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見安
Hsu, Chien-An
論文名稱: 人物意象-許見安創作論述
Portrait as Imagery-Art Works by Hsu Chien-An
指導教授: 黃銘祝
Huang, Ming-Chu
高榮禧
Kao, Jung-Hsi
口試委員: 張全成
Chang, Chuan-Cheng
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
中文關鍵詞: 擬態模糊人物意象
外文關鍵詞: mimicry, blurry, portrait as imager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創作論述以寫實油畫來表現筆者所觀察人的行為狀態,人面對他人時表現出來的偽裝、躲藏、羞澀等行為。本研究時間以2015年至2018年的創作為主,以油畫為主要創作媒材。

      本論文是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得到啟發,發現人會替換性格因應不同的場合,透過人格面具讓人際互動進行更為順暢,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傳達人的性格變化,把人格面具的意象呈現出來。

      筆者透過對人格不同面向的探討,並以現代社會心理學切入自己的創作理念中,反思創作中所敘述人的性格狀態,並以藝術家的創作來舉例說明。筆者探討人在社會上性格的變化,藉由三位藝術家的作品來舉例;以石田徹也的作品分析生活環境所造成的人物狀態、李小鏡的作品分析人內在的性格、李妮琪的作品分析人會藉改變自己融入其他文化,以這三位藝術家敘述人會因為環境的變化造成性格的改變或隱藏。
      
      筆者透過油畫創作表達人會使用不同的性格面具,以符合社會條件的需求,讓自己更容易的融入團體之中。筆者的創作分為兩個系列,《擬態系列-我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與《叢林系列-躲貓貓》,作品以寫實具象的技法呈現。總結歸納研究所時期的創作,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與期許。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utilized representational oil painting to express his observation about characters’ status and actions, including camouflage, hiding and shy while facing others. It focuses on author's artworks from 2015 to 2018, oil paintings are the main creative medium.

    The author’s artworks were inspired by human relationships, he found that people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or various situation, and express particular persona to make interaction more smoothly. Henc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concept of persona by conveying human dynamic characters.

    To study changing personality due to society, the author refers to three artists’ artworks, Tetsuya Ishida’s artworks are for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e statu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Daniel Lee’s artworks are for discussi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Nikki Lee’s artwork is for interpret the way people adjust themselves to other culture. By studying their artworks,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people change or hide their true personalities when environment changes.

    Through oil paintings, the author expresses the way people use different persona to adjust to society and to fit in. There are two series of his artworks. Mimicry, I Am Not What You Think I Am, and Jungle, Hide and Seek. All of which are representational oil paintings. In summary, the author concludes all his artworks during graduate school and expectation to his art in the future.

    Keywords:mimicry,blurry,portrait as imagery

    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1 第一節 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 11 第二節 人格面具 13 第三節 角色的扮演 17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21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1 第二節 創作形式 22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24 第四章 作品解析 28 第一節 擬態系列-我不是你想像中的樣子 28 第二節 叢林系列-躲貓貓 49 第三節 小結 56 第五章 總結 57 參考文獻 60 附錄 62

    參考文獻

    王明居,《模糊藝術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朱侃如 譯,Murray Stein 著,《榮格心靈地圖》,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
    金磊 譯,Philip G. Zimbardo and Radl 著,《如何幫助害羞的孩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7。
    陳品秀、吳莉君 譯,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 著,《觀看的實踐》,台北:臉譜出版,2013。
    張索娃 譯,Betty Edwards 著,《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台北:時報文化2004。
    莊仲黎 譯,Carl Gustav Jung 著,《榮格論心理類型》,台北市:商周出版,2017。
    莫廼滇 譯,Erich Fromm 著,《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國語辭典》,臺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
    黃珮玲 譯,Alison Cole 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宮廷藝術》,台北:遠流出版,1997。
    程實定 譯,Kay Deaux、L. S. Wrightsman 著,《當代社會心理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楊國樞,《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
    廖智安、潘建宏,《台灣昆蟲記》,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7。
    謝明憲 譯,Deepak Chopra、 Debbie Ford、Marianne Williamson 著,《陰影效應:找回真實玩得的自我》,台北市:天下遠見,2011。

    網路資料

    李小鏡,《叢林系列介紹》,2007, http://www.daniellee.com/zh/projects/jungl(2018/6/2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