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石瑛
論文名稱: 班級閱讀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寬恕態度之影響
指導教授: 林維芬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班級閱讀方案寬恕態度閱讀治療
外文關鍵詞: Class reading program, forgiveness attitude, reading therap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班級閱讀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在寬恕態度之輔導效果。
    本研究為準實驗法,以臺中市某國小三年級之兩班學童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26人),另一班是控制組(26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十週,每週兩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合計共二十節課班級閱讀方案的介入方案課程,對照組於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和追蹤測期間不接受實驗處理。本研究分別在實驗前、實驗結束後一週內及四週後對兩組受試者施以「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EFI-C)評量,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二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此外,另有研究者自編的「單元活動回饋表」輔助研究者資料的內容分析。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有:一、「班級閱讀方案」團體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在「寬恕態度」上具有顯著立即性和持續性輔導效果。二、不同實驗處理在行為、情緒、認知及總量表等寬恕態度上,皆具有顯著性效果,因此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三、實驗前後測分量表及總量的分數來看,實驗組在「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的後測分數高於前測分數,具有立即性輔導效果的差異顯著性。四、經實驗處理一週後與性別間未顯現差異,對於「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上得分發現亦未出現交互作用,因此學童不因性別不同而有明顯差異。五、學童在傷害程度之「情緒」分量寬恕態度並沒有明顯差異存在,因此對傷害程度並無影響。而實驗前後測分量表及總量的平均分數來看,實驗組在「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的後測分數高於前測分數,具有立即性輔導傷害程度之效果差異顯著性。六、班級閱讀方案的團體輔導,在每回單元活動回饋表、班級平日觀察記錄表、學習單、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為主,回饋單是每次接受方案教學後填寫的問卷及開放式問答等資料的分析中,發現「班級閱讀方案」團體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具有輔導效果。
    本研究結論顯示「班級閱讀方案」團體輔導介入性方案能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的寬恕態度,此結果可提供教育和輔導相關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班級閱讀方案、寬恕態度、閱讀治療


    The Influence of Class Ready Program On 3rd Grade Childeen’s Forgiveness Attitude
    Advisor:Dr.Lin,W.F.
    Student:Shih-I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lassroom reading program for third-grade students on the their forgiveness of attitude counseling results.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Fifty and two children of two class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One class was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one as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participated in 20-session (twice a week, 40-minute session each week) received forgiveness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treatment. The result was based on the pre, post and follow-up testing of 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For Children (EFI-C)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two-way ANCOVA. In addition, the comments and feedback from the students’ Feedback Form were also analyzed and presen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Class Reading Program"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ird grade " forgiveness of attitude " has significant immediate and persistent counseling results.(2)Different experimental treatment in behavioral, emotional, cognitive and total forgiveness attitudes tables, etc., al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s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3)Experimental pretest and posttest subscale and total scores of view, the experimental group " 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For Children (EFI-C)" pretest posttest scores higher scores, with immediate effect counseling difference significant.(4)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a week later and did not show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for " 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For Children (EFI-C)" scores edition appeared interaction nor found, so students do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y gender differences (5)Students in the degree of injury on the "emotional" component of the attitude of forgivenes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so there is no impact on the degree of injury. The experimental pretest and posttest subscale and total average score of view, the experimental group " 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For Children (EFI-C)" version of the children's groups pretest posttest scores higher scores, with immediate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 of the degree of injury counseling significant.(6)Class reading group counseling program in each time unit feedback forms, classes weekdays observation record sheet learning sheets, teaching reflection journals based, each receiving feedback alone after teaching program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and answers, etc. analysis, found that "class reading program"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third-grade students with counseling results.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s "Class Reading Program"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programs can improve third-grade students attitude of forgiveness, which can provide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related to work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reference。

    Keywords :Class reading program 、forgiveness attitude 、reading therapy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 次……………………………………………………………………………ⅳ 表 次……………………………………………………………………………ⅵ 圖 次……………………………………………………………………………ⅶ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治療的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寬恕的理論與研究…………………………………………………18 第三節 班級輔導的理論與研究……………………………………………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6 第一節 研究設計……………………………………………………………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班級閱讀方案………………………………………………………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57 第五節 實施程序……………………………………………………………5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4 第一節 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的統計結果與討論……………………64 第二節 班級閱讀方案對寬恕態度與性別的立即性和持續性輔導效果…70 第三節 班級閱讀方案對寬恕態度與傷害程度的立即性和持續性輔導效果75 第四節 成員接受班級閱讀方案的回饋……………………………………83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討論…………………………………………………………………97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0 附 錄 附錄一 情緒王國同意書 ………………………………………………………120 附錄二 單元回饋單 ……………………………………………………………121 附錄三 原來就是這樣學習單……………………………………………………123 附錄四 班級輔導方案教學教師教學札記………………………………………123 附錄五 班級閱讀方案(情緒王國)……………………………………………138 附錄六 恩萊寬恕量表兒童版團體版……………………………………………213 表 次 表2-1 閱讀治療的功能與實施對象……………………………………………… 17 表2-2 寬恕的時期與單元………………………………………………………… 29 表2-3 國外團體方案之團體性質摘要表………………………………………… 40 表2-4 國內團體方案之團體性質摘要表………………………………………… 41 表2-5 國內有關閱讀團體方案之團體性質摘要………………………………… 44 表2-6 Seligman對正向情緒的詮釋……………………………………………… 52 表3-1 實驗設計…………………………………………………………………… 57 表3-2 單元活動回饋單…………………………………………………………… 60 表3-3 班級閱讀團體輔導實驗書目一覽表……………………………………… 61 表3-4「寬恕」教育介入方案 …………………………………………………… 65 表4-1「人際傷害問卷」描述統計分析表 ……………………………………… 77 表4-2不同實驗處理與不同性別學童在「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上各分量表 及總量表之前測與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0 表4-3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71 表4-4以前測為共變數在不同實驗處理與不同性別學童於「恩萊寬恕量表」兒童 團體版上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後測二因子共變數摘要分析…………… 71 表4-5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上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前 測與追蹤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6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73 表4-7以前測為共變數不同實驗處理與不同性別學童於「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 體版上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追蹤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8不同實驗處理與不同傷害程度學童在「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上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前測與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表4-9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77 表4-10以前測為共變數在不同實驗處理與傷害程度的學童在「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上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後測二因子共變數摘要分析……… 77 表4-11不同實驗處理與不同傷害程度學童在「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上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前測與追蹤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9 表4-12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驗………………………………………………… 80 表4-13以前測為共變數在不同實驗處理與不同傷害程度學童於「恩萊寬恕量表」兒童團體版上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追蹤測二因子共變數摘要分析…… 81 表4-14班級輔導方案活動回饋單分析………………………………………… 83 表4-15單元活動回饋單:課程與安排統計 …………………………………… 84 表4-16課程教學達成率 ………………………………………………………… 85 圖 次 圖2-1寬恕的歷程………………………………………………………………… 24 圖3-1研究架構圖………………………………………………………………… 46 圖3-2實驗前處理過程…………………………………………………………… 60 圖3-3實驗處理階段過程………………………………………………………… 61 圖3-4實驗後處理過程…………………………………………………………… 62 圖4-1實驗組傷害程度…………………………………………………………… 67 圖4-2控制組傷害程度…………………………………………………………… 67 圖4-3實驗組傷害對象 ……………………………………………………………68 圖4-4控制組傷害對象 ……………………………………………………………68 圖4-5實驗組傷害時距 ……………………………………………………………69 圖4-6控制組傷害時距 ……………………………………………………………69 圖5-1課程核心理念架構圖………………………………………………………103

    中文部分: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已絕版,參考本校圖書館書籍。)
    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王佳玲(2006)。高中職生命教育:「敢愛敢不恨」寬恕課程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王慧君、吳澄波、蔡葉偉(2008)。團體輔導者訓練實務。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王榮駿(2010)。以生命教育課程與協同教學改善霸凌行為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王文科、王智弘 (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令宜、汪以任(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的魅力校園。教育研究月刊,
    45(113),134-138。
    王淑玲(2006) 。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淑娟(2002 ) 。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
    究,134,106-117。
    中國醫學圖書情報雜誌2011年4月第20卷第4期Chin J Med Libr lnf Sci ,Vol. 20 No.4
    April ,2011
    方紫薇、馬宗潔(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Yalom, I. D.)。臺
    北:桂冠。
    井敏珠(1995)。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36,52-55。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天下雜誌(2003)。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特刊─品格決勝負。台北:天下雜誌。
    田耐青、楊寶玉暨台北市志清國小教學團隊(2006)。小學生的人際關係與溝通-綜合活
    動可以這麼敎。台北:高等教育。
    施周明(2008)。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量表之發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新竹市。
    江淑惠(2004)。繪本導讀初論。國民教育,44(4),40-46。
    江福祐(2002 ) 。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何碧霜(2005)。社會認知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吳玉梅(2005)。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邱素梅(2009)。理情行為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庶深、蕭可音、王佳玲(2008)。敢愛敢不恨:青少年寬恕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道
    聲。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沈詩閔(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以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吳羅瑜(1996)。聖經新辭典上冊。香港:天道書樓。
    李坤崇(1998)。班級團體輔導。台北:五南。
    李麗雯(2002)。青少年寬恕認知層次對其寬恕歷程軌跡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縣。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與
    社會科學,11(4),311-330。
    李麗雯(2001)。青少年寬恕認知層次對其寬恕歷程軌跡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縣。
    許淑穗(1994)。寬恕與心理治療之初探。學生輔導,35,110-117。
    李雯佩、鄭明芳(2008)。幼兒關係型攻擊行為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美和技術學院
    學報,27(2),63-94。
    邱雅惠(2007)。國小教師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新竹市。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李靜怡(2008)。探討肝癌病患希望、疾病評價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
    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市。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明芝(1998)。低年級學童言語攻擊傾向之相關因素。(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台北市。
    范美珠(1986)。淺談讀書治療及其運用。輔導月刊,23(1),53-59、136。
    施常花(1988)。台灣地區兒童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台南:復文書局。
    吳明姿(2004)。圖畫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東大學,台東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
    吳淑箐(2005)。國內當前兒童對圖畫書全視之觀點在教學與研究上的啟示。中台學報,
    3,17-27。
    吳惠娟(2002)。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煌銘(2012)。繪本閱讀教學—以「人際關係」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縣。
    李小觀(2004)。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
    余碧玉(2007)。品德教育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台東市。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何享憫(2010)。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 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與「尊重」
    品格核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何琦瑜、鄭一青(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台北。
    李坤崇(民1998):班級團體輔導。台北:五南。
    許淑穗(民1994):寬恕與心理治療之初探。學生輔導,35,110-117。
    許瑋倫(民2003):青少年同理傷害者之寬恕介入效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
    學。嘉義。
    周紫芸(2000)。兒童繪本閱讀融入小學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25,43-52。
    林敏宜(2000、2002)。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為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林敏宜(2007)。繪本大表現。天衛文化。台北。
    林欣怡(2005)。繪本導讀與應用。南縣國教,7。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台北。
    林烘煜、唐淑華(2008)。讀書治療在大學通識課程上的應用-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教
    育心理學報,39(3),377-394。
    林建良(2005)。人際關係。南投:領航文化。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
    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維芬、張文哲、朱森楠(譯)(2008)。寬恕治療-解除憤怒與重燃希望之理論與應用。
    台北:洪葉文化。
    林維能(1990)。不同社交地位國小學童人際概念、認知能力及行為特徵之相關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林維能(2001):從寬恕的角度來瞭解大學生和父母間不安全依附的關係。【專案】國
    科會研究報告(編號:NSC89-2413-H143-022)。
    林碧花(2006)。寬恕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的寬恕態度寬恕動機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
    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屏東市。
    洪雅慧(2006)。繪本融入課程進行幼兒責任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蘭(譯)(2003)。Seligman, M.著。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洪麗遠(2005)。閱讀治療介入兒童情緒管理之小團體輔導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
    洪文瓊(2004)。台灣圖畫書發展史。台北:傳文文化。
    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柳田邦男(2006)。尋找一本繪本,在沙漠中…(唐一寧、王國馨譯)。台北:遠流。
    柳毓珍(2005)。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影響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
    翁淑容(2005)。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
    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翁翠萍(2007)。調查:國中小校園霸王7% ,學生60%曾被霸凌。大紀元新聞網。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7/9/12/n1831657.htm
    寬恕四大原則(2005)。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品德教育電子報。取自:
    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1/index.htm
    許錦屏、黃嘉明、何建儀(2003)。寬恕:心理學層面的反思。神思,57,59-74。
    陳俐伶(2006)。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台北。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燕文(2006)。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
    教育大學。台南市。
    張莉莉(2006)。幼稚園教師圖畫書教學歷程中的討論活動分析─以「美德」主題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美蘭(2006)。繪本在教學上的運用─以「老人關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亨利.克羅斯(2002)。故事與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
    曹志誠(1993)。寬恕在諮商中意義之探索。(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志昇(民95)。衝突情境案例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處理人際衝突事件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騏龍(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屏東。
    教育部(2004)。研商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會議。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07
    年10月17日。網址:http://epaper.edu.tw /006/index.htm#news
    教育部(2006)。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3年12月16日台訓( 一)字第0930168331
    號函訂定,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
    陳正昌(2004)。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第三版。台北:巨流。
    許淑穗(1994)。寬恕與心理治療之初探。學生輔導,35,110-117。
    許錦屏、黃嘉明、何建儀(2003)。寬恕:心理學層面的反思。神思,57,59-74。
    許瑋倫(2003):青少年同理傷害者之寬恕介入效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
    陸雅青(2001)。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臺北:五南。
    陸雅青(譯)(2005)。M. L. Rosal 著。兒童藝術治療。臺北:五南。
    陸瓊容(2006)。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四年級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賀力行、林淑萍、蔡明春(2005)。統計學觀念、方法、應用。台北:馴程企業。
    曾文志(2006)。就算短暫,也是永恆—談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師友,465,57-63。
    黃雪蘭(2012)。運用繪本提升國小的同理心與多元文化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臺南市。
    黃麗雪(2005)。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人際關係欠佳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淑婉(2007)。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華立。
    黃世琤(2004)。情緒發展:早期情緒經驗結構。嘉義市:濤石。Sroufe,L.A.(1995)
    Emotional development:The organization of emotional life in the early years.
    黃世琤(2008)。寬恕-選擇幸福的人生。臺北:道聲出版。
    黃德祥(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麗卿(1999)。兒童文學延伸活動─圖畫書方案教學的應用。成長幼教季刊,10,52-55。
    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葉淑儀(1997):原諒別人也是寬待自己。諮商與輔導,134,27-30。
    葉雅馨(1997):大學生憂鬱情緒與求助行為之相關性調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網
    站:http://psyche.jtf.org.tw/melancholia/research.asp。檢索日期96.11.16。
    克拉克(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台北:雅言文化。
    吳金生(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壓力源及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新加坡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標準(2007)。線上檢索日期: 2007年10月17日。網址:
    http: / /www.moe .gov. sg/ cpdd/doc /New%20CL%20CME_Pri_Syllabus.pdf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楊淑雅(2005)。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趙予彤(2012)。走出生命的迷宮—繪本的療癒能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縣。
    廖雲玉(2007)。國小高年級道德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廖昶甯(2003)。大學生之情緒智力與運動參與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廖鳳池、蔡麗芳、嚴菩芸、陳貞夙、王櫻芬、孫幸慈、李玉卿(2002)。兒童諮商團體
    -理念與方案。台北:心理。
    蔡采純(2010)。現實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美慧(2009)。生命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對「情意態度」與「生活適應」之影響。(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蔡進松(2004)。文馨最新英漢辭典。台北:文馨。
    蔡慧苓(2006)。國小兒童關係性攻擊/受害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享」的故事主題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蔡尚志(1994)。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
    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鄭呈皇(2006)。正面思考的威力。商業週刊,974,57-64。
    鄭冠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劉玫君(2011)。「樂觀解釋取向」寬恕團體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寬恕認知類
    型與樂觀解釋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新竹
    市。
    劉秋和(2007)。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以繪本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鍾思嘉(1999)。包容寬恕。父母親,2,170,6-7。
    蕭敏華(2005)。繪本教學四部曲。南縣國教,7,30-32。
    蕭媚蓮(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人際關係對校園霸凌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
    謝佳珊(2006)。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社會技巧以及社會自尊
    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素菡(2004)。人際關係之繪本輔導方案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祝翠(2007)。遭受人際傷害之國小學童其寬恕態度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蕙晴(2005)。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理性信念輔導效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羅華倩(2000)。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高職害羞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課程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159,
    30-42。
    羅華倩、黃正鵠、連廷嘉(200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方案對高職學生諮商效果之研究。
    諮商輔導學報,10,51-81。
    蘇千惠(2005)。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徐素霞(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台北:台灣圖畫書導賞。
    馬加爵VS 趙承熙(2007)。:寬恕校園殺人惡魔。奇摩網站( 2007/10/20)。
    http://newedubig5.jxnews.com.cn/system/2007/04/29/002474971.shtml
    文/賈克.塔哈馮,圖/彼德席斯。
    教訓輔三合一推廣活動 http://www.cyes.cy.edu.tw/board1/upload/
    兒童文化館。http://www.cca.gov.tw/children
    格林繪本館。Chttp://www.grimmpress.com.tw/homeindex.asp
    電子圖書館。http://elibrary.hkedcity.net/browse/booklist.asp
    伊麗莎的繪本小屋。http://www.eliza-house.com/modules/news/
    吉米SPA。http://www.jimmyspa.com/index.asp
    柴爾德的黑皮窩。http://www.tmtc.edu.tw/~kidcen/
    童書榨汁機。http://books.wownet.net/
    小書蟲童書坊。http://www.kidsbook.com.tw/
    希望閱讀兒童好書教學資料庫。http://www.lcenter.com.tw/reading/database.asp
    楊瑞珠《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張老師文化)等書。
    全文網址: 海平面的另一端
    楊瑞珠的「勇氣」之旅 - 心靈探索 - 生活隨筆 – udn閱讀藝文Power By udn.com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87166#ixzz2WLNA2lkr

    英文部分:
    Al-Ibia, Salim Eflih Awwad(2013) Beyond the religious and the secular: The
    hybrid nature of forgiveness in early modern drama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arr, A.(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London : Routledge.
    Fredrickson, B. L.(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5.
    Lin, W. F. (2010). The treatment of substance abuse disorders by the psy
    chological forgiveness. Educational Psychology,41(4),859-884.
    Lin, W. F., Mack, D., Enright, R. D., Krahn, D., & Baskin, T. W. (2004). Effect
    of For giveness therapy on anger, mood, and vulnerability to substance use
    among inpatient substance-dependent cli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2, 114-121.
    J., & Berry, J. W. (2000). Group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forgiveness. In
    Worthington, E. L, Pargament, K. I., & Thoresen, C. E. (Eds.), Forgiveness:
    Theory, Research, andPractice (pp. 228-253).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in, W. N. (1998). Forgiveness as An Intervention for Late Adolescents with
    Insecure At tachment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
    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uskin, F., & Thoresen, C. (1998). Effects of forgiveness training on psy
    chosocial factors in college age adult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Stanford University, Northport, NY.Enright, R. D., &
    Richard, P. F. (2004). Helping Clients Forgiv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orthington, E. L., Kurusu, T. A., Collins, W., Berry, J. W., Ripley, J. S.,
    & Baier, S. N. (2000). Forgiving usually takes time: A lesson learned by
    studying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forgiveness. Journal ofPsychology &
    Theology, 28 (1), 3-20., E. L., Sandage, S.
    Keyes, C. M., & Haidt, J.(Eds)(2003). Flourishing-positive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cott, T. M., & Barrett, S. B. (2004).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ing
    staff and studenttime engaged in disciplinary procedure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school-wide PB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 terventions, 6
    (1), 21-27.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p 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ligman, M. E. P. (2007). 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Retrieved February 10,
      2008, from:http://www.ppc.sas.upenn.edu/
    Woldarsky Meneses, Catalina (2011)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in Emotion-focused
    couples' therapy: Relating process to outcome Ann Arbor York University
    (Canada) NR80560 901125262
    Worthington, Everett L., Jr.Hunter, Jennifer L.Sharp, Constance B.Hook, Joshua N.Van Ton
    geren, Daryl R.Davis, Don E.Miller, Andrea J.Gingrich, Fred C.Sandage, Steven J.Lao, ElsonBubod, LindaMonforte-Milton, May(2010 )A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Forgiveness in Christians in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
    seling Alexandria American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Association75-93
    Young Sun, R. A.Sung Yi, C. H. A.Myoung-Ho, HyunSung Man, B. A. E. (2013)
    He Mediating Effects Of Attribution Styles On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Overt-Covert Narcissism And Forgiveness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Research 03012212 10.2224/sbp.2013.41.6.88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