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藍憶如
Lan I Yu
論文名稱: 清末民初江浙地區婚姻風俗之研究—兼論其變遷之因素與影響
The Study on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Kiangsu and Chekiang Areas during the Periods of Late Ch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the factors and impa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s
指導教授: 劉貴傑
Liu Kui Chie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清末民初婚姻風俗江浙地區社會風俗
外文關鍵詞: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marriage customs, Jiangzhe Region, social custom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末民初社會風俗產生了變化,與其他時代相較之下,它的確較為劇烈。此一時期,除了一些新的習俗由此形成,一些新的風尚自此出現,也揉雜新舊風俗而形成當時的社會風俗,而這種社會風俗的發展也奠定了後期社會風俗的基礎。婚姻風俗為社會眾多風俗之一,對婚姻風俗加以研究不但在社會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且在文化史中也具有高度的價值,亦可說是歷史的另一衍生研究。
    以江浙地區為研究主題,是因為在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近代社會中,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從城市延伸到農村,從沿海到內地逐漸蔓延並引發各方面的改變。在江浙地區的沿海地帶,特別是大、中城市,都可說是受西方文化衝擊最為深刻之處,也是中西文化互相交流的核心地帶,亦可說是近代中國各種價值觀念、社會風氣等方面變遷的先導,所以清末民初婚俗變革可說是發起於這些地區。
    故本論文在時間上係以清末民初為限,在空間上則以江浙地區為限,探討清末民初江浙地區的婚姻風俗,暸解其傳統風貌、把握其基本特色,從而洞悉其主要變遷及其變遷因素,終則論述其變遷的影響並對其做出批判與省思。雖然將重心擺在婚俗變遷上,仍會提及某些婚俗沒有改變的現象,以期能更完整呈現清末民初婚俗的面貌。此外為能暸解當時婚俗變遷的經過,清末民初因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有自由戀愛、結婚之鼓吹,本文會在各段落加以提及,然而重心依舊是社會文化中的婚姻風俗。
    筆者研究重點並非蒐集和介紹清末民初有何婚俗儀式。而是希望能透過探討婚俗來瞭解與社會變遷的密切關係。清末民初社會風俗的發展亦奠定了往後時期風俗的基礎,故風俗研究不僅在社會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與價值,也可說是歷史的另一衍生研究。然而社會風俗的範圍實在太過廣闊,故以婚姻風俗作為研究的主題。
    關鍵字:清末民初、婚姻風俗、江浙地區、社會風俗


    Abstract

    The social customs of the late Ching Dynasty underwent changes which were considered more dramatic than those of other dynasties. During this period, new fashions emerged in additional to the formation of new customs; the merge of the new and old customs formed the social customs at that time, on which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customs for the periods that followed was also established. Marriage customs were one of the many types of social customs. The study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not only had a meaning in the social history that cannot be neglected, but was also highly valuable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therefore,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xtended research of history.
    The large and middle sized cities in the coast area of the Jiangzhe Region were under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by the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y were also the core area for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were therefore considered the pioneering cities that engaged in the changes of sense of value and social customs of recent Chinese culture.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was originated in these areas.
    We will focus the timeframe of this research o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and confine the space in the Jiangzhe Region to discuss the marriage customs of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in the Jiangzhe Region. We will attain an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ven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changes and the causes for such changes.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as well as the criticism and thoughts for, such changes. Even though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on the changes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customs that remained unchanged will also be discussed during the stud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Furthermore,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progress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during the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that advocated free courtship and marriage will be mentioned in each section of this thesis. The emphasis, however, is still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social cult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not to collect and discuss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but to understand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marriage customs and the changes of society through studying the marriage custo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customs i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ocial customs of the later period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social customs not only has an inneglectable meaning and value in the social history, it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another extended research of history. However, the aspects of social customs are too extensive, thus we will use marriage customs as our main research topic.

    Keywords: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marriage customs, Jiangzhe Region, social customs

    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學界研究概況分析 ………………………………………………8 第四節 文獻史料回顧運用 ………………………………………………11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時代背景 ……………………………………………14 第一節 政治變革的迭起 …………………………………………………14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失衡 …………………………………………………16 第三節 社會思潮的湧現 …………………………………………………18 第四節 中西文化的衝突 …………………………………………………20 第二章 清末民初江浙地區婚俗的傳統面貌 ……………………………22 第一節 婚姻的禮儀程序 …………………………………………………22 第二節 一般的婚姻習俗 …………………………………………………27 第三節 各地不同的婚俗 …………………………………………………33 第三章 清末民初江浙地區婚俗變遷的開端 ……………………………39 第一節 新式婚儀初具雛形 ………………………………………………40 第二節 臺基客店流行成風 ………………………………………………46 第三節 姘居棄夫之風盛倡 ………………………………………………53 第四章 清末民初江浙地區婚俗的主要變遷 ……………………………60 第一節 婚俗變遷的基本內涵 ……………………………………………60 第二節 婚姻自主意識的抬頭 ……………………………………………66 第三節 擇偶的標準產生改變 ……………………………………………71 第四節 傳統的媒介發生變化 ……………………………………………75 第五節 婚俗由繁瑣漸趨簡化 ……………………………………………82 第五章 清末民初江浙地區婚俗變遷的因素 ……………………………85 第一節 家庭觀念的改變 …………………………………………………86 第二節 女性意識的覺醒 …………………………………………………89 第三節 貞操觀念的反動 …………………………………………………93 第四節 傳統早婚的遞減 …………………………………………………95 第五節 婚姻自由的擴大 …………………………………………………97 第六章 清末民初江浙地區婚俗變遷的影響 ……………………………101 第一節 文明結婚的流行成風 ……………………………………………102 第二節 中西婚俗的互有取捨 ……………………………………………105 第三節 男女平等意識的提高 ……………………………………………107 第四節 對於自由婚戀的誤解 ……………………………………………110 第五節 離婚再婚禁令的破除 ……………………………………………115 結論 ……………………………………………………………………………119 第一節 江浙地區婚俗變遷的特點 ………………………………………119 第二節 江浙地區婚俗變遷的省思 ………………………………………122 參考文獻 ………………………………………………………………………126 附錄 ……………………………………………………………………………141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漢)班固,《白虎通》(《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漢)班固,《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
    (漢)鄭玄注,《禮記》,(《四部備要》經部11,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漢)戴德,《大戴禮記》(《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清)丁日昌,《丁中丞(日昌)政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7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巡滬公牘》1,〈出示諭禁蘇松太各屬地方蟻棍逼醮孀婦等〉。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臺北:新興書局,1987),卷3。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筆記小說大觀》第33編,臺北:新興書局,1983)。
    (清)甘鵬雲,《南旋日記》(收錄於《歷代日記叢抄》143號,北京︰學苑出 版社,2006)。
    (清)沈之奇,《大清律輯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晚清小說大系》25號,台北︰廣雅出版,1984)。
    (清)吳雙熱,《海虞風俗記》(《中國風土志叢刊》32號,揚州:廣陵書社,2003)。(清)吳雙熱,《海虞風俗竹枝詞》(《中國風土志叢刊》32號,揚州:廣陵書社, 2003)。
    (清)崑岡,《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據光緒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影印)。
    (清)張之洞,《勸學篇》(《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7)。
    (清)秋瑾,《秋瑾集》(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60)。
    (清)秋瑾,《秋瑾史迹》(上海︰中華書局,1958)。
    (清)袁學瀾,《田家四時詩》(《中國風土志叢刊》35號,揚州:廣陵書社,2003)。
    (清)袁學瀾,《吳俗諷諭詩》(《中國風土志叢刊》35號,揚州:廣陵書社,2003)。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臺北:中華書局,1965)。
    (清)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清)愈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1)。
    (清)趙爾巽,《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冊5。
    《點石齋畫報》(臺北:天一出版社,1978)。
    中川忠英編著,方克、孫玄齡譯,《清俗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晶堯、王學莊、孫彩霞編,《柳亞子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吳友如繪,孫繼林編《晚清社會風俗百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李健姜、亞沙副主編,《中外日報》(上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3)。
    周振鶴,《蘇州風俗》(廣州: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1928)。
    胡適,《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卷1。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書局,1986,影印版)。
    柳無忌,《柳亞子年譜》(北京︰新華書局,1983)。
    國家圖書館分館文獻開發中心,《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續編》(北京︰全國圖書文獻縮微中心,2003)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06)。
    鄭康成,《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2)。
    羅斯 (Ross, Edward Alsworth, 1866-1951) ,公茂虹、張皓譯,《變化中的中國人》(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

    地方志(依刊本時間排序)
    江蘇省
    (清)周右修,《東臺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2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嘉慶二十二年(1817)刊本。
    (清)范鳳諧,《高郵州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5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本。
    (清)應寶時、余樾,《上海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6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同治十一年(1867)刊本。
    (清)韓佩金,《奉賢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四年(1878)刊本。
    (清)陳其元、熊其英,《青浦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五年(1879)刊本。
    (清)金吳瀾、汪堃,《崑新兩縣續修合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1,光緒六年(1880)。
    (清)斐大中,《無錫金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2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七年(1881)刊本。
    (清)李銘皖,《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九年(1883)刊本。
    (清)傅觀光,《溧水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九年(1883)刊本。
    (清)王豫熙、張謇,《贛榆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3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十四年(1888)刊本。
    (清)王樹棻、潘履祥,《羅店鎮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4上海:上海書店,1992),卷1,清光緒十五年(1889)鉛印本影印。
    (清)董用威,《邳州志》(《中國方志叢書》第3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二十一年(1895)刊本。
    (清)張紹安、蕭穆,《續纂句容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2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三十年(1904)刊本。
    (清)陳思、繆荃孫,《江陰縣續志》(《中國方志叢書》第2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九年(1920)刊本。
    (清)馮煦,《金壇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1,民國十年(1921)刊本。
    (清)王清穆、曹炳麟,《崇明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6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民國十三年(1924)刊本,頁135。
    (清)葛之莫,《雎寧縣舊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十八年(1929)刊本。
    (清)嚴偉,《南匯縣續志》,﹙《中國方志叢書》第42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民國十八年(1929)刊本。
    (清)張允高、錢淦、吳葮、王鍾琪,《寶山縣續志附再續志新志備稿》,(《中國方志叢書》第17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卷5,民國二十年(1931)刊本。
    (清)張仁靜、錢崇威、金詠榴,《青浦縣續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6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民國二十三年(1934)刊本,卷2。
    (清)陳應康,《月浦里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集輯6,上海︰上海書店,1992),卷4,民國二十三年(1934)刊本。
    (清)陳邦賢,《棲霞新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5,上海︰上海書店,1992),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影印。
    (清)焦忠祖、龐友蘭,《阜寧縣新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60,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民國23年(1934)影印刊本。
    (清)王德乾,《真如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3,上海︰上海書店,1992),民國二十四年(1935)稿本影印。
    (清)方鴻鎧、黃炎培,《川沙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3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
    (清)李佩恩修、張相文、王聿望,《泗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5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民國25年(1926)影印刊本。
    (清)王煥鑣,《首都志》(《民國叢書》第5編,上海︰上海書局,1996,據正中書局1937年版影印),卷13。
    (清)奚錚,《無錫富安鄉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2(下),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卷5,〈風俗〉。
    浙江省
    (清)伍承吉、王士鈖,《雲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同治三年(1864)刊本。
    (清)王彬、朱寶慈,《江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6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清)宗源瀚、周學濬,《湖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清)何乃容、潘樹棠,《縉雲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8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二年(1876)刊本。
    (清)陸心源、丁寶書,《歸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8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八年(1882)刊本。
    (清)吳士進,《嚴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九年(1883)刊本。
    (清)嚴辰,《桐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十三年(1887)刊本。
    (清)唐煦春,《上虞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6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
    (清)江峰清,《嘉善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光緒十八年(1892)刊本。
    (清)彭循堯、董運昌,《臨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9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清宣統二年(1910)刊本。
    (清)姚寶煃,《西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6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2,民國六年(1917)刊本。
    (清)蔡蓉升、蔡蒙,《雙林鎮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2(下) ,上海︰上海書店,1992),卷15,《風俗》,民國六年(1917)刊本。
    (清)夏日璈、王韌,《建德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6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八年(1919)刊本。
    (清)金城修、陳畬,《新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八年(1919)刊本。
    (清)張吉安、朱文藻,《餘杭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八年(1919)刊本。
    (清)徐士瀛、張子榮,《新登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十一年(1922)刊本。
    (清)許傳霈、朱錫恩,《海寧州志稿》(《中國方志叢書》第56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民國十一年(1922)排印本。
    (清)周慶雲,《南潯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2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風俗》,卷33,民國十一年(1922)影印刻本。
    (清)陳訓正、馬瀛,《定海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5,民國十三年(1924)鉛印本。
    (清)符璋、劉紹寬,《平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十四年(1925)刊本。
    (清)夏辛銘,《濮院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1,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民國十六年(1927)刻本影印,〈風俗〉,卷6。
    《杭俗遺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依據1928年杭州六藝書局影印。
    (清)羅柏麓、姚桓,《遂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21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影印。
    (清)陳煥、李飪,《壽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十九年(1930)刊本。
    (清)吳翯皋、程森,《德清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6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民國二十年(1931)刊本。
    (清)董祖羲,《鎮海縣新志備稿》(《中國方志叢書》第21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清)李汝、潘樹棠,《永康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6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1,民國二十一年(1932)刊本。
    (清)鄧鍾玉,《金華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民國二十三年(1934)刊本。
    (清)盧學溥、朱辛彝、張惟驤,《烏青鎮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3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年﹚,卷19,《風俗》,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
    (清)曹秉仁,《寧波府志》(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清)許傳霈、朱錫恩,《海寧州志稿》(台北︰海寧同鄉會,1968),卷40。
    報紙文章(依出版時間排序)
    〈記鬧房坍樓事〉,《申報》(上海),1871年3月19日,第1頁。
    〈二人摸乳被枷〉,《申報》(上海),1872年4月29日,第2頁。
    〈貞女行〉,《申報》(上海),1872年5月15日,第3頁。
    〈論上海借臺基惡俗禁後染及租界事〉,《申報》(上海),1873年3月19日,
    第 1頁。
    〈拆姘頭〉,《申報》(上海),1873年7月14日,第三頁。
    〈講茶議婚〉,《申報》(上海),1873年8月25日,第2頁。
    〈論禁令宜申〉,《申報》(上海),1877年6月16日,第1頁。
    〈書申報論禁令宜申後〉,《申報》(上海),1877年6月18日,第1頁。
    〈論防淫〉,《申報》(上海),1878年12月16日,第1頁。
    〈論從一之義〉,《申報》(上海),1880年12月19日,第1頁。
    〈風俗宜防其漸說〉,《申報》(上海),1882年2月25日,第1頁。
    〈論懲辦臺基之法〉,《申報》(上海),1882年4月4日,第1頁。
    〈臺基宜禁說〉,《申報》(上海),1883年7月28日,第1頁。
    〈書朱陳氏願歸原夫事〉(上海),《申報》,1883年8月7日,第1頁。
    〈書縣訊搶親案後〉,《申報》(上海)1884年4月17日,第1頁。
    〈維持風化議〉,《申報》(上海),1885年7月13日,第1頁。
    〈禁令宜相輔而行說〉,《申報》(上海),1885年9月23日,第1頁。
    〈論臺基〉,《申報》(上海),1892年5月27日,第1頁。
    〈示崇即儉〉,《申報》(上海),1897年7月26日,第1頁。
    〈閱報紀姻親糜費一則有慨而書〉,《申報》(上海),1898年1月1日,第1頁。
    〈禁除惡習〉,《申報》(上海),1900年11月12日,第1張。
    〈上海縣署瑣案〉,《申報》(上海),1901年9月16日,附張。
    〈上海巡局紀事〉,《申報》(上海),1902年5月16日,附張。
    〈上海縣署瑣案〉,《申報》(上海),1902年12月16日,附張。
    《申報》,1903年6月22日,第1張。
    〈上海縣署瑣案〉,《申報》(上海),1904年3月8日,附張。
    〈自由結婚〉,《申報》(上海),1905年9月1日,第2張第9版。
    〈論某給諫請定一夫一婦制度〉,《申報》(上海),1907年3月23日,第1版。
    〈論某給諫請定一夫一婦制度〉﹙續﹚,《申報》(上海),1907年3月24日,第1版。
    〈時髦派〉,《申報》(上海),1912年1月6日,第2張後幅。
    〈兄妹結婚〉,《申報》(上海),1912年1月31日,第3張第8版。
    〈女生無恥〉,《申報》(上海),1912年4月18日,第3張第7版。
    〈新女界雜詠〉,《申報》(上海),1912年5月1日,第3張第9版。
    〈論寡婦樂〉,《申報》(上海),1912年5月15日,第3張第9版。
    虎痴,〈竹杖與眼鏡〉,《申報》(上海),1912年5月22日,第3張第3版。
    〈心直口快〉,《申報》(申報),1912年5月29日,第3張第3版。
    〈心直口快〉,《申報》(上海),1912年6月21日,第3張第3版。
    〈做上海人安得不窮〉,《申報》(上海),1912年8月9日,第3張第9版。
    〈心直口快〉,《申報》(上海),1912年9月3日,第3張第9版。
    〈自由女子之新婚談〉,《申報》(上海),1912年9月19日,第3張第3版。
    〈發起女權會簡章〉,《申報》(上海),1912年10月21日,第3張第10版。
    〈蘇州十可惡〉,《申報》(上海),1912年10月21日,第3張第10版。
    〈自由談話會〉,《申報》(上海),1912年10月26日,第3張第10版。
    〈戲擬某法院判決醫士訴訟書〉,《申報》(上海),1912年12月24日,
    第3張第10版。
    〈自由談話會〉,《申報》(上海),1913年1月8日,第3張第10版。
    〈有何情分〉,《申報》(上海),1913年1月13日,第7版。
    〈自由談話會〉,《申報》(上海),1913年1月13日,第3張第10版。
    〈自由談話會〉,《申報》(上海),1913年1月13日,第3張第10版。
    〈逼女斃命案人証尚未解滬〉,《申報》(上海),1913年10月8日,10月9日,10月11日,第3張第10版。
    〈自由談話會〉,《申報》,1913年10月12日,第4張第13版。
    〈海上竹枝詞〉,《申報》(上海),1914年10月15日,第4張第13版。
    〈擇壻訣〉,《申報》(上海),1914年11月21日,22日,第4張第13版。
    〈自由談之自由談〉《申報》(上海),1914年12月26日,第4張第13版。
    〈創設婦女半日學校芻議〉,《申報》(上海),1921年3月2日,第5張。
    〈改造家庭先要改造教育〉,《申報》(上海),1921年3月7日,第4張。
    〈婦人被姘夫砍傷〉,《申報》(上海),1921年3月8日,第3張。
    〈女子承受遺產與男女平等〉,《申報》(上海),1921年3月14日,第4張。
    〈在遺傳上研究婚嫁之必要條件〉,《申報》(上海),1921年3月18日,第5張。
    〈女子參政權之我見〉,《申報》(上海),1921年4月6日,第4張。
    〈懲娶妾〉,《申報》(上海),1921年4月11日,第4張。
    〈婦女之衣服〉,《申報》(上海),1921年4月14日,第4張。
    《大公報》和《民國日報》
    《大公報》(天津)(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1983)。
    〈求偶〉,《大公報》(天津),1902年6月26日、6月27日、6月28日,
    第10號,廣告欄。
    〈婚嫁自由〉,《大公報》(天津),1903年9月26日。
    〈女子解放與家庭改組〉(續),《民國日報》(上海),1919年8月14日,第8版。
    〈女子須自己覺悟〉,《民國日報》(上海),1919年8月16日,第2張第8版。
    〈夫妾離合原可自由〉,《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9月21日,第11版。
    〈救濟婦孺會之嫁女忙〉,《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9月9日,第3張第11 版。
    夢凡,〈徵求女同志〉,《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10月1日,第4張。
    〈尋妻氣憤致死之檢驗〉,《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10月1日,第11版。
    〈強制婚姻之惡果〉,《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10月5日,第8版。
    〈十六歲的男女不應講戀愛〉,《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10月8日,第4張。
    〈姘夫互鬨一足傷腎〉,《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10月11日,第11版。
    〈英國人底求婚廣告〉,《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10月12日,第4張。
    〈姘頭總無好散場〉,《民國日報》(上海),1921年1月8日,第11版。
    〈十年恩情如是散場〉,《民國日報》(上海),1921年1月12日,第11版。
    〈廣告〉,《民國日報》(上海),1921年1月18日,第2張。
    〈無賴拆姘扭入警局〉,《民國日報》(上海),1921年10月11日,第3張。

    期刊文章(依姓氏筆劃排序)
    〈二十世紀之中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香港:三聯書局,1962)。
    〈蘇州婚嫁之風俗〉,《婦女時報》,3(出版地不詳,1911)。
    〈夫婦間之愛情及其進化〉,《婦女時報》,19(出版地不詳,1916)。
    〈上海婦女生活之調查篇〉,《婦女時報》5(出版地不詳,1911.1)。
    王建善,〈敬告女同志〉,《女子世界》,2,(上海,1904)。
    王子怡,〈男女交際論〉,《女報》,2︰1(上海,1909)。
    王警濤,〈女子經濟獨立問題〉,《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世衡,〈戀愛革命論〉,《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下。
    吉生,〈婦女運動底徑路〉,《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西冷,〈異性社交底態度問題〉,《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朱樸,〈剷除野蠻婚姻制度和改革方法〉,《解放畫報》,第3期,(上海,1920)。
    伍崇敏,〈男女自由平等之真解〉,《中華婦女界》,1︰1(上海,1915)。
    壯公,〈自由結婚議〉,《女子世界》11(上海,1904)。
    李人傑,〈男女解放〉,《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汪傑樑,〈上海婚嫁之禮節〉,《中華婦女界》,1︰4(上海,1915.4)。
    妙然,〈婚姻改良的研究〉,《新婦女》2:2(上海,1920.4)。
    仰堯,〈家庭俱樂部的商榷〉,《新婦女》,1︰5,(上海,1920.3)。
    吳曾蘭,〈女權平議〉,《新青年》,3︰4(上海,1917.6)。
    周建人,〈紹興的結婚風俗〉,《新青年》,7︰5(上海,1920.4)。
    周建人,〈中國舊家庭制度的變動〉,《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俞淑媛,〈改良婚嫁議〉,《中華婦女界》,1︰11(上海,1915.11)。
    春華,〈經濟獨立問題的我見〉,《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胡適,〈貞操問題〉,《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1)。
    胡適,〈女子解放從哪裏做起〉,《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胡適,〈藏暉室剳記〉,《新青年》,3:2(上海,1917.4)。
    唐俟,〈我之節烈觀〉,《新青年》,5︰2(上海,1918.7)。
    夏道漳,〈中國家庭制度改革談〉,《新青年》,6︰4(上海,1919.4,)。
    高素素,〈女子問題之大解決〉,《新青年》,3︰3(上海,1917.5)。
    徐彥之,〈男女交際問題雜感〉,《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1)。
    陳麒,〈擇偶自由論〉,《中華婦女界》,1︰2(上海,1915.2)。
    陳德徵,〈社交公開和戀愛〉,《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2︰4(上海,1916.12)。
    陳獨秀,〈婦女問題與社會主義〉,《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陳王,〈論婚禮之弊〉,《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香港:三聯書局,1962),卷1。
    陳鶴琴,〈學生婚姻問題之研究〉,《東方雜誌》,18︰4(上海,1921.2)。
    陳華珍,〈論中國女子婚姻與育兒問題〉,《新青年》,3︰3(上海,1917.5)。
    庸覺,〈還有帶「藍色眼鏡」的嗎〉,《新婦女》,1:2(上海,1920.1)。
    陸秋心,〈婚姻自由和德謨克拉西〉,《新婦女》2:6,(上海,1920.6。)。
    張朱翰芬,〈論上海女學生之裝束〉,《婦女時報》11(出版地不詳,1913.10)。
    景藏,〈婚姻制度〉,《東方雜誌》,17︰8(上海,1920.4)。
    惲代英,〈科學家之結婚觀〉,《婦女時報》,19(出版地不詳,1916)。
    楊潮聲,〈男女社交公開〉,《新青年》,6︰4(上海,1919.4)。
    瑟廬,〈從七出上來看中國婦女的地位〉,《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1)。
    裴君健,〈男女社交和婚姻問題〉,《解放畫報》,第3期,(上海,1920)。
    鄭佩昂,〈說青年早婚之害〉,《新青年》3:5(上海,1917.7)。
    劉延陵,〈自由戀愛〉,《新青年》,(上海,1918.1),4︰1,頁87。
    鞠普,〈毀家譚〉,《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77),卷3。
    羅家倫,〈婦女解放〉,《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羅家倫,〈婦女解放〉,《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民國叢書》18,上海︰上海書店,1989),卷上。
    (二)專書﹙依姓氏比劃排序﹚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中華續行委員會調查特委會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譯,《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1901—192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上冊。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李長莉、閔傑、羅檢秋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易家鉞、羅敦偉,《中國家庭問題》(臺北︰水牛出版社,1966)。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89)。
    汪仲賢,《上海俗語圖說》(《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局,1999)。
    余慶棠,〈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女子教育〉,載於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民國叢書》45,上海︰上海書店,1990)。
    林永匡、袁立澤,《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邵先崇,《近代中國的新式婚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邵伏先,《中國的婚姻與家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教育出版社,2001)。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臺北:知書房,2004)。
    徐傑舜,《漢族風俗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卷5。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臺北:經世出版社,1981)。
    陶英惠,《蔡元培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上卷。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商務印書局,1937)。
    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民國叢書》45,上海︰上海書店,1990)。
    喬志強,《中國近代社會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
    劉克宗、孫儀主編,《江南風俗》(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潘光旦,《中國之家庭問題》(上海︰上海書店,1990)。
    薛君度、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觀念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熊月之、熊秉真,《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閻廣芬,《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1895~194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冊8(清時期)。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台北,1998.8),頁5-29。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6(台北,1991),頁139-180。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台北,1999.6月〉,頁29-75。
    陳蘊茜、葉青,〈論民國時期城市婚姻的變遷〉,《近代史研究》,6(北京,1998)。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朱瑞月,《申報反應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台北:台灣師大碩士論文,1990年。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份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李美玲,《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1998年。
    周敘琪,《一九二零年代的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
    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學歷史學研究所,1994年。
    林懷慈,《情慾與社會秩序—從刑科題本看清代婦女的抉擇》,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3年。
    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