出版社。
白解紅。(2000)。《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刑福義。(1990)。《文化語言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朱瑞玲。(1988)。〈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頁239-273。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1993)。〈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離格”現象當議〉。《外語與外語教學》,第70期,頁1-7。
何兆熊。(1989)。《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欲出版社。
何兆熊主編。(2003)。《語用學文獻選讀》。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束定芳、王虹。(1993)。〈言語交際中的揚升抑降與禮貌原則〉。於《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2001),頁525-538。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亦園等。(1964)。《南澳的泰雅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移》。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李悅娥等。(2000)。〈析普通話話語中的讚揚及其應答〉。《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37期,頁28-32。
周慶生。(2000)。《語言與人類》。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阮昌銳。(1996)。《台灣的原住民》。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呂菁菁。(2003)。〈跨語族教育的語用問題〉。發表於《本土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下>》,頁175-187。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本土教育研討會。
束定芳主編。(2001)。《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上海:外語教育 出版社。
李櫻。(2000)。〈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頁323-356。
邵敬敏。(1995)。《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盛桓。(1993)。〈新格賴司會話含意理論和語用推理〉。載於《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2001),頁177-19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索振羽。(2000)。《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文化。
張老師月刊編輯。(1987)。《中國人的面具性格》。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岩紅。(1999)。〈不同文化背景的中日語言表達差異〉。於《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20期,頁18-19。
胡文仲。(1994)。《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陳融。(1986)。〈面子•留面子•丟面子〉。於《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2001),頁487-498。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松岑。(1989)。《禮貌語言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建民。(1989)。《語言文化社會新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忠。(1999)。《信息語用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戴昭銘。(2000)。《漢語研究的新思維》。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陳銘僠。(2000)。《出草:三十年來尖石鄉泰雅族原住民的文化生態演繹》。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崔曉娟。(1997)。《中國現代禮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許極燉。(1998)。《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梁鏞。(1999)。《跨文化交際-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戚雨村。(1998) 。《現代語言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曹逢甫。(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順華。(1980)。《現代中國人的禮儀》。台北:婦女雜誌社。
黃俊銘。(1997)。《桃園縣泰雅族居住文化發展調查及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黃志賢。(2002)。〈原、漢學生推理思考差異之研究〉。於《原住民教育季刊》,第5期,頁9-41。
彭增安。(1998)。《語用、修辭、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
黑帶八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 :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楊國樞、黃光國。(1991)。《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忠、張紹杰。(1995)。《語言理論與應用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達西烏拉灣 畢馬〈田哲益〉。(2001)。《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翟學偉。(1994)。《面子 人情 關係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科。
廖招治。(2001)。《比較祈令語言行為:美式英語、國語、台式英語》。台北:文鶴出版社。
蔡茂豐。(1961)。《社交與禮儀》。台北:經緯書局。
劉煥輝、陳建民。(1993)《言語交際與交際語言》。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鄭元慶等。(1995)。《與鹿共舞:台灣原住民文化(二)》。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
戴昭銘。(1996)。《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關世杰。(1995)。《跨文化交流學-提高社外交流能力的學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顧嘉祖、陸昇。(1994)。《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顧嘉祖。(2000)。《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顧希佳。(2001)。《禮儀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研院民族所。(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