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烱輝
LIANG, Chiung-Hui
論文名稱: 臺日兩語文讀之對音類型研究
A Dissertation on Corresponding Transliteration Patterns of the Literary Pronunciation System In Both Taiwanese and Japanese
指導教授: 董忠司
TUNG, Chung-Sz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4
中文關鍵詞: 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聲母韻母介音韻尾主要元音對音模式梵音化日語化音節效應中原方音中古吳音中古漢音臺灣漢音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題目,是〈臺日兩語文讀之對音類型研究〉。其目的是為了找出,臺灣漢音中,所含中古漢音的對音類型,比較臺灣中古漢音與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擬訂對音模式,探討二音系對音類型之關係及其意義。乃依據《廣韻》「反切」與《韻鏡》韻圖之音節結構,以玄奘中原方音對音類型為對比基礎,比較日本中古吳音、漢音,據以呈現中古三地方音之聲母、韻母對音類型系統。在聲母方面,呈現玄奘中原方音梵音化之聲母系統,與日本中古漢字音日語化之聲母系統。在韻母方面,呈現梵音化增生三等介音[j],日語化增生合口介音[w]與複介音[wj]的現象。而韻部中,同開合等呼之音類,主要元音不同的韻母對音類型並存,在三地方音是共同的現象,可以「單音節結構效應」原理詮釋之。
    闡明上述對音現象,即可比對出臺灣漢音中,所含中古漢音的對音類型,並呈現其特性。即臺灣中古漢音之舌音、齒音無梵音化、無日語化;脣音呈現且保存重脣音,舌音呈現多舌頭音的特性;濁音清化、複輔音單輔音化則呈現中國北方音系音變之特性。
    進而依據臺日兩語之中古漢音對音類型相似度,擬訂日本中古漢音對音策略,並以函數形式,建構兩語對音模式公式,訂定兩語對音模式表,以觀察中古漢音在域外漢音的對音模式。由於臺日兩語之中古漢音對音類型同質性極高,因此,對音極其順暢。
    而臺日兩語中古漢音對音類型之對比類型,則首揭臺日兩語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間之關係,即臺灣中古漢音儼然為日本中古漢音之母胎音。聲母對音類型皆源自古音十九紐而無梵音化,韻母對音類型保存了後漢三國時代至隋代的中古長安漢音對音類型。此外,對應中古三地方音之對音類型,從臺灣漢音的白話音中,析離中古漢音主要元音[a]之對音類型,而歸納為《詩經》專用的文讀音,據此得以觀察《詩經》異攝通押之用韻現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 7 一、文讀音的定義 7 二、對音類型的定義 8 三、理論與方法 10 (一) 對音類型比較法 10 (二) 對音田野調查法 12 (三) 對音歷史比較法 12 (四) 對音音節結構比較法 13 (五) 單音節結構效應 16 四、本論文預定完成的研究 17 五、本論文的限制 17 (一) 聲調調值之研究為本論文的限制 17 (二) 白話音系分類之研究為本論文的限制 19 六、本論文的貢獻 19 第三節 文獻考察 20 一、《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 20 二、《閩音系研究》〈序論2.親疏關係〉 26 三、《中國音韻學研究》 31 四、《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及其流變》 31 五、《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 34 六、《廈門音系》 37 七、《四個閩南方言》 38 八、《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 38 九、《日本漢字音的歷史》 39 第二章 臺灣漢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41 第一節 前言 41 第二節 臺灣漳州腔漢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43 一、前言. 43 二、嘉義周子中漳州腔對音類型 43 (一) 嘉義周子中聲調系統之歸納 43 (二) 嘉義周子中聲母系統之歸納 45 (三) 嘉義周子中韻母系統之歸納 46 (四) 周子中臺灣漳州腔音系及其音節結構分析 47 第三節 臺灣漳州音漢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49 一、前言 49 二、漳州莊世光漳州音對音類型 49 (一) 漳州莊世光聲調系統之歸納 49 (二) 漳州莊世光聲母系統之歸納 52 (三) 漳州莊世光韻母系統之歸納 52 (四) 漳州莊世光音系及其結構分析 53 第三章 臺灣漢音對音型類型之溯原 57 第一節 前言 57 第二節 1873年泉州音系對音類型之探討 58 一、泉州音系聲調系統之探討 58 (一) 聲調系統調類演變之分析 58 (二) 聲調系統調值之探討 60 (三) 小結 63 二、1873年泉州音系聲母對音類型之探討 64 (一) 1873年廈門音系聲母對音類型 64 (二) 泉州音系聲母對音類型之變遷 66 三、1873年泉州音韻母系統之探討 66 (一)《彙音妙悟》泉州音與《廈英大辭典》泉州音十五音韻母對音類型比較 66 (二)《廈英大辭典》泉州音十五音韻母對音類型的變遷 67 四、泉州音系及其結構分析 69 (一) 《廈英大辭典》泉州音系之聲母發音部位方法表 69 (二) 泉州音系之元音舌位圖 69 (三) 泉州音系之音節結構 70 (四) 泉州音系五十韻音節結構圖 71 第三節 1873年漳州音系之對音類型之探討 72 一、漳州音系聲調系統之探討 72 (一) 聲調系統調類來源之分析 72 (二) 聲調系統調值之探討 72 二、1873年漳州音系聲母對音類型之探討 73 (一) 1873年漳州音系聲母對音類型 73 (二) 1873年漳州音系聲母對音類型之變遷 73 三、1873年漳州音韻母系統之探討 74 (一)《彙集雅俗通十五音》與《廈英大辭典》漳州十五音韻母對音類型比較74 (二)《廈英大辭典》漳州音系韻母對音類型的變遷 74 (三)《廈英大辭典》之記音對麥都司的調查結果具有補缺的作用 75 四、漳州音系及其結構分析 76 (一) 《廈英大辭典》漳州音系之聲母發音部位方法表 76 (二) 漳州音系之元音舌位圖 76 (三) 漳州音系之音節結構 77 (四) 漳州音系五十韻音節結構圖 78 第四節 臺灣漢音對音類型之還原 79 一、前言 79 二、臺灣漢音原始音系之對音類型 79 (一) 臺灣漢音原始音系之聲調調值 79 (二) 臺灣漢音原始音系之聲母對音類型 80 (三) 臺灣漢音原始音系之韻母對音類型 81 第四章 日本中古漢字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83 第一節 前言 83 第二節 日本中古吳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85 一、前言 85 二、日本中古吳音對音類型分析 85 (一) 漢字音假名聲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85 (二) 漢字音假名韻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88 三、日本中古吳音對音類型分析表 95 四、日本中古吳音漢字音假名聲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95 (一) 脣音之分析 95 (二) 舌音之分析 96 (三) 牙音之分析 96 (四) 齒音之分析 97 (五) 喉音之分析 98 (六) 半舌音之分析 99 (七) 半齒音之分析 99 (八) 小結 100 五、日本中古吳音漢字音假名韻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101 (一) 通攝 102 (二) 江攝 104 (三) 止攝 104 (四) 遇攝 108 (五) 蟹攝 109 (六) 臻攝 112 (七) 山攝 114 (八) 效攝 117 (九) 果攝 119 (十) 假攝 120 (十一) 宕攝 121 (十二) 梗攝 122 (十三) 曾攝 125 (十四) 流攝 126 (十五) 深攝 127 (十六) 咸攝 128 (十七) 日本中古吳音韻母對音類型系統表及其特色 130 六、日本中古吳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 131 (一) 日本中古吳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公式 131 (二) 日本中古吳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圖 131 第三節 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132 一、前言 132 二、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分析 132 (一) 漢字音假名聲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132 (二) 漢字音假名韻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133 三、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分析表 136 四、日本中古漢音漢字音假名聲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136 (一) 脣音之分析 136 (二) 舌音之分析 138 (三) 牙音之分析 138 (四) 齒音之分析 139 (五) 喉音之分析 140 (六) 半舌音之分析 140 (七) 半齒音之分析 141 (八) 小結 141 五、日本中古漢音漢字音假名韻母音段對音類型分析 143 (一) 通攝 143 (二) 江攝 145 (三) 止攝 145 (四) 遇攝 149 (五) 蟹攝 150 (六) 臻攝 153 (七) 山攝 156 (八) 效攝 159 (九) 果攝 160 (十) 假攝 161 (十一) 宕攝 163 (十二) 梗攝 164 (十三) 曾攝 167 (十四) 流攝 168 (十五) 深攝 169 (十六) 咸攝 169 (十七) 日本中古漢音韻母對音類型系統表及其特色 172 六、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 172 (一) 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公式 172 (二) 日本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圖 173 第五章 玄奘中原方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175 第一節 前言 175 第二節 玄奘中原方音聲母系統之探討 179 一、脣音對音之分析 179 (一) 脣音清對音之分析 179 (二) 脣音次清對音之分析 180 (三) 脣音濁對音之分析 181 (四) 脣音清濁對音之分析 182 二、舌音對音之分析 183 (一) 舌音清對音之分析 183 (二) 舌音次清對音之分析 184 (三) 舌音濁對音之分析 184 (四) 舌音清濁對音之分析 185 三、牙音對音之分析 186 (一) 牙音清對音之分析 186 (二) 牙音次清對音之分析 186 (三) 牙音濁對音之分析 187 (四) 牙音清濁對音之分析 188 四、齒音對音之分析 188 (一) 齒音清對音之分析 188 (二) 齒音次清對音之分析 189 (三) 齒音濁對音之分析 190 (四) 細齒音清對音之分析 191 (五) 細齒音濁對音之分析 192 五、喉音對音之分析 193 (一) 喉音清一對音之分析 193 (二) 喉音清二對音之分析 194 (三) 喉音濁對音之分析 194 (四) 喉音清濁對音之分析 195 六、舌音齒(半舌)清濁一對音之分析 .195 七、舌音齒(半齒)清濁二對音之分析 197 八、小結 198 (一) 玄奘中原方音聲母對音類型系統表 198 (二) 玄奘中原方音聲母對音類型之特色 199 第三節 玄奘中原方音韻母系統之探討 201 一、前言 201 二、十六韻攝韻母對音類型分析 202 (一) 通攝 202 (二) 江攝 205 (三) 止攝 206 (四) 遇攝 209 (五) 蟹攝 210 (六) 臻攝 212 (七) 山攝 216 (八) 效攝 220 (九) 果攝 220 (十) 假攝 224 (十一) 宕攝 225 (十二) 梗攝 226 (十三) 曾攝 227 (十四) 流攝 228 (十五) 深攝 228 (十六) 咸攝 229 (十七) 玄奘中原方音韻母對音類型系統表及其特色 230 三、玄奘中原方音音節結構 232 (一) 玄奘中原方音音節結構公式 232 (二) 玄奘中原方音音節結構圖 232 第六章 臺灣中古漢音對音類型之探討 235 第一節 前言 235 第二節 臺灣中古漢音聲母對音類型之探討 237 一、脣音對音之分析 237 (一) 脣音清「幫」母對音之分析 237 (二) 脣音清「非」母對音之分析 238 (三) 脣音次清「滂」母對音之分析 239 (四) 脣音次清「敷」母對音之分析 240 (五) 脣音濁「並」母對音之分析 240 (六) 脣音濁「奉」母對音之分析 241 (七) 脣音清濁「明」母對音之分析 242 (八) 脣音清濁「微」母對音之分析. 243 二、舌音對音之分析 .244 (一) 舌音清「端」母對音之分析 244 (二) 舌音清「知」母對音之分析 245 (三) 舌音次清「透」母對音之分析 246 (四) 舌音次清「徹」母對音之分析 248 (五) 舌音濁「定」母對音之分析 249 (六) 舌音濁「澄」母對音之分析 250 (七) 舌音清濁「泥」母對音之分析 251 (八) 舌音清濁「娘」母對音之分析 253 三、牙音對音之分析 254 (一) 牙音清「見」母對音之分析 254 (二) 牙音次清「溪」母對音之分析 256 (三) 牙音濁「群」母對音之分析 257 (四) 牙音清濁「疑」母對音之分析 258 四、齒音對音之分析 260 (一) 齒音清「精」母對音之分析 260 (二) 齒音清「莊」母對音之分析 261 (三) 齒音清「照」母對音之分析 262 (四) 齒音次清「清」母對音之分析 263 (五) 齒音次清「初」母對音之分析 264 (六) 齒音次清「穿」母對音之分析 264 (七) 齒音濁「從」母對音之分析 266 (八) 齒音濁「牀」母對音之分析 267 (九) 齒音濁「神」母對音之分析 267 (十) 細齒音清「心」母對音之分析 268 (十一) 細齒音清「疏」母對音之分析 269 (十二) 細齒音清「審」母對音之分析 270 (十三) 細齒音濁「邪」母對音之分析 271 (十四) 細齒音濁「禪」母對音之分析 272 五、喉音對音之分析 273 (一) 喉音清「影」母對音之分析 273 (二) 喉音清「曉」母對音之分析 275 (三) 喉音濁「匣」母對音之分析 277 (四) 喉音清濁「喻」母對音之分析 279 六、舌音齒(半舌)清濁「來」母對音之分析 281 七、舌音齒(半齒)清濁「日」母對音之分析 282 八、臺灣漢音聲母對音類型系統表及其特色 284 (一) 臺灣漢音聲母對音類型系統表 284 (二) 臺灣漢音聲母對音類型之特色 285 第三節 臺灣中古漢音韻母對音類型之探討 287 一、前言 287 (一) 韻母對音類型對比的基礎與方法 287 (二) 「單音節結構效應」原理之運用 287 (三) 古漢音與中古漢音音變之分析 287 (四) 分析韻母對音類型的論述模式 287 二、十六韻攝韻母對音類型分析 288 (一) 通攝 288 (二) 江攝 292 (三) 止攝 293 (四) 遇攝 304 (五) 蟹攝 308 (六) 臻攝 315 (七) 山攝 322 (八) 效攝 329 (九) 果攝 332 (十) 假攝 335 (十一) 宕攝 338 (十二) 梗攝 341 (十三) 曾攝 348 (十四) 流攝 351 (十五) 深攝 353 (十六) 咸攝 354 (十七) 臺灣中古漢音韻母對音類型音變系統表及其特色 359 三、臺灣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 360 (一) 臺灣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公式 360 (二) 臺灣中古漢音對音類型音節結構圖 361 第七章 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之比較 363 第一節 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聲母系統之比 363 一、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聲母系統之比較 363 二、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聲母系統之特性 363 (一) 玄奘中原方音聲母對音類型具有梵音化的特性 363 (二) 日本中古漢字音聲母對音類型具有日語化的特性 363 (三) 臺灣漢音聲母對音類型符合古音特徵 363 三、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聲母系統有相同之特性 363 (一) 保存古漢音多舌頭音的特性 364 (二) 音變現象 364 四、臺日兩語聲母對音類型相似度 364 第二節 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韻母系統之比較 365 一、中古漢音之音變現象 365 (一) 去韻尾的音變現象 365 (二) 主要元音舌位上升音變現象 365 (三) 增介音音變現象 365 二、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韻母系統之比較 366 三、臺日兩語韻母對音類型相似度 366 第三節 臺日兩語文讀對音類型之對音模式 367 一、前言 367 二、聲母音段之對音模式 367 (一) 臺日兩語漢音聲母系統之比較 368 (二) 臺日兩語文讀聲母對音類型之對音模式 370 (三) 臺日兩語文讀聲母對比類型 370 三、韻母音段之對音模式 374 (一) 建立對音模式之原則 374 (二) 韻母對音模式公式 375 (三) 韻母對音模式表 375 (四) 臺日兩語文讀韻母對比類型 375 第八章 結論 .387 一、本論文之撰述及其主要成果 387 二、本論文學術的原創性 389 三、本論文之創見 389 四、本論文之貢獻 390 引用文獻 391 參考文獻 394 附表1、〈玄奘譯著對音字表〉(此表同第五章「玄奘梵漢對音字表」) 397 附表2、嘉義周子中漳州腔十五音聲母音讀 417 附表3、嘉義周子中漳州腔十五音韻母音讀 422 附表4、周子中音節組合類型與韻母音段聚合類型表 429 附表5、周子中臺灣漳州腔五十韻音節結構圖 430 附表6、漳州莊世光十五音聲母音讀 431 附表7、漳州莊世光十五音韻母音讀 438 附表8、漳州莊世光音系音節組合類型與韻母音段聚合類型表 449 附表9、漳州莊世光音系五十韻音節結構圖 450 附表10、《廈英大辭典》所記載1873年泉州音系對音類型 452 附表11、《彙音妙悟》泉州音與《廈英大辭典》泉州音十五音韻母對音類型比較 表 454 附表12、泉州音系音節組合類型與韻母音段聚合類型表 460 附表13、泉州音系五十韻音節結構圖 462 附表14、《廈英大辭典》所記載漳州音系對音類型聲調字表 463 附表15、1873年漳州腔韻母系統變遷比較表 466 附表16、漳州音系音節組合類型與韻母音段聚合類型表 474 附表17、漳州音系五十韻音節結構圖 476 附表18、臺灣漢音原始音系之韻母對音類型 477 附表19、《觀智院本類聚名義抄分韻表》日漢對音字表 479 附表20、脣音對音字表韻圖 543 附表21、舌音對音字表韻圖 544 附表22、牙音對音字表韻圖 545 附表23、齒音對音字表韻圖 547 附表24、喉音對音字表韻圖 549 附表25、半舌音對音字表韻圖 550 附表26、半齒音對音字表韻圖 550 附表27、內轉第一開東韻(董送屋)對音字表韻圖 551 附表28、內轉第二開合冬鍾韻(腫宋用沃燭)對音字表韻圖 551 附表29、外轉第三開合江韻(講絳覺)對音字表韻圖 551 附表30、內轉第四開合支韻(紙寘)對音字表韻圖 552 附表31、內轉第五合支韻(紙寘)對音字表韻圖 552 附表32、內轉第六開脂韻(旨至)對音字表韻圖 552 附表33、內轉第七合脂韻(旨至)對音字表韻圖 553 附表34、內轉第八開之韻(止志)對音字表韻圖 553 附表35、內轉第九開微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553 附表36、內轉第十合微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554 附表37、內轉第十一開魚韻(語御)對音字表韻圖 554 附表38、內轉第十二開合模虞韻(姥暮麌遇)對音字表韻圖 554 附表39、外轉第十三開咍皆齊韻(駭怪夬祭薺霽)對音字表韻圖 555 附表40、外轉第十四合灰皆齊韻(賄隊駭怪夬祭霽)對音字表韻圖 555 附表41、外轉第十五開佳韻(泰蟹卦祭)對音字表韻圖 555 附表42、外轉第十六合佳韻(泰蟹卦祭)對音字表韻圖 556 附表43、外轉第十七開痕臻真韻(很恨沒櫛軫震質)對音字表韻圖 556 附表44、外轉第十八合魂諄韻(混慁沒準稕術)對音字表韻圖 556 附表45、外轉第十九開欣韻(隱焮迄)對音字表韻圖 557 附表46、外轉第二十合文韻(吻問物)對音字表韻圖 557 附表47、外轉第二十一開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557 附表48、外轉第二十二合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558 附表49、外轉第二十三開寒刪仙先韻(旱翰曷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558 附表50、外轉第二十四合桓刪仙先韻(緩換末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 559 附表51、外轉第二十五開豪爻宵蕭韻(皓號巧效小笑篠嘯)對音字表韻圖 559 附表52、外轉第二十六開宵韻(小笑)對音字表韻圖 560 附表53、內轉第二十七開歌韻(哿箇)對音字表韻圖 560 附表54、內轉第二十八合戈韻(果過)對音字表韻圖 560 附表55、外轉第二十九開麻韻(馬禡)對音字表韻圖 560 附表56、外轉第三十合麻韻(馬禡)對音字表韻圖 561 附表57、內轉第三十一開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對音字表韻圖 561 附表58、內轉第三十二合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對音字表韻圖 562 附表59、外轉第三十三開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對音字表韻圖 562 附表60、外轉第三十四合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對音字表韻圖 562 附表61、外轉第三十五開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對音字表韻圖 563 附表62、外轉第三十六合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對音字表韻圖 563 附表63、內轉第四十二開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對音字表韻圖 563 附表64、內轉第四十三合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對音字表韻圖 564 附表65、內轉第三十七開侯尤幽韻(厚候有宥黝幼)對音字表韻圖 564 附表66、內轉第三十八開侵韻(寢沁緝)對音字表韻圖 565 附表67、外轉第三十九開覃咸鹽添韻(感勘合豏陷洽琰豔葉忝木忝帖)對音字表韻圖 565 附表68、外轉第四十開談銜嚴鹽(敢闞盍檻鑑狎儼釅業琰豔葉)對音字表韻圖565 附表69、外轉第四十一合凡(范梵乏)對音字表韻圖 566 附表70、日本中古吳音韻母對音類型系統表 566 附表71、《長承本蒙求分韻表》日漢對音字表 569 附表72、脣音對音字表韻圖 617 附表73、舌音對音字表韻圖 618 附表74、牙音對音字表韻圖 619 附表75、齒音對音字表韻圖 620 附表76、喉音對音字表韻圖 621 附表77、半舌音對音字表韻圖 622 附表78、半齒音對音字表韻圖 623 附表79、內轉第一開東韻(董送屋)對音字表韻圖 623 附表80、內轉第二開合冬鍾韻(腫宋用沃燭)對音字表韻圖 623 附表81、外轉第三開合江韻(講絳覺)對音字表韻圖 624 附表82、內轉第四開合支韻(紙寘)對音字表韻圖 624 附表83、內轉第五合支韻(紙寘)對音字表韻圖 624 附表84、內轉第六開脂韻(旨至)對音字表韻圖 624 附表85、內轉第七合脂韻(旨至)對音字表韻圖 625 附表86、內轉第八開之韻(止志)對音字表韻圖 625 附表87、內轉第九開微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625 附表88、內轉第十合微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626 附表89、內轉第十一開魚韻(語御)對音字表韻圖 626 附表90、內轉第十二開合模虞韻(姥暮麌遇)對音字表韻圖 626 附表91、外轉第十三開咍皆齊韻(駭怪夬祭薺霽)對音字表韻圖 627 附表92、外轉第十四合灰皆齊韻(賄隊駭怪夬祭霽)對音字表韻圖 627 附表93、外轉第十五開佳韻(泰蟹卦祭)對音字表韻圖 627 附表94、外轉第十六合佳韻(泰蟹卦祭)對音字表韻圖 628 附表95、外轉第十七開痕臻真韻(很恨沒櫛軫震質)對音字表韻圖 628 附表96、外轉第十八合魂諄韻(混慁沒準稕術)對音字表韻圖 628 附表97、外轉第十九開欣韻(隱焮迄)對音字表韻圖 629 附表98、外轉第二十合文韻(吻問物)對音字表韻圖 629 附表99、外轉第二十一開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629 附表100、外轉第二十二合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630 附表101、外轉第二十三開寒刪仙先韻(旱翰曷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 630 附表102、外轉第二十四合桓刪仙先韻(緩換末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 630 附表103、外轉第二十五開豪爻宵蕭韻(皓號巧效小笑篠嘯)對音字表韻圖 631 附表104、外轉第二十六開宵韻(小笑)對音字表韻圖 631 附表105、內轉第二十七開歌韻(哿箇)對音字表韻圖 631 附表106、內轉第二十八合戈韻(果過)對音字表韻圖 632 附表107、外轉第二十九開麻韻(馬禡)對音字表韻圖 632 附表108、外轉第三十合麻韻(馬禡)對音字表韻圖 632 附表109、內轉第三十一開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對音字表韻圖 632 附表110、內轉第三十二合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對音字表韻圖 633 附表111、外轉第三十三開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對音字表韻圖 633 附表112、外轉第三十四合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對音字表韻圖 634 附表113、外轉第三十五開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對音字表韻圖 634 附表114、外轉第三十六合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對音字表韻圖 634 附表115、內轉第四十二開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對音字表韻圖 635 附表116、內轉第四十三合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對音字表韻圖 635 附表117、內轉第三十七開侯尤幽韻(厚候有宥黝幼)對音字表韻圖 635 附表118、內轉第三十八開侵韻(寢沁緝)對音字表韻圖 636 附表119、外轉第三十九開覃咸鹽添韻(感勘合豏陷洽琰豔葉忝木忝帖)對音字表韻圖 636 附表120、外轉第四十開談銜嚴鹽(敢闞盍檻鑑狎儼釅業琰豔葉)對音字表韻圖 636 附表121、外轉第四十一合凡(范梵乏)對音字表韻圖 637 附表122、日本中古漢音韻母對音類型系統表 637 附表123、梵漢對音字母與羅馬字對音表 640 附表124、脣音清對音字表韻圖 641 附表125、脣音次清對音字表韻圖 642 附表126、脣音濁對音字表韻圖 642 附表127、脣音清濁對音字表韻圖 642 附表128、舌音清對音字表韻圖 643 附表129、舌音次清對音字表韻圖 643 附表130、舌音濁對音字表韻圖 644 附表131、舌音清濁對音字表韻圖 644 附表132、牙音清對音字表韻圖 645 附表133、牙音次清對音字表韻圖 645 附表134、牙音濁對音字表韻圖 645 附表135、牙音清濁對音字表韻圖 646 附表136、齒音清對音字表韻圖 646 附表137、齒音次清對音字表韻圖 646 附表138、齒音濁對音字表韻圖 647 附表139、細齒音清對音字表韻圖 647 附表140、細齒音濁對音字表韻圖 648 附表141、喉音清一(影)對音字表韻圖 648 附表142、喉音清二(曉)對音字表韻圖 648 附表143、喉音濁對音字表韻圖 649 附表144、喉音清濁對音字表韻圖 649 附表145、半舌音清濁(來)對音字表韻圖 649 附表146、半齒音清濁(日)對音字表韻圖 650 附表147、內轉第一開東韻(董送屋)對音字表韻圖 651 附表148、內轉第二開合冬鍾韻(腫宋用沃燭)對音字表韻圖 651 附表149、外轉第三開合江韻(講絳覺)對音字表韻圖 651 附表150、內轉第四開合支韻(紙寘)對音字表韻圖 652 附表151、內轉第六開脂韻(旨至)對音字表韻圖 652 附表152、內轉第八開之韻(止志)對音字表韻圖 652 附表153、內轉第九開微廢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653 附表154、內轉第十合微廢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653 附表155、內轉第十一開魚韻(語御)對音字表韻圖 653 附表156、內轉第十二開合模虞韻(姥暮麌遇)對音字表韻圖 654 附表157、外轉第十三開咍皆齊韻(駭怪夬祭薺霽)對音字表韻圖 655 附表158、外轉第十四合灰皆齊韻(賄隊駭怪夬祭霽)對音字表韻圖 655 附表159、外轉第十五開佳韻(泰蟹卦祭)對音字表韻圖 656 附表160、外轉第十七開痕臻真韻(很恨沒櫛軫震質)對音字表韻圖 656 附表161、外轉第十八合魂諄韻(混慁沒準稕術)對音字表韻圖 656 附表162、外轉第十九開欣韻(隱焮迄)對音字表韻圖 657 附表163、外轉第二十合文韻(吻問物)對音字表韻圖 657 附表164、外轉第二十一開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657 附表165、外轉第二十二合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658 附表166、外轉第二十三開寒刪仙先韻(旱翰曷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 658 附表167、外轉第二十四合桓刪仙先韻(緩換末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 659 附表168、外轉第二十五開豪爻宵蕭韻(皓號巧效小笑篠嘯)對音字表韻圖 659 附表169、內轉第二十七開歌韻(哿箇)對音字表韻圖 660 附表170、內轉第二十八合戈韻(果過)對音字表韻圖 660 附表171、外轉第二十九開麻韻(馬禡)對音字表韻圖 661 附表172、內轉第三十一開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對音字表韻圖 661 附表173、外轉第三十三開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對音字表韻圖 662 附表174、外轉第三十五開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對音字表韻圖 662 附表175、內轉第四十二開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對音字表韻圖 662 附表176、內轉第三十七開侯尤幽韻(厚候有宥黝幼)對音字表韻圖 663 附表177、內轉第三十八開侵韻(寢沁緝)對音字表韻圖 663 附表178、外轉第三十九開覃咸鹽添韻(感勘合豏陷洽琰豔葉忝木忝帖)對音字表韻圖 664 附表179、外轉第四十開談銜嚴鹽(敢闞盍檻鑑狎儼釅業琰豔葉)對音字表韻圖664 附表180、外轉第四十一合凡(范梵乏)對音字表韻圖 665 附表181、玄奘中原方音韻母對音類型系統表 665 附表182、脣音清「幫」母對音字表韻圖 668 附表183、脣音清「非」母對音字表韻圖 669 附表184、脣音次清「滂」母對音字表韻圖 669 附表185、脣音次清「敷」母對音字表韻圖 670 附表186、脣音濁「並」母對音字表韻圖 670 附表187、脣音濁「奉」母對音字表韻圖 671 附表188、脣音清濁「明」母對音字表韻圖 672 附表189、脣音清濁「微」母對音字表韻圖 673 附表190、舌音清「端」母對音字表韻圖 674 附表191、舌音清「知」母對音字表韻圖 674 附表192、舌音次清「透」母對音字表韻圖 675 附表193、舌音次清「徹」母對音字表韻圖 676 附表194、舌音濁「定」母對音字表韻圖 676 附表195、舌音濁「澄」母對音字表韻圖 677 附表196、舌音清濁「泥」母對音字表韻圖 677 附表197、舌音清濁「娘」母對音字表韻圖 678 附表198、牙音清「見」母對音字表韻圖 678 附表199、牙音次清「溪」母對音字表韻圖 680 附表200、牙音濁「群」母對音字表韻圖 681 附表201、牙音清濁「疑」母對音字表韻圖 682 附表202、齒音清「精」母對音字表韻圖 683 附表203、齒音清「莊」母對音字表韻圖 684 附表204、齒音清「照」母對音字表韻圖 684 附表205、齒音次清「清」母對音字表韻圖 685 附表206、齒音次清「初」母對音字表韻圖 686 附表207、齒音次清「穿」母對音字表韻圖 686 附表208、齒音濁「從」母對音字表韻圖 687 附表209、齒音濁「牀」母對音字表韻圖 688 附表210、齒音濁「神」母對音字表韻圖 688 附表211、細齒音清「心」母對音字表韻圖 688 附表212、細齒音清「疏」母對音字表韻圖 689 附表213、細齒音清「審」母對音字表韻圖 690 附表214、細齒音濁「邪」母對音字表韻圖 691 附表215、細齒音濁「禪」母對音字表韻圖 691 附表216、喉音清一「影」母對音字表韻圖 692 附表217、喉音清二「曉」母對音字表韻圖 693 附表218、喉音濁「匣」母對音字表韻圖 694 附表219、喉音清濁「為」母對音字表韻圖 695 附表220、喉音清濁「喻」母對音字表韻圖 696 附表221、半舌音清濁「來」母對音字表韻圖 697 附表222、半齒音清濁「日」母對音字表韻圖 698 附表223、內轉第一開東韻(董送屋)對音字表韻圖 699 附表224、內轉第二開合冬鍾韻(宋沃腫用濁)對音字表韻圖 701 附表225、外轉第三開合江韻(講絳覺)對音字表韻圖 702 附表226、內轉第四開合支韻(紙寘)對音字表韻圖 703 附表227、內轉第五合支韻(紙寘)對音字表韻圖 704 附表228、內轉第六開脂韻(旨至)對音字表韻圖 705 附表229、內轉第七合脂韻(旨至)對音字表韻圖 706 附表230、內轉第八開之韻(止志)對音字表韻圖 707 附表231、內轉第九開微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708 附表232、內轉第十合微韻(尾未廢)對音字表韻圖 709 附表233、內轉第十一開魚韻(語御)對音字表韻圖 709 附表234、內轉第十二開合模虞韻(姥暮麌遇)對音字表韻圖 710 附表235、外轉第十三開咍皆齊韻(駭怪夬祭薺霽)對音字表韻圖 712 附表236、外轉第十四合灰皆齊韻(賄隊駭怪夬祭霽)對音字表韻圖 715 附表237、外轉第十五開佳韻(泰蟹卦祭)對音字表韻圖 717 附表238、外轉第十六合佳韻(泰蟹卦祭)對音字表韻圖 719 附表239、外轉第十七開痕臻真韻(很恨沒櫛軫震質)對音字表韻圖 719 附表240、外轉第十八合魂諄韻(混慁沒準稕術)對音字表韻圖 721 附表241、外轉第十九開欣韻(隱焮迄)對音字表韻圖 723 附表242、外轉第二十合文韻(吻問物)對音字表韻圖 724 附表243、外轉第二十一開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725 附表244、外轉第二十二合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對音字表韻圖 726 附表245、外轉第二十三開寒刪仙先韻(旱翰曷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 727 附表246、外轉第二十四合桓刪仙先韻(緩換末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對音字表韻圖 730 附表247、外轉第二十五開豪爻宵蕭韻(皓號巧效小笑篠嘯)對音字表韻圖 732 附表248、外轉第二十六開宵韻(小笑)對音字表韻圖 735 附表249、內轉第二十七開歌韻(哿箇)對音字表韻圖 736 附表250、內轉第二十八合戈韻(果過)對音字表韻圖 737 附表251、外轉第二十九開麻韻(馬禡)對音字表韻圖 738 附表252、外轉第三十合麻韻(馬禡)對音字表韻圖 739 附表253、內轉第三十一開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對音字表韻圖 739 附表254、內轉第三十二合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對音字表韻圖 742 附表255、外轉第三十三開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對音字表韻圖 742 附表256、外轉第三十四合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對音字表韻圖 744 附表257、外轉第三十五開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對音字表韻圖 745 附表258、外轉第三十六合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對音字表韻圖 747 附表259、內轉第四十二開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對音字表韻圖 747 附表260、內轉第四十三合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對音字表韻圖 749 附表261、內轉第三十七開侯尤幽韻(厚候有宥黝幼)對音字表韻圖 749 附表262、內轉第三十八開侵韻(寢沁緝)對音字表韻圖 751 附表263、外轉第三十九開覃咸鹽添韻(感勘合豏陷洽琰豔葉忝木忝帖)對音字表韻圖 753 附表264、外轉第四十開談銜嚴鹽(敢闞盍檻鑑狎儼釅業琰豔葉)對音字表韻圖 755 附表265、外轉第四十一合凡(范梵乏)對音字表韻圖 756 附表266、臺灣中古漢音韻母對音類型系統表 756 附表267、臺灣漢音對應〈古代泉州音〉文讀與白話韻母系統表 759 附表268、臺日兩語聲母對音類型相似度比較表 762 附表269、臺日兩語韻母對音類型相似度比較表 763 附表270、日本中古吳漢音聲母對音類型比較表 768 附表271、臺日兩語漢音聲母系統比較表 769 附表272、臺日兩語聲母對音類型對音模式表 770 附表273、臺日兩語脣音對音類型字表 771 附表274、臺日兩語舌音對音類型字表 771 附表275、臺日兩語牙音對音類型字表 772 附表276、臺日兩語齒音(精系)對音類型字表 772 附表277、臺日兩語齒音(莊系)對音類型字表 773 附表278、臺日兩語齒音(照系)對音類型字表 773 附表279、臺日兩語喉音對比類型字表 773 附表280、臺日兩語半舌音對音類型字表 774 附表281、臺日兩語半齒音對音類型字表 774 附表282、臺日兩語聲母對音類型對比類型總表 774 附表283、「通江宕梗曾」五攝韻母對音模式表 775 附表284、「止蟹果假」四攝韻母對音模式表 777 附表285、「遇效流」三攝韻母對音模式表 779 附表286、「臻山」二攝韻母對音模式表 779 附表287、「深咸」二攝韻母對音模式表 781 附表288、內轉第一開東韻(董送屋)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3 附表289、內轉第二開合冬鍾韻(宋沃腫用濁)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3 附表290、內轉第三開合江韻(講絳覺)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3 附表291、內轉第四開合支韻(紙寘)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4 附表292、內轉第五合支韻(紙寘)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4 附表293、內轉第六開脂韻(旨至)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4 附表294、內轉第七合脂韻(旨至)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5 附表295、內轉第八開之韻(止志)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5 附表296、內轉第九開微韻(尾未)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5 附表297、內轉第十合微韻(尾未)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5 附表298、內轉第十一開魚韻(語御)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6 附表299、內轉第十二開合模虞韻(姥暮麌遇)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6 附表300、內轉第十三開咍皆齊韻(駭怪夬祭薺霽)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6 附表301、內轉第十四合灰皆齊韻(賄隊駭怪夬祭霽)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7 附表302、內轉第十五開佳韻(泰蟹卦祭)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7 附表303、內轉第十六合佳韻(泰蟹卦祭)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7 附表304、內轉第十七開痕臻真韻(很恨沒櫛軫震質)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 圖 788 附表305、內轉第十八合魂諄韻(混慁沒準稕術)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8 附表306、內轉第十九開欣韻(隱焮迄)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788 附表307、內轉第二十合文韻(吻問物)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9 附表308、內轉第二十一開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9 附表309、內轉第二十二合山元仙韻(產襉鎋阮願月獮線薛)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89 附表310、內轉第二十三開寒刪仙先韻(旱翰曷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0 附表311、內轉第二十四合桓刪仙先韻(緩換末潸諫黠獮線薛銑霰屑)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0 附表312、內轉第二十五開豪爻宵蕭韻(皓號巧效小笑篠嘯)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0 附表313、內轉第二十六開宵韻(小笑)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1 附表314、內轉第二十七開歌韻(哿箇)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1 附表315、內轉第二十八合戈韻(果過)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1 附表316、內轉第二十九開麻韻(馬禡)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2 附表317、內轉第三十合麻韻(馬禡)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2 附表318、內轉第三十一開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2 附表319、內轉第三十二合唐陽韻(蕩宕鐸養漾藥)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3 附表320、內轉第三十三開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3 附表321、內轉第三十四合庚清韻(梗敬陌靜勁昔)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3 附表322、內轉第三十五開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4 附表323、內轉第三十六合耕清青韻(耿諍麥靜勁昔迥徑錫)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4 附表324、內轉第四十二開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4 附表325、內轉第四十三合登蒸韻(等嶝德拯證職)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5 附表326、內轉第三十七開侯尤幽韻(厚候有宥黝幼)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5 附表327、內轉第三十八開侵韻(寢沁緝)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5 附表328、內轉第三十九開覃咸鹽添韻(感勘合豏陷洽琰豔葉忝木忝帖)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6 附表329、內轉第四十開談銜嚴鹽(敢闞盍檻鑑狎儼釅業琰豔葉)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6 附表330、內轉第四十一合凡(范梵乏)臺日兩語對音類型字表韻圖 796 附表331、臺日兩語韻母對比類型總表 796 附錄一、周子中字表 799 附錄二、莊世光字表 821 附錄三、廈英大辭典泉州音 842 附錄四、廈英大辭典漳州音 849

    引用文獻
    D. Maciver. 1992.《客英大辭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丁邦新.1985.《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丁鋒.2008.《日漢琉對音與明清官話音研究》。臺北:中華書局。
    小川尚義.1993. 〈臺日大辭典〉,《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王仁昫.1986.《唐寫本王仁昫刊補缺切韻》。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王吉堯, 石定果.1986. 〈漢語中古音系與日語吳音漢音音系對照〉,《音韻學研究》第2輯,187-219。北京:中華書局。
    王育德2002.《閩音系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
    王財貴.1996.《詩經》。臺北:讀經出版社。
    王榮文.1988.《辭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總督府.1991.《臺灣俚諺集覽》。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正宗敦夫.1955.《觀智院本類聚名義抄》。日本東京:東京教育大學國語學研究室。
    甘為霖.1924.《廈門音新字典》。臺南:新樓書房。
    朱熹.1977.《詩集傳》。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何大安.2003.《聲韻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呂芳烈.1995.《萬人現代日華辭典》。臺北:萬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如龍, 王升魁.2001.《戚林八音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杜嘉德, 巴克禮.1990.《廈英大辭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杜嘉德.1990.《廈英大辭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周長楫.2007.《閩南方言常用小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昆達拉.《梵文教本》。臺北:自印。
    林尹, 林炯陽.1997.《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尹.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
    林倫倫.1997.《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梵居士.1987.《增補十五音》。臺中:瑞成書局。
    林慶勳.1988。《音韻闡微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沼本克明.1991.《日本漢字音的歷史》。日本東京:東京堂。
    施向東.1983.〈玄奘譯註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第1輯,27-48。武昌:華中工院出版社。
    柏谷嘉弘.1987.《日本漢語的系譜》。東京:東宛社。
    段玉裁.1974.《說文解字注》。臺北:蘭臺書局有限公司。
    洪惟仁.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典藏組。
    凌紹雯.1998.《新修康熙字典》。臺北:啟業書局。
    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平:商務印書館。
    馬伯樂.2005.《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高本釗.1997. 〈梵字悉曇字母并釋義〉,《大藏經》第8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本漢. 2003.《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梁炯輝.1992.《漢文閩南語語調譜羅馬字注音對照唐詩三百首》。臺南市:人光出版社。
    梁炯輝.2002.《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廣韻韻目今音審訂) 》。臺中市:梁炯輝。
    梁顧野王.1982.《玉篇》。臺北市:國字整理小組。
    許余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涵韜.1999. 〈陳寅恪在歷史考據中之對音勘同法使用〉,《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1期1999年3月。無錫:無錫教育學院。
    陳彭年.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
    陳新雄.1976 .《音略證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新雄等.1989.《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湯廷池.2004.《臺灣本土語言語法研究大綱》。新竹:未出版。
    黃仲珊, 張陵馨.1998.《語言與修辭學詞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黃謙.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之彙音妙悟》。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黃耀坤.1995.《音韻學引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塚本善隆.1973.《望月佛教大辭典》。日本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未出版。
    董同龢.1960.《四個閩南方言》。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
    董忠司.1996.《臺語語音教材初稿》。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2001.《福爾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2001.《臺灣語語音入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國文.1997.《韻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維喬.1975.《佛學概論》。臺北市:河洛圖書版社。
    蔡瑛純.2002.《李朝朝漢對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諸橋轍次.1986.《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
    橋本進吉.1976.《國語音韻史》。日本東京:岩波書店。
    築島裕.1995.《日本漢字音史論輯》。東京:汲古書院。
    賴永祥.1990.《教會史話》。臺南:人光出版社。
    錢大昕.1978.《十駕齋養新錄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龍宇純.1997.《韻鏡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謝秀嵐.《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高雄:慶芳書局。
    謝秀嵐.2002.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續編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韓道昭.1986. 〈五音集韻〉,《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世芳.1996.《梵語課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常培, 蔡美彪.2004.《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常培.1991.《唐五代西北方音》。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嚴學宭, 尉遲治平.1986. 〈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及其流變〉,《音韻學研究》第2輯,1-16。北京:中華書局。

    參考文獻
    丁度. 1985.《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日漢大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
    王士元. 1988.《語言與語音》。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北大中國語文學系. 1989.《漢語方音字匯》。北平:文字改革出版社。
    甘為霖. 1913.《廈門音新字典》。臺南:新樓書房。
    申叔舟. 1973.《東國正韻》。韓國:建國大學出版部。
    朱熹. 1992.《四書集註讀本》。臺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吳奚真1973.《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廉. 1973.《洪武正韻》。韓國:亞細亞文化社。
    李唐. 1991.《五代十國》。臺北:三民書局。
    沈富進. 1943.《彙音寶鑑》。嘉義:文藝學社。
    屈萬里. 1974.《詩經釋義》。台北:華岡出版部。
    林尹, 高明. 1973.《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林尹. 1975.《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世界書局。
    林尹. 197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
    林再復. 1991.《閩南人》。臺北:三民書局。
    林崇安. 2003.《藏文拚音教材》。高雄:諦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燾, 王理嘉. 1995.《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社。
    姜信沆. 1979.《韓語語法》。臺北:政大東語系。
    姚正道. 1958.《精選白話字》。臺南:教會公報社。
    高本漢. 1997.《漢文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崔世珍. 1974.《四聲通解》。韓國:大提閣。
    梁炯輝. 2002.《韻鏡今音審訂》。臺中市:梁炯輝。
    許餘龍. 2005.《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連橫. 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發行。
    陳冠學. 1981.《臺語之古老與古典》。高雄:第一出版社。
    陳新雄等. 1989.《語言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濤1997.《新日漢辭典》臺北: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麥都司. 1993. 《福建方言字典》, 洪惟仁編《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之3。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程允升. 1992.《幼學故事瓊林》。臺南:大行出版社。
    黃謙. 1970.《增補彙音妙悟》。臺中:瑞成書局。
    楊秀芳. 1991.《臺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董同龢. 1977.《漢語音韻學》。臺北:董同龢。
    董同龢. 1982.《語言學大綱》。臺北:樂天書局。
    董忠司. 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 2001.《臺灣閩南語詞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董忠司.1978.《顏師古所作音切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重修臺灣省通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趙憩之. 1985.《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復等. 1984.《十韻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廣東, 廣西, 湖南, 河南辭源修訂組. 1988.《大陸版辭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瑛純. 2002.《李朝朝漢對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諸橋轍次. 1992.《大漢和辭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築島裕. 1989.《國語の歷史》。東京:財團法人東京大學。
    霍凱特著, 索振羽, 葉蜚聲譯. 2002.《現代語言學教程》。北平:北京大學出版
    謝國平. 1994.《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鍾榮富. 2004.《最新語言學概論》。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魏建功. 1936.《十韻彙編序》。臺北:學生書局。
    藤堂明保. 1980.《中國語音韻論》。東京:光生館株式會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