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志菁 Wei, Chin Ching |
---|---|
論文名稱: |
蕭如松的人與畫 兼論其繪畫之現代性 The Art of Hsiao, Ju -Sung: A Study of His Modernity |
指導教授: | 汪聞賓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5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性 、台灣美術 、水彩畫 |
外文關鍵詞: | modernity, Taiwanese art, watercolor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蕭如松表現的人格特質是冷靜節制、遵守原則,在他的繪畫作品裡,也有相同的表現;雖然他也參與畫會活動、與畫友互動,但也就僅止於此了。在無法有餘錢買品質較好的畫材,蕭如松使用最便宜的材料,成就了不同於畫壇主流人物的作品。
蕭如松接受了鹽月桃甫、中西利雄、鄞廷憲、李澤藩等人片斷的影響,學到如何使用眼睛觀察、鍛鍊線條、畫面光線的運用方式。蕭如松善用筆觸走向帶動畫面的動感,對線條的掌握非常拿手,將隨處可見的場景架構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寧靜天地。蕭如松常常運用電影的蒙太奇語言,將不同性質的視覺素材混在一起,探索現實、重新觀察存在的事物。無論是何種題材,蕭如松似乎都將之視為一個構圖要素,也因此蕭如松的靜物畫似乎最能成功表現他的創作理念。
現代性在蕭如松的作品中是很明顯的一個特質。從一八六○至一九七○年間的時期,西方藝術反應社會的不確定感,在藝術流派興起、沉寂的過程中,現代藝術的發展變得為藝術而藝術,美已經被重新定義或甚至與美毫不相干,朝向形式的方向去,對造型空間的概念有很大的變化。這樣的特質傳入日本,並挾著殖民主義的現代化影響了台灣,台灣所表現的現代性是經過日本轉化過的,與西方的現代性已有差別。蕭如松在這樣被箝制的環境中,仍然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創作作品。台灣光復後,台灣美術界產生巨大變動,畫會、現代主義西潮洗禮、鄉土的反思等等潮流,蕭如松都能有所回應與堅持,並表現在其作品中,建構了台灣美術台灣美術「現代性」的在地觀點。
Hsiao Ju-Sung’s paintings reflect several of his characteristics, calm, abstemious and meticulous. His major social activities that were merely consisted of attending particular arts societies and communicating with certain friends also reveal such a simple style of his life.
Early in life, Hsiao Ju-Sung learned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paintings form his teachers, including Toho Shiozuki, Toshio Nakanishi, Yin Ting-Xian and Lee Tze-Fan. Later, he developed his own style. Hsiao Ju-Sung was famous at applying brushworks to create vivid pieces, especially in his still life ones. He combined different visual components to express his ideal realistic compositions, which were similar to photomontage.
The works of Hsiao Ju-Sung show modernity definitely. Form 1860 to 1970; the Western art reflect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ecame “art for art’s sake”, even to the form development, and this influences what people think of spaces. The tread of modernity spreads to Japan first. And with the colonialism, the trend of modernity is carried to Taiwan, too. Hsiao Ju-Sung cultivates his art at this time. Although life is restricted his works still show great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After the retrocession of Taiwan, both modernism and provincialism are quite prevailing. Although Hsiao Ju-Sung is influenced, he still has his own insistence.
一、參考書目
Elise K. Tipton & John Clark, ”Being Modern in Japan”, 2000, pp. 7-8.
尤增輝,〈夢縈客雅山〉,《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1990。
王白淵,〈第六回府展雜感-藝術的創造力〉,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王秀滿譯,Pam Meecham、Julie Sheldon著,《現代藝術批判》,台北:韋伯文化,2003。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三版。
王詩琅編,《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1980。
正宏譯,〈日本人眼中的台灣抗日運動〉,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縣:帕米爾,1985。
匠秀夫,〈水绘の近代的革新の旗手---中西利雄〉,《日本水彩畫名作全集5 中西利雄》,東京:第一法規,1983。
何政廣,〈創作與教學相成〉,《如沐松風 蕭如松紀念畫輯》,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9。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2001五版。
何政廣主編,《蒙德里安》,台北市:藝術家,1996。
余珊珊譯,Herschel Chipp,《歐美現代藝術理論○3我們向何處去?》,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余珊珊譯,Herschel Chipp著,《歐美現代藝術理論○1 三個人的天空》,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吳濁流,〈水月〉,《吳濁流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宋健行紀錄,〈「跨領域的對話:一九七○年代台灣藝文發展」座談會紀錄〉,《反思: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
李文珍,〈百年書壇早登臨〉,《台灣書家書事論集》,台北市:蕙風堂,2002。
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誌卷六 學藝志藝術篇》,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李松泰譯,Marcel Giry著,《La fauvisme野獸派》,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
李長俊譯,安海姆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譯者,1976。
李郁周,〈台灣百年書法教育見證者〉,《台灣書家書事論集》,台北市:蕙風堂,2002。
李惠正,〈山中清音畫中隱者〉,《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1990。
李園會,《日據時代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市:南天書局,1997。
李广元,《色彩藝術學》,黑龍江:黑龍江出版社,2000。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台灣書店,1959。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貢布里希著,《藝術與錯覺》,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林正芳譯,E. Patricia Tsurumi著,《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林育淳,〈澄淨透明的孤獨世界-蕭如松畫風簡介〉,《蕭如松藝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林育淳,〈蕭如松〉,《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1993-1994》,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林育淳,〈蕭如松與其繪畫風格再觀察〉,《如沐松風 蕭如松紀念畫輯》,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9。
林惺嶽,《台灣美術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1987。
林詠梅譯,林茂生,《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0。
林錦堂,〈我知道的李老師〉,李季眉編,《李澤藩 一個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1990。
凌春玉,〈台灣美術史第二期水彩畫家蕭如松(1922-1992)之繪畫及生命史研究〉,《如沐松風 蕭如松紀念畫輯》,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8。
宮武辰夫,〈台展漫步觀西洋畫〉,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徐沛君編著,《蒙德里安論藝》,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1993。
張心龍,《閱讀前衛》,台北市:典藏雜誌社,2002初版。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市:廣文書局,1971初版。
梁瑞齡,〈春風化雨的教育家〉,《蕭如松紀念畫集》,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7。
許和義,〈蕭如松的心路畫境〉,《蕭如松紀念畫集》,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7。
郭博文,〈緬懷蕭如松老師〉,《蕭如松紀念畫集》,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7。
陳世懷、常寧生譯,John Russell著,《現代藝術的意義》,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1995二版一刷。
陳惠玉,《鄉園.彩筆.李澤藩》,台北市:雄獅圖書,1997再版。
黃光男,〈李澤藩水彩藝術研究〉,《台灣美術全集13 李澤藩》,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4。
黃朝湖,〈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原載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展覽專輯,後收於郭繼生主編的《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美術,1991。
黃翰荻,〈台灣藝壇筆記(十八篇)〉之十三,《干儛集》,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
黃翰荻,〈時尚是另一種陷阱--由××畫展引發的一些回憶與感想〉,《干儛集》,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
楊兆禎,〈老師!老師!〉,《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1990。
楊孟哲,《日治時代(一八九五~一九二七)台灣美術教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9。
楊松鋒譯,Norbert Lynton著,《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葛林柏格,〈現代派繪畫〉,張堅、王曉文譯,弗蘭西斯.弗蘭契娜、查爾斯.哈里森編,《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7。
鄞弘政,〈我所知道的如松叔〉,《師情畫義》,台北市:潘朝森畫室,2002。
劉千美,《藝術與美感》,台北市: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2001。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礎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劉敏敏,〈平實中見真情—水彩畫家李澤藩〉,《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1990。
劉達治,〈恩師蕭如松的人格風範〉,《師情畫義》,台北市:潘朝森畫室,2002。
劉達治,〈解讀蕭如松繪畫創作思源〉,《師情畫義》,台北市:潘朝森畫室,2002。
樊湘濱,〈李澤藩教授與竹師〉,《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1990。
潘亭松整理,〈蕭如松先生口述稿〉,《蕭如松藝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潘朝森,〈師生情〉,《師情畫義》,台北市:潘朝森畫室,2002。
潘朝森,〈繪畫愛〉,《師情畫義》,台北市:潘朝森畫室,2002。
蔡長盛,《書法空間之研究》,台北市:蕙風堂,1990。
黎蘭,〈美與愛的播種者-李澤藩教授畫展的獻禮〉,《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印,1990。
蕉農譯,山川均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台灣〉,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縣:帕米爾書店,1985。
蕭如松,〈序言/「人間性的探索」〉,《潘朝森油畫集》,台北:潘朝森畫室,1999。
蕭瓊瑞,《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與台灣地方性風格的形成-一個史的初步觀察》,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1991。
蕭瓊瑞編,《李仲生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薛華譯,沃納.霍夫曼(Werner Hofmann)著,《現代藝術的激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謝理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五版。
簡後聰等編輯,《福爾摩沙傳奇 臺灣的歷史源流(下冊)》,台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編印,2000。
顏娟英,〈台灣畫壇上的個性派畫家-鹽月桃甫〉,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顏娟英,〈百家爭鳴的評論界〉,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顏娟英,〈蕭如松先生採訪追憶〉,《蕭如松藝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顏娟英,〈營造南國美術殿堂-台灣展傳奇〉,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顏娟英編,《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市:雄獅,1998。
顏娟英譯,石川欽一郎,〈台灣地區的風景鑑賞〉,原刊於《台灣時報》1926年3月,後載於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魏廷朝譯,戴國煇著,《台灣總體相》,台北市:遠流,1989。
羅永貴,〈我的恩師-蕭如松先生〉,《蕭如松紀念畫集》,1997。
羅秀芝、顏娟英合譯,石川欽一郎,〈台灣的山水〉,《台灣時報》(1932年7月),收入《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羅秀芝譯,石川欽一郎,〈薰風榻〉,《台灣時報》(1929年7月),收入《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鹽月桃甫,〈第一回台展洋畫概評〉,顏娟英編,《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黄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2002。
二、參考期刊:
〈美術運動座談會紀錄〉,《台北文物》,三卷四期,1955,頁13
〈默默耕耘的蕭如松老師〉,《東中青年》,竹東高中,1985。
《蒙德里安》,巨匠美術週刊90,1992,頁6-7。
中央日報,青雲展報導,1972年9月7日。
中華日報,青雲展報導,1972年9月7日。
王白淵,〈青雲展十四屆的作品介紹〉,中華日報,1960年9月25日。
王家誠,〈尋求生命與文化的根源〉,《中國巨匠美術週刊-郭柏川》,042期,1995,頁30-32。
王素峰,〈台灣西洋美術現代化的先驅-廖繼春〉,《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廖繼春》,023期,1995,頁32。
王淑津,〈鹽月桃甫的美術教育思想〉,《日本時期重要畫家鹽月桃甫資料重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八十七年度第四期補助案,1998年7月31日。
白雪蘭,《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李石樵》,063期,錦繡出版,1995,頁2-3。
李季眉,《中國巨匠美術週刊 李澤藩》,錦繡出版,1992,頁1。
李淑卿,〈伊秉綬的書法特色〉,《故宮文物》,49,5:1,1987,頁128。
林玉山口述,柳悅孝紀錄,〈參加第一次台展的回憶〉,《藝術家》,199期,頁251。
林惺嶽,〈百年來的台灣美術〉,《藝術家》,241期,頁262-349。
林麗雲,〈山的脈動-臺灣山岳畫與山岳畫家呂基正〉,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倪再沁,〈李梅樹的「吾土吾民」藝術風格〉,《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李梅樹》,033期,1995,頁30-32。
凌春玉,〈再一次相逢-阿波羅畫廊蕭如松逝世十週年展〉,《藝術家》323期,2002,頁492。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 美術科始業訓練要項〉,《藝術家》,267期,1997,頁424-425。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2--構圖略講〉,《藝術家》,259期,1996,頁382-383。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3--論繪畫的種類〉,《藝術家》,260期,1996,頁424-425。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4--論素描〉,《藝術家》,261期,1997,頁328-331。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5--論淡彩/水彩〉,《藝術家》,262期,1997,頁314-417。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6--論國畫的起源與分類〉,《藝術家》,263期,1997,頁356-357。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7--論木刻版畫〉,《藝術家》,264期,1997,頁307。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8--論油畫〉,《藝術家》,265期,1997,頁350-353。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09--美術科始業訓練要項〉,《藝術家》,266期,1997,頁424-425。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10--美術科專用語〉,《藝術家》,267期,1997,頁420-421。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11--美術科教材料〉,《藝術家》,268期,1997,頁377。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12--遠近法〉,《藝術家》,270期,1997,頁272。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13--用墨〉,《藝術家》,272期,1998,頁411。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14--圖案〉,《藝術家》,273期,1998,頁371-372。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手札系列15--色彩學概論〉,《藝術家》,274期,1998,頁338-340。
凌春玉整理,〈蕭如松看台灣美術的畫會活動〉,《藝術家》,258期,1996,頁402-404。
黃秀敏譯,中村義一著,〈鹽月桃甫論-一位地方畫家的命運〉,《現代美術》,27期,1989,頁10-11。
潘朝森、鄞弘政,〈師生三代情-鄞廷憲、蕭如松、潘朝森聯展〉,《藝術家》,324期,2002,頁548。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10期,1990,頁358。
蔡長盛,〈李澤藩的抽象風格作品〉,《藝術家》,287期,1999,頁150。
蕭瓊瑞,〈現代繪畫運動期間的「省展」風格(1959-1970)(上)、(下)〉,《台灣美術》,頁27。
賴明珠,〈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第三期,2002,頁43-73。
黃士純,〈淺談書法之繪畫性〉,《歷史文物》,7:7,1997,頁34-49。
許和義,〈畫家蕭如松〉,《南埔風華》,南埔社區發展協會,2002年5月10日。
葛兆光,〈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臺大歷史學報》30期,2002,頁202。
戴麗卿,〈默默耕耘的水彩畫家蕭如松〉,《雄獅美術》,267期,1993,頁62、67。
三、參考論文
凌春玉,《台灣前輩畫家蕭如松(1922-1992)繪畫及生命史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1997。
黃桂蘭,《李澤藩藝術作品形式之研究》,財團法人李澤藩紀念藝術教育基金會,2003。
廖新田,《從自然的台灣到文化的台灣:日據時代台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徵探釋》,2002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重返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論文,2002。
賴明珠,《桃園縣藝文資源調查-桃園地區美術家許深州先生調查》,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二分,1993,頁487-488。
羅秀芝,〈石川欽一郎 日本殖民帝國的美術教育者-創造台灣異己意象的水彩畫家〉,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1。
藤井康子,《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目的、制度、背後支柱-》,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四、畫冊
《十三屆東中畢業冊》,竹東高中,1973。
《廿九屆東中畢業冊》,竹東高中,1989。
《廿八屆東中畢業冊》,竹東高中,1988。
《日本水彩畫名作全集5 中西利雄》,第一法規,1983。
《台灣省第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59。
《台灣省第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60。
《台灣省第十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十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61。
《台灣省第十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十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62。
《台灣省第十八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十八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63。
《台灣省第十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十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64。
《台灣省第廿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廿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67。
《台灣省第廿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廿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68。
《台灣省第廿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廿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0。
《台灣省第廿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廿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1。
《台灣省第廿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廿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2。
《台灣省第廿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廿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4。
《台灣省第卅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5。
《台灣省第卅一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一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6。
《台灣省第卅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7。
《台灣省第卅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8。
《台灣省第卅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79。
《台灣省第卅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0。
《台灣省第卅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1。
《台灣省第卅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2。
《台灣省第卅八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八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3。
《台灣省第卅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卅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4。
《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臺灣省政府,1985。
《台灣省第四十一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6。
《台灣省第四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四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7。
《台灣省第四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四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8。
《台灣省第四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四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89。
《台灣省第四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四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90。
《台灣省第四十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台灣省第四十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1991。
《青雲畫集:紀念第30屆畫展》,青雲美術會、臺北市省立博物館,1977。
《青雲畫展:第四十屆紀念》,呂基正等編輯,1988。
《第三十屆台陽展紀念作品集》,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編印,1967。
《第四十屆台陽美展紀念特刊》,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編印,1977。
《第四十五屆台陽美展畫集》,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編印,1982。
《第五十屆台陽美展畫集》,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編印,1987。
《第五十二屆台陽美展畫集》,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編印,1989。
《第五十三屆台陽美展畫集》,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編印,1990。
《六五台陽甲子風華特展專輯》,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編印,2002。
《如沐松風 蕭如松紀念畫輯》,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9。
《蕭如松紀念畫集》,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7。
《蕭如松畫集 家鄉的風情》,台北市:東之藝術,1994。
《蕭如松畫集 窗邊的意象》,台北市:東之藝術,2000。
《蕭如松畫集》,台北市:阿波羅畫廊,1988。
《蕭如松藝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馬諦斯》,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2。
五、光碟
《何德來紀念專輯 異鄉與故鄉的對話》光碟,智邦藝術基金會,2002。
《靜謐之聲-紀念蕭如松先生逝世十週年展》光碟,智邦藝術基金會,2002。
六、網站
〈生誕百年記念∼透き通った色彩∼富田通雄展〉,湯河原美術館,http://www.yugawara.or.jp/yukarikako.htm(2003年7月12日)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gazine Online,http://www.memagazine.org/backissues/december98/features/calder/calder.html(2003年12月5日)
大川栄二,〈絵画の本質への反省 水彩画の歴史と今後の方向〉,財団法人大川美術館,http://www.kiryu.co.jp/ohkawamuseum/kikakuten/50-okadasetuo/ohkawa.html,(2003年7月12日)
打開美術話匣子-編年紀事,http://taiwanart.tmoa.gov.tw/b/b1916.htm,(2003年11月10日)
呂鐵州,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8/pic-theme8/xauthor/author16.htm,(2003年11月5日)
李澤藩美術館網站,精華回顧,http://www.tzefan.org.tw/,(2004年3月17日)
倪再沁,〈全球藝術網路的連結與定位(台灣顯影)〉,http://taiwanart.tmoa.gov.tw/c/c-4.htm,(2000年7月17日)。
倪再沁,《台灣美術環境生態的鳥瞰》,http://taiwanart.tmoa.gov.tw/c/doc/c-t.doc,(2000年7月17日)。
華盛頓國立美術館,http://www.nga.gov/feature/artnation/calder/evolutions_4.htm,(2003年4月17日)。
黃于玲,〈一生精力為台灣美術燃燒盡失的鹽月先生——許武勇在日本宮崎美術館談「鹽月桃甫的人與藝術觀」演講稿〉,南畫廊南畫網http://www.nan.com.tw/,(2001年1月10日)。
鄞廷憲老師瀚墨展,http://www.ssjh.kh.edu.tw/tch25b.jpg,(2003年9月2日)。
蔡長盛,《美與真實的藝術》-李澤藩繪畫的特色,智邦藝術家資料庫,http://www.arttime.com.tw/artist/LEE_TF/leeindex.htm,(2004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