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烱輝 LIANG, Chiung-Hui |
---|---|
論文名稱: |
臺日兩語文讀之對音類型研究 A Dissertation on Corresponding Transliteration Patterns of the Literary Pronunciation System In Both Taiwanese and Japanese |
指導教授: |
董忠司
TUNG, Chung-Sz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4 |
中文關鍵詞: | 臺日兩語 、文讀 、對音類型 、聲母 、韻母 、介音 、韻尾 、主要元音 、對音模式 、梵音化 、日語化 、音節 、效應 、中原方音 、中古吳音 、中古漢音 、臺灣 、漢音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題目,是〈臺日兩語文讀之對音類型研究〉。其目的是為了找出,臺灣漢音中,所含中古漢音的對音類型,比較臺灣中古漢音與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擬訂對音模式,探討二音系對音類型之關係及其意義。乃依據《廣韻》「反切」與《韻鏡》韻圖之音節結構,以玄奘中原方音對音類型為對比基礎,比較日本中古吳音、漢音,據以呈現中古三地方音之聲母、韻母對音類型系統。在聲母方面,呈現玄奘中原方音梵音化之聲母系統,與日本中古漢字音日語化之聲母系統。在韻母方面,呈現梵音化增生三等介音[j],日語化增生合口介音[w]與複介音[wj]的現象。而韻部中,同開合等呼之音類,主要元音不同的韻母對音類型並存,在三地方音是共同的現象,可以「單音節結構效應」原理詮釋之。
闡明上述對音現象,即可比對出臺灣漢音中,所含中古漢音的對音類型,並呈現其特性。即臺灣中古漢音之舌音、齒音無梵音化、無日語化;脣音呈現且保存重脣音,舌音呈現多舌頭音的特性;濁音清化、複輔音單輔音化則呈現中國北方音系音變之特性。
進而依據臺日兩語之中古漢音對音類型相似度,擬訂日本中古漢音對音策略,並以函數形式,建構兩語對音模式公式,訂定兩語對音模式表,以觀察中古漢音在域外漢音的對音模式。由於臺日兩語之中古漢音對音類型同質性極高,因此,對音極其順暢。
而臺日兩語中古漢音對音類型之對比類型,則首揭臺日兩語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間之關係,即臺灣中古漢音儼然為日本中古漢音之母胎音。聲母對音類型皆源自古音十九紐而無梵音化,韻母對音類型保存了後漢三國時代至隋代的中古長安漢音對音類型。此外,對應中古三地方音之對音類型,從臺灣漢音的白話音中,析離中古漢音主要元音[a]之對音類型,而歸納為《詩經》專用的文讀音,據此得以觀察《詩經》異攝通押之用韻現象。
引用文獻
D. Maciver. 1992.《客英大辭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丁邦新.1985.《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丁鋒.2008.《日漢琉對音與明清官話音研究》。臺北:中華書局。
小川尚義.1993. 〈臺日大辭典〉,《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王仁昫.1986.《唐寫本王仁昫刊補缺切韻》。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王吉堯, 石定果.1986. 〈漢語中古音系與日語吳音漢音音系對照〉,《音韻學研究》第2輯,187-219。北京:中華書局。
王育德2002.《閩音系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
王財貴.1996.《詩經》。臺北:讀經出版社。
王榮文.1988.《辭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總督府.1991.《臺灣俚諺集覽》。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正宗敦夫.1955.《觀智院本類聚名義抄》。日本東京:東京教育大學國語學研究室。
甘為霖.1924.《廈門音新字典》。臺南:新樓書房。
朱熹.1977.《詩集傳》。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何大安.2003.《聲韻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呂芳烈.1995.《萬人現代日華辭典》。臺北:萬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如龍, 王升魁.2001.《戚林八音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杜嘉德, 巴克禮.1990.《廈英大辭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杜嘉德.1990.《廈英大辭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周長楫.2007.《閩南方言常用小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昆達拉.《梵文教本》。臺北:自印。
林尹, 林炯陽.1997.《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尹.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
林倫倫.1997.《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梵居士.1987.《增補十五音》。臺中:瑞成書局。
林慶勳.1988。《音韻闡微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沼本克明.1991.《日本漢字音的歷史》。日本東京:東京堂。
施向東.1983.〈玄奘譯註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第1輯,27-48。武昌:華中工院出版社。
柏谷嘉弘.1987.《日本漢語的系譜》。東京:東宛社。
段玉裁.1974.《說文解字注》。臺北:蘭臺書局有限公司。
洪惟仁.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典藏組。
凌紹雯.1998.《新修康熙字典》。臺北:啟業書局。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平:商務印書館。
馬伯樂.2005.《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高本釗.1997. 〈梵字悉曇字母并釋義〉,《大藏經》第8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本漢. 2003.《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梁炯輝.1992.《漢文閩南語語調譜羅馬字注音對照唐詩三百首》。臺南市:人光出版社。
梁炯輝.2002.《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廣韻韻目今音審訂) 》。臺中市:梁炯輝。
梁顧野王.1982.《玉篇》。臺北市:國字整理小組。
許余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涵韜.1999. 〈陳寅恪在歷史考據中之對音勘同法使用〉,《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1999年3月。無錫:無錫教育學院。
陳彭年.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
陳新雄.1976 .《音略證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新雄等.1989.《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湯廷池.2004.《臺灣本土語言語法研究大綱》。新竹:未出版。
黃仲珊, 張陵馨.1998.《語言與修辭學詞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黃謙.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之彙音妙悟》。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黃耀坤.1995.《音韻學引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塚本善隆.1973.《望月佛教大辭典》。日本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未出版。
董同龢.1960.《四個閩南方言》。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
董忠司.1996.《臺語語音教材初稿》。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2001.《福爾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2001.《臺灣語語音入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國文.1997.《韻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維喬.1975.《佛學概論》。臺北市:河洛圖書版社。
蔡瑛純.2002.《李朝朝漢對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諸橋轍次.1986.《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
橋本進吉.1976.《國語音韻史》。日本東京:岩波書店。
築島裕.1995.《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汲古書院。
賴永祥.1990.《教會史話》。臺南:人光出版社。
錢大昕.1978.《十駕齋養新錄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龍宇純.1997.《韻鏡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謝秀嵐.《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高雄:慶芳書局。
謝秀嵐.2002.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續編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韓道昭.1986. 〈五音集韻〉,《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世芳.1996.《梵語課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常培, 蔡美彪.2004.《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常培.1991.《唐五代西北方音》。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嚴學宭, 尉遲治平.1986. 〈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及其流變〉,《音韻學研究》第2輯,1-16。北京:中華書局。
參考文獻
丁度. 1985.《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日漢大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
王士元. 1988.《語言與語音》。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北大中國語文學系. 1989.《漢語方音字匯》。北平:文字改革出版社。
甘為霖. 1913.《廈門音新字典》。臺南:新樓書房。
申叔舟. 1973.《東國正韻》。韓國:建國大學出版部。
朱熹. 1992.《四書集註讀本》。臺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吳奚真1973.《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廉. 1973.《洪武正韻》。韓國:亞細亞文化社。
李唐. 1991.《五代十國》。臺北:三民書局。
沈富進. 1943.《彙音寶鑑》。嘉義:文藝學社。
屈萬里. 1974.《詩經釋義》。台北:華岡出版部。
林尹, 高明. 1973.《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林尹. 1975.《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世界書局。
林尹. 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
林再復. 1991.《閩南人》。臺北:三民書局。
林崇安. 2003.《藏文拚音教材》。高雄:諦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燾, 王理嘉. 1995.《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社。
姜信沆. 1979.《韓語語法》。臺北:政大東語系。
姚正道. 1958.《精選白話字》。臺南:教會公報社。
高本漢. 1997.《漢文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崔世珍. 1974.《四聲通解》。韓國:大提閣。
梁炯輝. 2002.《韻鏡今音審訂》。臺中市:梁炯輝。
許餘龍. 2005.《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連橫. 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發行。
陳冠學. 1981.《臺語之古老與古典》。高雄:第一出版社。
陳新雄等. 1989.《語言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濤1997.《新日漢辭典》臺北: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麥都司. 1993. 《福建方言字典》, 洪惟仁編《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之3。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程允升. 1992.《幼學故事瓊林》。臺南:大行出版社。
黃謙. 1970.《增補彙音妙悟》。臺中:瑞成書局。
楊秀芳. 1991.《臺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董同龢. 1977.《漢語音韻學》。臺北:董同龢。
董同龢. 1982.《語言學大綱》。臺北:樂天書局。
董忠司. 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 2001.《臺灣閩南語詞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董忠司.1978.《顏師古所作音切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重修臺灣省通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趙憩之. 1985.《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復等. 1984.《十韻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廣東, 廣西, 湖南, 河南辭源修訂組. 1988.《大陸版辭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瑛純. 2002.《李朝朝漢對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諸橋轍次. 1992.《大漢和辭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築島裕. 1989.《國語の歷史》。東京:財團法人東京大學。
霍凱特著, 索振羽, 葉蜚聲譯. 2002.《現代語言學教程》。北平:北京大學出版
謝國平. 1994.《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鍾榮富. 2004.《最新語言學概論》。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魏建功. 1936.《十韻彙編序》。臺北:學生書局。
藤堂明保. 1980.《中國語音韻論》。東京:光生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