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正吉
論文名稱: 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與現行教材使用之分析研究
指導教授: 張美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教科書作業問題型態評鑑工具Bloom目標分類法
外文關鍵詞: biodiversity, TQSAI (Textbook Questioning Strategies Assessment Instrument), Bloom’s taxonomy of classify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使地球上的生物資源能生生不息,達到永續利用的目標,維持生物多樣性實乃刻不容緩之事,而國中、小教師該當負起這重要概念的啟蒙工作。
    本研究使用一、問卷調查法,探討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所具有的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情形,並了解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中有關生物多樣性教學目標的了解程度、達成目標的滿意度及自編生物多樣性教材的能力。二、再以「教科書作業問題型態評鑑工具」(TQSAI)及Bloom的目標分類法,分析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有關生物多樣性單元之學生活動記錄簿裡問題型態的分配情形。經抽樣分析129份有效樣本及分析作業問題型態結果發現:
    1、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所具有的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屬於中上程度。
    2、具有之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基因層面在「性別」變項上、物種層面在「學校規模」變項與「學校所在縣市」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3、基因與生態系、物種與生態系之間有正相關。
    4、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中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教學目標的了解、及達成目標的滿意度屬中高程度,且自認在編寫有關生物多樣性教材的能力,亦屬中高程度。
    5、以 BLOOM 及TQSAI的分類標準來檢視學生活動記錄簿裡的問題型態,結果發現常見的審定本,均屬於相當優良的問題設計。
    研究者並於文後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工作者未來研究時的參考。


    Abstract
    In order to avoid the terrestrial resources being used up and to reach the target of recycling in the long term, it’s urgent to maintain the biodiversity, and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enlightening students on this idea.
    Two research methods are applied to this study.
    1.Questionnaire
    It’s designed to research into the cognition level about this ‘biodiversity’ idea of those junior-high-school teachers in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field i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districts. It is also designed to get to know teachers’ acknowledgement level about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a, target-reaching satisfaction and their ability to edit their own teaching materials about ‘biodiversity’.
    2.“Textbook Questioning Strategies Assessment Instrument (TQSAI) and Bloom’s taxonomy of classify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t’s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questions about ‘biodiversity’ recorded in 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 workbooks.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129 verified samples and question types in students’ workbooks, it’s found that
    (1)The cognition level about the ‘biodiversity’ idea of those junior-high-school teachers in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field i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districts is above average.
    (2)According to the cognition of “biodiversity’,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gender’ variable in gene aspect, the ‘school scale’ and ‘school location’ variables in species aspect.
    (3)The relation between gene / ecosystem and species / ecosystem is positive.
    (4)Teachers’ acknowledgement level about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of ‘biodiversity’ in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a, target-reaching satisfaction and their ability to edit their own teaching materials about ‘biodiversity’ is about the average to high level.
    (5)By examining the questions in students’ workbook with TQSAI and Bloom’s taxonomy of classify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methods, we find that questions in those nation-examined textbooks, which we can see often, are well-designed.
    The research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fter this text as references for educators in future stud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待答問題------------------------------------3 第四節 虛無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六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之內涵--------------------------------6 第二節 生物多樣性教育 ---------------------------------26 第三節 國中現用教材分析 -------------------------------32 第四節 與本研究有關之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工具和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47 第三節 研究樣本 ---------------------------------------48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分析--------------------------------------------------55 第二節 教師生物多樣性教學目標的了解程度及自編教材能力之分析-68 第三節 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相關單元學生活動紀錄簿作業問題分析-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88 西文部分--------------------------------------------------92 附錄 附錄一----------------------------------------------------94 附錄二----------------------------------------------------96 附錄三----------------------------------------------------97 附錄四----------------------------------------------------98 表 目 次 表 2-1-1 傳統物種保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之區別--------------18 表 2-1-2 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研究項目--------------------20 表 2-2-1 生物多樣性正規教育-各級學校--------------------28 表 2-2-2 非正規教育執行或推行機構------------------------29 表 2-3-1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關生物多樣性內涵之教材內容細項--32 表 2-3-2 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與自然科技領域中各版本涵蓋生物多樣性概念相關單元名稱------------------------------35 表 2-4-1 教師迷思概念相關研究----------------------------38 表 2-4-2 有關教科書作業問題型態分析研究之綜合整理--------41 表 2-4-3 Bloom的目標分類法 ------------------------------43 表 2-4-4 TQSAI的問題型態定義-----------------------------43 表 3-5-1 作業問題型態之Bloom的目標分類參考標準-----------52 表 3-5-2 非經驗的(not experiential)問題型態評估分析表--53 表 3-5-3 經驗或實驗性的(experiential)問題型態評估分析表54 表 4-1-1 129份有效樣本裡,各變項人數統計表---------------55 表 4-1-2 不同性別之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老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認知各項平均數比較--------------------------------56 表 4-1-3 在性別變項上的t檢定-----------------------------57 表 4-1-4 不同專業領域之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認知各項平均數比較----------------------------58 表 4-1-5 在專業領域變項上的t檢定-------------------------59 表 4-1-6 桃竹苗地區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不同學校規模的變異數分析-60 表 4-1-7 不同學校規模Scheffe法多重比較-------------------61 表 4-1-8 桃竹苗地區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不同年齡的變異數分析-62 表 4-1-9 桃竹苗地區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不同教學年資的變異數分析-63 表 4-1-10 桃竹苗地區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不同縣市的變異數分析--65 表 4-1-11 不同縣市Scheffe法多重比較----------------------65 表 4-1-12 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在基因、物種、生態系之Pearson積差相關---------------67 表 4-2-1 教學目標熟悉程度次數分配表----------------------69 表 4-2-2 達成有關生物多樣性教學目標的滿意度之次數分配表--70 表 4-2-3 自行編寫符合生物多樣性教學目標課程能力之次數分配表 --71 表 4-3-1 國中一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活動紀錄簿各審定本總單元數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單元比例----------------------------72 表4-3-2 國中一年級各審定本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活動紀錄簿作業問題之Bloom目標分類題數表-------------------------------------------------------74 表 4-3-3 國中一年級各審定本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活動紀錄簿作業問題之Bloom目標分類法之細項分析----------------------------------------------74 表 4-3-4 國中一年級各審定本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活動紀錄簿作業問題型態評估分析表之一 -----------------------------------75 表 4-3-5 國中一年級各審定本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活動紀錄簿作業問題型態評估分析表之二 ~ 經驗或實驗性問題細項分析---------77 表 4-3-6 國中一年級各審定本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活動紀錄簿作業問題型態評估分析表之三 ~ 經驗或實驗性問題分析(科學過程技能)--79 表 4-3-7 國中一年級各審定本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生活動紀錄簿作業問題型態評估分析表之四 ~ 經驗或實驗性問題分析(收斂到發散)---80 圖 目 次 圖2-1-1 國際生物多樣性科學之研究計畫(DIVERSTAS)----------22 圖2-1-2 2000年系統學議程-制訂生物圈計畫-----------------23 圖2-2-1 生物多樣性概念之發展-----------------------------27 圖3-4-1 研究流程圖---------------------------------------50

    參考文獻
    方國運(1999)。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評估-供決策者用的概要。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197-225頁。
    王龍錫(1990)。我國國中理化教科書部分之分析評鑑。高雄:冠一出版社。
    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草案(2000),行政院農委會。
    呂光洋(1991)。生物多樣性教育。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32-135頁。
    呂光洋(1998)。人工復育或人工繁殖的下一步。生態系的重建(4):89-90頁。
    李玲玲(1998)。自然保育與永續發展。主計月報 85(4):65-69頁。
    李雅敏、陳淑慧(1995)。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有關物理方面習作問題型態分析之研究。屏東師院數理教育學系。未出版。
    汪靜明(1999)。河川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生態保育。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276-288頁。
    邵廣昭(1999)。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育。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258-268頁。
    邵廣昭(1999)。台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科學月刊,30(6):474-479頁。
    周昌弘(1998)。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科學月刊,30(6):444-445頁。
    周昌弘、李玲玲(1999)。台灣長期生態研究及其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8):66-73頁。
    邱弘毅(1998)。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海音(1999)。由功能角度探討生物多樣性保育。P83-96。邁向21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論文集,林曜松編)內政部營建署327P。
    林曜松(1998a)。生物多樣性保育。社教資料雜誌。(245),10-13頁。
    林曜松(1998b)。全新的保育理念永續的生命基調-生物多樣性保育。師友,(378),4-10頁。
    林曜松(1998c)。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現況與發展。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24-33頁。
    林曜松(1998d)。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73-88頁。
    林曜松(1999a)。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省思。環境教育季刊,38,1-6頁。
    林曜松(1999b)。整合跨學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科學月刊,30(6),452-458頁。
    林曜松(2001a)。生物多樣性公約(六)-保育改革與國家報告。大自然,70,104-108頁。
    林曜松(2001b)。生物多樣性公約(七)。大自然,71,102-107頁。
    林曜松、趙榮台(1998)。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4-22頁。
    林顯輝(1992a)。依科學教育目標分析科學教科書之方法。教育研究法學術研討會論文輯,80-103頁。
    林顯輝(1992b)。依科學教育目標分析我國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科書之研究(NSC80-0111-S-153-01)。台北,精華書局。
    金恆鑣(1999a)。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科學月刊,30(6),459-465頁。
    金恆鑣(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1-11頁。
    金恆鑣、王瑞香、夏禹九(1998)。生命多樣性與保育政策-保留全球的共同資源。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34-50頁。
    徐源泰(1999)。生物多樣性、生物技術與生物產業。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145-158頁。
    孫耀永(1998)。教師知識之概念分析。教師之友,39(4),29-38頁。
    梁筱蘭(1996)。大學生分子生物學概念的另有架構。彰師大科教所碩士論文。
    郭美秀(1993)。國小自然科學課程有關地球科學教材之作業問題型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81學年度學生學術論文賽優勝作品專輯,333-362頁。
    陳立人(2000)。生物多樣性。台北,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棻(1993)。職前生物教師動物分類之另有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萬居(1996)。國小教師對酸檢的迷思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7,105-132頁。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所碩士論文。
    湯宗達(1999)。與後世子孫-生物多樣性公約。科學發展月刊,27(9),987-997頁。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曉佩(1995)。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與維持之道。科學月刊,26(1),29-33。
    賈福相(1998)。生物多樣性教育。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31頁。
    趙榮台(1999a)。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17-27。
    趙榮台(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趨勢。科學月刊,30(6),471-473。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編印。
    錢迎倩(1994)。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會議。
    張文馨(2003)。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博(2000)。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之改革。中區數理研討會論文集。
    張靜茹(2001)。繽紛的生命-認識生物多樣性。光華,26(4):6-21頁。
    張頌憫(2001)。台中縣市國小自然科教師動物生殖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仁理(2002)。生物多樣性在北縣。台北縣政府教育局發行。
    劉小如(1998)。藉保育自然環境提升國家競爭力。主計月報, 85(4):57-60頁。
    蔡慧敏(1999)。人類活動對島嶼生物多樣性之影響。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23-39頁。
    鄭湧涇和黃璧祈(1992)。職前與在職生物教師的生物教材有關能力研究。師
    大學報,37,483-504頁。
    蘇育任(1994)。中部地區國小教師與師資班學生對放射性之迷思概念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2,83-98頁。
    蘇育任(1999)。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7(2),157-176頁。

    西文部分
    Ajayi, Olabisi M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a Test of Teacher Knowledge about Biodiversity. (SE 059 797)ED406147.
    Arditzoglou, S. Y., & Crawley, F. E. (1990). A descriptive study of alternative life and physical science conceptions of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ERIC Document No. ED 324225.
    Atwood, R. K. & Atwood, V. A. (1996).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cases of seas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3(5), 553-563.
    Chiang-Soong, B.(1998). An Analysis of the Most Used Science Textbook in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United Steates.
    Crawley, F. E. & Arditzoglou, S. Y. (1988). Life and physical science misconceptions of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ERIC Document No. ED 302416.
    Glynn, S. M., Yeany, R. H. & Britton, B. K. (1991).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 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Kruger, C., Palacio, D. & Summers, M. (1992). Surveys of English primary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force, energy, and material. Science Education, 6(4),339-351.
    McNeely, J.A.(1988). Economic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 Developing and Using Economic Incentives to Conserve Biological Diversity. IUCN , Gland , Switzerland. 200pp.
    McNeely, J.A., and Willer, K.R., W.V. Mittermeeir R.A., Werner, T.B.(1990).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INCN , Gland , Switzerland.(中譯本:薛達元、王禮嬙、周澤江、鄭允文,1993,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OTA(1987).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chnologies to Maintain Biological Diversity.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hington ,D.C.334pp.
    Perlman, D.L. and Adelson, G.(1997).Biodiversity : Exploring Values and Priorities in Conservation.
    Peters, C.M., Gentry, A.H. and Mendelsohn, R.O. 1989. Valuation of an Amazonian rainforest. Nature 339:655-656
    Wilson, E.O.(1992). The Diversity of lif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 U.S.A.(中譯本:金恆鑣,民86,繽紛的生命,天下文化出版社,台北。)
    Yip, D. Y. (1998). Teachers’ misconception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32(3), 207-21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