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意淳 Chen, I-Chun |
---|---|
論文名稱: |
全球國小運用吉祥物進行臺日兩校國際交流之研究 A Study on Global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Mascots to Conduc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
口試委員: |
李安明
Li, An-Min 林和春 Lin, Ho-Ch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回應教學 、吉祥物 、國際交流 |
外文關鍵詞: | cultural-response teach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mascot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吉祥物作為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元素,發展讓孩子不出國也可以進行國際交流的創新教學模式。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進行研究,並佐以文件及省思札記資料,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職之全球國小國際交流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成員、參與計畫之社區志工、家長與學生等。在三階段的研究歷程中發現了六大困境:教師領導缺乏支持系統、行動計畫尚無法達到圓滿、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因應、校本國際交流缺乏課程哲學上位概念、國際交流變動性大難以完全掌握、國際交流計畫牽涉人員眾多難以整合。
本研究發展出MASCOT吉祥物的六大因應模式:Me領頭雁熱情投入、Action行動的智慧、Student-centered採用學生為中心的教學、Culture curriculum文化課程改造、Opportunity把握契機及TPLC教專社群共做。
透過吉祥物進行國際交流的整體計畫發展出三大行動策略及九大作法,首先是領頭雁教師引航夥伴共學共做,包含領頭雁教師以身作則引領團隊共學、營造團隊教師積極互動及共做氛圍與領域教師跨域合作社群集體創利基;其次,運用正式非正式課程來回穿梭,包含透過潛在課程營造國際交流場域、活用非正式課程豐富學生國際交流學習經驗及創新教學模式融入領域課程;最後,融入議題發展文化回應教學,包含素養導向落實於生活情境進行主題發想、臺灣與日本共通性學習主題回應式教學及重視文化理解價值澄清相互包容與學習。
吉祥物的國際交流創造五大課程模組:搭起友誼的橋樑、外交大使訪我校、外交大使到我家、光陰的故事〜十個時光寶盒及文化說書人。
最後發展出學生的四大學習成果:學生覺察關注國際教育議題能力的提升、學生具備理解國際教育議題的能力、學生能透視國際教育問題並提出見解的能力、學生增加對國際教育議題的學習動機及態度的改變。
This study developed a novel teaching model with mascots as major elements for childr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without going abroad. Interviews,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flection note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Participants were the member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PLC), volunte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in Global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was working. In three phases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six difficulties appeared: lack of a supporting system in teacher’s leadership, uncompleted projects, integration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nsufficient philosophical concepts in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uncontrollable fluctuation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volved in this project, etc.
Six corresponding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Me as the Leader Goose, Wisdom in Action,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ation in Culture Curriculum, Seizing Opportunity, and TPLC Cooperation.
Moreover, the project using mascots to conduc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vented three action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d nine procedures. The first strategy was that the leader-sheep teacher guided college to learn and work together, created an atmosphere for frequent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ed niches for teachers of various domains work together. Alternate uses of formal curriculum and informal curriculum was the second strategy. It built a field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hidden curriculum, increased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experience in informal curriculum, and combined novel teaching models with domain curriculum. The third strategy was cultural-response teaching integrated with issues. This comprised application of literacy in daily life to make theme-based inquiry, development of common learning topic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and mutually valuing, understanding, tolerating and learning culture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with mascots invented five novel teaching models: Building a Bridge of Friendship, Ambassadors Visiting Schools, Ambassadors Visiting My Home, Time Stories-Ten Time Treasure Boxes and Cultural Story Tellers.
Four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 were revealed: Competence of being awar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sues, competence of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sues, competence of having insight into issues, and improvement in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sues.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勝吉(2013)。國際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投縣。
朱耀明(2009)。科技發展哲學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廣策略—以iEARN泰迪熊跨國專案學習為例。生活科技教育,42(5),21-33。
李欣樺(2008)。臺灣媽祖文化之吉祥物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阮明淑(2012)。敘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與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52/
吳清山(2011)。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8(5),1-3。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永豐(2011)。強調學校本位與課程融入的英國全球教育。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8(5),25-36。
周佩儀(2011)。全球教育在地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8(5),5-16。
邱琡雯(2008)。國際理解教育與女性移民的社會參與:從日常生活的騎士經驗出發。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111-136。
柯凱仁(2003)。企業吉祥物造形之研究:文化、認知與設計。臺北市:全華。
洪西馨(2013)。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行動研究 —以「設計世大運吉祥物」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珮華、林榮泰(2016)。虛擬角色個性其適配色彩與造型之相關性探究。人因工程學刊,18(1),45-56。
香港商橙果常橙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15)。全家好神公仔-公仔&吉祥物設計。取自https://dem-global.com/works/family-mart/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梁實秋(1983)。最新實用英漢辭典。臺北市:遠東。
許志豪(2017)。全球國小國際交流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新竹市。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www.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A-2
教育部(2015a)。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285
教育部(2015b)。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87953
教育部(2020)。中小學國際白皮書2.0。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436254530.pdf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189,107-117。
陳美如(2011)。融入原住民文化的科學課程發展:一所原住民小學的試驗。臺灣原住民族研究,4(3),61-99。
陳惠邦(2013)。論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230,5-13。
陳亮君(2017)。星星國民小學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思伶(2017)。外婆橋計畫參與教師之敘事研究-國際交流經驗之影響。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投縣。
陳 昀(2016,12月29日)。ㄚ桃、園哥周歲市府推免費推圖。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66513
張惠如(2003)。吉祥物設計。臺北市﹕藝風堂。
張瓊文(2012)。奧運吉祥物造形與奧運精神意象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善禮(2015)。國際行動的能力:國際教育要帶給學生的改變。新北市教育,16,27-29。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3。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市:學富。
黃三吉(2011)。國際交流的實質效益。師友,529,9-12。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政傑(2006)。國際視野與國際旅行。師友,474,8-12。
黃文定(2015)。小學生國際交流跨文化能力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11(1),135-164。
黃 捷(2016,3月21日)。全球文化素養調查北歐包辦前5名。臺灣醒報。取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60321-PBgy
楊 靜(2007)。奧運會吉祥物及經濟價值的探討。商場現代化,502,368-369。
楊深坑(2013)。國際教育理念與實務之歷史回顧與前瞻。比較教育,74,1-32。
楊雅筑(2017)。日本地區吉祥物之魅力因子。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鄒靜芬(2017)。透過教師專業發展社群推動國際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
劉慶仁(2000)。談美國的國際教育政策。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0024.htm。
劉慶仁(2006)。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展。教育資料與研究,71,87-107。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Jean Clandinin & Michael Connelly)。臺北市:心理。
蔡淑芬(2010)。現代卡通吉祥物設計對本土文化的運用。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8(3),117-120。
賴珊伶(2019)。論以iEARN作為國中推動國際教育之優點與難處。臺灣教育評論,8(2),75-78。
鍾本仁(2009)。企業吉祥物造型及應用研究-以國賓影城吉祥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雅文(2008)。2008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之探討。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2(1),27-41。
譚淑珍(2020,8月8日)。臺灣超商密度全球第二。工商時報。取自https://ctee.com.tw/news/industry/315231.html
貳、英文部分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1998). 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Thousand Oaks, CA:Sage.150-178.
Epstein E. H. (199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verview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 Husen & N. Postlethwaite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p.918). Oxford, UK: Pergamon.
Guo, B. J., 2001, Finding the Beauty of Colors from Taiwan’s Season-About Color,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ed.arte.gov.tw/ch/Book/content_1.aspx? AE_SNID=402 (accessed February 19, 2016).
Neff, A. R.(2001). Discovering heritage and more by studying abroad. 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18(2), 38.
Wang, M. T., 2012,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Healing Toys for Elders, Journal of Design, 17(2), 1-24.
Yu, S.Y., 2004,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Journal of Ergonomic Study 18(1),45-56 (2016) 55 Non-human Characters Used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Journal of Design Science, 7(1), 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