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靜宜
Hsieh, Ching-Yi
論文名稱: POE教學策略應用於奈米科技課程對中小學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
Effects of POE-based (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 nanotechnology curriculum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education
指導教授: 張美玉
Chang, Mei-Yu
口試委員: 洪連輝
Hong, Liang-Hui
蔡宏營
Tsai, Ho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POE教學策略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多因子變異數分析奈米科技課程跨教育階段
外文關鍵詞: POE strategy, two-way ANOVA, Factorial ANCOVA, Nanotechnology curriculum, Cross-educational stag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首先探討POE﹙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教學策略應用於奈米科技課程對國內不同教育階段之中小學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其次,比較不同學習經驗背景變項與不同個人學習能力起點差異變項在POE教學策略應用於奈米科技課程後,對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差異情形。以期對未來相關教學發展提供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樣本採集以立意取樣分別以新竹縣市參與奈米科技課程計劃之公立中小學為對象,跨不同教育階段於國小(N=120)、國中(N=120)、高中(N=80)各取一所學校為樣本。為控制實驗變項,每位參與實驗的教師皆需接受奈米科技課程師資培訓並訂定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教學教案與計劃,進行為期六週的教學實驗。研究工具為「奈米科技課程態度量表」及「奈米科技課程知識量表」。為驗證假設,以SPSS軟體進行各項如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及詹森-內曼(Johnson-Neyman)統計法、多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檢驗。針對課程進行非參與式觀察,並對教師進行訪談,透過質性與量化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 不同教育階段之學生對奈米科技課程的整體學習態度表現上,國中學生的整體表現顯著積極,且積極度優於國小學生,其次為高中學生。
    二、 對國小及高中學生而言,接受「POE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具顯著幫助。
    三、 POE教學策略應用國小階段對於起點能力較高者具學習成效;在國中階段則對起點能力低者較具成效;在高中階段則用於起點能力高者較具成效。
    四、 不同「起點能力」的國小學生對POE教學策略應用在奈米科技課程對其在「學習成效」的改變上具顯著差異,而高起點能力組>中起點能力者>低起點能力組。對國中、高中學生則無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研究結果應用及對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做為教學現場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rst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POE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teaching strategy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in Taiwan. Secondly,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earning experience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individual learning ability starting poi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POE teaching strategies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teaching.
    In this study,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and the sample collection was taken with the purposed sampling in Hsinchu County participating in the nanotechnology curriculum plan. Sampling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from the public primary school (N=120), the junior high school (N=120) and high school (N=80).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experimental variables, each teacher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ment was required to receive the teacher training of the nanotechnology course and set the teaching plan and pla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tally it was a six-week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the "Nano Technology Curriculum Attitude Scale" and the "Nano Technology Curriculum Knowledge Scale". In order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SPSS software was used to perform various statistical tests such as two-way ANOVA , Johnson-Neyman statistical method and ANCOVA. Collected the data from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data by non-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s on the course and interview the teachers participated. The study conclusions were as below: (1)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education stages had a positive overall attitude towards the nanotechnology curriculum. The learning attitude performance of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nd the enthusiasm was superior to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ollowed by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2)For the students of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accepting 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earning outcomes. (3)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applica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wa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starting ability;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POE was more effective for those with lower starting ability; in the high school stage, POE was more effective for those with higher starting ability. (4)The application of PO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anotechnology curriculum with different "starting 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ing the "learning outcome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high starting ability group had the best learning outcomes than the middle starting ability group, the low starting ability group had the less learning outcom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learning-outcome differences between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Finally, to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tudy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ing fields .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辭 III 目次 IVV 附錄 VIII 表次 IX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一、 POE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教學策略 5 二、 奈米科技課程 6 三、 起點能力 6 四、 高、中、低成就分組 6 五、 學習成效 7 六、 學習態度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 一、 教師背景之限制 8 二、 研究對象之限制 8 三、 研究範圍之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POE教學策略之意涵與科學教育之關係 10 一、 POE教學策略之意涵 10 二、 POE教學策略與科學教育之關係 17 三、 由POE策略延伸之相關教學策略 20 第二節奈米科技課程 22 一、 奈米科技發展與全球的關係 22 二、 國內奈米科技課程教學策略現況 31 第三節 與本研究相關之實徵性研究 33 一、 國外研究概況 34 二、 國內研究概況 35 三、 總結實徵性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3 一、「奈米科技課程態度量表」 43 二、「奈米科技課程知識量表」 45 三、「POE課程觀察記錄表」 46 四、「教師訪談大綱」 4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7 一、準實驗研究法(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47 二、晤談法-半結構式訪談 48 三、觀察法 49 第五節研究流程 49 一、準備階段 49 二、實驗階段 51 三、資料蒐集與分析階段 51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4 一、 資料蒐集 54 二、 資料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8 第一節 基本資料、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現況分析與討論 58 一、 基本資料現況 58 二、 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現況 60 三、 小結 61 第二節 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介入效果分析與討論 62 一、 學習成效之介入效果 62 二、 學習態度之介入效果 78 第三節 學習經驗與起點能力在學習成效之差異情形 84 一、 國小階段 84 二、 國中階段 86 三、 高中階段 87 四、 小結 89 第四節 學習經驗與起點能力在學習態度之影響情形 90 一、 國小階段 90 二、 國中階段 92 三、 高中階段 93 四、 小結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100 一、 研究結果的應用 100 二、 未來相關的研究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4 一、中文文獻: 104 二、英文文獻: 115 7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方法論。臺北:五南。
    王玉龍(2006)。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之色光概念及概念改變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王柏青(2011)。 以預測-觀察-解釋-概念引介-概念應用(POEIA)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壓力概念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彰化。
    王盈琪(2005)。利用POE教學模式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及其概念改變之成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王家美(2013)。「科學遊戲融入教學」與「Ausubel解釋法」對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雅玄(1999)。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51-170。
    行政院(2010)。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28-29。
    吳建頤(2013)。運用二階段診斷式測驗對國小六年級學童 奈米迷思概念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瓊瑜(2008)。不同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對國小學童學習奈米科技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呂素蓉(2014)。奈米科技融入現行國中課程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情形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巫少岑(2007)。以序列性POE探究國小科學教師之科學解釋的研究-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巫驊軒(2012)。應用 ADDIE 模式發展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POE 探究教學案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李玉梅(2004)。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的對策。北京:學習時報。
    李家銘(2001)。運用POE策略在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賢哲、張蘭友(2001)。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探究–理論與實證。科學教育學刊,9(3),253-280。
    李燕文(2011)。探究四年級低成就學生於POE教學過程中簡單和串聯電路之電路心智模式變化及其異例反應和影響因素。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臺北。
    周孟勳(2011)。以POE策略設計推理活動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推理思考及其拋射體概念。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周美娟(2013)。探討以POE教學策略進行國小二年級生活科「奇妙的校園植物」單元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科學教育組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周偉苓(2014)。以序列性POE探究國小教師之科學 解釋的研究-以「重心、平衡」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林士峰(2006)。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三版)。臺北:五南。
    林如敏(2013)。應用POE教學策略提升國小學童之科學本質觀與過程技能之研究 --以太陽經緯儀在「太陽與四季」單元的教學應用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林芯蘭(2008)。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磁鐵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林香吟(2007)。經由融合POE探究策略與科學寫作來協助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簡單機械」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林桂纓(2005)。「科技議題融入國小自然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奈米應用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清山(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 ,1-34。
    邱美虹、林世洲、湯偉君、周金城、張榮耀、王靜璇合著(2005)。科學創意實驗書。台北市:洪葉文化。
    邱貴發(1993)。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卷,5期,頁11~18。
    姚志宗(2006)。以POE策略和「月相類比模型」探究六年級學童的推理技巧及概念發展的途徑。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柯佳伶(2007)。POE教學策略應用在多媒體教學網站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晝夜與四季」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段曉林(1996)。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師資培育上的啟示。第一屆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18-143。
    洪淑淩(2007)。以POE策略探究國小自然科教師色光概念及概念改變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洪嘉駿(2013)。運用案例教學導向模式促進科學師資生奈米教學知能成長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科技年鑑奈米網(2014)。上網日期:2014 年 12 月 20日,取自:http://nano.nsc.gov.tw/
    范賢娟(2009)。奈米中的大千世界。科學發展月刊,442,46-47。
    馬遠榮(2001)。奈米科技與工業革命。科儀新知第二十三卷第四期第85-89頁。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出版。
    馬遠榮(2002)。奈米科技。臺北:商周出版。
    國家科學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國家科學技術白皮書100-103年。臺北: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2013)。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102-105年。臺北:行政院。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張字和(2007)。運用Moodle平台進行奈米科技課程之初探—以某國小五年級課程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宗義(2003)。POE教學對國小學生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1)。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政義(2008)。「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Chinese Physics Education-物理教育學刊,第九卷第一期, 109-122。
    張淑惠(2014)。科學普及讀物融入國小五年級奈米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綾娟(2011)。以POE策略設計推理活動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推理思考與滲透作用概念。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張瓊、于祺明、劉文君(1994)。科學理論模型的建構。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教育部(2003)。教育部中程施政計劃91-94年。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育部科學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曹永彬(2009)。以POE策略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之磁力概念與推理過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許良榮(2005)。序列性 POE 之特色與設計。國教輔導,第 45 卷第 2 期,6-12 頁。
    許良榮、羅佩娟(2009)。以序列性 POE 探究學生的科學解釋能力: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0卷,42-55。
    許素芬(2007)。POE教學策略對五年級學童科學解釋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臺北。
    許婉宜(2007)。STS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與科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統合分析。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桃園。
    許嘉珍(2008)。利用POE策略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生色光混合概念及推理類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郭文娟(2015)。高職商科學生之基本學科起點能力對會計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未出版,新竹。
    郭玲伶(2011)。POE策略融入磁性手寫板原理學習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3-11。
    陳引幹、粘永堂、張聖麒、鄭惠方(2013)。奈米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推廣概況。臺北:科學研習, 2013(1),No. 52-1,p3-7。
    陳志偉(2004)。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浮力概念學習歷程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陳沛瑩(2004)。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陳宗佑(2011)。以POE策略探究國二學生對「磁浮地球儀」的科學解釋融貫性。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陳俊宏(2008)。以5E學習環教學模組探討國小學童之學習成效-以奈米科技議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俊廷(2011)。以POE策略研究國小六年級學生對 磁性手寫板設計原理的探究過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陳勇昌(2008)。以POE策略探究國小職前科學教師色光概念及概念改變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陳建宇(2014)。POE探究式數位影音學習的教材設計與學習成效分析-以校園昆蟲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
    陳柏元(2013)。以PODEs設計學校本位課程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興趣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陳桂貞(2014)。國小低年級奈米情境動畫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海玲(2007)。資訊融入POE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槓桿概念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陳淑思( 2005)。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中。
    陳淑思(2005)。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琍娟(2008)。非科學背景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POE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非科學背景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POE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 增訂六版。教甄策略研究中心:台中。
    陳鳳妤(2006)。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的設計與成效-以台中某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瑩雯(2013)。運用POE動畫教學複習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燃燒和滅火」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彭婷莉(2014)。以序列性POE探究國中生之科學解釋的研究-以「重心、平衡」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游清福(2007)。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酸鹼概念改變之研究-以台北縣偏遠濱海地區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
    黃乙芬(2016)。新北市國小自然領域教師實施POE教學現況調查。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未出版,臺北。
    黃台珠、熊召弟、王美芬、佘曉清、靳知勤、段曉林、熊同鑫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五南。
    黃安邦(1986)。譯自D.O.Sears ,J.L.Freedman & L.A.Peplau 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fifth edition。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建成(2013)。以PBL教學方式進行大學生奈米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柏雅(2008)。利用POE策略探討大學生色光混合概念與推理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黃雪錚(2005)。利用POE策略探究國小學童毛細現象之概念。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黃萊儀(2012)。以POE策略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光反射迷思概念與推理表現。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黃瑜珮(2012)。以POE策略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生的影子概念及推理過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黃鈺鳳(2008)。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的概念改變-以「溶解」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黃誌良(2006)。POE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鹽的降溫作用相關概念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黃德歡(2002)。改變世界的奈米技術。臺北:先智出版社,第一章。
    黃德歡(2002)。奈米技術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P129-144。
    楊文森(2013)。奈米科技新課題融入學校教學的支持系統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哲棋(2008)。以POE教學策略進行國小三年級學童有關力學概念之初探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楊凱悌、邱美虹、王子華(2009)。應用數位影音融入POE教學改善國小高年級學童脊椎動物分類另有概念之效益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7(5),387-407。
    楊靜(2011)。PODE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奈米科技之成效。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
    葉銘軒(2009)。利用POE策略設計推理實驗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的成影概念及推理過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董冠妤(2011)。以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進行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熊召弟、宋家驥、李賢哲、徐式寬、趙毓圻 (2010)。K-12 奈米科技課程指標及學習階層建構之研究。第 26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P47-50。
    熊召弟、趙毓圻(2010)。K-12奈米科技教育課程指標之發展研究—北區經驗。臺灣奈米會刊,22,55-62。
    趙宏國(2008)。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混色光」實驗之推理歷程與另有概念。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趙毓圻 (2008), PODE教學策略對概念學習之探究—以「溶解」單元為例, 台灣教育研討會, 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趙毓圻(2007)。PODE教學策略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劉月智(2007)。以序列性POE探究大學生之科學解釋的研究—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劉敏書(2006)。以PODA研究策略探究國小一年級學生「聲音」概念之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
    蔡玉爐(2008)。POE策略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蔡宇姍(2008)。以POE教學模式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溶液相關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
    蔡佳興(2008)。利用POE策略探討國中三年級學生色光混合之另有概念及推理類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蔡鳳娥(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蔣盈姿(2004)。以POE策略探究中小學生對物質之「可燃性」的另有概念。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鄭谷苑、郭俊賢(譯)(2004)。Bransford, J. D., Brown, A. L., Cocking, R. R., Donovan, M. S., & Pellegrino, J. W.(2000)著。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 (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鄭維儀(2011)。奈米科學探索活動對高中生科學素養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盧秀琴、宋家驥(2010)。高中奈米科技課程的專家概念與情境式問卷之建構。教育實踐與研究。23(1)。85-114。
    蕭富元(2010)。科學教育決勝未來。台北:天下雜誌。
    薛富盛(2009)。台灣奈米科技人才培育現況與展望。論文發表於「奈米前瞻技術與科學教育研討會」,宜蘭大學奈米科技中心。
    薛富盛(2009)。夢想的起飛。國科會科教處(編著),奈米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專刋(頁3)。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薛富盛(2011)。序-奈米創意教學進行曲。2011奈米科技教育研究成果推廣嘉年華會專刋,2011年4月15日至24日。國科會奈米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
    謝秉桓(2014)。以新興臉部微表情分析技術探討電腦互動POEC與師生共構教學之成效-奈米級鐵粉燃燒認知衝突實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佩娟(2008)。以S-POE策略發展問卷探究教育大學學生對於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能力―以「大氣壓力與表面張力」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臺中。
    羅美惠 (2014)。中小學教師實施奈米科技課程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羅棨全(2005)。中學師生奈米科技準備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信寧、李沛錞、殷正華、劉瑄儀、洪長春,簡國明(2008)。奈米科技發展趨勢研究系列-各國奈米科技發展與規劃。壹北:財團法人國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編印。
    蘇信寧、李沛錞、殷正華、劉瑄儀、洪長春,簡國明(2008)。奈米科技發展趨勢研究系列-各國奈米科技發展與規劃。臺北:財團法人國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編印。
    饒見維(1994)。知識場論─ 認知、思考與教育的統合理論。臺北:五南。

    二、英文文獻:
    Augstums, I. M. (2002).Three Texas Universities Get $6 Million for anotechnology Grant.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Washington: Oct 15,1
    Bransford, John D., Ann L. Brown and Rodney R. Cocking (eds).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p. 3-23
    Champagne, A. B., Klofer, L. E., & Anderson J. H. (1980).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arning of classical mechanic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48(12), 1074-79.
    Champagne, A.B., Gunstone, R.F. and Klopfer, L.E.(1985).Effecting change in cognitive structure amongst physics students. In L.H.T. West, and A.L. Pine.(Ed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63-188.
    Coştu, B., Ayas, A., & Niaz, M. (2012).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OE-based teaching activity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ondensation. Instructional Science, 40(1), 47-67.
    Eib, B. J.(2002) Online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incipal Leadership,3(4),61
    Gettys, N. S.(1998).Challenges for chem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Easton,75(6),665
    Greenberg, A. (2009). Integrating nanoscience into the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nanoscience education projects. ACS Nano, 3(4), 762-769.
    Gunstone, R. F., & White, R. T. (1981). Understanding gravity. Science Education, 65(3), 291-299.
    Gunstone, R. F. (1990). “Children’s Science”: A decade of developments in
    sonstructivist views of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36(4), 9-19.
    Gunstone, R., F. & Mitchell, I. (1998). Metacogni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In Mintzes, Wandersee, & Novak: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Chapter 5:pp.133-163).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cademic Press.
    Gunstone, R.F., & Champagne, A. B. (1990). Promoting conceptual change in the laboratory. In E. Hegarty-Hazel (Ed,). The Student Laboratory and the Science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Hava Ipek, Nesli Kala, Fatma Yaman, Alipasa Ayas(2010) . Using POE strategy to investigate student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ffect of substance type on solubility.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2 (2010) 648–653
    Holley, S. E. (2009). Nano revolution-big impact: How emerging nanotechnologies will change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America (and more specifically in Oklahoma) an abbreviated account.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5(1), 9-19.
    Hutt, C. (1971). Exploration and play in children. In R. E. Herron,& B.Sutton-Smith (Eds), Child’s play (pp.231-251). New York, NY: Wiley Co.
    Kearney, M., Treagust, D. F., Yeo, S., & Zadnik, M. G. (2001).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 use of multimedia supported predict -observe -explain tasks to probe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1(4), 589-615.
    Kelley, T. L.(1939). The sele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groups for the validation of test item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0(1), 17-24.
    Kucukozer, H., Korkusuz, M. E., Kucukozer, H. A., & Yurumezoglu, K. (2009). The effect of 3D computer modeling and observation-based instruction on the conceptual change regarding basic concepts of astronomy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stronomy Education Review, 8(1), 40-57.
    Liew, C. W. & Treagust, D. F.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dict-observe-explain tasks in diagnos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in identifying their levels of achievement .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April 13-17, 199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0715).
    Liew, C. W. (1995). A predict-observe-explain teaching sequence for learning abou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heat and expansion of liquids.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41(1), 68-71.
    Likert, R.(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Vol. 140, 1932, pp. 1-55
    M. Suzanne Donovan and John D. Bransford. (2005) “How Students Learn: Science in the Classroom”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Washington, D.C :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Mintzes, J., Wandersee, J., & Novak, J. D. (1998).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
    Monaghan, J. M., & Clement, J. (1999). Use of a computer simulation to develop mental simul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relative motion concep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 (9), 921- 944.
    NNI. (2014). About the NNI. Retrieved Dec. 12, 2014, from http://www.nano.gov/
    NNI. (2014). Public Law 108-153 108th Congress. (21st Century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 Retrieved Dec. 12, 2014, from http://www.nano.gov/
    Palmer, D. (1995). The POE in the primary school: An evaluation.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5(3), 323-332.
    Piccoli, G., Ahmad, R., & I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 Training, MIS Quarterly, Vol.25, No.4, pp.401-426, December.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Roco, M. C., Williams, R. S., & Alivisatos, P. (1999).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Directions. USA: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Committee on Technology; Interagency Working Group on Nano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earle, Peter; Gunstone, Richard F.(1990).Conceptual Change and Physics Instru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MA, April 16-20, 1990).

    Tao, P. K. , & Gunstone, R. F.(1997). Conceptual Change in Science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t the Computer.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70 Oak Brook, IL, USA March , 21-24.
    Tao, P. K. , & Gunstone, R. F.(1997).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Force and Motio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 Chicago, IL, USA March, 24-28.
    Treagust, D. F. (1995).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In S. Glynn & R. Duit (Eds.),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 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 327-346. New Jersey: Erlbaum
    White, R., & Gunstone, R. F. (1992).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R. White & R. F. Gunstone,Probing Understanding ( pp. 44-64).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Zacharia, Z. C. (2005).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simulations on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cience teachers’ explanations in phys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14), 1741-176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