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逸心
Yang, Yi-Sin
論文名稱: 汪笨湖之文學與影視作品研究
The Study of Wang Ben-Hu’s Literary, Film and Drama Works
指導教授: 王惠珍
Wang, Huei-Chen
口試委員: 陳萬益
Chen, Wan-Yi
鄧慧恩
Deng, Hu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汪笨湖台灣文學台灣電影鄉土劇作家研究
外文關鍵詞: Wang Ben-Hu, Taiwan literature, Taiwan movie, Taiwanese soap drama, author studi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汪笨湖(1953-2017)為台灣作家、媒體工作者與政治評論員,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成就為其開創以全台語的模式主持的本土性政論節目《台灣心聲》。《台灣心聲》打破台灣社會多年以首都北部為主的視角,改由從台灣南部出發,成為南部鄉親發聲的管道,很快引起一股被喻為南霸天的台灣心聲風潮,而汪笨湖草根性的主持風格也廣受中南部觀眾喜愛,不僅形成「汪笨湖現象」,更進一步影響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具有草根味、本土派、愛台灣的政論名嘴也因此成為汪笨湖給人的主要印象。

    由於汪笨湖在政論節目的成績斐然,容易讓人忽略他在成為政論節目主持人前,曾經有諸多小說創作,其中也有多部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而汪笨湖亦曾於電視圈策劃、推動許多戲劇作品。目前關於汪笨湖的文學及影視作品之研究十分稀少,因此本論文將以汪笨湖為主要研究對象,他的文學、電影與戲劇作品作為研究範圍,析論汪笨湖在文學界與影視圈的足跡與成就,讓汪笨湖身為作家/媒體人的樣貌更加完整。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到第四章分別討論汪笨湖的文學作品、小說改編電影以及戲劇作品。論文首先從汪笨湖的生平開始切入,探討汪笨湖的家庭與生命經驗,為他的思想與創作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接著開始探討汪笨湖的文學、電影與戲劇作品,每一章的撰文架構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先從外在社會環境開始探討,觀察汪笨湖身處的時代背景有何條件與契機,讓汪笨湖得以接觸、進入文壇與影視圈。接著再爬梳汪笨湖在這三種領域內的作品,在文學與戲劇的部分,著重在探討汪笨湖的創作動機、目的等,並分析這些作品展現的特色與得到的迴響,一方面了解汪笨湖的創作理念,亦能梳理汪笨湖在文學界與電視劇領域的成就;在電影的部分則討論電影公司選擇改編汪笨湖作品的動機與用意、小說改編成電影後的差異,以及汪笨湖如何看待這些電影作品。第五章為結論,將對前面的研究論述進行整合,統整汪笨湖在文學界與影視圈的貢獻與成就,補足汪笨湖甚少被人了解的作家與媒體人形象。


    Wang Ben-Hu (1953-2017) was a Taiwanese writer, media worker,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 He is currently best known for creating and hosting the native political conversation program "台灣心聲(Táiwān xīnshēng) " which was conducted entirely in Taiwanese. "台灣心聲" broke the long-standing focus on the northern Taiwan society by starting from the south of Taiwan and became a channel for the voices of southern residents. It quickly sparked a trend of the "台灣心聲" .Wang Ben-Hu's local hosting style was widely loved by audience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forming the "Wang Ben-Hu Phenomenon" and further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of the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e image of Wang Ben-Hu as a grassroots, localist, Taiwan-loving political commentator became deeply ingrained.

    Due to Wang Ben-Hu'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olitical commentary programs, it is easy to overlook his numerous literary, film and drama works before becoming a political program host. Researches on Wang Ben-Hu's these works are very scarce.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Wang Ben-Hu’s literary, film, and drama works, analyzing his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in these field, making the image of Wang Ben-Hu as a writer/media person more complete.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s two to four discuss Wang Ben-Hu's literary, film and drama works respectively. The thesis starts from Wang Ben-Hu's life , discussing how his family and life experiences influenced his thoughts and creations. Then it begins to discuss the literature, film and drama works of Wang Ben-hu. The article structure of each chapter adopts the way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starting from the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discussing the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era background of Wang Benhu, so that Wang Benhu can enter the literary,and drama circles. The second part moves on to analyze Wang Ben-Hu's works in these three fields. In the literature and drama sections, the focuses are on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Wang Benhu's creation,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ople’s reaction of these works.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also understand the creative concept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Wang Ben-hu in literary circles and drama circles. The film section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s and intentions of film companies in adapting Wang Ben-Hu's works, the differences after the adaptation, and Wang Ben-Hu's reaction on these film work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integrat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discussions, summarizing Wang Ben-Hu's contribution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literary,film and drama circles, and filling in the lesser-known aspects of Wang Ben-Hu's image as a writer and media pers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三節、前行研究回顧 7 (一) 文學相關 7 (二) 影視圈相關 9 (三) 政論節目相關 11 (四) 綜述 13 第四節、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 草地遊俠的誕生—汪笨湖及其文學作品 17 第一節、汪笨湖的鄉土/文學養分 17 (一) 家鄉與家庭 17 (二) 求學之路與家業經商 25 (三) 人生轉捩點:入獄 29 第二節、 棄商從文—邁向文學之路 32 (一) 70年代回歸鄉土風潮與鄉土文學 32 (二) 80年代文學的多元化與大眾化 36 (三) 70-80年代副刊生態與文學獎 40 第三節 鼓吹響起—汪笨湖報章刊載之作品 42 (一) 獄中時期 42 (二) 出獄之後 48 第四節 晨星點點—汪笨湖出版之作品 54 (一)80年代作品—文壇「異數」的誕生 55 (二)90年代作品—以戲劇改編為主要取向 65 (三)2000年後作品—舊作的再出版 74 第五節 汪笨湖的文學活動 77 (一) 鹽分地帶文藝營 78 (二) 文學獎評審、演講 81 (三) 與文友的交流 81 小結 82 第三章 躍上銀幕—汪笨湖小說改編之電影 85 第一節、80年代台灣新電影—《落山風》(1988)、《陰間響馬吹鼓吹》(1988) 85 第二節、解嚴前後兩岸文學改編電影之試探與交流—《落山風》(1990)、《台北女人》(1992) 95 第三節、九零年代台灣國片—《那根所有權》(1991)、《阿爸的情人》(1995) 101 小結 107 第四章 投入幕後—汪笨湖的電視劇作品 109 第一節、90年代「鄉土劇」興起 109 (一) 閩南語劇的困境與再興 109 (二) 《愛》的異軍突起——開創八點檔「鄉土劇」 112 (三) 汪笨湖原著改編之連續劇——《草地狀元》(1991)、《廈門新娘》(1992) 115 (四) 汪笨湖正式投入電視圈幕後工作——華視節目部顧問 118 第二節、走入幕後—汪笨湖參與之電視劇作品 119 (一)中華文化電視公司 119 (二)中國電視公司 129 (三)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135 (四)有線電視公司 139 小結 145 第五章 結論 147 (一)文學 148 (二)電影 151 (三)電視劇 152 (四)研究限制與未竟之處 154 參考資料 156 附錄一、汪笨湖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政論節目列表 171 附錄二、汪笨湖藏書清單 187 附錄三、簡上仁老師採訪記錄 210 附錄四、馬琇芬老師採訪記錄 215 附錄五、曾郁雯老師採訪紀錄 222 附錄六、汪笨湖文學與影視作品年表 227

    1.專書

    【汪笨湖原著】
    汪笨湖,《落山風》(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
    汪笨湖,《嬲》(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9)。
    汪笨湖,《長江有愛》(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
    汪笨湖,《青蛙花》(台北:躍昇文化,1988)。
    汪笨湖,《第八節課》(台中:晨星出版社,1988)。
    汪笨湖,《口令:來談戀愛的》(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汪笨湖,《三字驚》(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
    汪笨湖,《四色拼盤》(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汪笨湖,《民國教父杜月笙》(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汪笨湖,《西京戀拾回》(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汪笨湖,《草地狀元》(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
    汪笨湖,《廈門新娘》(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
    汪笨湖,《三八雨》(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
    汪笨湖,《月娘光光》(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
    汪笨湖,《吹笛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
    汪笨湖,《小說汪笨湖》(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汪笨湖,《俗諺人生•第一集》(台南:汪笨湖,2003)。
    汪笨湖,《汪笨湖人生小說》(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
    汪笨湖,《俗諺人生•第二集》(台南:汪笨湖,2004)。
    汪笨湖,《笨湖聊齋:台灣社會教科書》(台南:汪笨湖,2008)。
    汪笨湖,《2004綠瘋台灣》(台南:汪笨湖,2014)。

    【汪笨湖與他人合著】
    汪笨湖編,《箭的年代》(台北:躍昇文化,1989)。
    張國立、汪笨湖等人合著,《當愛脫軌時》(台北:希代出版社,1990)。
    曾正忠漫畫、汪笨湖原著,《陰間響馬(漫畫版)》(台北:尖端出版社,1995)。
    汪笨湖故事、曾郁雯小說,《阿足:台灣的母親》(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初版)。
    汪笨湖故事、馬琇芬小說,《愛情十日談》(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
    汪笨湖故事、馬琇芬小說,《台灣紅樓夢(上卷:一代金主)》(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
    汪笨湖故事、馬琇芬小說,《台灣紅樓夢(下卷:一代董娘》(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
    汪笨湖故事、馬琇芬小說,《台灣豪門爭霸記(上卷:利結金蘭)》(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
    汪笨湖故事、馬琇芬小說,《台灣豪門爭霸記(下卷:三「族」頂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
    甘草圖、文,《汪笨湖的愛台灣日記》(台南:汪笨湖,2005)。

    【其他】
    吳漫沙,《運河殉情記》(台北:大華文化社,1956.12)。
    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台視二十年》(台北: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小野,《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文化,1986)。
    夏雨軒,〈一位小說家的誕生—代序〉,《落山風》(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
    葉石濤,〈評汪笨湖的《嬲》〉,《走向台灣文學》(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
    陳銘城,《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民文化,1992)
    裘恩偉總編輯,《阿信:至深的愛》(台北:中視文化,1994)。
    王瑋編著,《阿爸的情人:劇本‧拍攝紀實》(台北:萬象出版社,1995)。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初版,1997二刷)。
    瘂弦、陳義芝 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1998)。
    渡邊淳一作、譚玲譯,《失樂園》(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蔡琰,《鄉土劇性別及族群刻板意識分析》(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1998)。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出版社,2000)。
    彭明輝,《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何貽謀,《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台灣商務,2002)。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蔡同榮,《民視與我》(台北:民視文化,2003)。
    張炎憲、許志雄、薛化元、李福鐘、陳世宏編撰,陳世宏執筆,《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北:玉山社,2004)。
    王唯,《透視台灣電視史》(台北:中國戲劇藝術實驗中心,2006)。
    戴維•斯沃茨(Swartz, D.)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Culture and Power: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8)。
    陳桂蘭、王朝賜,《南瀛戲院誌》(台南縣政府,2009)。
    張勝柏主編,《安定鄉誌》(台南:台南縣安定鄉公所,2010)。
    小野、李遠,《翻滾吧,台灣電影:看台灣電影人如何十年翻身,翻出台灣人特有的熱血奮鬥精神》(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
    台灣時報六十六年特刊編輯委員會,《台灣時報六十六年》(高雄:台灣時報社,2013)。
    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14)。
    卜大中等,《本土原味,台灣心聲:笨湖精彩一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17)。
    焦雄屏,《映像台灣》(台北:蓋亞文化,2018)。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新北:群學出版社,2019)。
    小野,《編劇魂=Evolution of a screenwriter in the period of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台北:積木文化,2020)。
    阮光民、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 卷》(台北:新經典文化,2020年)。
    小莊、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小莊 卷》(台北:新經典文化,2020年)。
    任雪麗,《從MIT到中國製造:台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3)。

    2.學位論文

    汪子錫,〈由本土、區域到華人傳播圈:台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呂東熹,〈台灣戰後民營報業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黛嫚,〈文學場域的雅俗之爭-1980年代小說族現象分析〉(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2002)。
    滿昱綸,〈媒體與政治~以年代電視台汪笨湖主持政論性叩應節目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簡余晏,〈台灣心聲現象之解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翁柏川,〈「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
    林茂發,〈汪笨湖作品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崇軒,〈建構本土.迎向群眾——《自立副刊》研究(1977~1987)〉(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曉惠,《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康詠琪,〈鹽分地帶文藝營研究(1979-2008)〉(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1)。
    馮昭,〈台灣政論談話性節目之政經分析,1993-2013〉(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周文鵬,〈圖像載體的敘事與接受 ── 論台灣漫畫文學的形成及創作〉(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4)。
    陳誼安,〈轉型中的鄉土劇:論2000年後台灣鄉土劇的類型轉變〉(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方昱智,〈《當代》雜誌反權威論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9)。
    Yu-Fen Ko, N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Primetime Television (Madison: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99).

    3.期刊論文

    周梅春記錄,〈風格的誕生—中南部副刊編輯人座談會〉,《文訊》第22期(1986.02.01),頁74-81。
    紫甄,〈沙漠中的大水庫—走訪高雄三家報紙的副刊室〉,《文訊》第22期(1986.02.01),頁84-88。
    陳銘磻,〈四十年來台灣的出版史略(上)〉,《文訊》第32期(1987.10.01),頁259-268。
    萬家香,〈中視推出閩南語新劇《爸爸!原諒我》〉,《電視週刊》第1304期(1987.10),頁124-125。
    陳銘磻,〈四十年來台灣的出版史略(下)〉,《文訊》第33期(1987.12.01),頁243-250。
    翁文靜,〈每晚八點沒有文化〉,《新新聞周刊》第6期(1989.8),頁78-80。
    趙霏 採訪,〈汪笨湖「午夜場系列」全程追蹤報導〉,《業強書訊雜誌》第1期(1990.11),頁12-13。
    周野,〈大陸文訊/上海舉辦「兩岸『落山風』比較研討會」〉,《文訊》第62期(1990.12.1),頁57。
    鄒豐義,〈一次不成功的嘗試——談《落山風》的改編〉,《電影評介》第3期(1991),頁23。
    张广崑,〈中國男導演眼中的女性形象——謝晉、凌子風、白沉、張藝謀創作比較談〉,《電影藝術》第6期(1993),頁48-51。
    〈本期專題:電視劇的反省〉,《文訊雜誌》第91期(1993.5),頁16-24。
    曾寬,〈各地文學採風∕屏東〉,《文訊》第108期(1994.10.01),頁57。
    周冠印,〈華視常勝將軍六十天內募資三十億——獨家報導民間全民募股成功的背後功臣陳剛信〉,《商業週刊》第490期(1997.4),頁60-62。
    〈汪笨湖 政治小說〉,《皇冠》第522期(1997.08),頁151。
    〈汪笨湖 台灣武則天〉,《皇冠》第522期(1997.08),頁179。
    黃玉珊口述、洪碧婉整理,〈女性影像在台灣〉,《中外文學》第27卷第1期(1998.6),頁88-101。
    林奇伯,〈電視八點檔流行風——愛恨交織鄉土劇〉,《光華》第25卷第1期(2000.1),頁86-95。
    歐陽聖恩,〈民視反敗為勝的總舵手——神鬼戰將陳剛信〉,《卓越雜誌》第193卷(2000.9),頁70-77。
    徐蘊康,〈讓「飛龍在天」收視率長紅的諸葛亮—民視總經理陳剛信六出奇計打敗三台〉,《商業周刊》(2001.6),頁100-102。
    李欣倫,〈營造「繽紛」的全民舞台—《聯合報》第二副刊「繽紛」簡述〉,《文訊》第190期(2001.08.01),頁65-68。
    〈藝文花絮〉,《幼獅文藝》第583期(2002.07),頁111。
    曾寬,〈各地文學採風∕屏東〉,《文訊》第209期(2003.03.01),頁43。
    施正鋒,〈總統大選以來的民進黨與泛綠陣營〉,《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3期(2004.9),頁213-230。
    作者不明,〈以“愛台灣”之名——汪笨湖一嘴吃下南台灣〉,《新新聞》第881.882期(2004.2),頁32-33。
    陳雅莉,〈汪笨湖:愛台灣有好報〉,《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1期(2004.2),頁28-31。
    張世嘉,〈三年牢獄三部小說他看到了另一個台灣〉,《新新聞》第881.882期(2004.2),頁42-43。
    揭陽,〈江霞眼中的汪笨湖現象〉,《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21期(2004.2),頁33。
    劉伯姬,〈汪笨湖開講南台灣最高音〉,《新新聞》第881.882期(2004.2),頁34-38。
    劉伯姬,〈鄉親當我是台灣救星 當然我不敢當〉,《新新聞》第881.882期(2004.2),頁39-41。
    紀淑芳,〈「公投是一張王爺符」創造收視風潮的汪笨湖評台灣人、外省人、李扁連宋馬〉《財訊》第265期(2004.3),頁137-144。
    作者不明,〈李登輝、汪笨湖是阿扁「票房春藥」〉,《財訊》第265期(2004.4),頁26。
    陳茂雄,〈汪笨湖與沈富雄〉,《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147期(2004.8),頁58-59。
    蔡琰,〈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第6期(2004.12),頁157-193。盛治仁,〈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第84期(2005),頁163-203。
    翟瑞青,〈20世紀中國女性主體意識的演變軌跡〉,《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第208期(2006),頁82-85。
    邱貴芬,〈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第6期(2007),頁87-103。
    庄渝霞〈近二十年來兩岸通婚模式的演進及趨勢探析〉,《南方人口》第2期22卷(2007),頁23-31。
    吳聲品,〈電視小百科專欄—有線電視〉,《藝術欣賞》第3卷第2期(2007),頁115-116。
    范相惠、王宣蘋,〈非營利廣電媒體之節目規劃研究:以“大愛”及“好消息”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第6卷第2期(2007),頁3-33。
    袁成亮,〈電影《城南舊事》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黨史博采》第6期(2009),頁44。
    裘野,〈台灣電視節目語言政策之研究—兼論其對於中國大陸之借鑒意義〉,《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2010.9),頁166-187。
    莊宜文,〈重探改編自傷痕文學的反共電影—兼論八○年代兩岸文學電影的歷史交錯與攻防對應〉,《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2期(2011),頁51-53+55-87。
    謝予騰,〈汪笨湖〈嬲〉中的幻實交錯技巧與角色自我認同的問題〉,《第四十屆中區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
    程紹淳,〈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台灣「鄉土劇」在中國大陸〉,《傳播與社會學刊》第19期(2012),頁141-179。
    蕭阿勤,〈追求國族:198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思想》第22期(2012),頁85-110。
    金惠俊(Hye-Joon Kim)、文晞禎(Hee-Joung Moon),
    〈【學苑春秋】韓國的台灣文學作品翻譯情況—以2000年之後為中心〉,《東華漢學》第20期 (2014.12.1),頁373-406。
    顏純鈞,〈“互文時代”:兩岸電影交流的一道奇觀〉,《現代傳播》第9期(2015),頁86-91。
    李永然、黃培修,〈我國矯正制度的瑰寶-外役監獄〉,《人權會訊》第125期(2017),頁40-46。
    黃順星,〈文化消費指南:1980年代的《民生報》〉,《中華傳播學刊》第31期(2017),頁117-155。
    林運鴻,〈前衛文類的歷史軌跡:反思「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西方根源與在地實踐〉,《東海中文學報》第35期(2018),頁85-126。
    汪超,〈改革開放后中國女性電影研究綜述〉,《新紀實》第29期(2021),頁83-86。
    焦仕刚、吴颖,〈影像南疆:20世纪90年代广西商业片空间符号与身份主体呈现〉,《电影文学》第10期(2022),頁46-52。
    揭陽,〈汪笨湖:台灣心聲停播民進黨恥辱〉,《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第213期(2005.11)。
    江迅,〈追念台作家名嘴汪笨湖〉,《亞洲週刊》2017年09期(2017.03.05),頁38-39。
    石慶賀、蔡漢生,〈台灣觀光政策之演進:從公元1945至2000年〉,《島嶼觀光研究》第11卷第1期(2018),頁37-60。
    洪俊義,〈兩岸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外圍掩護結構之防制探討〉,《軍法專刊》第66卷第4期(2020),頁107-144。
    廖家輝,〈臺灣漫畫新路徑︰ 以《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例〉,《修平學報》第四十四期(2022.03)。

    4.報紙

    〈電視節目的新方向〉,《自立晚報》,1972.7.2,第1版。
    〈電視黃金時間 閩南語節目 不過一小時〉,《聯合報》,1972.7.18,第8版。
    〈文化局正式通知電視台 詳細規定節目準則〉,《聯合報》,1972.12.3,第8版。
    〈電視劇爭奇鬥妍 華視終推出劇展〉,《聯合報》,1973.6.8,第9版。
    〈新聞局同意——三台配合節慶製作閩南語節目〉,《聯合報》,1984.1.18,第9版。
    〈延長電視播放時間 新聞局採漸進方式〉,《聯合報》,1984.5.15,第11版。
    汪笨湖,〈吹鼓吹,一吹到草堆!(上)〉,《中國時報》,1985.1.12,第8版。
    汪笨湖,〈烏牛大影(上)〉,《中國時報》,1986.2.15,第8版。
    汪笨湖,〈烏牛大影(下)〉,《中國時報》,1986.2.16,第8版。
    汪笨湖,〈陰間響馬〉,《中國時報》,1986.6.5,第8版。
    〈電影尺度獲得適度突破 業者應該珍惜創作空間〉,《聯合報》,1987.2.20,第9版。
    〈刪除方言節目時段限制 電視製作規範會議昨同意〉,《民生報》,1987.7.30,第11版。
    〈帶動國片第二波新浪潮 中影決啟用新人拍新片〉,《聯合報》,1987.9.26,第12版。
    〈電影三級制辦法公布 十二月宣導元旦實施〉,《聯合報》,1987.10.1,第9版。
    〈中影禮聘三新人 聯合執導落山風〉,《聯合報》,1987.11.7,第12版。
    〈汪笨湖與中影簽約賣出三書電影版權〉,《民生報》,1987.11.20,第11版。
    〈鐵窗孕育落山風 苦戀鑄成長江有岸 汪笨湖傷心故事將改編上銀幕〉,《民生報》,1987.11.26,第11版。
    藍祖蔚,〈新銳導演風光不再!新電影畫下了句點?〉,《聯合報》,1988.1.4,第24版。
    〈培養明星幫助影片銷售 中影展開簽約行動 第二波新導演預算與時間控制得當〉,《聯合報》,1988.2.2,第24版。
    楚沁,〈一點江山〉,《中國時報》,1988.2.4,第19版。
    汪笨湖,〈良藥「甘」口 成都「同仁堂」藥膳老字號〉,《中國時報》,1988.2.5,第19版。
    〈姜受延片酬十二萬美元!中影大手筆 電影圈議論紛紛〉,《民生報》,1988.2.9,第11版。
    季蒙,〈紅袍 誰敢加身〉,《中國時報》,1988.2.10,第19版。
    〈「落山風」放棄三段式 原劇改寫成九十分鐘〉,《民生報》,1988.2.24,第11版。
    〈台灣鄉土文學上電視 華視要提升閩南語劇水準〉,《民生報》,1988.3.16,第10版。
    〈新人新節目 鐘聲最嘹亮 新聞資訊節目備受肯定 閩南語連續劇出類拔萃〉,《聯合報》,1988.3.20,第3版。
    〈「泰興」向中影購買六部電影 殷正洋今在彰化舉行演唱會 電視資深演員退休草案擬定〉,《民生報》,1988.4.2,第11版。
    〈演藝圈 振興閩南語劇‧亟待披荊斬棘〉,《聯合報》,1988.5.2,第13版。
    汪笨湖,〈寄寓愛憎與情操— 我國卅八個少數民族寓言故事選(1)〉,《中國時報》,1988.5.6,23版。
    平昭莫,〈排行榜「新青春偶像派」爭議多〉,《中國時報》,1988年5月8日,23版。
    〈姜受延 還在風頭上?〉,《民生報》,1988.6.7,第12版。
    〈鄉土性題材進入八點檔 國語閩南語演員雙向交流〉,《聯合晚報》,1988.6.20,第24版。
    〈卡緊啦!閩南語劇品質低落 三台不約而同換血改善〉,《聯合晚報》,1988.6.27,第5版。
    〈落山風 性愛過多列入限級 好小子 進入大陸 仍未敲完〉,《聯合報》,1988.8.9,第5版。
    〈落山風未上映先進帳 林登飛新點子奏功〉,《聯合報》,1988.8.26,第20版。
    〈中影苦肉計 七折優待促銷落山風〉,《聯合報》,1988.8.29,第20版。
    〈中影手風漸順‧大舉趕馬吹號〉,《聯合報》,1988.9.7,第8版。
    〈金馬最後列車 爆滿!總計劇情片57部 紀錄片10部報名〉,《民生報》,1988.9.13,第10版。
    〈無情剪 剪掉了搧情養眼鏡頭 剪不斷編導惜片情懷〉,《聯合晚報》,1988.9.27,第16版。
    〈陰間響馬 著了中影的道兒 作者導演 搬出法律討公道〉,《聯合晚報》,1988.10.27,第5版。
    〈何平成名受寵若驚〉,《聯合報》,1988.11.14,第20版。
    汪笨湖,〈第八節課〉,《台灣時報》,1988.12.1,第14版。
    汪笨湖,〈第八節課〉,《台灣時報》,1988.12.3,第14版。
    汪笨湖,〈第八節課〉,《台灣時報》,1988.12.4,第14版。
    汪笨湖,〈第八節課〉,《台灣時報》,1988.12.5,第14版。
    汪笨湖,〈第八節課〉,《台灣時報》,1988.12.6,第14版。
    汪笨湖,〈第八節課〉,《台灣時報》,1988.12.7,第14版。
    〈三位新銳編導 華視聘為顧問〉,《聯合報》,1989.2.4,第24版。
    李漢偉,〈從《第八節課》看汪笨湖的小說世界(上)〉,《台灣時報》,1989.4.13,第14版。
    李漢偉,〈從《第八節課》看汪笨湖的小說世界(下)〉,《台灣時報》,1989.4.14,第14版。
    〈王獻箎自組公司 將作企業化拍片〉,《聯合報》,1989.9.29,第26版。
    〈三台閩南語劇 今年考績如何?〉,《民生報》,1989.12.28,第12版。
    〈對準頻道 淡淡的愛 輕輕的愁 展現清新戲劇風格 陳淑樺打頭陣 文學劇坊開張〉,《民生報》,1990.4.12,第12版。
    〈杜月笙傳編寫完成 尋求兩岸合作拍攝〉,《聯合報》,1990.6.23,第30版。
    〈落山風吹到大陸 汪笨湖一書兩賣 大陸版影片即將首映〉,《聯合報》,1990.6.23,第30版。
    〈「杜月笙傳」戲未開拍、先鬧雙胞 章君穀家人認為汪笨湖恐將侵犯版權〉,《中國時報》,1990.6.24,第21版。
    〈「落山風」兩岸吹 中影要聘律師追 汪笨湖否認「重複授權」,表示未先知會很抱歉〉,《中國時報》,1990.7.4,第21版。
    〈以「小說改編」來提昇閩南語劇 華視與汪笨湖將合作「草地狀元」〉,《中國時報》,1990.8.14,第20版。
    〈汪笨湖一書兩賣 落山風兩岸鬧雙胞中影尋求大陸合作 控告他〉,《聯合報》,1990.9.18,第32版。
    〈汪笨湖小說再上銀幕 那根所有權下月開拍〉,《聯合報》,1990.9.30,第32版。
    〈國語?台語?「愛」要怎麼說? 擔心新戲中方言對白太多,華視邀作家試看〉,《中國時報》,1990.11.20,第21版。
    〈華視 發動愛的攻勢 國台語大會串 溫馨鄉土寫實劇 今晚上檔〉,《民生報》,1990.12.11,第12版。
    〈“草地狀元”出身“愛”巢 華視第二齣“鄉土八點檔” 農曆年後開拍〉,《民生報》,1991.2.2,第10版。
    〈八點檔國語防線撤守 鄉土劇紛紛伺機而動〉,《聯合報》,1991.3.16,第29版。
    張夢瑞,〈作家筆名文如其名其 動人故事知多少?〉,《民生報》,1991.7.7,第26版。
    〈體會“農情” 營造“土”味 瞄準“趣”點 “草地狀元”外景隊下鄉〉,《民生報》,1991.7.24,第11版。
    〈那根所有權 升格輔導級〉,《聯合報》,1991.9.27,第26版。
    〈唯恐劇情惹麻煩 風雨歲月叫暫停〉,《聯合報》,1991.11.11,第28版。
    〈「草地狀元」連續劇到東石補拍外景劇中古厝成觀光地點〉,《中國時報》,1992.1.24,第15版。
    〈連吃了兩次閉門羹 林福地才打進中視〉,《聯合報》,1992.2.10,第23版。
    〈兩岸婚姻話題 還有“禁忌” “廈門新娘”登“陸”得改名〉,《民生報》,1992.6.15,第11版。
    〈「廈門新娘」廈門開鏡 廈門街頭星光閃閃〉,《中國時報》,1992.10.11,第21版。
    〈《民生劇評》“廈門新娘”打破大牌論 非重量級演員 忘情演出反得口碑〉,《民生報》,1992.12.9日,第12版。
    〈三台八點檔歲末排名 中視最風光〉,《聯合報》,1993.1.1,第22版。
    〈“刺馬”出師不順 未報捷 “廈門新娘”討喜 大步向前〉,《民生報》,1993.1.17,第12版。
    〈取消廣電節目的方言比例限制 我期待已久 開口說方言 不再「沒水準」〉,《聯合報》,1993.7.19,第11版。
    〈八點檔兄弟鄉土寫實角色清楚有觀眾緣 新月格格 本週好戲收場 黃飛鴻 感情戲反撲〉,《聯合晚報》,1994.11.13,第10版。
    〈李登輝:忘掉悲哀 建設有尊嚴的台灣 下達動員令 國民黨籍民代輔選誓師〉,《聯合晚報》,1994.11.17,第2版。
    〈華視/晚間10點30分 曉萍同志 汪笨湖口述之真人實事改編〉,《民生報》,1994.11.19,第13版。
    〈古裝劇熱潮退……八檔鄉土劇抬頭 三台明年都把本土劇當主流具草根味的製作人、演員跟著吃香〉,《聯合晚報》,1994.12.17,第10版。
    〈‘華視獎’得主揭曉 角逐金鐘 也以此為主要依據〉,《民生報》,1994.12.25,第12版。
    〈‘男子漢大豆腐’下鄉 昨天熱鬧開鏡 黃色花海迷倒群星〉,《民生報》,1995.3.16,第9版。
    〈敲鐘人落感動淚 幕後酸甜苦辣 張菲 陳剛信 侯文燕激動淚濕襟〉,《民生報》,1995.3.28,第12版。
    〈華視動員令 兄弟之後 姊妹登場 皇甫少華與孟麗君 開拍在即〉,《聯合報》,1995.4.12,第22版。
    〈“台灣阿足”將登八點檔 陳美鳳扮阿足 一生惜福又滿足〉,《民生報》,1995.4.15,第9版。
    〈開麥拉延長線 阿爸的情人 進了坎城 獲選參加「國際影評人周」,王獻箎人在紐約很興奮〉,《聯合報》,1995.4.22,第22版。
    〈開麥拉延長線 改編電影有如嫁女兒——阿爸的情人 汪笨湖:嫁得最好的一部〉,《聯合報》,1995.5.6,第22版。
    〈竹籬笆長大的“外省囝仔”要拍很實在的台灣電影 王獻篪阿爸的情人 有濃濃本土味〉,《聯合晚報》,1995.5.7,第10版。
    〈三台八點檔 燃起新戰火 華視、台視不甘示弱 兩部新戲隨後上檔 宣傳戰打得如火如荼〉,《聯合晚報》,1995.5.24,第10版。
    〈龍劭華 一心想扮‘神經法師’真人實事改編 笑中有淚富警世意義 期望成為個人代表作〉,《民生報》,1995.7.2,第12版。
    〈‘阿爸的情人’父親節傳喜訊王獻篪 入圍東京影展青年導演獎 繼蔡明亮等之後 成為我第五位入圍者 10月將與其他13位導演角逐〉,《聯合晚報》,1995.8.8,第10版。
    〈《海外影展》本屆多倫多影展七日揭幕〉,《民生報》,1995.9.5,第16版。
    〈勸世媳婦 今晚加入八點熱戰 鍾馗下周迎戰 排出強棒‘六月雪’情愛紅塵何時上場 尚未定案〉,《民生報》,1995.9.5,第12版。
    〈日本“阿信”堅忍卓絕 “台灣阿足”命運坎坷 “大陸阿信”屬意鞏俐訴苦〉,《民生報》,1995.9.27,第9版。
    〈金馬獎入圍名單揭曉 「女人四十」獲九項提名「阿爸的情人」緊追在後〉,《聯合報》,1995.10.25,第5版。
    〈八點檔 宣傳添火力 客棧解說雙語選擇 順娘邀陳松勇助陣〉,《民生報》,1996.8.7,第12版。
    〈中視三巨頭奮力挖三大人才: 汪笨湖、王偉忠已欣然點頭,第三個目標是楊麗花〉,《中國時報》,1996.8.13,第22版。
    〈ㄙㄨㄥˊ在南部才紅 石英 龍劭華 馬如風 蕭大陸 本土‘四大天王’〉,《聯合晚報》,1996.9.5,第10版。
    〈台視/晚間10點、華視/晚間9點50分 她們三個 舖陳家與枷的糾纏 關子嶺之煉 從烽火戀情瞰大時代變遷〉,《民生報》,1996.10.6,第13版。
    〈八點檔新戰局 「天公」、「阿足」今晚開打 汪笨湖 期望雙贏〉,《中國時報》,1996.10.16,第22版。
    〈汪笨湖到全民電視開戰鬥機: 從華視跳槽到中市,擔任顧問才三個多月 不滿「只開 運輸機」而再度離職,轉任民視節目部經理〉,《中國時報》,1996.11.22,第21版。
    彥博(屏東),〈熱線你我他 有話要說 熱線等著你“阿足”情 失之離譜〉,《民生報》,1996.12.2,第12版。
    艾瑪(桃園),〈熱線你我他 有話要說 熱線等著你 鄉土劇的角色刻畫 別偏離事實〉,《民生報》,1996.12.9,第12版。
    〈新娘吃罰單 林投姐小心 社會各界一片驅鬼聲 中視表示以唯美方式處理 新聞局還要進一步了解〉,《民生報》,1996.12.13,第12版。
    〈15團體要求暴力逐出八點檔 電研會發表‘反電視暴力聯合聲明’ 指責三台“阿足”、“天公”、“花落花開”三劇暴力充斥〉,《民生報》,1996.12.14,第1版。
    〈變夜叉 林瑞陽請教蔡揚明 華視‘半把刀’開鏡 周明增搞笑演出〉,《民生報》,1996.12.17,第12版。
    〈民視“入厝”主管亮相 陳剛信 李光輝“轉台”變成“一家人”〉,《民生報》,1997.1.4,第15版。
    〈老戲新拍 苦戀花 淒美綻放 岳翎 馬如風再度攜手 左打港台“江湖小子” 右戰鄉土“阿爸”〉,《民生報》,1997.1.8,第12版。
    陳念慈,〈電視啟示錄 小腳鄉土劇 難走國際路〉,《民生報》,1997.1.13,第12版。
    〈戰鬥機汪笨湖 解體賣零件: 策畫五齣強打戲 分別銷售給四台〉,《中國時報》,1997.4.8,第22版。
    〈影射文學 大行其道 汪笨湖新書「台灣武則天」耐人尋味〉,《中國時報》,1997.08.16,第23版。
    〈施公當紅 古裝劇避風頭 台視 中視 紛打時裝牌 華視調整劇情應戰〉,《民生報》,1997.9.22,第12版。
    〈拒再做柵欄裡大蟲 短期仍關心政治但不參選: 汪笨湖離開中視 自喻放虎歸山〉,《中國時報》,1998.2.14,第21版。
    〈主持新面孔2 汪笨湖看守「失樂園」: 為太投入的觀眾說道德觀〉,《中國時報》,1998.4.3,第23版。
    〈白冰冰要演後母 救了老公前妻女兒 未救自己女兒 劇情又激起‘媽媽的眼淚’〉,《聯合晚報》,1998.5.26,第10版。
    〈民視將播蘭陽歌仔戲舞台演出 慶祝一周年 文化再出擊 還要播各地具代表性的布袋戲〉,《民生報》,1998.8.1,第12版。
    〈台灣 文學 作家 劇場 螢幕新衝擊 跨出第一步〉,《民生報》,1998.9.17,第19版。
    〈春成的賠命錢 大家的賠錢戲 片酬不夠花 演員出外景 自己掏腰包 製作費狂花 邱秀英為戲 無限制支援〉,《民生報》,1998.11.7,第12版。
    張裕賢(高雄),〈熱線你我他 台灣作家系列單元劇值得推薦〉,《民生報》,1998.11.11,第12版。
    〈一個是舞台劇老手 一個是廣告界名模 初次合作 擦出火花 張鳳書 柯叔元“結婚”了〉,《民生報》,1998.11.22,第12版。
    〈電視啟示錄 婆婆媽媽搞定八點檔〉,《民生報》,1998.12.17,第12版。
    〈八點大小聲 評選‘金魚獎’ 影帝:陳水扁—邁向總統之路 從鴨霸變軟骨頭 影后:何麗玲—打敗周玉蔻 獲男評審青睞 最佳導演:李登輝—主導中生代卡位、凍省大戲〉,《聯合晚報》,1999.1.26,第10版。
    〈汪笨湖揮別民視: 轉搭挺連直升機〉,《中國時報》,2000.2.17,第26版。
    〈分析選情 318車輪戰〉,《民生報》,2000.3.15,第14版。
    〈不是傳記 但有新貴的影子〉,《聯合報》,2000.3.29,第26版。
    〈張鈞 要幫‘阿扁’談情說愛 三立首部自製劇 瞄準新總統〉,《民生報》,2000.3.31,第17版。
    〈北港香爐民視三立 搶著插〉,《聯合報》,2000.4.16,第26版。
    〈阿扁與阿珍 喚起珍貴兒時情 上檔兩天 勇奪有線收視之冠 三立看好後市 延長至四十集〉,《民生報》,2000.5.24,第19版。
    〈阿珍也在看 阿扁收視更衝 吳淑珍昨晚邀汪笨湖到官邸看“自傳” “阿扁與阿珍”飆過台視“花開正紅時”〉,《聯合晚報》,2000.5.25,第10版。
    〈阿扁與阿珍神化 元首惹爭議 製作人看法∕汪笨湖承認劇情大部分是編的,且商業活動原本就功利白冰冰、宋文仲表示拍人物傳記易失真,應盡量避免〉,《聯合報》,2000.5.31,第26版。
    〈北港香爐 人人可用:汪笨湖的版本是人人發〉,《中國時報》,2000.6.24,第26版。
    〈有線新三台趁機拓展版圖 TVBS、東森、三立有線瓜分老三台不少廣告,其中三立更以「阿扁與阿珍」搶下高收視率及業績〉,《聯合報》,2000.7.2,第26版。
    〈“伴阮過一生”“北港香爐”搶接檔 雙方各自放話 勢在必得煙硝味衝天〉,《民生報》,2000.7.18,第C5版。
    〈汪笨湖請辭 張榮華迅速批准〉,《聯合報》,2000.7.21,第26版。
    〈北港香爐 挑動東森的野心 正積極洽談接手 作為自製戲劇新嘗試〉,《民生報》,2000.7.29,第C7版。
    〈台視人事大搬風掃到吳念真 吳表示沒意願 節目部相中袁乃娟 汪笨湖 顧輝雄〉,《民生報》,2000.10.19,第C5版。
    〈與龍劭華共同送案引起揣測 汪笨湖在台視招來人事流言〉,《聯合報》,2001.4.12,第27版。
    〈小野 位子不保? 辦公室換裝 即傳高層要換將〉,《民生報》,2001.4.13,第C7版。
    〈汪笨湖落腳大愛 將製作暑假迷你關懷劇〉,《聯合報》,2002.6.27,第26版。
    〈捧出兩位金鐘影后 五進五出電視台:戲劇常勝軍 汪笨湖 生命急轉彎 情歸大愛〉,《中國時報》,2002.8.26,第29版。
    江聰明,〈汪笨湖台灣心聲說給總統聽 入主年代核心團隊 新節目將在MUCH TV登場〉,《聯合報》,2002.10.22,第26版。
    〈江霞:星期天永遠快樂 華視節目大改版 「雙響炮」上檔 「台灣無線唱吟」上陣 「愛在星光燦爛時」上菜了〉,《民生報》,2004.12.11,第C4版。
    〈華視 新劇喊重拍 演員年關很難過 ‘天長地久’拍到天長地久 宋逸民荷包受影響 劇組錯愕 打擊不小〉,《民生報》,2006.1.16,第C1版。
    程炳璋、曹明正、呂雪彗,〈拒絕急救汪笨湖尊嚴辭世〉,《中國時報》,2017.2.17,第A11版。

    5.電子資源

    鄭秉泓,〈想起汪笨湖,想起《那根所有權》〉,《自由評論網》。(來源: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976274,檢索日期:2021.03.15)。
    邱炳翰,〈寶島觀光:台灣旅遊業的進展〉(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樂活情報〉159期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2195#,檢索日期:2024.03.04)。
    李振豪,〈【訃聞】叛逆到最後──汪笨湖離世〉,《鏡周刊》(來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216pol002,檢索日期:2024.02.25)。
    嗜寫的文學人,〈珍稀漫畫版本評介-陰間響馬(躍升文化1988年版)〉,(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pkl/post/1278653651,檢索日期:2024.03.20 )。
    怪奇閣,〈不只是淳樸的古早年代──情色、虐殺、鬼魅,你不認識的台灣恐怖漫畫 ft. 怪奇閣〉,(來源: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1091,檢索日期:2024.03.21)。
    陳雅潔,〈再見.中國》台商西進30年 淘金風雲錄〉,《財訊》第600期(2020.06),(來源: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7165ea61-d8f5-4fca-968f-9c2854cdbaa7,檢索日期:2024.03.28)
    胡金倫,〈撒謊的信徒〉,(來源:https://db.nmtl.gov.tw/site2/dictionary?id=Dictionary01025&searchkey=胡金倫,檢索日期:2024.04.25)。
    屈繼堯,〈向撒謊的信徒射鏢-張大春的政治文學〉,(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4303,檢索日期:2024.03.22)。
    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11 月,「陽光小集」詩社成立。〉,(來源:https://db.nmtl.gov.tw/site2/ikm?id=481,檢索日期:2024.04.19)。
    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2月「台灣筆會」成立。〉,(來源:https://db.nmtl.gov.tw/site2/ikm?id=518,檢索日期:2024.04.19)。
    汪笨湖,〈臉書粉專「笨湖心聲貼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NLCpxYWxC7QAvz9z/,檢索日期:2024.04.22)。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小野,〈【影視聽名人堂】在電視台的斜槓人生—小野〉,(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4KSdy45xk,檢索日期:2024.4.10)。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林福地|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來源:https://tfa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fc2cffb5d868bb5ffc175bc436426ee,檢索日期:2024.05.10)
    BIOS monthly,〈【金孫見國寶】林福地 ╳ 蘇致亨——他們說「沒資格拍成彩色」的台語片〉,(來源: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1355,檢索日期:2024.05.10)。
    許明智撰稿,〈專題演講:林福地——從電影到電視劇:林福地的影視耕耘與生態觀察〉,(來源:https://gitl.ntu.edu.tw/【專題演講:林福地__從電影到電視劇:林福地的影/,檢索日期:2024.05.10)。
    報時光,〈台灣慢了十年播出熱度依舊未減 日劇收視率之王《阿信》〉,(來源: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4/7391953,檢索日期:2024.4.20)。
    張佩蘭,〈男子漢大豆腐 高水準大製作〉,(來源:https://www.mishelle.org/news/tofu.htm,檢索日期:2024.4.12)。
    華文影劇數據平台,〈曉萍同志〉,(來源:https://moviecool.asia/film/qwoLA1Za-,檢索日期:2024.4.14)。
    蔡玫姿,〈從自由戀愛到殉死:真實事件改編的台語片《運河殉情記》〉(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2744/fullpage,檢索日期:2024.04.17)。
    李政亮,〈《金色夜叉》的台灣之旅(上):男性復仇小說,何以成日本文學名著?〉(來源: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075315,檢索日期:2024.04.17)。
    李政亮,〈《金色夜叉》的台灣之旅(下):日本名著本土化?戰後台語電影的改編〉(來源: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075318,檢索日期:2024.04.1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