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奕萱
Liang, Yi- Hsuan
論文名稱: 賽德克文化為本的詞彙語意與教學研究: 認知語言學的觀點
A Culture-based Study on Meaning and Teaching of Vocabulary in Seediq --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 葉美利
Yeh, Mei-Li
口試委員: 李佩容
Lee, Pei-Jung
謝富惠
Hsieh, Fu-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Taiwan Languag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賽德克語文化為本詞彙語意詞彙教學認知語言學
外文關鍵詞: Seediq language, Culture-based, Lexical semantics, Vocabulary teach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研究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Alang Gluban)德固達雅賽德克語,旨在探討賽德克詞彙呈現的概念與文化之關係,以賽德克utux、「煮」概念的詞彙為例,結合認知語言學的討論,並轉化為賽德克文化為本的詞彙教學設計之應用。第一章為緒論,從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問題與目的、賽德克族分布與現況、賽德克語音與書寫系統作概略性的介紹,第二章介紹本文使用的認知觀點理論概述,第三章開始對賽德克文化為本的語言材料進行分析討論,以賽德克utux「祖靈」討論一個詞彙表多種意義、以表達「煮」這個概念的詞彙來討論多個詞彙對應到同一概念的情形。第四章為詞彙教學設計,藉由文化情境的教學策略,進一步規劃和設計並應用在族語教材中。第五章總結,統整性的分析並提出本文不足的
    地方及未來可繼續努力或研究的方向。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and the culture encoed in the words of Tgdaya Seediq spoken in Alang Gluban, Ren’ai, Nantou. The word ‘utux’ and verbs expressing COOKING were discussed taking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results were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culture-based teaching plan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otivation and background, research questions and purposes, and a sketch of Seediq,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writing system.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 third chapt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including the word ‘utux’, which shows multiple meanings and the verbs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COOKING, which have been chosen because they represented cases where multiple words are mapped to the same concept. The fourth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teaching plans, designed to incoprporate the cultural situations of Seediq. Finally, the fifth chapter closed the study with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a proposal of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1.研究動機與背景 1 1.2研究目的 5 1.3研究方法 5 1.3.1研究流程 5 1.4 賽德克族分佈與現況 6 1.5賽德克語語言簡介 9 1.5.1元音與輔音 11 1.5.2重音 12 1.6研究架構 12 第二章 理論及文獻探討 13 2.1 認知語言學 13 2.2臺灣南島語認知觀點研究 17 2.3 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 18 第三章 詞彙與詞意的關係 24 3.1一個詞彙表多種意義--utux 24 3.1.1 從utux的構詞推析語意 25 3.1.2 從共現(collocation)看utux的語意 30 3.1.3小結 33 3.2 多個詞彙表一概念--PURE「煮」 34 3.2.1 PURE「煮」概念下的語意 35 3.2.2 從「燻烤」的詞彙看狩獵文化與賽德克 41 3.3 小結 44 第四章 詞彙教學設計之應用 47 4.1一詞多義的詞彙教學設計--utux 47 4.1.1教學理念 48 4.1.2教學策略 48 4.2近義詞詞彙教學設計-- PURE「煮」概念 52 4.2.1教學理念 52 4.2.2教學策略 52 第五章 總結 56 5.1研究問題回顧 56 5.2未來研究建議與方向 59 參考文獻 60 附錄一 63

    中文
    王寅(2002)。《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寅(2007)。《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取自http://eds.lib.ntcu.edu.tw:2156/cec/pub.mvc?pid=book.detail&metaid=m.20071019-m030-w017-045&lib=cec&libname=&di=&cult=TW&username=%E4%BE%86%E8%87%AA%20210.240.188.184%20%E7%9A%84%E7%94%A8%E6%88%B6&ug=%E5%9C%8B%E7%AB%8B%E5%A3%B9%E4%B8%AD%E6%95%99%E8%82%B2%E5%A4%A7%E5%AD%B8.
    申小龍(2000)。《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安可思(2009)。〈概念隱喻〉載於蘇以文、畢永峨(編)。《語言與認知》,55-8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全茂永(2011)。《卡社布農語名詞構詞初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束定芳(2008)。《認知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佩容、許韋晟(2016)。《太魯閣語語法概念》,21。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宋麗梅(2016)。《賽德克語語法概念》。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素伊多夕(2014)。《從 inlungan 看復興鄉賽考列克泰雅語的隱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郭至和(2002)。〈鄉土教育載國小的實施與展望〉。《社教資料雜誌》,286,1-4。
    郭明正(2008)。《賽德克正名運動》,34-38。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郭明正(2012)。《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台北:遠流。
    郭明正(2016)。《賽德克族清流部落狩獵文化》。南投:南投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
    徐美雯(2007)。《探討溝通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添球(2004)。〈鄉土教學素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模式〉。《花蓮師院學報》,18,159-190。
    陳淳麗(1988)。適用於國小英語教學的教學法。國民教育,1(20),6-12。
    陳惠邦(199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連皓琦(2012)。《賽德克語太魯閣方言禁忌語與委婉語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韋晟(2005)。〈詞彙、認知介面與文化層面的連結性-以太魯閣語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8卷,第4期,43-49。
    許韋晟(2007)。《太魯閣語的構詞法訮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張秋雄(2008)。〈迷失於族群認同的民族─賽德克族〉載於郭明正(編)。《賽德克正名運動》,25-34。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張敏(1998)。〈認知語言學經驗基礎〉《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梁曉波(2002)。〈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彙教學的啟示〉,《外語與外語教學》,第
    155卷,第2期,35-39。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居仁(2009)。從詞彙看認知:詞彙語意學研究的趣味,蘇以文、畢永峨編
    《語言與認知》,203-228。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美玉(2013)。〈烏秋取火〉,載於拉娃谷幸(總編輯),《原住民神話有聲繪本2—
    「打嚕咕各鳥」》,36-43,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馮春梅(2011)。〈原型範疇理論與英語詞彙教學探析〉,《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7期,72-74。
    黃政傑(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324,9-12。
    曾瑞琳(1994)。《賽德克族神話故事》,48-47。南投:南投天主教山地服務社。
    解志強(譯) (2006)。《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原作者:Geneva Gay)。臺北:文景。
    董宜佳(2016)。《土坂(Tjuwabar)排灣祭祀語言的構詞研究―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葉美利(2010)。詞彙、文化與認知:從台灣南島語言談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教學研究所「認知語言學專題研究」課程講義。
    鄭光博(2006)。〈從祖源觀念爭議論當代「泰雅族」歷史記憶的建構
    Sm’inupuqingkinhulannaTayal〉,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以國家教育改革法案為依據的課程決策。臺北:五南。
    賴惠玲(2017)。《語意學》。臺北:五南。
    戴寧熙(2008)。〈原型、圖式與外語教學〉,《宜春學苑學報》,第30卷 第1期,
    149-153。
    謝菁玉(2016)。〈閩南語和德語「鹽」的文化概念〉《臺灣語文研究》,第 11
    卷,第2期,233-250。
    簡鴻模(2002)。〈台灣原住民傳統宗教與生態環保──以泰雅族賽德克亞支德克塔亞群為例〉《輔仁宗教研究》,第2期,頁 43-65。
    羅常培(1989)。《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蘇以文(2009)。〈語言與分類〉載於蘇以文、畢永峨(編)。《語言與認知》,7-3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鐘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五南。

    英文
    Berlin, Brent and Kay Paul. 1969.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Berke1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as, Franz. 1911. Introduction.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from http://biblio.wdfiles.com/local--files/boas-1911-introduction/boas_1911_introduction.pdf. Bussmann, H. 1996. Routleda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Bussmann, Hadumod. 1996.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Cruse, Alan. 2000. Meaning i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né, Dirven & Marjolijn Verspoor. 1998.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ee, Amy Pei-jung. 2015. Body Part Nomenclature and Categorisation in Seediq. In Elizabeth Zeitoun, Stacy F. Teng and Joy J. Wu, eds., New Advances in Formosan Linguistics, 451-483. Canberra: Asia-Pacific Linguistics
    Li, Paul Jen-kuei. 1981. Reconstruction of proto-Atayalic phonology. BIHP
    52.2:235-301.
    George, Lokoff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almy, Leonard. 2002.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Taylor, John. 1996. Possessives in English – An Explora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
    OUP.
    Friedrich Ungerer & Hans-Jorg 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son: Longman.
    Wittgenstein, Ludwig. 1958. Philosophicallnvestiga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