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奕瑄
Chu, Yi-Hsuan
論文名稱: 郭強生散文研究
The Research Of Chiang-Sheng Kuo’s Prose
指導教授: 陳惠齡
Chen, Wei-Lin
口試委員: 李欣倫
羅秀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郭強生散文孤獨年老同志越界
外文關鍵詞: Kuo Chiang-Sheng, prose, loneliness, aging, homosexuality, transgress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郭強生(1964—)集學者、作家、劇場編導多重角色於一身,創作甚豐,作品涵蓋散文、小說、譯作與劇本。本論文主要研究郭強生的散文創作,希望能深入探索郭強生散文世界的紛繁多樣,為其在臺灣散文史中找尋更適切的位置。

    首先,梳理作家家庭背景及創作歷程,探討非典型的外省二代與文藝家庭的傳承。郭強生的散文作品多在主流報刊發表,而後才集結成書,故以專欄文章為例,觀察其書寫位置。其次,郭強生的散文風格,呈現一種多元風貌。身兼創作者與學者,從抒情散文、知性散文到私散文,「老」作為一種創作的延伸,富含哲思,比如與老電影對話、回憶老臺北的街景地貌,用知性提升感性,延伸這些文本原有的面向。而書寫題材或因歲月與境遇有所轉變,青年時期的第一本散文《真情剎那》(1992,28歲)主題以電影與情愛為主;進入中年,則關懷單身同志的孤獨心境,如《我是我自己的新郎》(2011,47歲);邁入初老,書寫的母題環環相扣於老病或照護,如《我將前往的遠方》(2017,53歲)寫照護父親的生活及家族創傷。

    最後,論述作家的文學觀、異地經驗與散文越界。其中,「紐約 / 花蓮 / 永和 」是郭強生成長、求學、工作與事業發揚地,這幾處各階段迥然互異的生活經驗也匯聚成郭強生寫作世界的內在核心;通過書寫,端看作家如何從記憶中代償那些「回返之苦」,反思書寫(生命)的本質與起點。


    Kuo Chiang-Sheng (1964—) is a prominent figure whose work spans scholarship, creative writing, and theater direction. His extensive oeuvre includes prose, novels, translations, and script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Kuo’s prose, examining its thematic and stylistic complexity to better situate him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Taiwanese prose literature.

    The analysis begins by contextualizing Kuo’s famil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mphasizing his identity as a second-generation mainlander in Taiwan 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artistic lineage. Kuo’s prose was initially disseminated through mainstream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before being compiled into books, making his column writing a key focus for understanding his literary positioning. The study then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stylistic features of Kuo’s prose, which reflects a diverse and multifaceted approach. As both an academic and a creative writer, Kuo’s work spans lyrical, intellectual, and personal prose. The motif of "aging"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his later work, where it serves as a philosophical lens through which he engages with themes such as dialogues with classic cinema and reflections on the urban landscapes of old Taipei. This intellectual engagement enriches the emotional depth of his prose, expanding the interpretive possibilities of his texts.

    Kuo’s thematic concerns have evolved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corresponding with different phases of his life. His first prose collection, A Moment of True Feelings (1992, at age 28), focuses on themes of cinema and romantic love. As he entered middle age, his work began to address the existential solitude of single gay individuals, as seen in I Am My Own Bridegroom (2011, at age 47). In his later years, Kuo’s prose has increasingly engaged with issues of aging, illness, and caregiving, culminating in The Far Place I Will Go (2017, at age 53), which recounts his experiences caring for his ailing father and addressing deep-seated family trauma. The study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Kuo’s literary philosophy, his experiences of living abroad, and the boundary-crossing nature of his prose. The significant locales of “New York / Hualien / Yonghe” represent distinct phases in Kuo’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ach contributing to the core of his literary world. Through his prose, Kuo articulates a process of negotiating the "pain of return" associated with memory, offering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the essence and origins of writing as a mode of engaging with lif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 7 一、研究範圍 7 二、文獻回顧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4 一、研究方法 14 二、章節架構 15 第二章 郭強生的散文創作歷程 18 第一節 家庭背景及其求學經歷 18 一、家庭背景:文藝家庭與外省二代 18 二、留學經驗:紐約與九一一事件 25 三、藝文參與:畫畫、廣播與戲劇 29 第二節 郭強生的文學實踐及散文創作 32 一、郭強生的散文創作歷程 32 二、發表場域分析: 38 第三章 郭強生的散文風格:抒情、知性與私散文 53 第一節 懷舊、孤獨與抒情 53 一、 懷舊:青春與記憶 57 二、 孤獨:獨身與同志獨白 62 第二節 經典、品味與評論 67 一、老經典:與文學經典對話 71 二、老品味:老電影與老歌曲 72 第三節 年老、創傷與私我 74 一、老之私:老者關懷與照護日常 74 二、情之私:成長創傷與寫字療疾 78 第四章 郭強生的文心、書寫與越界 84 第一節 出走與賦歸:紐約、花蓮與永和84 一、過境紐約:作為留學生 84 二、以校為家;花蓮 87 三、賦歸生根:永和 89 第二節 書寫的本質:關於寫作與核心 91 一、關於寫作 91 二、寫作核心:安身立命的所在 93 第三節 散文的越界:回憶在虛實之間 94 一、散文的越界 95 二、回憶在虛實之間 97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2

    參考書目

    (一) 作家作品(依出版順序排列)

    郭強生,《作伴》,臺北:文景,1986年。
    郭強生,《真情剎那》,臺北:皇冠,1992年。
    郭強生,《文化在咖啡和報紙間》,臺北:正中,1993年。
    郭強生,《紐約沒有情人》,臺北:皇冠,1995年。
    郭強生,《閱讀文化流行閱讀》,臺北:九歌,2000年。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新北:立緒,2002年,初版。
    郭強生,《書生》,臺北:爾雅,2003年。
    郭強生,《就是捨不得》,臺北:九歌出版,2006年。
    郭強生,《夜行之子》,臺北:聯合文學,2010年。
    郭強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
    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初版,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
    郭強生,《我將前往的遠方》初版,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7年。
    郭強生,《來不及美好》初版,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8年。
    郭強生,《作伴:從附中到臺大的故事》,臺北:麥田,2018年,復刻版。
    郭強生,《尋琴者》,新北:木馬文化,2020年。
    郭強生,《作家命》,臺北:聯合文學,2021年。
    郭強生,《甜蜜與卑微》,新北:木馬文化,2021年。
    郭強生,《用青春換一場相逢》,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22年。
    郭強生,《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新北:木馬文化,2022年二版。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石曉風主編,《九歌112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2024年。
    李永平,《大河盡頭(上卷:溯流)》,臺北:麥田,2008年。
    李永平,《大河盡頭(下卷:山)》,臺北:麥田,2010年。
    李欣倫主編,《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臺北:遠流,2023年。
    周作人,止庵校訂,《新文學的源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
    施叔青,《風前塵埃》,臺北:時報出版,2008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聯經,2017年。
    夏夏,《傍晚五點十五分》,臺北:時報出版,2020年。
    張曼娟,《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臺北:天下文化,2020年。
    張曼娟,《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臺北:天下文化,2018年。
    郭強生主編,《風流─東華創作所文集II》,臺北:九歌,2006年。
    郭強生主編,《偷窺─東華創作所文集I》,臺北:九歌,2006年。
    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臺北:麥田,2012年。
    彭懷真,《老年社會學》,新北:揚智出版社,2014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麥田,2016年。
    黃錦樹、高嘉謙主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麥田,2015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1992 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1989 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1988 年,再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7 年。
    鍾文音,《捨不得不見妳:女兒與母親,世上最長的分手距離》,臺北:大田,2017年。
    鍾怡雯,《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Ⅱ》,臺北:聯經,2016年。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新北:印刻文學,2013年。
    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三) 外文譯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Assmann, Jan,Livingstone, R.(Trans.)(2006).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 Ten Studies.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guerite Duras, Barbara Bray.(Trans.) (1998). The Lover. New York,NY: Pantheon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4).
    卡謬(Albert Camus)著,張一喬譯,《異鄉人》,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邱德亮譯,博客來電子書《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臺北:台北:麥田,2023年。
    尚•路易•法汴尼(Jean-Louis Fabiani)著,陳秀萍譯,《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臺北:麥田,2019年。
    茱迪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申昀晏譯,《危脆生命》,香港:手民出版社,2023年。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立緒,2013年。
    薩依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2011年。

    (四)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史艾米,〈創傷歷史與集體記憶─作為交流型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清華中文學報》第13期,2015年6月。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13期,1997年7月。
    何洵怡,〈論龍應台知性散文對公民教育的意義-以《香港筆記》爲例〉,《東華人文學報》18期,2011年1月。
    吳美華,〈周芬伶私散文中之女性生命經驗〉,《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7期,2008年11月。
    李欣倫,〈老問題.老樣子.老地方―郭強生與鍾文音散文中的老者關懷〉,《興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20年12月。
    林語堂,〈論小品文筆調〉,《人間世》第6期,1934年6月。
    柯慶明,〈抒情美典的起源與質疑〉,《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
    許劍橋,〈從虛構到非虛構─台灣同志文學的散文現身(2011-2020)〉,《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5期,2022年12月。
    陳玉箴,〈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1960—1980年代台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寫〉,《臺灣文學學報》25期,2014年12月。
    陳岸峰,〈追源溯流,旁敲側擊:論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中國學術年刊》36期,2014年3月。
    陳韻如,〈廢墟與靈光:鍾文音「母病三部曲」―《捨不得不見妳》、《別送》、《訣離記》探析〉,《台灣文學學報》第43期,2023年12月。
    曾昭旭,〈談散文的分類及雜文〉,《鵝湖月刊》113期,1984年11月。
    湯志傑,〈追尋記憶的痕跡:—二階觀察的解謎活動〉,《新史學》14卷3期,2003年9月。
    焦桐,〈知識的經緯──論姚一葦的知性散文〉,《幼獅文藝》533期,1998年5月。
    黃錦樹,〈面具的奧秘: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中山人文學報》38期,2015年1月。
    簡君玲,〈袒露與重生—臺灣近十年家族書寫散文中的私我認同(2010-2019)〉,《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2期,2021年4月。
    顏崑陽,〈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 年12月。

    (五)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李沿儒,《郭強生小說中的空間書寫研究-以性別與身分流動為觀察核心》,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雅慧,《郭強生、鍾文音散文中的單身中年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年6月。
    陳心儀,《現代散文中的中年視角和親情書寫—以張曼娟《我輩中人》、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我將前往的遠方》為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7月。
    劉貞瑜,《照護日常,對話社會:張曼娟、簡媜及鍾文音散文侍親書寫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23年7月。
    謝欣芩,《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羅姿顯,《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散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蘇筱雯,《尋愛以安身?——郭強生小說研究(1980—2015)》,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六) 書評及報章雜誌(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朱天文、郭強生,〈節制著愛慕,以及同等量的寂寞〉,《印刻文學生活誌》183期,2018年11月。
    江中明,〈書與畫郭強生一起上菜—作家開畫展是想藉繪畫「出走、呼呼一下」〉,《聯合報》「文化廣場」18版。1997年4月17日。
    李欣恬,〈直視生命缺口 郭強生認真悲傷〉,《中國時報》,2015年11月5日。
    李維菁,〈作家身分 再添畫家角色:郭強生透過畫畫傳達紐約印象〉,《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5版。1997年4月16日。
    周芬伶,〈原汁原味的悲傷: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聯合報》「聯副.周末書房」,D3版。2015年12月。
    周芬伶,〈親愛的,好好談散文〉,《聯合文學》,第339 期,2013年1月。
    林妏霜,〈「散文我」的溯及上游—郭強⽣《來不及美好》〉,《聯合報》「聯副.周末書房」D3版,2019年3月。
    邱婷,〈郭強生嘗試舞台劇文學化—非關男女:作家上場演戲〉,《民生報》「文化新聞」14版。1993年7月17日。
    紀大偉,〈揭露親情的黑暗面〉,《中國時報》開卷「書評」,2015年10月24日。
    徐亞湘,〈21%的威士忌…低醇度《慾望街車》〉,《民生報》「文化風信」A12版,2005年1月12日。
    袁世珮,〈在寂寞的創作路上郭強生以寫作成全自己〉,《聯合報》「優人物」C4版,2022年10月。
    張瑞芬,〈第八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 郭強生—頌詞 亂世中的一顆真心〉,《聯合報》「聯合副刊」, D3版,2021年6月。
    張夢瑞,〈情⾊慾念vs.情人上菜—郭強⽣開畫展出新書〉,《民生報》「藝文新聞」19版,1997年4月17日。
    曹馭博,〈創作有祕笈嗎?得獎作家真心話大挑戰〉,《聯合報》「聯合副刊」D3版,2023年2月18日。
    郭強生,〈那個少年一直都在—紀念王文興老師〉,《自由副刊》「散文隨筆」,2023年12月。
    郭強生,〈昔月,來日 永和的故事〉,《聯合報》「聯合副刊」D3版,2020年5月18日。
    郭強生,〈難忘的2003〉,《文訊》第357期,2015年7月。
    黃雅莉,〈孤獨的倫理反思,初老的人生習題—評郭強生《我將前往的遠方》〉,《文訊》第389期,2018年3月。
    楊照,〈不只是位散文家─閱讀張曉風〉,《中國時報》37版,1999年6月18日。
    翟翱,〈年輕氣盛時找不到的答案—專訪郭強生〉,《聯合文學》第393期,2017年7月。
    賴素鈴,〈笠四⼗年 爾雅熬過劫〉,《民生報》「文化新聞」A6版。2003年7月20日。
    鍾文音,〈藝術是整個人格的事 散文美學亦復如是〉,《聯合文學》,第339 期,2013 年1月。
    顏崑陽,〈21世紀臺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收於專題「臺灣文學研究的起點:從《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談起」,《文訊》第280期,2009年2月。

    (七) 電子網路資料

    誠品線上官網。取自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2732681953616005。
    博客來官網。《用青春換一場相逢》「內容簡介」。取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504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許修豪,覆寫台灣:八〇年代文學觀察〉。取自「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計畫 https://1980s.tnua.edu.tw/。
    陳建仲(1997.04.15)。郭強生開畫展(B-012-8829)。《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取自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b/d7/a8.html。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蔣章—臺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取自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2274。
    佚名(2006.09.12)。〈《就是捨不得》〉。《自由副刊》自由藝文網。取自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91509。
    陳思嫻(2011.01.17)。〈台灣海洋文學選 郭強生主編《作家與海》〉。《自由時報》「藝術文化」。取自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460828。
    陳芳明(2012.11.25)。〈文學有話說/散文可以虛構嗎?〉。《聯副電子報》取自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27527/web/。
    文化部(2016.05.04)。〈第四十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取自https://gta.moc.gov.tw/home/zh-tw/awardslist。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10.13)。〈「2016臺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評審感言 張瑞芬〉。取自https://award.nmtl.gov.tw/information?uid=5&pid=937。
    林玲瑩 (2017.05.31)。郭強生再訴親情之愛 致終將老去的我們。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8270。
    TRAVELER Luxe旅人誌(2020.02.11)。〈暢遊紐約大學週邊景點!紐約最時尚精品區、最具影響力戲劇殿堂都在這!〉。取自https://www.travelerluxe.com/article/desc/200003542。
    唐晉濱(2020.05.25)。〈雷蒙德・卡佛:當我們在談愛時,我們到底在談甚麼〉。取自「香港01」新聞互聯網https://www.hk01.com/article/47738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劉庭妤(2020.06.07)。〈卡繆《異鄉人》書評:在困境中感受荒謬,就是「存在」的最大意義〉。「關鍵評論」書評。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577。
    犁客 (2020.06.17)。〈「活過,就會長出文學來」—專訪郭強生〉。取自Readmoo閱讀最前線https://news.readmoo.com/2020/06/17/200617-interview-with-kuo/。
    Angus Yen(2021.11.11)。〈將最細碎的事情發揮到極致:郭強生《作家命》〉。取自https://vocus.cc/article/618d2d50fd897800010d5f65。
    朱宥勳(2021.12.03)。〈老派,但極為誠懇〉取自https://chuckchu.com.tw/article/258。
    林宇軒(2021.12.20)。〈不是我們選擇了文學—讀郭強生《作家命》〉。取自 https://vocus.cc/article/61c00a44fd89780001ca0f86。
    潘柏翰(2022.03.03)。〈郭強生:在這場文學修行的長跑中,我從未劃地自限〉「關鍵評論」書評。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3379。
    盛浩偉(2022.03.21)。〈傳遞文學之心:盛浩偉讀《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Openbook閱讀誌。取自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6015。
    崔舜華(2022.09.12)。〈應在,曾在,以及不再:略談郭強生《用青春換一場相逢》〉。OpenBook閱讀誌書評。取自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6783。
    張潔森、几木(2022.09.12)。〈郭強生:每一次的創作都是穿透未知〉,愛閱讀「名人書房」。取自https://www.kindomliving.com.tw/?p=14259。
    張瑞芬(2022.10.08)。郭強生《用青春換一場相逢》:靜靜封印一個屬於五年級中段班台北人的時代。「關鍵評論」書評。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4375。
    陌熙(2022.11.09)。〈卡繆《異鄉人》:相比於莫禾梭,我們對自己和世界又有幾分的確定呢?〉。「關鍵評論」書評。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5732。
    典藏ARTouch編輯部(2023.08.27)。〈新視覺主義理論藝術家郭軔辭世,享耆壽98歲〉。取自藏藝術網 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115826.html。
    勞緯洛(2023.12.07)。〈情動身體、哀悼與脆弱政治:試談巴特勒《危脆生命》〉。取自「虛詞」平臺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4218.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