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姜智才 |
---|---|
論文名稱: |
國小非體育專長教師參與體育增能研習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 Study o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Non-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Particip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Enhancement Seminar – With Hsinchu County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許建民 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體育增能研習 、計畫行為理論 、控制能力 |
外文關鍵詞: | Physical Education Enhancement Seminar,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Controlling Abi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以計畫行為理論來預測國小非體育教師參與體育增能研習之行為意圖,以瞭解影響非體教師參與體育增能研習行為意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新竹縣國小非體育專長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研究者以自編的國小非體育專長教師參與體育增能研習行為意圖問卷進行施測,共計發出600份,取得有效問卷534份,有效回收率為89%。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同時迴歸分析等進行資料整理。
研究結果發現:一、有計畫參與非體育教師體育增能研習意圖的教師佔76%。二、男性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高於女性教師。三、50歲以上的教師在態度及主觀規範上高於30~40歲的教師。四、擔任主任的教師在態度上高於一般的擔任導師的教師。五、12班以下學校的教師在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高於24以上的教師。六、有3次或5次以上類似經驗的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高於從未參加過的教師。七、直接測量對行為意圖預測力為47%,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最大,主觀規範次之,態度影響力最小;間接測量的預測力為56%,其中以控制信念與知覺力量交乘積最大,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交乘積次之,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影響力最小。
Abstract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predic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non-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teachers in particip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enhancement seminar with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so as to find out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al of non-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elementary teachers of particip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enhancement seminars. This research targeted on the non-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of Hsinchu County.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ed sampling, the researcher surveyed with the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titled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Non-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Particip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Enhancement Seminar”. 6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534 of them were vaild. The recovery rate was 89%. The data were analyze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pproach,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simultaneous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s following:
1) Teachers’ intentionally participat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enhancement seminar for the non-physical specialized teachers accounts for 76%.
2) In subjective norm, in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in behavioral intention, male teachers are higher than female teachers.
3) In attitude and perceived norm, teachers of 50 years old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age group of 30 to 40 years old.
4) In attitude,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on job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class teachers,
5) In attitude, perceived norm, cognitive behavior control, behavior intention of teachers of school of 12 classes or smaller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school more than 24 classes.
6) In perceived norm, cognitive behavior control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eachers having 3 or 5 times similar experience are higher than those never have the similar experience
7) Direct measure predictability on behavioral intention is 47% and among them, the cognitive behavior control is the highest one and perceived norm come the next and the least of attitude. Indirect measure has 56% predictability and the highest is the product of control belief and perceived norm, the next is product of norm belief and motivated to comply and the least is the behavior belief and result evaluation effec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國川(1998)。計劃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效度與信度的重新評估-以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1-26。
王國川(1999)。計分方式對於信念與態度之關係的影響¬-兼考慮量表結構與加權方法之角色。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1-17。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1997)。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頁353-391)。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王菊霞(2003)。台北市高中生參與服務性休閒活動意圖之研究---以師大附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喬真(2004)。高中職教師數位學習態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閔慧、林揚智(2004)。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外食時自備餐具行為意圖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5,1-36。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98年青年政策論壇全國論壇。新北市:作者。
呂錘卿(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邱柏鈞(2009)。運動彩券購買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李裕雄(2002)。國小自然科教師在職進修需求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李柏慧、劉淑燕(2005)。民眾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47-156。
李佳玲(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彰投地區國小學童休閒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管理系,台中市。
李永祥(2010)。臺灣科技大學學生參與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驗證。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1),35-55。
李宜錚(2011)。我國教師在職進修專業成長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
李佩嬛、黃毅志(2009)。影響教師參與學位進修之因果機制─以台東縣國中教師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9,1-41。
吳明隆(2002)。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佳臻(2006)。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縣。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淑賢(2009)。國小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吳福源(1997)。教師專業的生涯發展與在職進修。載於國立花蓮師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暨推廣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55-80)。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德城(2001)。國小體育專家教師教學行為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慧玲(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成長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吳麗英(2005)。國小教師進修美勞教學碩士學位班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林如萍(199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貴福(2003)。體育課程也很重要啊!。運動生理週訊,145。取自:http://epsport.ccu.edu.tw/esport/week/show.asp?repon=145&page=1
林淑儀(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林敬祥(2009)。教師參與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台北市。
林新發(1996)。兩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台北師院學報,9,83-109。
林輔瑾(2007)。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靜萍(2009)。教育部「中等以下學校體育教師增能計畫」簡介。學校體育,111 期,18-24。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台北市 : 正昇教育科學社。
邢逸玲(2009)。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KT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法務部(2004)。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台北市:作者。
孟偉銘(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台北市。
柯筱榕(2008)。金門縣幼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需求與其接受創新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胡耿賓(2008)。在職進修動機、障礙與意願之關聯研究-以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台中市。
洪蘭(2009)。運動改善情緒提升孩子學習力。取自天下雜誌,天下雜誌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722
許哲彰(1999)。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11-26。
許建民(2006)。職棒比賽現場觀賞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4),11-24。
許義忠、莊麗君、葉智魁、余泰魁(2009)。計畫行為理論納入過去行為來預測高中生的休閒遊憩意圖與行為。旅遊管理研究,8(2),145-162。
高天一(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團購網站對消費者行為意圖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高雄市。
張世民(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張志鵬(2000)。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研究所,屏東縣。
張育甄(2004)。花蓮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及其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張明麗(1996)。幼教人員參與在職進修學習動機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6,273-319。
張春興、楊國樞(1992)。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俊一、許建民(2008)。影響學童參與暑期運動育樂營意圖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19(2),73-88。
張清濱(1996)。學校行政。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珮玲(2004)。從教師專業發展探討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嘉義縣。
張嘉琪(2008)。在職進修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對於教師教學專業成長與個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張梅香(2009)。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研究-以台中地區女大學生為例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
張麗娟(2010)。行為規範、知覺壓力與參與證照考試調整策略之探討。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3(2),1-19。
黃文娟(2003)。一位資深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台北市。
黃秋芳(2003)。體育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回饋行為與教學思考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書局。
黃富順(1998)。小學教師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角色。教師天地,97,17-22。
程文正(2009)。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的環境風險認知及教學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雷小娟、王誼邦(2006)。教師專業能力與在職進修。淡江體育,9,60-66。
彭麗琦(2000)。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以發展生活科課程方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郭蘭(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怡華(1999)。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參與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嘉義縣。
陳枝烈(1992)。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輔導月刊,28(1),11-17。
陳忠誠(2005)。大學生參與現場觀賞SBL 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文化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思婷(2004)。三所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美玉(2006)。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在專業發展上應用之研究-以實踐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99-121。
陳姿潔(2007)。教師在職進修研究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亮喨(2008)。雲林縣國小教師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學習阻礙與在職進修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陳惠邦(1996)。教育改革聲浪中的教師進修教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4,43-62。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律盛、梁世秦(2007)。中等學校體育教師參與進修阻礙因素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1),124-133。
陳麗如(2010)。臺北市某區三高個案規律健走的行為意圖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教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曾世虹(1998)。二十一世紀高職教師應具備的能力。職教園地,22,27-29。
曾瑞成(2004)。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政策實務問題探討。學校體育,14(5),99-104。
曾瑞成(2009)。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研訂過程與特色。學校體育,19(6),61-62。
康美文(2003)。新竹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2),27-37。
教育部(2009)。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網址http://www.perdc.ntnu.edu.tw/
教育部(2009)。98年度中等以下學校體育教師增能計畫—創意教學觀摩會實施計畫。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網址http://www.perdc.ntnu.edu.tw/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中華民國94教育年報。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9)。中華民國98教育年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台北市,作者。
詹依靜(2010)。台灣人前往北海道旅遊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熊鴻鈞(2009)。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消費行為意圖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楊玉麟(2004)。數位學習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桃園縣。
楊志顯(2004)。我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專業進修需求、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3),21-23。
楊惠真(2006)。彰化縣某國中學生執行充足睡眠行為意圖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趙信賓(1999)。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蔡水祥(2003)。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鳳甲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蔡長清、高淑娟(1999)。觀光工廠遊客之涉入程度、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旅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高雄橋頭糖廠為例。Journal of Commercial Modernization,1(2),2551-274。
蔡岳廷(2009)。台灣民眾寵物飼養行為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台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劉世閔(1995)。教師專業成長與在職教育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教師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劉宇容(2007)。分析國小教師在職進修音樂教學碩士班之學習動機與成效滿意度(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劉芳秀(2006)。國小教師生涯瓶頸與在職學位進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輔導碩士班,花蓮縣。
賴蕙君(2000)。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的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簡建忠(1995)。我國成人參與學習的動機與障礙因素之探討。人力資源學報,5,63-75。
魏秀燕(2006)。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活動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中市。
謝文全(2006)。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治平(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類型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謝寶梅(1999)。教師進修需求與評估。國教輔導,38(5),34-39。
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鄭峰茂、許龍池(2010)。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模式之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道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4,468-486。
蘇玉嬋(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蕭秋祺(1997)。有效體育教學因素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蕭靜娥(2003)。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進修需求與模式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179-211.
Ajzen, I. (2001).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27-58.
Ajzen, I. (2002). Residual effects of past on later behavior: Habituation and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 107- 122.
Azjen, I., & Fishbin, M. (1976). Belief, attitud,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 A: Addison-Wesley.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jzen, I., & Driver, B. L.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al,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13, 185-204.
Berne, J. I. (2001). Connected teacher learning: An examination of a teacherlearning networ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ichigan.
Faucette, N., & Graham, G. (1986). The impact of principals on teachers during in-service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5 (2), 79-90.
Goslin, J. C., (1989).Underachievers: A curriculum design. Preventing-School-Failure, 34(1), 22-28.
Harris, B. M., &Hill, J. (1981). The etek handbook. Boston: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Inc.
Holmes, D. H. (1981).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experienced teacher.Wishington, D.C. Div: A report of a study in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Publish Schools.
James ,R. (1972). Enquiry in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ondon,U.K: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Kutame, M. A. (1997). Teacher knowledge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tudentsuccess in learning a gymnastics skil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io.
Kleinbaum, D. G., Kupper, L. L., & Muller, K. E. (1988). Applied regressionanalysis and other multivariable methods. Boston: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Pierce, E. A. (1963). Primary teacher training in asia. Bangkok UNESCO Regional office for Education in Asia.
Rink, J. (1998).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Boston: Mcgraw-Hill. co.
Stoops, E. (1967).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N. Y.: Mcgraw-Hill. co.
Theodorakis Y. (1994). Planned behavior, attitude strength, role identity, and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The Sport Psychologist, 8,149-165.
Walkwitz, E., & Lee, A. (1992). The role of teacher knowledge 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Research Quarter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3 (2), 17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