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志仲
論文名稱: 《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
指導教授: 朱曉海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8
中文關鍵詞: 文選收錄尺度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然至今的研究重心仍在文獻學上。本文以這方面的既有成果為基礎,自文學角度與《文選》所收作品入手,探索《選》詩收錄尺度。
    第一章回顧並評價《文選》學歷史,指出其貢獻與盲點,並透過具體事例,提出新的研究之道:該如何正確認識〈文選序〉的內容及份位,應怎樣體會編者蕭統的本意與用心。
    第二章釐清《選》詩部分類名的意義及其異同,包括有無「臨終」類?「詠懷」與「哀傷」的區別何在?「遊覽」與「行旅」的分野在哪?「雜詩」類的真正意涵為何?
    第三章從四個面向探討蕭統的詩歌與詩史觀:對於公認的佳作、名篇,他如何取捨?對於歷代詩人、詩壇,他怎樣看待?對於並非佳作卻在文學史上扮演關鍵角色的詩篇,他作何處理?對於當代與未來的詩壇,他有何期許?
    第四章從不入選的角度,推敲《選》詩收錄尺度,包括不收豔情詩以及不為詠物、遊戲詩立類的原因。
    第五章觀察政治因素對《選》詩收錄的影響,包括「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四類的政教功能,以及「公讌」、「祖餞」兩類的實用價值。
    第六章剖析《文選》對於纏訟數百年的話題,像是尊王尊劉的文質之辨、尊陸尊潘的審美觀之爭,有何裁決之道?
    第七章從學界較少注意的角度著眼——蕭統以皇家勢力編纂《文選》,推動其主導文壇之目的,兩者間隱含何種緊張關係——總結全文。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文選》學歷史回顧、檢討與釋題…………………………………1 第二節 以行事代空言的傳統………………………………………………11 第三節 以往分類、數據統計的問題………………………………………17 第二章 蕭統的詩類觀…………………………………………………………36 第一節 「臨終」類的爭議與「詠懷」、「哀傷」二類的區別…………… 38 第二節 「遊覽」、「行旅」二類的分野…………………………………… 54 第三節 「雜詩」類新探…………………………………………………… 69 第三章 蕭統的詩歌與詩史觀……………………………………………… 89 第一節 《選》詩與鍾嶸《詩品》選人、選篇比較………………………89 第二節 從入選作家與時代量觀察………………………………………106 第三節 《選》詩收錄殷仲文、謝混之作原因蠡測……………………… 122 第四節 《文選》對齊梁詩壇的態度—以江淹、謝朓、沈約為例……… 137 第四章 《文選》不收的詩類……………………………………………… 151 第一節 詠物詩 ……………………………………………………………152 第二節 豔情詩 ……………………………………………………………159 第三節 遊戲詩 ……………………………………………………………176 第五章 《文選》詩的實用觀點 ………………………………………… 190 第一節 「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四類的政教功能…………191 第二節 「公讌」、「祖餞」二類的實用價值……………………………… 206 第六章 《文選》對詩的審美觀 ………………………………………… 223 第一節 尊王與尊劉的文質之辨 …………………………………………224 第二節 尊陸與尊潘的審美觀之異 ………………………………………234 第七章 結論……………………………………………………………………245 附錄……………………………………………………………………………… 257 表一•《文選》詩收錄作家、作品量總表…………………………………… 257 表二•詩類收錄量統計表……………………………………………………259 表三•入選作者量統計表……………………………………………………261 表四•入選時代量統計表……………………………………………………267 表五•各時代入選作品量、作者量統計表………………………………… 273 表六•漢魏晉南朝文史兼備者作品入《選》表…………………………… 274 參考書目…………………………………………………………………………280

    一、《文選》及其相關論著
    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85
    李善等六人:《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9
    李善等六人:《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本文選》,漢城:正文社,1983
    佚名編:《唐鈔文選集注彙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饒宗頤編:《敦煌吐魯番本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0

    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張鳳翼:《文選纂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8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11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
    于光華:《評註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陳景雲:《文選舉正》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咸豐七年抄本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臺北:廣文書局,1966
    孫志祖:《文選考異》,臺北:廣文書局,1966
    胡克家:《文選考異》,臺北:正中書局,1985
    張雲璈:《選學膠言》,臺北:廣文書局,1966
    梁章鉅:《文選旁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立群:《《文選》成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立群:《現代「文選」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王令樾:《文選詩部探析》,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編:《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編:《《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江雅玲:《文選贈答詩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岡村繁:《文選之研究》,《岡村繁全集》第貳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曹道衡、傅剛:《蕭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斯波六郎:《文選諸本之研究》,臺北:法嚴出版社,2003
    傅剛:《《文選》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楊淑華:《《文選》選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6月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趙福海主編:《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鄭州大學古籍所編:《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駱鴻凱:《文選學》,北京:中華書局,1989
    穆克宏:《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韓暉:《《文選》編輯及作品繫年考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顧農:《文選與文心》,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二、古籍
    (一)、經部
    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賈公彥:《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賈公彥:《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孫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昺:《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昺:《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楊復:《儀禮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褚寅亮:《儀禮管見》,《續修四庫全書》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釋行均:《龍龕手鏡(高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顏師古註:《急就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汝濤等:《類說校注》,福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陳第:《毛詩古音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江有誥:《先秦韵讀》,《叢書集成三編•江氏音學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夏燮:《述均》,《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小學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二)史部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中新書局,1977
    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橫排本
    劉昫:《舊唐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
    脫脫:《宋史》,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

    孔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
    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韋昭:《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
    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向新陽、劉克任:《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湯球:《九家舊晉書輯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6
    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道宣:《續高僧傳》,《續修四庫全書》12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浦起龍:《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93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樹民:《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章學誠:《校讎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續修四庫全書》9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三)子部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釋文》,《馬王堆漢墓帛書》第四冊,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92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汪榮寶:《法言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荀悅:《申鑒》,臺北:世界書局,1962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輯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蕭繹:《金樓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90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7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吳從先:《小窗自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5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虞世南:《北堂書鈔》,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徐堅:《初學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白居易:《白氏六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吳淑:《事類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臺北:新興書局,1971

    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優婆塞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杜琮、張超中:《黃庭經今譯•太乙金華宗旨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二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二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僧祐:《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
    智顗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智顗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智顗:《四教義》,《大正原版大藏經》第四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吉藏:《二諦義》,《大正原版大藏經》第四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道宣:《廣弘明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原版大藏經》第四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袁了凡:《了凡四訓》,《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一編《藏外佛經》15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四)集部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94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節:《曹子建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黃葵點校:《陸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曾集編:《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湯漢注:《陶靖節先生詩》,《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拜經堂叢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錢仲聯:《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曹南融:《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俞紹初、張亞新:《江淹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陳慶元:《沈約集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李伯齊:《何遜集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8
    俞紹初:《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倪璠:《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吳兆宜:《徐孝穆集箋》,臺北:世界書局,1963
    皮日休:《松陵集》,《四庫全書珍本》12集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傅占衡:《湘帆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16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14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顧廣圻:《思適齋集》,《續修四庫全書》14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阮元:《揅經室三集》,《續修四庫全書》,14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俞正燮:《俞正燮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5

    吳兆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羅國威:《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昉等撰:《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章樵注:《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1973
    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
    蒲積中:《古今歲時雜詠》,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陸時雍:《古詩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馮惟訥:《古詩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79、13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張之象:《古詩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15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續修四庫全書》15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

    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百部叢書集成•畿輔叢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殷孟倫:《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6
    陳懋仁:《文章緣起註》,臺北:廣文書局,1970
    張錫瑜校刻:《鍾記室詩平三卷》,南京:南京大學大學藏,清咸豐十年本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曹旭:《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攽:《中山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張表臣:《珊瑚鉤詩話》,《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百川學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
    謝榛:《四溟詩話》,《歷代詩話續編(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1985
    許學夷:《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沈德潛:《說詩晬語》,《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1964
    趙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朱乾:《樂府正義》,京都:株式會社同朋社,1980
    孫梅:《四六叢話》,《續修四庫全書》17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五)學術筆記
    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鷟:《朝野僉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匡乂:《資暇集》,《百部叢書集成初編•陽山顧氏文房》,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黃伯思:《東觀餘論》,《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學津討原》,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程大昌:《考古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洪邁:《容齋續筆》,《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陸游:《老學庵筆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王楙:《野客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王應麟:《困學紀聞》,《續修四庫全書》11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觀國:《學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顧炎武:《原抄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念孫:《讀書雜志》,《清代學術筆記叢刊》29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三、近今人著作
    丁福林:《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叔岷:《斠讎學》,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
    王發國:《詩品考索》,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增補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
    中國畫像石編輯委員會:《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編輯委員會:《四川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76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宏業書局,1983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吳小如等編著:《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李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李詳:《李審言文集》,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李徽教:《詩品彙注》,慶北:嶺南大學校出版部,1983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
    何定生:《詩經今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範文化事業公司,1993
    范子燁、劉躍進:《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姜亮夫:《楚辭通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高明士:《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東亞世界形成史的一側面》,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許文雨:《文論講疏》,臺北:正中書局,1967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
    陳慶浩:《鍾嶸詩品集校》,臺北:東亞出版社,1978
    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曹道衡:《中古文史叢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張可禮:《東晉文藝繫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
    張伯偉:《東亞漢籍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崔宇錫:《魏晉四言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程千帆:《古詩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程千帆:《閑堂文藪》,濟南:齊魯書社,1984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楊鴻年:《隋唐兩京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詹福瑞:《漢魏六朝文學論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廖志強:《六朝駢文聲律探微》,臺北:天工書局,1998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劉躍進:《古典文學文獻學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劉躍進:《玉臺新詠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0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
    鄧國光:《摯虞研究》,香港:學衡出版社,1990
    錢鍾書:《管錐編》,香港:中華書局,1980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2
    鍾士倫:《《金樓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羅宗強:《讀文心雕龍手記》,北京:三聯書店,2007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1986
    羅根澤:《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四、學位論文
    向麗頻:《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林哲庸:《永明聲律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郭永吉:《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經學教育禮制蠡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11月
    劉漢初:《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6月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
    蘇佳文:《六朝詩文中的王昭君、班婕妤現象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五、論文
    丁邦新:〈漢語聲調源于韻尾說之檢討〉,《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東華人文學報》1期,1999年7月
    王曉東:〈《文選》係倉促成書說〉,《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朱曉海:〈「綺錯」「綺靡」解〉,《清華學報》新25期1卷,1995年3月
    朱曉海:〈清理「齊氣」說〉,《臺大中文學報》9期,1997年6月
    朱曉海:〈嵇康仄窺〉,《臺大中文學報》19期,1999年5月
    朱曉海:〈曹子建詩卓犖舉隅〉,《新國學》第三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
    朱曉海:〈陸機入洛年代重探〉,《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朱曉海:〈讀《文選•序》〉,《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1輯,2003年12月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19期,2003年12月
    朱曉海:〈〈文賦〉通釋〉,《清華學報》新33卷2期,2003年12月
    朱曉海:〈潘岳論〉,《燕京學報》新15期,2003年12月
    朱曉海:〈讀《文選》之〈與朝歌令吳質書〉等三篇書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卷1期,2004年1月
    朱曉海:〈陸機心靈的困境〉,《中華文史論叢》第7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
    朱曉海:〈論張協〈雜詩〉〉,《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4年12月
    朱曉海:〈六朝玄學對文學影響的另類觀察〉,《六朝學刊》第一期,2004年12月
    朱曉海:〈魏晉遊仙、詠史、玄言詩探源〉,《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朱曉海:〈阮籍〈詠懷〉詩謎解〉,《燕京學報》新20期,2006年5月
    朱曉海:〈劉向《列女傳》文獻學課題述補〉,《臺大中文學報》24期,2006年6月
    朱曉海:〈論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
    朱曉海:〈《文心雕龍》的通變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期,2007年7月
    朱曉海:〈從蕭統佛教信仰中的二諦觀解讀《文選•遊覽》三賦〉,《清華學報》新37卷2期,2007年12月
    朱曉海:〈《文選》中勸進文、九錫文研究〉,《清華學報》新38卷2期,2008年6月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二輯,2004年12月。
    朱曉海:〈論徐陵《玉臺新詠•序》〉,《中國詩歌研究》第四輯,2007年7月
    朱曉海:〈論向秀〈思舊賦〉〉,江建俊編:《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余恕誠、張柏青:〈強韻考論〉,《國學研究》第七輯,2000年7月
    李維棻:〈《文選》李注纂例〉,《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年8月
    林田慎之助著、陳曦鐘譯、周一良校:〈裴子野〈雕龍論〉考證—關於〈雕蟲論〉的寫作年代及其復古文學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六輯,1986年12月
    林田慎之助撰、曹旭譯:〈《文選》和《玉臺新詠》編纂的文學思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1期,2006年1月
    周勛初:〈論《文選》中的四言詩〉,《《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周勛初:〈李白「三擬《文選》」說闡微〉,《鄭州大學學報》總181期,2006年1月
    洪順隆:〈六朝祖餞、贈答詩論略〉,《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
    洪順隆:〈《文選•詠懷詩》論:與我的六朝題材詩中的詠懷詩觀比較〉,《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洪順隆:〈《文選》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2000年9月
    俞紹初:〈讀〈文選序〉三題〉,《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俞紹初:〈《文選》成書過程擬測〉,《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胡大雷:〈「宮體」有狹義之「詩」與廣義之「文」之分—兼論徐摛非宮體詩開創者而是駢文的倡導者〉,《中日學者六朝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12月
    胡耀震:〈〈陶淵明集序〉的寫作時間和蕭統評陶的獨異眾說、自相矛盾〉,《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范當前:〈論六朝祖餞詩〉,《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期
    殷孟倫:〈如何理解《文選》的編選標準〉,《文史哲》1963年第1期
    黃永武:〈《昭明文選》李善注摘例〉,《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許逸民:〈從蕭統的目錄學思想看《文選》的選錄標準〉,《《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許逸民:〈「徐庾體」辨〉,《中日學者六朝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12月
    陳復興:〈江文通〈雜體詩三十首〉與蕭統的文學批評〉,《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陳慶元:〈謝朓詩歌繫年〉,《文史》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慶元:〈蕭統對永明聲律說的態度並不積極—《文選》登錄齊梁詩剖析〉,《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曹道衡:〈從樂府詩的選錄看《文選》〉,《文學遺產》1994年4期
    張少康:〈《文心雕龍》的文體分類論—和《昭明文選》文體分類的比較〉,《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1期
    張寶三:〈束皙〈補亡詩〉論考〉,《第一屆經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莫礪鋒:〈從《文心雕龍》與《文選》之比較看蕭統的文學思想〉,《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傅剛:〈從《文選•詩》看蕭統的詩歌觀〉,《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傅剛:〈《玉臺新詠》編纂時間再討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3期,2002年5月
    傅剛:〈南朝社會的變化與豔體詩風的形成〉,北京大學中文系編:《立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劉奉文:〈兩部重要的李注引用書目研究〉,《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劉淑芬:〈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陸雜誌》82卷1期,1991年1月
    劉敏:〈《文選》祖餞詩淺探〉,《哈爾濱學院學報》26卷9期,2005年9月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古典文學》第三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錢志熙:〈魏晉「雜詩」〉,《文史知識》1996年2期
    糜文開:〈詩經的基本形式及其變化〉,《文壇》43、44期,1964年1-2月
    羅志仲:〈《文選》同收謝瞻、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辨〉,《第七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2007年10月
    羅志仲:〈《世說•文學》文學觀管窺〉,《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1月
    羅國威:〈沈約任昉年譜〉,《學術集林》卷十二,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顧農:〈西晉三作家論〉,《燕京學報》新21期,2006年11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