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月亭 |
---|---|
論文名稱: |
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白色恐怖 、記憶政治 、創傷敘事 、《我們為什麼不歌唱》 、《白色見證》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 、紀錄片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後創傷時代,影像的力量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個人的、集體的歷史記憶,轉化創傷的苦難悲戚,重新詮釋人與歷史的關係,特別在台灣這塊土地,歷經多種政權的交替,彰顯與壓抑的歷史記憶,一直以來都是學界重視的問題。本論文以近年來受到社會大眾關注的紀錄片類型,作為分析的文本對象,探討台灣「白色恐怖」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透過紀錄片特定的形式結構如何呈現,挖掘紀錄片對於歷史研究的貢獻,檢討其不足,試圖拋出一條可能的跨領域研究路徑,擴大文學研究與歷史研究的範疇,從民間記憶作為連結的始點,為過去難以釐清的歷史真相提出其他思考的方向。
本論文以藍博洲等《我們為什麼不歌唱》、滕兆鏘《白色見證》、曾文珍《春天──許金玉的故事》為分析對象,探討紀錄影像和白色恐怖這種政治性的創傷經驗如何產生理解與對話。首先,社會敘事的角度因背後的詮釋群體而各異,必須探討不同詮釋群體的意識形態與拍攝目的,作為人民記憶的代言者,記憶在此已具備選擇性;其次,這些作品又企圖產生什麼樣的視野和作用:影像與音樂的敘事結構、旁白帶有的導演觀點、受訪者敘事,這三者交織出的歷史敘事,在不同的紀錄片文本中呈現哪些特點;最後,不同的歷史敘事又忽略了哪些歷史的問題。
以紀錄片這一媒材作討論對象,更希望能夠進一步分析這些創傷記憶的呈現與詮釋之間,充滿哪些說與不說的表現問題,而從敘事的角度出發,所促進的思考又是關於記憶、詮釋、主體三者之間的重整和推翻,進而成為一種歷史研究的新方向。敘事既成為見證不在場的唯一憑藉,也是將創傷記憶從個人,以及變動快速的大眾記憶裡,重新投入社會意義的唯一方式。記住不只是消費記憶的戲劇張力,而是試圖建立一種新的共識與集體想像,對於過去產生新的了解之後,才有可能創造新的社會價值。
白色恐怖紀錄片
□ 洪維健,《白色恐怖追思》(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5)。
□ 洪維健,《白色悲歌》(台北:洪維健,2008)。
□ 陳麗貴,《青春祭》(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3)。
□ 曾文珍,《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公共電視,2006)
□ 滕兆鏘,《白色見證》(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3)。
□ 關曉榮、藍博洲等,《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台北:人間學社,2004)。
其他相關紀錄片
□ 吳乙峰,《天下第一家》(台北:全景傳播,2004)。
□ 吳乙峰,《月亮的小孩》(台北:公共電視,2008)。
□ 吳乙峰,《生命》(台北:全景傳播,2004)。
□ 吳乙峰,《陳才根的鄰居們》(台北:公共電視,2008)。
□ 李中旺,《部落之音》(台北:全景傳播,2004)。
□ 周美玲,《極端寶島》(台北:公共電視,2003)。
□ 周美玲、劉芸后,《私角落》(台北:公共電視,2006)。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生生長流》(台北:春輝,2004)。
□ 胡台麗,《石頭夢》(台北:南天,2005)。
□ 胡台麗,《穿過婆家村》(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 胡台麗,《神祖之靈歸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 胡台麗,《愛戀排灣笛》(台北:胡台麗,2001)。
□ 胡台麗,《矮靈祭之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 胡台麗,《蘭嶼觀點》(台北:同喜文化,2006)。
□ 許綺鷰等,《流離島影》系列共五集(台北:公共電視,2001)。
□ 郭笑芸,《梅子的滋味》(台北:全景傳播,2004)。
□ 陳亮丰,《三叉坑》(台北:全景傳播,2004)。
□ 黃淑梅,《在中寮相遇》(台北:全景傳播,2004)。
□ 黃淑梅,《寶島曼波》(香港:采風,2005)。
□ 楊力州,《水蜜桃阿嬤》(台北:商周,2007)。
專書
□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台北: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2002)。
□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2001)。
□ André Bazin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1995)。
□ 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2004)。
□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2005)。
□ Christian Metz著,劉森堯譯,《電影語言 : 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1996)。
□ D.k. Davis, S.T. Baran著,蘇蘅譯,《大眾傳播與日常生活》(台北:遠流,1993)。
□ Daniel Chirot, Clark McCauley著,薛絢譯,《為什麼不殺光》(台北:立緒,2007)。
□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遠流,1992)。
□ David Bordwell著,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 : 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台北:遠流,1999)。
□ David Bordwell著,游惠貞、李顯立譯,《電影意義的追尋 : 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台北:遠流,1994)。
□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
□ Jacques Aunont, Michel Marie著,吳佩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1996)。
□ 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1997)。
□ Ken Howarth著,陳瑛譯,《口述歷史》(台北:播種者文化,2003)。
□ Michael Rabiger著,王亞維譯,《製作紀錄片》(台北:遠流,1998)。
□ Michele L. Crossley著,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 : 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揚智文化,2004)。
□ Noel Burch著,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台北:遠流,1997)。
□ Paula Rabinowitz著,游惠貞譯,《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台北:遠流,2000)。
□ Richard Jenkins著,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台北:巨流,2006)。
□ Richard M. Barsam著,王亞維譯,《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遠流,1996)。
□ 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2002)。
□ 人權之路編輯委員會,《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2008新版》(台北:陳文成基金會,2008)。
□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2001)。
□ 大衛•馬杜格(David MacDougall)著,李惠芳、黃彥祺譯,《邁向跨文化電影:大衛•馬杜格的影像實踐》(台北:麥田,2006)。
□ 王慰慈編,《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台北:同喜,2006)。
□ 王歡,《烈火的青春》(台北:人間,1999)。
□ 尼科爾斯著,陳犀禾、劉宇清、鄭潔譯,《紀錄片導論》(北京:中國電影,2007)。
□ 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 皮耶•布赫迪厄著(Pierre Bourdieu),林志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2002)。
□ 全景映像工作室,《生活映像》(台北:時報,1993)。
□ 朱蒂斯•赫曼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1995)。
□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4)。
□ 吳文星、許雪姬等,《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市:省文獻會,2001)。
□ 呂芳上,《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99)。
□ 李天鐸,《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視覺傳播藝術學會,1997)。
□ 李敖,《紅色11》(桃園:李敖,2003)。
□ 李敖審定,《安全局機密文件 : 歷年辦理匪案彙編》(台北:李敖,1991)。
□ 李登輝口述,《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台北:允晨文化,2004)。
□ 李道明、王慰慈主持,《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與新聞片影人口述》(台北:文建會,2000)。
□ 李道明、張昌彥主持,《記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文建會,2000)。
□ 李筱峰,《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北:玉山社,2007)。
□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台北:玉山,1997)。
□ 谷正文,《白色恐怖秘密檔案》(台北:獨家,1995)。
□ 谷正文,《國共地下鬥爭紀實》(香港:東西文化,1996)。
□ 里察•皮佩斯(Richard Pipes)著,蔡東杰譯,《共產主義簡史》(台北:左岸,2004)。
□ 里齊(Donald A. Ritchie)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1997)。
□ 卓榮泰總編,《守護台灣 開創新局──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向人民報告(2000-2008)》(台北:總統府,2007)。
□ 周芬伶,《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
□ 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 : 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市:遠流,2001)。
□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 林世煜、胡慧玲採訪記錄,《白色封印:人權奮鬥證言:白色恐怖1950》(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1992)。
□ 林樹枝《白色恐怖X檔案》(台北:前衛,1997)。
□ 林黛嫚等著,《921文化祈福──在地的記憶.鄉土的見證》(台北:「人與書的對話」製作單位,2000)。
□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主編,《女性•影像•書》(台北:書林,2006)。
□ 肯•霍爾斯(Ken Howarth)著,陳瑛譯,《口述歷史》(台北:播種者文化,2003)。
□ 邱國禎,《近代台灣慘史檔案》(台北:前衛,2007)。
□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 哈布瓦赫(M.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2002)。
□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 : 敘事話語与歷史再現》(北京:文津,2005)。
□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 財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主編,《女性•影像•書》(台北:書林,2006)。
□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1991)。
□ 馬克•卡爾尼斯編,王凌宵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台北:麥田,1998)。
□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台北:麥田,1998)。
□ 深耕雜誌社編《陳文成博士紀念集》(台北:陳廷茂,1982)。
□ 莫尼克•西卡爾(Monique Sicard)著,陳姿穎譯,《視覺工場: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台北:邊城,2005)。
□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
□ 許雪姬等作,《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專題研討會暨口述歷史紀錄》(台北: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2003)。
□ 郭力昕,《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台北:萬象,1992)。
□ 郭振純,《耕甘藷園的人》(台北:玉山社,2008)。
□ 陳廷茂,《我的轉捩點》(台北:陳文成博士文教基金會,1984)。
□ 陳明忠、陳敏鳳、郭承啟等著《二二八的另一個角落》(台北:愛鄉,2007)
□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
□ 陳映真,《鈴璫花》(台北:洪範,2001)。
□ 陳映真總編,《日讀書界看藍博洲》(台北:人間,2006)。
□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冊(台北:唐山,2005)。
□ 陳儒修著,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1997)。
□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魏•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01)。
□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2006)。
□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Žižek)著;王文姿譯,《歡迎光臨真實荒漠》(台北:麥田,2006)。
□ 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縣:左岸文化,2002)。
□ 湯普遜(Paul Thompson)著,覃方明、渠東、張旅平合譯,《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香港:牛津,1999)。
□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 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1997)。
□ 須文蔚,《台灣現代文學教程: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
□ 黃秀華,《武漢大旅社》(台北:前衛,1995)。
□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
□ 楊渡總策畫,《還原二二八》(台北:巴扎赫,2005)。
□ 楊照,《困境台灣──我們還能怎麼辦?》(台北:印刻,2006)。
□ 楊照,《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1996)。
□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2000)。
□ 葉怡君,《島嶼軌跡》(台北:遠流,2004)。
□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 葉龍彥,《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巿: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
□ 廖金鳳等策劃,陳樹升總編輯,《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
□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蔡佩君譯,《責任與判斷》(台北:左岸,2008)。
□ 齊隆壬等著,《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
□ 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台北:麥田,2006)。
□ 劉現成,《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視覺傳播藝術學會,1997)。
□ 劉鳳翰等訪問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3)。
□ 盧非易,《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1998)。
□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1989)。
□ 戴獨行,《白色角落》(台北:人間,1998)。
□ 薛化元等著,《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 簡炯仁,《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台北:前衛,1997)。
□ 藍博洲,《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2001)。
□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1993)。
□ 藍博洲,《紅色客家人》(台中:晨星,2003)。
□ 藍博洲,《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台北:印刻,2005)。
□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2004)。
□ 藍博洲計畫主持,《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98)。
□ 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一九四九∼一九九六)》(台北:文英堂,1997)。
□ 羅森塔爾著,張文俊譯,《紀錄片編導與製作》(上海:復旦大學,2006)。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 蘇珊•宋妲(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2004)。
期刊論文
□ 《人間》雜誌全47期(1985-1989)。
□ Alain Brossant著,邱德亮譯,〈介於抵抗與治理性之間的集體記憶〉,《文化研究》第6期(2008春)頁244-253。
□ Gayatri C. Spivak著,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11),頁 94-123。
□ Jay Ruby著,李道明譯,〈影像的鏡像──反映自我與紀錄片〉,《電影欣賞》第6卷第6期(1988.11),頁 64-70。
□ Michael Renov著,黃建宏、李亞梅譯,〈邁向紀錄片的詩學〉,《電影欣賞》第23卷第2期(2005.05),頁 12-27。
□ Stephen Heath,李尚仁譯,〈脈絡〉,《電影欣賞》第44期(1990.3),頁21-27。
□ 井迎兆,〈我的紀錄片經驗〉,《文化生活》第4卷第2期(2000.11),頁22-24。
□ 井迎瑞,〈當前紀錄片討論的幾點迷思〉,《藝術觀點》第32期(2007.10),頁40-43。
□ 戈光宇整理,〈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白色恐怖紀實影片座談會〉,《電影欣賞》第77期(1995.09)頁73-78。
□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09),頁147-184
□ 王慰慈,〈女人拍女人的故事:以「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和「飄浪之女」為例〉,《婦研縱橫》第68期(2003.10),頁18-29。
□ 王慰慈,〈臺灣紀錄片再現模式分析──以921地震紀錄片,《生命》為例〉,《藝術學報》第78期(2006.04),頁79-100。
□ 王慰慈,〈臺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第20期(2003.01),頁1-33。
□ 王墨林,〈台灣紀錄片中的身分認同〉,《藝術觀點》第13期(2002.01),頁29-32。
□ 成令方,〈口述史╱訪談與性別研究〉,《當代》第202期(2004.06),頁38-41。
□ 朱于君,〈歷史、記憶、再現政治──以紀錄片〈還原二二八〉為分析對象〉,《台灣文學評論》第8卷第3期(2008.07),頁129-146。
□ 朱雙一,〈與“本土八股"的對抗和超越--藍博洲作品的另一種意義〉,《文藝爭鳴》2005卷6期 (2005.11),頁54-57。
□ 江宜樺,〈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思想季刊》第5期(2007.04),頁65-82。
□ 何方,〈傅柯、電影與人民記憶--兼談「香蕉天堂」等臺灣電影〉,《電影欣賞》第8卷第2期(1990.03),頁54-61。
□ 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台北:台灣解嚴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2007,11,24-25),頁1-17。
□ 吳延晃,〈災難下的物體系:九二一地震後物件博物館化的故事〉,《博物館學季刊》第20期(2006.04),頁7-30。
□ 呂芳上、吳淑瑛,〈口述歷史在臺灣的發展--背景、演變和檢討:以中研院近史所口述歷史為例的討論〉,《近代中國》第149期 (2002.06),頁28-37。
□ 李泳泉,〈全景學派的誕生〉,《電影欣賞》第20卷第3期(2002.6),頁18-27。
□ 李道明,〈什麼是紀錄片〉,《文化生活》第4卷第2期(2000.11),頁3-6。
□ 李道明,〈臺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電影欣賞》第21卷第1期(2002.12),頁8-10。
□ 李潼,〈老紅色青年和她的同志們──讀藍博洲《台灣好女人》〉,《文訊》第192期(2001.10),頁20-21。
□ 沈志中,〈解構事件與911創傷〉,《當代》第207期(2004.11),頁42-55。
□ 周美玲,〈流離島影──一則令人驚艷的台灣紀錄片傳奇〉,《文化生活》第4卷第2期(1997.11),頁15-21。
□ 周美玲,〈廝混在GAY BAR裡的拉子,用酒精釀出的同志愛情紀錄片──「私角落」〉,《婦研縱橫》第67期(2003.07),頁8-18。
□ 林泰鵬整理,〈在虛構中透視歷史〉,《電影欣賞》第77期(1995.09),頁65-72。
□ 林寶元譯,〈電影與人民記憶──〈電影筆記〉訪傅柯(M. Foucault)〉,《電影欣賞》第44期(1990.03),頁8-17。
□ 林耀盛,〈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集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5期(2001.06),頁221-270。
□ 邱貴芬,〈“日本”記憶與台灣新歷史想像〉,《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2期(2006),頁80-95。
□ 邱貴芬,〈「亞洲性」、「台灣性」與全球化時代「台灣」的展演空間〉,《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5),頁469-495。
□ 邱貴芬,〈在絕地邊境尋找出口:「私角落」的紀錄美學〉,《婦研縱橫》第68期(2003.10),頁9-17。
□ 邱貴芬,〈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與《私角落》為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2004.4),頁123-140。
□ 邱貴芬,〈鄉土文學之「後」:台灣紀錄片與另類文化願景〉,《中國現代文學》第34號(2005.09),頁69-99。
□ 侯坤宏,〈戰後台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2期(2007.06),頁139-203。
□ 洪國鈞,〈造反策略--從紀錄片反寫實的可能性談起〉,《電影欣賞》第20卷第3期(2002.06),頁 11-12。
□ 胡台麗,〈台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的新貌〉,《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4期(2006.10),頁59-73。
□ 張小虹,〈看.不見九二一:災難、創傷與視覺消費〉,《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01),頁83-131。
□ 曹欽榮,〈歷史交響詩──白色恐怖口述與跨領域研究初探〉,《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8.03),頁166-182。
□ 許雪姬,〈近年來臺灣口述史的評估與反省〉,《近代中國》第149期(2002.06),頁38-45。
□ 郭力昕,〈濫情主義與去政治化--當代臺灣紀錄片文化的一些問題〉,《電影欣賞》第24卷第1期(2005.12),頁 51-55。
□ 陳光興,〈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和《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09),頁41-110。
□ 陳佳利,〈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台灣社會研究》第66期(2007.06),頁105-143。
□ 陳芳明,〈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思想季刊》第5期(2007.04),頁83-94。
□ 陳婉真,〈一段看見自己的旅程──自傳紀錄片之拍攝與研究〉,《藝術觀點》第32期(2007.10),頁26-30。
□ 陳淑卿,〈移╱安置在地--論,《流離島影》四部紀錄片的地方影像美學〉,《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2002.11),頁158-185。
□ 陳儒修,〈「記」什麼?「錄」什麼?又是什麼「片」?〉,《電影欣賞》第111期(2002.06),頁13-17。
□ 陳儒修,〈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1996.10),頁47-59。
□ 傅大為,〈誰會是誰的工具?口述史、女性主義與阿媽的故事〉,《當代》第202期(2004.06),頁14-23。
□ 曾文珍,〈春天──許金玉的故事∼與女性政治犯對話〉,《婦研縱橫》第67期(2003.07),頁1-7。
□ 游惠貞,〈紀錄片美學的多重面向〉,《電影欣賞》第20卷第2期(2002.03)頁57-61。
□ 游鑑明,〈請聽我的聲音──回應傅大為教授〈誰會是誰的工具?口述史、女性主義與阿媽的故事〉〉,《當代》第205期(2004.09),頁140-143。
□ 須文蔚,〈鬆綁論下的台灣報導文學讀本〉,《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7期(2002.11),頁3-15。
□ 黃玉珊,〈臺灣女性紀錄片的潛力與發現〉,《婦研縱橫》第68期(2003.10),頁1-8。
□ 黃筱慧,〈論述之詮釋行動理論中的時間與敘事〉,《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期(2008.01),頁71-81。
□ 楊照等,〈誰的悲情誰的歌?從影像二二八的記憶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2006.03),頁205-245。
□ 葉月瑜,〈女人真的無法進入歷史嗎?〉,《當代》第101期(1994.9),頁64-85。
□ 廖朝陽,〈觀看、認同、模擬:從《香蕉天堂》看電影機器〉,《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1994.11),頁135-159。
□ 劉育嘉,〈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審判結果之研究〉,《台灣文獻》第56卷第2期(2005.06)頁306-364。
□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2002.11),頁133-157。
□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 (1999.07),頁1-51。
□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臺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9期( 2005.06),頁1-58。
□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1999.12),頁77-138。
□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03),頁247-296。
□ 蕭阿勤,〈認同、敘事、與行動:臺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第5期(2003.06), 頁195-250。
□ 藍博洲,〈孤墳下的孤兒:張志忠及其妻兒〉,《思想季刊》第5期(2007.04),頁153-192。
□ 藍博洲等,〈從影像反思白色恐怖的記憶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2006.03),頁247-281。
碩博士論文
□ 王玉燕,《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李孟津,《紀錄片真實之探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 李紋鋒,《「記錄觀點」究竟記錄誰的觀點?且看公視教改系列紀錄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卓美華,〈瀕死與再生,在歷史的分娩之中──藍博洲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 林琮昱,《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變貌(1990-2005)》(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 袁尹文,《「世紀女性 台灣風華」女性紀錄片之個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 張瑋容,《由Michael Moore的敘事策略看紀錄片的語藝意涵》(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陳亮丰,《紀錄片生產的平民化:95-98年地方記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的經驗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陳景峰,《國府對台灣電影產業的處理策略(1945年-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 曾彥晏〈敘事與記憶──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 楊崇智,《我國官方紀錄片的產製研究──以行政院新聞局攝製宣傳紀錄片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葉怡君,《台灣「五○年代白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1999)。
□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 韓旭爾,《台灣新聞片與紀錄片產製之歷史分析(1945-2001)》(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2001)。
□ 藍書璇,《從傳統中獨立──分析台灣紀錄片女導演的創作環境》(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深度採訪報導碩士論文,2005)。
報紙
□ 呂玲玲,〈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收拾起傷痛 紀錄片見證歷史〉,《聯合晚報》第6版,1999.10.04。
□ 邱貴芬,〈青春祭〉,《自由時報》副刊,2002.12.19。(網路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19/life/article-2.htm,2008.06.26)。
□ 呂興忠,〈抵抗的美學:歐陽文其人其畫〉,《自由時報》副刊,2004.09.13(網路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sep/13/life/article-2.htm,2009.06.04)。
□ 郭力昕,〈當紀錄片成為新的教堂〉,《中國時報》第39版(人間副刊),2004.10.12。
□ 〈馬漠視人權又一樁:人權景美園區 文建會 改文化園區〉,《自由時報》(2009.04.17)(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17/today-p1.htm,2009.06.19)。
□ 〈「人權景美園區」更名爭議╱人權團體抨擊:問題在內涵〉,《自由時報》(2009.05.08)(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y/8/today-p5.htm,2009.06.19)。
電子媒體
□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網站(來源:http://www.cf.org.tw/data.php,2009.05.24)。
□ 「台灣電影網」(網路來源: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12569&ctNode=39,2009.04.29)。
□ 「辜金良基金會文化基金會」(網路來源:http://www.jin-liang.url.tw/about_m_02.htm,2009.05.07)。
□ 苦勞網(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tag/2007%E6%B0%B4%E8%9C%9C%E6%A1%83%E9%98%BF%E5%AC%A4%E7%88%AD%E8%AD%B0,2008.10.16)。
□ 陳映真,〈祝賀《人間學社通信》出刊〉(來源: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758,2009.04.09)。
□ 藍博洲,〈五○年代白色恐怖下的原住民戰歌〉(來源: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87,2009.06.15)。
□ 李道明,〈生命的滋味〉,(來源:http://www.eden.rutgers.edu/~rutgsa/TSA/news.php?news07=true&height=5200#article07,2009.07.06)。
□ 萬蓓琪採訪整理,〈在春天的時候,寫作業──曾文珍專訪〉《小電影主義》第209期(2003.05)(來源: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19017,2009.04.27)。
□ 台灣電影網(來源:http://movie.gio.gov.tw/mp.asp,2008.03.27)。
□ 〈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來源:http://www.ren-jian.com/%2801%29RJBC/01/01-01-01.html,2009.04.09)。
□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來源:http://www.228.org.tw/index.php,2009.06.21)。
□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來源:http://www.taiwantrc.org/index.php,2009.06.21)。
英文
□ Bill Nichols, 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 Carl R. Plantinga, Rhetoric and representation in nonfiction film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Narrative analysi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3).
□ Donald E. Polkinghorne,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 Hayden Whit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3:5(1988), pp.1193-1199.
□ Hayden White, “The Question of Narrative in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Theory,” History and Theory, 23:1(1984), pp.1-33.
□ Hayden White, “The Value of Narrativit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Critical Inquiry, 7:1 (1980), pp.5-27.
□ Jeffrey C. Alexander,ed., 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4).
□ Michael Renov, ed., Theorizing documentary (New York : Routledge, 1993).
□ Robert A. Rosenstone, “History in Images/ History in Words: 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 to Film,”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3:5(1988), pp.1173-1185.
□ Ron Eyerman,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frican American Identity: Outline of a Generational Approach,”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Narrative, and Politics (MD: Rowman& Littlefield, 2002), pp.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