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雯鈴
SU WEN LING
論文名稱: 基模表徵結合虛擬教具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
The Effect of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Combining Virtual Manipulatives Instruction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 黃澤洋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基模表徵教學基模表徵結合虛擬教具教學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文字題解題
外文關鍵詞: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combining virtual manipulatives,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ddition-subtraction mathematical word-proble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接受基模表徵教學與基模表徵結合虛擬教具教學後在文字題之解題成效。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的交替處理設計,包含基線期、交替處理期及殿後處理期;交替處理期以基模表徵教學與基模表徵教學結合虛擬教具教學交替介入進行教學。研究對象以三位二、三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受試者,研究時間共九週,針對學習成效進行立即評量,並以目視分析法及C統計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綜合如下:
    一、三位受試者在接受「基模表徵結合虛擬教具教學」的介入處理,文字題解題立即成效表現較「基模表徵教學」佳。
    二、「基模表徵結合虛擬教具教學」能增進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各題型的解題表現。
    三、「基模表徵結合虛擬教具教學」能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解題態度。
    依據以上的研究結果,研究者針對文字題解題教學實務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with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combining virtual manipulatives instruction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n this study was alternating treatment design of single 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 using three phas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including initial baseline, alternating and the follow-up phase. Within intervention phase, two instructions were conducted alternately.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one second and two third-grader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nine week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was assessed immediately. In addi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visual analysis and C statistic.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As for the immediate effects, thre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in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combining virtual manipulatives than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2.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combining virtual manipulatives coul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for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on all kind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
    3.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combining virtual manipulatives could also improve the motiv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for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mplements on addition-subtraction mathematical word-problem solving instruc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的數學學習特徵 9 第二節 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歷程 17 第三節 基模表徵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47 第四節 萬用揭示板的介紹與教學應用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9 第四節 教學設計 81 第五節 研究程序 9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97 第一節 基模表徵教學和基模表徵結合虛擬教具教學立即成效之分析 97 第二節 三位受試者在各階段各題型之解題表現 105 第三節 解題歷程表現之分析 10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41 一、中文文獻 141 二、西文文獻 147 附錄 151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51 附錄二 加減法預試試題難度分析 152 附錄三 整數加減問題基模分類單 154 附錄四 加減法試題(前八堂課) 156 附錄五 加減法試題(後八堂課) 158 附錄六 評量檢核表 159 附錄七 教學活動設計~前處理期 160 附錄八 教學活動設計~處理期 165 附錄九 改變類應用題練習單 168 附錄十 比較類應用題練習單 170 附錄十一 學生學習心得與態度結果統計表 172 附錄十二 訪談大綱-導師版 173 附錄十三 訪談大綱-個案版 174 附錄十四 訪談題綱綜合意見統整 175   表次 表1-1 本研究測驗題型 8 表2-1 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解題能力之相關研究 14 表2-2 MAYER(1992)的數學解題歷程模式 19 表2-3 加減法文字題之題型與舉例 20 表2-4 十四種題型的文字題之語意結構與運算符號分類表 21 表2-5 兒童解題能力四個層次的預測 24 表2-6 MURATA和KATTUBADI (2012)設計的7個題目 26 表2-7 與加減法文字題相關之課程綱要內容 29 表2-8 三種文字題題型題數分析 30 表2-9 表徵及解題策略(一上) 31 表2-10 表徵及解題策略(一下) 33 表2-11 表徵及解題策略(二上) 34 表2-12 表徵及解題策略(二下) 37 表2-13 加減法文字題教材引入順序差異(一上) 38 表2-14 加減法文字題教材引入順序差異(一下) 39 表2-15 加減法文字題教材引入順序差異(二上) 41 表2-16 加減法文字題教材引入順序差異(二下) 42 表2-17 加減法文字題中是否適用關鍵字策略 44 表2-18 加減法文字題的編排是否以加法和減法分單元 45 表2-19 基模表徵教學國外研究摘要表 58 表2-20 國內基模表徵教學策略之相關研究 62 表2-21 萬用揭示板教學的相關研究 67 表3-1 三位受試者教學時間與節次 71 表3-2 學生學習心得與態度結果統計表 73 表3-3 評分者一致性考驗(%) 74 表3-4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78 表3-5 基模表徵教學步驟 89 表3-6 基模表徵課程教學內容與進度表 90 表4-1 受試甲解題正確率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99 表4-2 受試甲解題正確率組間目視分析、C統計摘要表 100 表4-3 受試乙在運用題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101 表4-4 受試乙解運用題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C統計摘要表 102 表4-5 受試丙在運用題立即成效組內目視分析摘要表 102 表4-6 受試丙解運用題立即成效組間目視分析、C統計摘要表 103 表4-7 甲生在不同階段各題型解題正確率之平均數 106 表4-8 乙生在不同階段各題型解題正確率之平均數 107 表4-9 丙生在不同階段各題型解題正確率之平均數 108   圖次 圖2-1 數學化歷程的概念架構 26 圖2-2 學生對合併類部分量未知的模組化歷程的例子 27 圖2-3 MARSHALL (1989)問題基模 49 圖2-4 FUSON 和WILLIS(1989)問題基模圖 50 圖2-5 JITENDRA等人(1998)問題基模圖 51 圖2-6 加減法故事性問題的四種結構 52 圖2-7 本研究九種題型對應的問題基模圖 54 圖2-8 數學表徵的五種型態(LESH, POST & BEHR, 1987) 64 圖2-9 可以依教學需要變化所需要的刻度 65 圖2-10 可以利用「顏色變淡」功能,點數看不見的部份 66 圖3-1 研究架構圖 69 圖3-2 交替處理設計簡圖 75 圖3-3 POWERPOINT軟體設計即時互動評量 82 圖3-4 合併類部分量未知題型(體重計) 84 圖3-5 合併類部分量未知題型(長條圖) 85 圖3-6 改變類起始量未知題型 85 圖3-7 比較類比較量未知題型 86 圖3-8 萬用揭示板即時回饋評量 87 圖3-9 數學大富翁的闖關遊戲 88 圖3-10 研究程序流程圖 91 圖3-11 修改後的基模圖 93 圖4-1 受試甲在各階段加減法文字題整體解題正確率之曲線圖 98 圖4-2 受試乙在各階段加減法文字題整體解題正確率之曲線圖 98 圖4-3 受試丙在各階段加減法文字題整體解題正確率之曲線圖 98 圖4-4 受試甲在不同階段各題型解題正確率平均數的變化情形 106 圖4-5 受試乙在不同階段各題型解題正確率平均數的變化情形 107 圖4-6 受試丙在不同階段各題型解題正確率平均數的變化情形 108 圖4-7 受試甲初期的解題表現 111 圖4-8 受試甲初期的畫圖情況 111 圖4-9 受試甲在後期的解題表現 113 圖4-10 受試乙在初期的解題表現(自己畫圖示) 115 圖4-11 受試乙在初期的解題表現(給予圖提示) 116 圖4-12 受試乙在後期階段的解題情形 117 圖4-13 受試丙在改變類題型初期的解題表現 119 圖4-14 受試丙在比較類題型初期的解題表現 120 圖4-15 受試丙在圖示的解題歷程錯誤分析 120 圖4-16 受試丙在後期的解題表現 122 圖4-17 三方圖的圖示引導 125 圖4-18 長條圖的圖示引導。 125

    一、中文文獻
    方美珍(2007)。應用圖示表徵解題策略於資源班乘法解題教學之經驗談。屏師特殊教育,14, 65-76。
    方意舒(2009)。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加減法文字題解題表現分析與CAI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古明峰(1998)。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認知歷程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3),63-77。
    古明峰(1999)。加減法文字題語意結構與問題難度及解題關係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1-25。
    田佳芳(2010)。圖示表徵策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單一步驟加減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淳琦(2011)。動態虛擬教具在數學學習應用成效之實證研究回顧。雲嘉特教,14,44-52。
    江玉玲(2010)。數學虛擬教具對等值分數概念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美娟(2002)。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何華國(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五南圖書。
    何縕琪、林清山(1994)。表徵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低解題正確率學生解題表現之效果。教育心理學報,27,259-279。
    吳秀美(2012)。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昭容(1990)。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問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沁慧(2011)。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與萬用揭示板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李金雀(2005)。問題基模與基模圖示表徵解題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數學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貞慧、葉啟村(2003)。低年級學童使用數的分解紀錄對解決加減問題效性之研究。南師學報,37(2),9-31。
    李虹韻(2010)。線圖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兩步驟文字題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敏君(2009)。Magic Board 在資源班的教學運用。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特教通訊,42,41-47。
    周台傑(1989)。國民中學智能不足學生數學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183-214。
    周筱亭、蔣治邦(2001)。國小數學實驗班學生整數加減概念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511-S-004-002。
    林育蓁、孫淑柔(2009)。電腦化圖示策略教學對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89-126。
    林佳貞(2009)。虛擬教具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200以內數的規律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佳真(1999)。數學文字題的表徵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5,59-67。
    林怡君(2000)。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淑玲(1999)。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對「比較類」加減應用題解題表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秀燕(2004)。以圖示策略融入低年級教學對改變類及比較類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淑菁(2003)。國小資源班學生正整數乘除文字題之基模教學效果研究-以臺北市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瑞蘭(2007)。虛擬教具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周長與面積概念教學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孫淑柔(2001)。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之探討。國教世紀,197,27-32。
    柯華葳(1999a)。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1999b)。基礎數學概念評量。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胡長銘(2009)。虛擬教具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角度概念教學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9,141-181。
    徐文鈺(1992)。圖示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與錯誤類型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祖平、蔣治邦(2001)。國小學童理解問題方式的發展:加減比較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翁嘉英(1988)。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認知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袁媛(2007)。國小數學虛擬教具的研發與教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NSC 95-2520-S-033-003。
    袁媛、陳國龍、張世明(2007)。萬用揭示板(Magic Board)-國小特教老師的數學教學好幫手。特教論壇,3,1-13。
    袁媛、魏敏媛、陳敏慧(2012)。國小數學課室動起來-萬用揭示板怎麼用與怎麼教。臺北:活石文化。
    涂金堂(2007)。國小學生數學文字題問題結構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01-136。
    張世明(2006)。萬用揭示板的開發與教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英傑(2005)。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張建煌、孫淑柔(2009)。電腦化漸進提示策略對增進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改變類加減法應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53-73。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淑芳(2001)。認知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馨尹(2001)。國小輕度智障學生加減應用題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九月二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 1020125519B號令修正發布第 8~14條條文;並增訂第 7-1條條文。臺北:教育部。
    郭伊黎(2009)。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協助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學習功能性數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南一出版社(2012)。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第一冊-第四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秀雯(2009)。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育萱(2008)。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於國民中學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乘法應用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相如(2013)。基模本位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加減法文字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姿(2009)。從基模理論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及其對數學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17,219-230。
    陳麗帆(2011)。基模本位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康軒出版社(2012)。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第一冊-第四冊。臺北: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彭健彰(2007)。虛擬教具應用於國小四年級重量概念教學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甯自強(1992)。藉由解題活動了解兒童及促進兒童增加對數學的了解。教師之友,32(5),45-47。
    彭愛筑(2008)。圖示輔助與直述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臺北:五南。
    黃芳玉(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表徵能力與計算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國禎(2007)。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湘婷(2007)。國小一年級學童解加減文字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雅蘭(2011)。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美伶、蔣治邦(1992)。國民小學數學科加減法教材關鍵字之分析研究。國教學報,4,109-128。
    楊淑芬(2001)。國小資源班學生用圖示策略解決比較類加減應用題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莊淑如(2009)。虛擬教具融入國小二年級位值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詹士宜(1992)。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與同心齡正常兒童解數學「比較」類文字題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33-169。
    葉淑儀(1992)。二、三年級學童使用算式表徵文字題的能力一數學成就、算式類型、文字類型對於算式判斷作業及推理過程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景聰(2008)。虛擬教具融入國小六年級分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劉蕾(2008)。電腦多媒體輔助解題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加減法應用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萬志祥(2004)。資訊融入教學的省思與推動。北縣教育,50,42-45。
    蔣治邦(1992)。中、低年級學童理解題意之發展研究-文字、符號、固形等表徵系統間之轉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蔣治邦(2000)。年級因素對學童解讀線段圖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3-H-004-005),未出版。
    蔣治邦、鍾思嘉(1991)。低年級學童加減概念的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14,35-68。
    蔡佳苓(2006)。數學低成就學生以不同讀題方式解數學應用題之差異研究—以多餘訊息及二步驟題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蔡郁樺(2008)。虛擬教具應用於國小四年級位值單位轉換概念補救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蔡錦沄(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數學加減應算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人豪(2005)。電腦化圖示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比較類加減法應用問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千佑(2007)。虛擬教具對國小學生等值分數彈性思考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景引(2012)。應用Wiimote電子白板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進行錢幣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鄧少林、蔣治邦(1994)。五年級學生對比較應用問題的分類。國教學報,6,97-113。
    蕭龍生(1993)。數學學習與認知。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賴暄頤(2010)。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與直接教學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分數學習成效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謝易真(2008)。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改變類加減應用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佳伶(2009)。國小中年級學童在二步驟比較類文字題解題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謝毅興(1991)。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韓淑儀(2004)。二三年級學童使用算式表徵與數學文字題解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菀廷(2008)。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國小數學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秋霞(2006)。基模表徵策略對提昇國小三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加減文字題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二、西文文獻
    Belmont, J. M. (1996). Long-term memory in mental retardation. In N. R. Ellis (Ed.),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mental retardation (pp. 219-255). NY: Academic Press.
    Brissiaud, R., & Sander, E. (2010). Arithmetic word problem solving: a Situation Strategy First framework. Developmental Science, 13(1), 92–107. doi: 10.1111/j.1467-7687.2009.00866.x
    Fuson, K. C., & Willis, G. B. (1989). Second graders' use of schematic drawings in solving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4), 514-520.
    Fuchs, L. S., Fuchs, D., Finelli, R., Courey, S. J., & Hamlett, C. L. (2004). Expanding schema-based transfer instruction to help third graders solve real-life mathematical problem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1(2), 419-445. doi:10.3102/00028312041002419.
    Fuchs, L. S., Seethaler, P. S., Powell, S. R., Fuchs, D., Hamlett, C. L., & Fletcher, J. M. (2008). Effects of preventative tutoring on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f third-grade students with math and reading difficul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74, 155–173.
    Fuchs, L. S., Zumeta, R. O., Schumacher, R. F., Powell, S. R., Seethaler, P. M., Hamlett, C. L. & Fuchs, D. (2010). The effects of schema-broadening instruction on second graders’ word-problem performance and their ability to represent word problems with algebraic equations: A randomized control study.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10, 440-463.
    Fuson, K. C., & Willis, G. B. (1989). Second graders use of schematic drawings in solving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514-520.
    Fuson, K. C. (1992). Research on whole numbe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D.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43-275). New York: Macmillan.
    Erez, G. & Peled, I. (2001). Cognition and metacognition: Evidence of higher thinking in problem-solving of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6(1), 83-93.
    Griffin, C. C., & Jitendra, A. K. (2009). Word problem solving instruction in inclusive third-grade mathematics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2(3), 187–201.
    Jitendra, A. K., & Hoff, K. E. (1996). The effects of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on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 solv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 422-431.
    Jitendra, A. K., & Xin, Y. P. (1997).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and students at risk for math failure: A research synthesi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0, 412–438.
    Jitendra, A. K., & Star, J. R. (2012). An exploratory study contrasting high- and low-achieving students' percent word 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 151–158.
    Jitendra, A. K., Hoff, K., & Beck, M. M. (1999).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o solve word problems using a schema based approach.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 50–64.
    Jitendra, A. K., Dipipi, C. M., & Perron-Jones, N. (2002).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chema –based word-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 emphasis on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understanding.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6, 23-38.
    Jitendra, A. K., Griffin, C. C., Deatline-Buchman, A., & Sczesniak, E. (2007).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third-grade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0, 283–302.
    Jitendra, A. K., George, M. P., Sood, S., & Price, K. (2010). Schema-based i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 solving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4(3), 145-151.
    Jitendra, A. K., Griffin, C. C., McGoey, K., Gardill, M. C., Bhat, P., & Riley, T. (1998). Effects of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 solving by students at risk or with mild dis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 345–355.
    Jitendra, A. K., Griffin, C. C., Haria, P., Leh, J., Adams, A., & Kaduvettoor, A. (2007). A 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multiple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third-grade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9, 115–127.
    Jonassen, D. H. (2003). Designing research-based instruction for story problem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5(3), 267–296.
    Kalyuga, S. (2006). Rapid cognitive assessment of learners’ knowledge structur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6, 1–11.
    Kintsch, W., & Greeno, J. G. (1985).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word arithmetic problems.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109–129.
    Marshall, S. P., Barthuli, K. E., Brewer, M. A., & Rose, F. E. (1989). Story problem solver: A schema-bas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CRMSE Tech. Rep. No. 89-01). San Diego, CA: Center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Marshall, S. P. (1995). Schemas in problem solv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Moyer, P. S., Bolyard, J. J., & Spikell, M. A. (2002). What are Virtual manipulative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6), 372-377.
    Murata, A. & Kattubadi, S. (2012). Grade 3 students’ mathematization through modeling: Situation models and solution models with multi-digit subtractio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31, 15– 28.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Electronic version]. Reston, VA: Author.
    Neef, A. N., Nelles, F. E., Iwata, B. A., & Page, T. J. (2003). Analysis of precurrent skills in solving mathematics story proble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 21–33.
    Nesher, P., Greeno, J. G., & Riley, M. S.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semantic categories fo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3, 373-394.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 20 U.S.C. 70 § 6301 et seq. (2002).
    Parmar, R. S., Cawley, J. F., & Frazita, R. R. (1996). Word problem-solving by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mild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2, 415–429.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iley, M. S., Greeno, J. G., & Heller, J. I. (1983).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arithmetic. In H. P. Ginsburg (Ed.),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153–19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ockwell, S. B., Griffin, C. C., & Jones, H. A. (2011). Schema-Based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and the Word Problem-Solving Performance of a Student With Autism.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6(2), 87–95.
    Powell, S. R. (2011). Solving Word Problems Using Schema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6(2), 94–108.
    Xin, Y. P., Jitendra, A. K., & Deatline-Buchman, A. (2005). Effects of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olving instruction on middle-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9, 181–192.
    Xin, Y. P., Wiles, B., & Lin, Y. (2008). Teaching conceptual model based word problem story grammar to enhance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42(3), 163–178.
    Zawaiza, T. B. W., & Gerber, M. M. (1993). Effects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o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Quarterly, 16, 64–7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