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佳穎 WU, CHIA-YING |
---|---|
論文名稱: |
遊客對桃園縣風景區步道的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調查研究-以虎頭山風景區與拉拉山風景區為例 A Study on Tourists’ Satisfaction and Revisiting Willingness |
指導教授: | 蘇宏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風景區步道 、滿意度 、重遊意願 |
外文關鍵詞: | the Footpath in the Scenic Area, Satisfaction, Revisiting Willing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探討遊客對桃園縣風景區步道的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並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步道設施應加強改善的項目及影響遊客重遊意願的因子。首先依據林晏洲(2003)所提出的步道規劃目的與設計原則,自編步道分類表將虎頭山風景區與拉拉山風景區歸納為大眾遊憩步道與深度體驗步道2類型步道系統,再設計步道滿意度暨重遊意願調查問卷與遊客背景暨旅遊特性調查表,以問卷調查方式,偶遇抽樣此2類型步道的遊客,累計各得400份有效問卷以進行資料搜集,調查時間自96年12月15日至97年2月9日。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研究結果發現:
一、遊客對步道的滿意度會因遊客「性別」、「年齡」、「遊玩次數」、「居住地」與
「整體滿意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遊客對大眾遊憩步道(虎頭山風景區步道)之整體滿意度介於「普通」與「滿意」之間;對深度體驗步道(拉拉山風景區步道)之整體滿意度則介於「滿意」與「非常滿意」之間。
三、遊客對步道之重遊意願會因遊客背景變項與旅遊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深度體驗步道之遊客重遊意願較大眾遊憩步道之遊客高。
五、遊客整體滿意度越高者,重遊意願亦越高。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ourist’s satisfaction and revisiting willingness toward the footpath in the scenic area of Taoyuan County, and to analyze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ourists’ revisiting willingness.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Yan Zhou Lin’s research (2003), two types of footpath system in Hutou Mountain Park and Lalashan Scenic Resort were classified, i.e. Public Recreation Footpath and In-depth Experience Footpath. Two questionnaires were designed. One was tourists’ Satisfaction and Revisiting Willingness, the other was about tourists’ ethn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in tourism.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and got a total of 400 valid samples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research began on December 15, 2007, and ended on February 9, 2008.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1.Tourists’ satisfaction toward footpath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 “age“ ,”frequency of playing”, “residence”,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
2.The tourists’ satisfaction level to the Public Recreation Footpath was between “ordinary” and “ satisfactory”,and to the In-depth Experience Footpath was between “satisfactory” and “high-satisfactory.”
3.Tourists’ revisiting willingness was influenced by tourists’ ethnographic variabl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4.The tourists’ revisiting willingness toward In-depth Experience Trail was higher more than that toward Public Recreation Trail.
5.The more the satisfaction, the more the revisiting willingness.
王俊秀(1997):原住民生態智慧的環境價值初探。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集。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台南。
王彬如(1996):遊憩體驗經歷之探討分析-以環島鐵路花蓮二日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惠芬(2002):主題樂園遊客行為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六福村及九族文化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
王鑫(2001):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生態旅遊推廣講義-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21-27。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台北。
王鑫(2003):關懷鄉土大地-生態維護與資源保育的永續發展。幼獅文化,台北。
王鑫、許玲玉(2004):教育部高中高職環境教育課外讀物叢書(2)。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台北。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2004):生態旅遊白皮書。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台北。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2004):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2005):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台北。
交通部觀光局(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台北。
吳一姬(1997):推動生態旅遊啟發心靈環保。廣播月刊,54-56。中國廣播公司,台北。
吳忠宏(2001年12月16日):邁向2002生態旅遊年。自由時報,第13版。
吳宗正、吳育東(2000):LISREL模式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9,台南。
吳忠宏、黃宗成、邱廷亮(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期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4(2),23-41。
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生態旅遊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光中(2004):生態旅遊的定義、經營管理目標和國際發展趨勢。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電子報第七期(http://wh.cca.gov.tw/epaper/7/041020-1.html)
李永信(2002):生態旅遊與戶外教學結合可行性之論述。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環境教育學會年會之論文集。
李永信(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利用生態旅遊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李旭峰(2006):由生態旅遊觀點探討生物多樣性之永續經營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李幸蓉(2003):從遊客的角度探討花蓮賞鯨活動之解說服務。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宋秉明(1983):遊憩容納量理論的研究。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宋秉明(1995):台灣地區生態觀光的發展在國際上的角色。八十五年度永續發展觀光研討會論文集,43-54。
宋秉明(1998):觀光發展是條兩極化的路。環耕雜誌雙月刊(2),台北。
呂怡豔(2003):生態旅程指標之初探。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生態旅遊篇),5-6。
呂國彥、楊宏志(1995):步道規劃準則,台灣林業,21(7),2-8。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
周中偉、董人豪、朱繼宏、許若軒(2006):遊客對紅毛城重新開放後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畢業專題論文,台北。
林大元(2005):步道生態工法應用。2005年森林遊憩設施規劃設計與施工研習會論文集,2-3。
林文鎮(1990):森林美學系列之九:美的林間步道。台灣林業,16(6),1-6。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
林宗賢(2003):生態旅遊的實施策略與地方永續發展。生態旅遊推廣講義-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94-102。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台北。
林政菽(2003):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台中。
林務局(1984):台灣山岳旅遊手冊。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林信輝、張俊彥(2005):景觀生態與植生工程規劃設計。明文書局,台北。
林晏州(1990):健行步道遊憩容許量之評定。東海學報(31),613-627。
林晏洲(2003):步道規劃設計方法觀-遊憩承載與使用面。2003年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7-16。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林朝欽(1981):步道規劃技術簡介。台灣林業,7 (10),23-27。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
林鴻忠(2002a):國家森林生態旅遊-遊程規劃與活動設計。台灣林業,28(1),55-62。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
林鴻忠(2002b):生態旅遊之基本理念與推展策略(一)。大自然季刊(75),72-76。
邱祈榮、林鴻忠、王筱萱(2005):林美石磐步道暑期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9(4),281-291。台灣大學農學院,台北。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台北。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侯錦雄,姚靜婉(1995):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休閒遊憩行為,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洪振超(2002):遊客生態旅遊行為之研究-以柴山自然公園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洪慎憶(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台大園藝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同劍(1995):遊樂園區服務品質與遊客再遊意願關連之研究。大葉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凌德麟、曾慈慧(2002):由生態觀光觀念基本概念到生態觀光規劃之建議。2002 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85-198。
許文聖(1979):自然步道簡介。台灣林業,5(8),27-28。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
商樂家(2006):94年高雄都會公園環境長期監測計畫-使用者遊憩經驗滿意度及認知調查。高雄都會公園簡訊(18)。內政部營建署高雄都會公園管理站,高雄。
郭乃文、黃秋蓮、陳盈樺、呂新發(2006):生態旅遊。五南文化,台北。
郭亙榮(1994):陽明山國家公園陽金公路人車分道規劃暨細部設計。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43-52。揚智文化,台北。
郭金泉、華健(2003):2002世界現況第五章-重新定位國際旅遊,140-176。看
守台灣協會,台北。
郭城孟(2003):台灣生態旅遊的願景。生態旅遊推廣講義-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70-71。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台北。
張集毓(1995):遊憩區市場定位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張岱、楊宏志(1995):林務局登山步道之回顧與展望。台灣林業,21(11),35-44。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
陳弘尉(2005):旅遊意象對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以2006台灣燈會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陳怡孜、陳思樺、蔣友竹、何珮瑜(2005):自行車道設計與遊客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淡水紅樹林自行車道為例。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畢業專題論文,台北。
陳長賜(2006):集集地區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冠宏(2004):遊客對龍門露營區遊憩活動體臉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昭明、林朝欽(1987):鴛鴦湖自然保留區周邊森林供遊憩利用規劃。行政院農委會,台北。
陳勁甫、林怡安(2003):博物館遊客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14。博物館學季刊,17(3)。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
陳章波(2003):海島生態旅遊之展望。生態旅遊推廣講義-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72-82。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台北。
陳章波、吳貞儀(2003):親海、愛海、生態旅遊之展望。生態旅遊推廣講義-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83-89。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台北。
梅筱珍(1992):遊客服務品質與消費者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黃志堅、羅紹麟(2001):不同遊憩機會步道可接受限度指標因子建立之研究-以藤枝森林遊樂區為例。林業研究季刊,23(l),25-42。
黃昭通(1993):戶外遊憩需求預測之實證研究-以南投縣境內之遊憩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黃俐菁(1999):行動電話通訊服務顧客滿意度調查研究。八十八年度全國管理碩士論文獎暨研討會。
黃淑君、何宗隆(2001):在台北縣立坪林茶業博物館遊客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海峽兩岸二十一世紀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真理大學觀光學院編印。
葉茂生(2000):澎湖吉貝島遊客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葉重新(2006):教育研究法,147-148。心理,台北。
楊秋霖(2003):步道規劃設計重點及案例說明。2003年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3。
楊宏志(1992):生態觀光—一項責無旁貸的推展工作。台灣林業,18(10),29-23。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北。
詹雅婷、龔鈺婷、黃秀雯、溫舜怡、陳佳玲、鍾素碧(2002):遊客遊憩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經營系91學年度製作專題,2。
蔡鳳兒(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進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吉川(2001):生態觀光發展的精神與操作策略。國家森林生態旅遊論文及示範活動,122-12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北。
劉吉川(2002):登山步道概述。台灣林業,28(1),77-8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北。
劉修祥(2000):觀光導論。揚智文化,台北。
鄭先祐(2002):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60-65。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桃園。
賴明洲,薛怡珍(2003):由生態旅遊的等級評估與規劃談台灣如何發展國際生態旅遊。第三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論文集,113-128。
賴富山(2003):遊客遊憩滿意度影響因子之研究—-階層線性模式之運用。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
蕭瑞貞(1998):遊客重遊行為與其對遊樂區屬性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魏弘發(1995):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戴 帥(1999):教育研究法。志光教育文化,台南。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Bell, S. (1997). Design for outdoor recreation. Dah Hua Co, Hong Kong.
Bultena, G. L. & Klessig, L. L. (1969). Satisfaction in camping :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guide to social rsecreach. Joumal of leisure research,1, 348-364.
Czepiel, J. A. & Rosenberg, L. J. (1976). Consumer satisfaction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Proceedings of souther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69-171.
Douglass, R. W. (1982). Forest recreation.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Engel, J. F. ,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W. (1993). Consumer behavior (7). The Dryden Press.
Fom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Joumal of marketing, 55, l-21.
Goodman, J. (1989). The nature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Quality progress, 37-40.
Hester, R. (1975). Neighborhood space. DoedenHutchinson and ross inc, Pennsyivania.
Howard, J. A. & Sheth, J. H.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Wiley, N.Y.
Palmberg, I. E. , Kuru, J. (2000). Outdoor activities as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4), 32-36.
Kimmel, J. R. (1999). Ecotourism as environmental learning. The journ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2), 40-44.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ondon.
Masberg, B. A. & Savige, M. (1996). Incorporating ecotourist needs data
into the interpretive planning proces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7(3), 34-40.
Miller, J. A. (1977). Studying satisfaction modifying models, eliciting expectation, posing problem, and meaningful measurement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Cambridge.
Olive,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1 settings. Journal of retailing, 57 (3), 25-49.
Spreng, R. A. & Mackoy, R. D. (1992).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 model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retailing 72(2), 201-212.
Trapp, S. , Gross, M. & Zimmerman, R. (1991). Signs, trails, and wayside exhibits. Connecting people and places. UW-SP foundation press, WI.
Valentine, P. S. (1993). Eco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14(2), 22-36.
Westbrook, R. A. (1980). Interpersonal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produc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7, 49-54.
Woodruff, R. B. (1983). Model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processes using experience-based norm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 296-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