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郅忻
論文名稱: 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
指導教授: 劉正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周作人晚期散文隨筆自傳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進入新中國時期,周作人(1885-1967)以翻譯維生,並堅持著述長達18年。但因為被視為「漢奸」的敏感身分,在現當代文學史上隱而不顯,晚年著述尤其受到漠視。本論文以周作人晚期(1949-1967)的三類作品:報刊隨筆、關涉魯迅的文章與自敘傳為主要探討對象,企圖重構一個「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知識分子的面貌,補充當代文學史遺落的拼圖。

    全文先以周作人的報刊隨筆為對象,理解他如何在禁錮的時代中,持續以隨筆發聲。他延續早年思想,發展為一種邊緣論述,進而反思當代思潮。其次是關涉魯迅的文章,周作人早在魯迅逝世後,即開始反對當時神化魯迅的現象。新中國時期周作人卻自己寫起談魯文章,本文特拉進周建人對魯迅的敘述以為對照,探究兩人在當代解構╱建構魯迅的相異之處,進而挖掘周作人如何藉魯迅發聲。最後探討周作人的自敘傳《知堂回想錄》,分別從「文」、「史」及「思」的角度觀之,剖析自敘傳的文體寓意,以及他如何建構時代與自我的歷史,在歷史敘述中所隱藏的思想價值。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歷史的隱流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一、四○年代「倫理自然化」的異議 7 二、個人主義與集體思潮的辯證 12 三、在文字中找回魯迅的肉身 16 第三節 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禁錮時代繼續「隨筆」:聲音的基調 23 第一節 「隨筆」的重申與寫作背景 23 一、重申「隨筆」的意義 24 二、「隨筆」的寫作背景 28 (一)新中國初期:《亦報》與《大報》(1949.11-1952.3) 28 (二)雙百方針與《木片集》(1956.7-1958.8) 30 第二節 「個體性」與「集體化」的掙扎與抗衡 33 一、「趨同」下的微辭 33 二、重申個體性:畸人所知錄 37 (一)「個人」的文學:以劉半農為例 38 (二)對統一與功利文藝的質疑:以錢玄同為例 41 第三節 早年思想的重談與新詮 44 一、真正的「平民精神」:關於舊戲改革 44 二、「生活之藝術」:適性的主觀生活 52 (一)回歸生活本質 52 (二)消弭「有用」與「無用」之界域 57 三、「自然倫理化」:「倫理自然化」的反說 59 (一)「迷信」的多重解讀 59 (二)變裝:反面陳述之意 62 第三章 「魯迅的故家」:被壓抑的聲音 67 第一節 三種聲音:經典、衍義與注疏 69 一、《朝花夕拾》的精神脈絡 69 二、衍義發聲──肉身魯迅 72 三、為經作注──補充與對照 77 第二節 發聲術一:在詩與非詩之間 78 一、敘述手法:詩的真實與非詩的擬真 79 二、尋訪「人性之園(源)」 85 第三節 發聲術二:在言與不言之間 92 一、母親與女性形象 93 (一)隱身的母親 93 (二)病狼群像──夫綱與君綱 97 (三)為母立傳 103 二、家族敗落的形塑 104 第四章 最後的辯駁:《知堂回想錄》 111 第一節 《知堂回想錄》的寫作背景與文體寓意 112 一、《知堂回想錄》的寫作背景 112 二、自傳與「我」 115 第二節 歷史建構下的「時代╱個體」 117 一、時代的縫隙:個體建構歷史 117 (一)日記組構:個體感受性記憶 118 (二)人物別傳:個體生命的悲劇 123 二、自我座標:「志」與「命」的隱喻 128 (一)越人有四方之志 128 (二)北大的路:命運的象徵 133 第三節 寓理於史──「自然倫理化」與「道義事功化」的歷史演義 136 一、病根式命題:「盜賊漸可親」 137 (一)反思國法 138 (二)反思倫常 144 二、疾虛妄,重情理 147 第五章 結論 153 一、弛張之度:書寫形態與心境 153 二、變與不變 154 (一)文體精神:弘揚自我 155 (二)書寫姿態:十字街頭的塔 156 (三)終極理念:人的文學 157 附錄一:周作人年表(1949-1967) 159 附錄二:周作人晚期著譯與出版 173 參考書目 177

    一、 作品
    (一)周作人
    王仲三箋注,《周作人詩全編箋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周作人,《周作人日記》(影印本)(全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全5卷)(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全14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9)。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周作人著,《藝術與生活》(台北:里仁書局,1982)。(據1936年上海中華書
    局版影印)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自己的園地》(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談虎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雨天的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永日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魯迅的故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魯迅的青年時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魯迅小說中的人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知堂回想錄》(上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作人著,高瑞泉編,《理性與人道──周作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4)。
    周作人著,陳子善、鄢琨編,《飯後隨筆》(上下)(附《木片集》)(石家莊:河
    北人民出版社,1994)。
    周作人著,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上下)(海口:海南國際新聞
    出版中心,1995)。
    周作人著,楊牧編,《周作人文選》(ΙⅡ)(台北:洪範書店,1984)。
    周作人著,高瑞泉編,《理性與人道──周作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4)。
    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1960-1966)》(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4)。

    (二)其他作品
    胡適,《四十自述》(上海:上海書店,1990)。(據亞東圖書館1947年版影印)
    周建人,《回憶大哥魯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周建人口述,周曄編寫,《魯迅故家的敗落》(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周建人著,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宣傳部編,《周建人文選》(附〈周建人傳略〉)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許壽裳著,倪墨炎、陳九英編,《許壽裳文集》(上下)(上海:百家,2003)。
    國家圖書館分館編,《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卷86)(北京:線裝書局,2003)。
    劉半農,《半農文選》(台北:正文出版社,1968)。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魯迅,年少滄桑──兄弟憶魯迅(一)》(石家莊: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0)。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魯迅,書裡人生──兄弟憶魯迅(二)》(石家莊: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0)。
    魯迅,《魯迅著譯編年全集》(全2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二、專書
    (一)周作人研究
    止庵,《周作人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王錫榮,《周作人生平疑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李景彬,《周作人評析》(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默炎,《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耿傳明,《周作人的最後22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評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是非之間》(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黃喬生,《周氏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合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陳子善編,《閑話周作人》(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年譜》(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年譜(1885-196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研究資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張鐵榮,《周作人平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張耀傑,《魯迅與周作人》(台北:秀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8)。
    常峻,《周作人文學思想及創作的民俗文化視野》(上海:上海書店,2009)。
    程光煒編,《周作人評說80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
    舒蕪,《周作人的是非功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趙京華,《尋找精神家園──周作人文化思想與審美追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89)。
    劉緒源,《解讀周作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
    錢理群,《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
    錢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講》(北京:中華書局,2004)。
    關峰,《周作人文學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二)相關研究
    王加人,〈從《娛園》看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期(1990),頁28-30。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75)。
    王安葵、余從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年代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
    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謝地坤、宋祖良及劉桂環譯,《論道德的
    譜系•善惡之彼岸》(廣西:灕江出版社,2000)。
    朱地,《1957:大轉彎之謎──整風反右實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及書海出版
    社,1995)。
    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
    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頁120。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5)。
    林辰,《魯迅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倪默炎,《魯迅的社會活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孫郁,《在民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麥田出版
    社,2000)。
    理查•羅逖(Richard Rorty)著,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一個實用主
    義者的政治想像》(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
    舒蕪,《哀婦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傑克•倫敦(Jack London),《熱愛生命》(香港:香港上海出版社,1960)。
    傑克•倫敦著,胡家巒主編,《傑克•倫敦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楊牧,《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出版社,2002)。
    歌德著,趙震譯,《歌德自傳》(Dichtung und Wahrheit)(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
    劉紹唐主編,《錢玄同先生傳與手札合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鮑晶編,《劉半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錢理群,《與魯迅相遇》(北京:新華書店,2003)。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歐陽凡海,《魯迅的書》(香港:華美圖書,1947)。
    謝德銑,《周建人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鍾怡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
    鍾敬文編,《魯迅在廣東》(上海:北新書局,1927)。
    顧瑯川,《周氏兄弟與浙東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日]川和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日]木山英雄著,趙京華譯,《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
    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日]木山英雄著,趙京華譯,《北京苦住庵記──日中戰爭時代的周作人》(北京:
    三聯書店,2008)。
    [日]竹內好,《魯迅》(東京:未來社,1961)。
    [日]藤井省三,《魯迅「故郷」の読書史:近代中国の文学空間》(東京:創文
    社, 1997)。
    [日]藤井省三,《魯迅:故鄉の風景》(東京:平凡社,1986)。
    C.H. Wang(王靖獻),”Chou Tso-jen’s Hellenism”, Rendition, No.7(1977),pp. 5-28。
    Maurois, André .Aspects of Biography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1929).
    Tom Smith Todd, Autobiography in Freud and Derrida( New York: Garland
    Pub. ,1990).

    三、期刊
    文潔若,〈周作人的晚年與逝世〉,《傳記文學》第3期(1996.3),頁54-58。
    王柯,〈「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二十一世紀》第83期(2004),
    頁63-73。
    朱人求,〈衍義體:經典詮釋新模式──以《大學衍義》為中心〉,《哲學動態》第
    4期(2008),頁65-70。
    朱正,〈曹聚仁與周氏兄弟〉,《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2009),頁78-95。
    余淑瑛,〈從《知堂談吃》論周作人之飲食觀〉,《人文研究期刊》第4期(2008.6),
    頁1-34。
    李曉航,〈故鄉之思:一種精神現象的文化解析──魯迅與周作人的文化心態比
    較〉,《社會科學家》第1期(1992),頁22-28。
    吳明玓,〈「我們本是水鄉的居民」──試論中年以後周作人的紹興記憶〉,《東華
    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2007.6),頁59-79。
    林辰,〈第七章海濱的遁跡〉,《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2004),頁4-11。
    邵建,〈從胡適的一封信看「女師大風潮」的前前後後〉,《傳記文學》第2期
    (2007.8),頁48-59。
    侯迺慧,〈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
    (2006),頁73-112。此參見頁76-77。
    俞芳,〈談談周作人〉,《魯迅研究動態》第6期(1988)。
    高陽,〈魯迅心頭的烙痕──記光緒十九年科場弊案與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大
    成》59期(1978)。
    夏兆輝,〈評耿傳明著《周作人的最後22年》〉,《二十一世紀》第106期(2008.4),
    頁151-154。
    凌雲嵐,〈魯迅與民間文化──游子的精神返鄉之旅〉,《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
    (2003),頁10-17。
    張曉唯,〈胡適與周作人〉,《傳記文學》第415期(1996.12),頁80-84。
    陳方競,〈魯迅與浙東典籍文化〉,《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92),頁280-286。
    陳向兵,〈故園想像與歷史記憶〉,《藝術界》,第2期(2009),頁104-107。
    陳邇冬,〈二周識小〉,《魯迅研究動態》第1期(1988)。
    黃衛堂,〈曹聚仁與《知堂回想錄》的出版〉,《中國編輯》第1期(2002),頁
    54-58。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整理,安危譯,〈魯迅同斯諾談話整理稿〉,載《新
    文學史料》第3期(1987),頁7-12。
    趙京華,〈國家、戰爭與個體的命運──讀木山英雄所著《周作人「對日協力」始
    末》〉,《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期(2007.9),頁309-313。
    鄭清茂,〈周作人的日本經驗〉,《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
    (1989),頁869-900。
    劉正忠,〈林語堂的「我」:主題聚焦與風格定調〉,《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
    (2008.12),頁129-144。
    劉正忠,〈摩羅,志怪,民俗: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清華學報》新39卷第
    3期(2009.9),頁429-472。
    魯歌、衛華,〈關於魯迅詩《自題小像》的幾個問題〉,《求是學刊》,第4期(1980),
    頁62-66。
    賴芳伶,〈周作人的婦女關懷〉,《興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0),頁29-47。
    賴芳伶,〈當初亞當種田,夏娃織布──試論周作人的「人學」與「性學」〉,《東
    華漢學》第4期(2006.9),頁171-212。
    賴芳伶,〈儒而近墨:試論周作人〉,《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7),頁
    246-247。

    [日]村田俊裕,〈魯迅の祖父周福清(上)〉,《野草》第24期(1979),頁25-41。
    [日]村田俊裕,〈魯迅の祖父周福清(下)〉,《野草》第29期(1982),頁23-51。

    四、學位論文
    范雅清,《人的「發現」──五四時期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研究(1918-1928)》(台
    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班,1993)。
    常小菁,《周作人研究──「叛徒」與「隱士」二重風貌》(嘉義:中正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班,1995)。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6)。
    賴玲華,《周作人前期散文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1992)。
    戴嘉辰,《魯迅、周作人民間文學理論研究》(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
    所碩士班,2001)。
    蕭雁芳,《人的文學──周作人「人生」文學與言志文學觀的探討》(南投:暨南
    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199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