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雅玲 Chang, Ya-Ling |
---|---|
論文名稱: |
運用紙芝居在幼兒園發展STEAM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developing STEAM in Kindergarten using 'Paper Zhiju' |
指導教授: |
劉淑英
Liu, Shu-Ying |
口試委員: |
曹亞倫
Tsao, Ya-Lun 邱少頤 Chiu, Shao-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In-service Practition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園 、紙芝居 、STEAM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kindergarten, ‘paper zhiju’, STEAM,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運用紙芝居中「框」的空間概念特性結合STEAM教育,包含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與數學(Mathematics),以增進幼兒動手做、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發展出有特色的說故事方式。
本研究係運用鷹架策略,培養幼兒STEAM科學探究的精神,理解物件、事件可以依時間或空間的高低、大小及發生先後依序整理排列,並從序列中找到關係,創作紙芝居,其能從單一到連續性,強化幼兒的空間與數概念,並創新說故事方式。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以研究者所任教科科幼兒園(化名)10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讓幼兒運用測量、設計、製作、運用與數學的循環歷程,透過蒐集資料包含教學計畫、觀察記錄、錄影(音)、教學省思札記、幼兒學習照片、幼兒記錄圖、搭班老師的對話,進而以三角交叉驗證方式進行分析。
綜合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幼兒能運用STEAM科學探究的精神去解決問題。
二、幼兒具備同儕鷹架的能力。
三、幼兒確實從運用紙芝居說故事強化了空間與數概念。
四、幼兒以A藝術創作精神創新說故事方式。
依據研究結論,建議研究者可以朝以下方向後續發展:
一、紙芝居與幼兒STEAM探索的創客價值。
二、STEAM教育與其他素材與主題結合發展創新課程。
三、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擴展幼兒教育的創價思維。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kindergartens can use ‘paper zhiju’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inquiry of STEAM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and mathematics) to enhance children's ability to problem solve and develop distinctive storytelling methods. This research uses scaffolding to support the STEAM scientific inquiry.
Objects and events can be arranged according to level and size, in time and in space, and relationships can be found from the sequence. From this the children can create a running backdrop that moves horizontally and that keeps moving with the story. Rearranging the connected images strengthens the children’s conceptualization of numbers and space, and develops their innovative storytelling.
Ten children from the kindergarten where the researcher teaches participated. Action research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cycle of measurement, design, production, application and mathematics used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plan and collect research data. That data was collected by means of personal observation, video recording, teaching notes, photographs of the children learning, children’s drawings, and conversations with teachers; all analyzed and cross-validated by triangula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1.STEAM can be used to encourage children’s inquiry and problem solving.
2.Children have the ability to support and scaffold each other.
3.The use of ‘paper zhiji’ strengthens th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pace and
mathematics concepts.
4.The children can use the ‘A’ of STEAM innovatively to create new stories.
From these conclusion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develop the themes of this project, in particular:
1.The value of young children as maker through STEAM education and the use of ‘paper zhiju’.
2.Combining STEAM education with other concepts and themes to develop innovative courses.
3.Combining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xpand new ideas and think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中文
3D列印科技藝術系列(2016,9月)。WeSchool。取自https://www.weschool.tw/blogs/4
STEAM教育的發展沿革(2016,1月)。FUN教育親子園地。取自http://tkbrobot.pixnet.net/blog/post/38279442
STEAM教育被視為下一個發展浪潮(2016,2月)。慧聰教育裝備網。取自https://read01.com/3K0zy.html#.WkzRCVWWb4a
STEM教育(2017)。臺灣Wiki stem。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a/tnps.ylc.edu.tw/maker/stem
大家都在說STEAM教育,它到底是什麼?(2017,7月)。教育。取自https://kknews.cc/education/yy8j8pa.html
尹世英(1995)。劇場管理。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你所不清楚的美國STEAM教育(2016,5月)。教育。取自http://www.ifuun.com/a20165855608/
吳妃恂(2013)。課程統整在幼兒園之實踐—從故事之戲劇框架切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台南市。
吳妃恂(2013)。課程統整在幼兒園之實踐—從故事之戲劇框架切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臺南。
李京諭(2017)。新加坡:花20年做對5件事成就國際教育冠軍。親子天下雜誌,89。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002-
李其昌(2012)。希斯考特運用布雷希特「疏離效果」之探究。戲劇教育育劇場研究(年刊)。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臺南市。
究竟什麼是STEM教育?為什麼STEM教育如此受重視?美國如何實施?(2015,12月)。現代教育報。取自https://read01.com/4DxRQ3.html#.Wkzpk1WWb4Y
谷瑞勉 (2002)。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谷瑞勉 (譯)(1998)。Berk&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臺北市:心理。
周姿翠(1995)。布魯納認知與學習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新北市。
周淑惠 (2010)。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 (2010)。具STEAM精神之幼兒探究紀實-「一起創建遊戲樂園」主題。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17)。STEM教育自幼開始─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中的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69-176。
周淑惠(2017)。面向21世紀的幼兒教育探究取向主題課程。新北市:心理。
周雍傑(2013)。STEM專案式學習之創造力研究-以電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坤誼(2014)。STEM 科際整合教育培養整合理論與實務的科技人才。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1。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臺灣劇場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戲劇空間概說(2)。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甚麼是STEAM教育(2016,5月)。FUN教育親子園地。取自http://tkbrobot.pixnet.net/blog/post/101029052
美國中小學整合性STEM教學實踐的研究(2016,12月)。中國社會科學網。取自https://read01.com/nkR0d8.html#.WkzVIFWWb4Y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 (1997)。H.Altrichter,P.Posch,& B.Somekh。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臺北市:遠流。
紙芝居的發展(2012,12月)。紙芝居工作坊。取自http://bartonyao.pixnet.net/blog/post/73223170-
耿一偉(2009)。布萊希特與電影-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發展。戲劇學刊,10,59-78。
高溫妮(2016)。利用STEM教學模式進行植物單元之教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國際說的STEAM 就是蕃茄田藝術做的創造力思维系統(2017,5月)。教育。取自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2011099.html
基於「創客空間」的創客教育推進策略與實踐(2016,8月)。中國電化教育。取自: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o289vo.html
基於STEAM理念的幼兒“小創客”活動研究(2017,6月)。教育。取自http://www.sohu.com/a/152758974_387094
張玉山、楊雅茹(2014)。STEM 教學設計之探討:以液壓手臂單元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2-17。
張雨勝(2016)。問題導向的 STEM 課程對高一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從STEM到STEAM,看美國的「素質教育」改革(2016,12月)。教育。取自https://read01.com/n0xOPG.html#.WkzujlWWb4a
從STEM到STEAM:藝術將如何提升高科技人才?(2016,12月)。教育。取自https://kknews.cc/education/xzpba8g.html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手冊。取自http://www.ece.moe.edu.tw/?p=6169
莊舜元(2012)。專案式STEM學習活動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技術教育學系,高雄市。
許麗蓉(2008)。鷹架幼兒電子書製作以增進說故事之行動研究 (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函值系統。
陳佳楓(2014,10月)。撒播故事の種子-兒童紙芝居困境中萌芽。取自http://maple712.pixnet.net/blog/post/45387116
陳柏豪(2008)。STEM整合式教學法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物理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陳涵郁(2011)。戰時臺灣兒童的時局認識(1937~1944年初):以學校教育、玩具及紙芝居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陳鈴珠(2016)。STEAM教育在國小高年級空氣單元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臺北市。
游珮芸(2010,4月)。讓故事生動起來的「紙芝居」。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B0001/171972/web/#01
菁kids(2017,8月)。深度解讀STEAM教育(一)。取自https://read01.com/J0P2xE5.html#.Wk0Y_1WWb4Y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葉栢維(2017)。STEAM理論融入國小科技實作的活動設計:橡皮筋動力車向前衝。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1),63-75。
賓靜蓀(2017)。未來人才關鍵字:創客。親子天下雜誌,58。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9660-
賓靜蓀、邱紹雯(2017)。美感教育,從「我在乎」態度開始。親子天下雜誌,90。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4228-
趙瑜婷(2010,10月)。紙芝居兒童劇讓故事動起來。國語日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news/search_detail.asp?serial=69596&keyword
趙慧臣、陸曉婷(2017,11月)。美國 STEAM 實驗室的特征與啟示。中國社會科學網。取自http://www.cssn.cn/jyx/jyx_ptjyx/201711/t20171102_3692153.shtml
劉一慧(2012)。STEM專案學習對自我效能與工程專業承諾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釋鋒(2016)。STEAM 課程統整模式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對於學生知識整合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盧美貴、黃月美、陳玉芳(2013)。幼兒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研究研究論文課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8(1),15-40。取自http://www.edubook.com.tw/OAtw/File/PDf/200915.pdf
親子天下編輯部、臺北創新設計學院、Design fo Change臺灣團隊(2017)。設計思考。臺北市︰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
Land, M. H. (2013). Full STEAM ahead: The benefit of integrating the Arts into STEM.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 547-552.
Becker, K. & Park, K. (2011). “Effects of integrative approaches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subje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A preliminary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Volume 12.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