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則儀 Li, Tse-Yi |
---|---|
論文名稱: |
《論語》中的憂慮情感 The Sorrow Emotions of Lunyu (論語) |
指導教授: |
簡良如
Chien, Liang-J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7 |
中文關鍵詞: | 論語 、憂慮 、戚 、疾 、恐 、患 、病 、懼 、憂 、情感 |
外文關鍵詞: | Lunyu, sorrow emotions, emo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題目為《論語中的憂慮情感》,探究《論語》一書中與憂慮相關的幾個關鍵詞,包括:「戚」、「疾」、「恐」、「患」、「病」、「懼」、「憂」。本文共分五章,外加上一節附錄。首章〈緒論〉,提出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並回顧文獻。第二章和第三章論語中幾個憂慮詞彙一一釐清,這些字詞可據引發情感之原因分為兩類,因此分作兩章來討論,第二章為〈論語對憂慮情感的分類〉,第三章則是〈人格素質與情感〉。第四章討論〈憂慮情感之意義〉,將與「憂」相關的對應、反面、延續等等關係加以釐清。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文各章的重點,並提出討論「憂慮」此一情感之於人的意義。
第二章分析「戚」、「疾」、「恐」、「患」幾個字詞。「戚」指出一個人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心志主宰作用感受,較其它具有「憂慮」義的詞彙來得更為直接。「疾」針對人對所處境況的檢討而發。「恐」則用以指學習的態度。這些力量再往上收束,便成為與價值選擇之相關之「患」。
第三章分析「病」、「懼」與「憂」這三種情感涉及人格特質。首節論「病」,從「堯舜其猶病諸」句中,可知「病」因而體現了聖人對世界與百姓的關懷。第二節論「懼」,「勇者不懼」乃因其人能維持自身的獨立,主動以實現自我。第三節論「憂」,人所憂慮之事,從生存到精神層面兼有之,包括了人倫、自身修養、體道等問題。「仁者不憂」,乃因仁者則是全心意地看著他人之一切好惡、情感、人文等事,因其「無我」又獨立,仁人之關心他人因而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四章探討「憂慮情感之意義」,分作「『憂』與『樂』的對應」與「作為終極關懷的『安』」兩個面向討論。第一節將「憂」與「樂」之間的關係提出,第二節則揭示「安」作為憂慮的反面與其意義。討論這兩個問題,是為更進一步地剖析「憂慮情感」,並尋求更符合人情的解釋。
人之憂慮,反面證成中國古代知識份子品格養成時,這些士人最在乎的東西。道德立基於情感,而這樣的情感使人類能產生更多的智,情感因此也間接影響了智識的生成與展現。「憂慮」與「道德修養」之間的關係,更突顯了《論語》在看待人性之負面情緒心境時,所抱持的特殊態度,及對情感的肯定。而從此而發的「學」、「仁」、「忠恕」,都成為了孔學、乃至後來的儒家思想中重要的議題,作為經典的《論語》關心「人」的問題,因而具有生活實踐上的意義。在憂慮中,人的樣貌才得以真實顯現。
附錄為〈論語學之流變與發展〉,祈能完整提出本論文的寫作目的。歷代的論語討論,均著意於道德、社會等層面討論,然而經典之作為「經」,必有與人性、人情相關處,其道理才不致流於虛假。因此在附錄中重新釐清,以確定經典之所以為經之意涵。
一、《論語》傳注及今人譯解
王夫之:《四書訓義》(長沙:嶽麓書社,1989)
王則潞:《論語分類選注》(臺北:華岡出版公司,1978)
王熙元:《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據1815年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論語注疏》(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
皇侃:《論語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徐英:《論語會箋》(臺北:正中書局,1994)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
潘重規:《論語今注》(臺北:里仁文化,2003)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二、《論語》相關研究論文集
A、《論語》研究論文
王興康:《論語:仁者的教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安樂哲、羅思文著,余瑾譯:《《論語》的哲學詮釋:比較哲學的視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李一之:《論語類編》(臺北:華國出版社,1954)
李淵庭、閻秉華:《梁□溟先生講孔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李零:《喪家狗 :我讀論語》(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 :論語縱橫讀》(香港:三聯書局,2008)
南懷瑾:《論語別裁》(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76)
徐剛:《孔子之道與論語其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高明:《孔學管窺》(臺北:廣文書局,1972)
張其昀:《孔學今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1979)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58)
陳立夫:《四書道貫》(臺北:文源出版,1965)
陳立夫編:《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一、二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
陳立夫編:《論孟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臺北:尚友出版社,1982)
傅武光:《四書學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黃玉玉、高懷民:《論語中的道德思想及其時代意義》(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楊亮功:《孔學四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楊樹達:《楊樹達講論語》(北京:長征出版社,2008)
臺大哲學系編:《論語生活》(臺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95)
齊魯書社編:《近四十年來孔子研究論文選編》(山東:齊魯書社,1987)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錢遜:《論語淺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錢穆:《四書釋義》,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錢穆:《論語文解》,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錢穆:《論語要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錢穆:《論語新解》,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三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
嚴靈峰:《論語講義》(香港:無求備齋,1963)
姜允明:《錢穆孔學思想研究──以《論語新解》為核心而展開》(臺北:中國文
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子安宣邦撰,陳徵宗譯:〈思想史的方法──如何閱讀《論語》〉(2008年11月27日新竹清華大學子安宣邦演講之書面資料)
伍曉明:〈「予欲無言」--《論語》中的論辯與孔子對「言」的態度〉,收於《漢學研究》2008年3月,頁1∼34
祝平次:〈權威、言行關係與仁:論《論語》中的問答形式〉,收於《東吳哲學學報》2008年8月第18期,頁23∼56
黃俊傑:〈東亞儒學研究的新方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自序〉,收於《鵝湖》2006年9月,頁56∼58
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收於《臺大歷史學報》2007年12月,頁1~18
簡師良如:〈回應「子安宣邦:思想史的方法──如何閱讀《論語》」〉(2008年11月27日新竹清華大學子安宣邦演講之書面資料)
B、思想史及歷代論語學研究
土里健次郎、楊儒賓、李昤浩、崔英辰、□本雅史、高橋文博、Tucker A John、陳昭瑛:〈「東亞論語學」研究的概念與方法〉,收於《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08年6月,頁249∼275。
朱華忠:《清代論語學》(四川:巴蜀書社,200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7)
柳宏:《清代論語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韋政通:《中國哲學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79)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65)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
陳金木:〈民國以來《論語》的多元詮釋〉,收於《東海中文學報》2008年7月,頁29∼40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文化公司,200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
彭國翔:〈[松川健二編,林慶彰、金培懿、陳靜慧、楊菁譯]《論語思想史》評論〉,收於《中國文哲通訊研究》2008年3月,頁205∼212
楊煥英:《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劉用瑞:《船山論語詮釋之研究》(臺北: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賴溫如:《清代論語述何學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7)
顧立雅著,王正義譯:《孔子與中國之道》(臺北:韋伯文化,2003)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C、定州出土文獻
李學勸:〈定縣八角廊漢簡儒書小議〉,收於《簡帛研究》1993年10月,頁257 ∼26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簡《論語》介紹〉,收於《文物》1997年第5期,頁59∼6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簡《論語》選校注〉,收於《文物》1997年第5期,頁55∼5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簡《論語》釋文選〉,收於《文物》1997年第5期,頁49∼54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整理小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收於《文物》1981年第8期,頁11∼13
梁濤:〈《論語》的結集與早期儒學的價值觀〉,刊於《簡帛研究網》2002年11月20日
梁濤:〈定州竹簡《論語》與《論語》成書問題〉,刊於《簡帛研究網》2002年11月4日
許學仁:〈河北定州八角廊村40號漢墓竹簡《論語》研究要目〉刊於《簡帛研究網》2006年7月4日
陳斯鵬:〈定州漢簡《論語》校讀舉例〉,收於《簡帛研究》2001年上冊,頁385~391。
單承彬:〈定州漢墓竹簡本《論語》性質考辨〉,收於《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單承彬:〈定州漢墓竹簡本《論語》為《魯論》考〉,《文史》2001年第3期,頁47∼56
單承彬:《論語源流考述》(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D、與生活實踐相關
于丹:《于丹論語心得》(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于丹:《于丹論語感悟》(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
王邦雄:〈走過人生的關卡──我讀《論語》〉,收於《鵝湖》2007年1月,頁10~20。
朱心怡:〈孔子「人道」思想的確立〉,收於《漢學研究集刊》2007年12月,頁1∼10
盧昭蓉:〈《論語•為政》「父母唯其疾之憂」章句詁解〉,收於《國文天地》2008年10月,頁40∼44
三、孔子研究論文集
王孺松:《孔子生平及學說》(臺北:臺灣書局,1991)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
金安平:《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臺北:時報出版社,2008)
韋政通:《孔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黃彰健:《周公孔子研究》(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7)
唐君毅:《孔子與人格世界》(香港:香港人文出版社,1950)
孫星衍:《孔子集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張宏生:《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高雄:麗文文化,1995)
張其昀:《孔子新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06)
張蓓蓓:《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錢穆:《孔子傳》,收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三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四、諸子討論性、情之論著
王晉中:〈儒家的「性情學說」與「人的兩種生成」〉,收於《孔孟月刊》,2007年4月,頁27∼29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曾春海:〈朱熹人性論與楚簡儒家佚籍「性情說」之比較〉,收於《哲學與文化》2007年10月,頁145∼159
覃明德:〈《莊子》論「惡」與「痛苦」〉,收於《東方人文學誌》2008年12月,頁23∼42
楊亦軍:《老莊學說及古希臘神話》(四川:巴蜀書社,2001)
趙岐:《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據1815年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收於《漢學研究》2005年6月
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5)
五、工具書
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06,據商務印書館1935年宋本印)
林慶彰:《經學研究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1)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
康明軒:《孔子研究論文著作目錄》(1949~1986)(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六、其它
譚家哲:《形上史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伊比鳩魯、盧克來修著,包利民譯,《自然與快樂—伊比鳩魯的哲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Sousa Ronald de著,馬競松譯:〈情感的合理性〉,收於《哲學與文化》2005年10月,頁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