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怡伶
論文名稱: 國小舞蹈班學童學習表現與幸福感 之研究
指導教授: 古明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舞蹈班幸福感學習表現
外文關鍵詞: dance-talented class, well-be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舞蹈班學童學習表現與幸福感之現況與差異情形,並與普通班學童進行比較,探究兩者之差異。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以台灣地區國小102學年度五至六年級舞蹈班與普通班學童487人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使用國小學童幸福感問卷與學期成績,學期成績分成學科與術科學習表現,學科包含國語和數學,而術科包含民族舞蹈、芭蕾舞、現代舞、即興創作。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分析(MANOVA)與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舞蹈班與普通班整體幸福感屬中上程度,兩者皆為生活滿意度最高,學習滿意度次之,自我滿意度最低。
    二、 國小舞蹈班學童之幸福感「地區」、「性別」、「習舞年資」、「年級」無顯著差異。
    三、 國小舞蹈班學童之術科學習表現因「性別」、「習舞年資」而有所差異,女生的術科學習表現優於男生的術科學習表現;「習舞年資」越長,其術科學習表現越佳。
    四、 國小舞蹈班學童之學科學習表現因「年級」而有所差異,五年級的數學學習表現優於六年級的數學學習表現。
    五、 國小舞蹈班學童之幸福感與術科學習表現有顯著正相關。
    六、 舞蹈班與普通班幸福感有差異存在,普通班的幸福感顯著優於舞蹈班的幸福感。
    七、 舞蹈班與普通班國語成績有差異存在,舞蹈班的國語成績顯著優於普通班的國語成績,而舞蹈班與普通班數學成績則差異不顯著。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well-being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dance-talented classe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of different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ll-being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samples were 487 elementary students in Taiwan.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personal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students’ academic and dance achievements at schoo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two-way ANOVA, one-way M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summed up as follows:
    1. The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ance-talented classes and regular classes alike, was above average. The levels of well-being from high to low were: life satisfacti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self-satisfaction.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areas, genders, danc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grade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ance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danc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dance achievement of fe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students. Students with more learning experience also showed higher dance achievement.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The fifth graders’ mathematics academic performa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ix graders.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ell-being and dance achievement among dance-talented students.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between dance-talented students and regular students. The regular students have higher well-being than dance-talented students.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ndarin between students of dance-talented classes and regular classe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名詞解釋 6 第四節研究限制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第一節舞蹈教育 9 第二節學習表現 12 第三節幸福感 21 第四節學習表現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方法 35 第一節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實施程序 41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國小舞蹈班與普通班學童幸福感與學習表現之現況 4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舞蹈班學童之幸福感 4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舞蹈班學童之學習表現 49 第四節 國小舞蹈班幸福感與學習表現之相關情形 53 第五節 國小舞蹈班與普通班學童幸福感與學習表現之差異情形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結論 57 第二節建議 58

    中文部份
    王佳禾(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控制信念、幸福感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佳禾、侯季宜、張進上(2008)。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之編製。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4,57-85。
    王柏叡(2013) 。國小學童學習壓力、玩興、學業成就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莊民(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偏差行行為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曉慧(2010)。國小學生文化資本、後設認知能力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臺南市。
    王嬿婷(2010)。八週彼拉提斯墊上運動訓練對國小舞蹈班學童垂直跳躍與穩定
    限度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江韋逸(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臺北市。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何汝魚(2007)。國三學生參與補習行為、學業成績與心理幸福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文化事業出版社。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行政與體制的檢討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9,1-10。
    吳健宇(2010)主觀幸福感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之探討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裕益,許嘉容(2010) 。高雄市國小一般智能與藝術才能資優生在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2,65-95。
    吳詩琦(2011)。國小舞蹈班學生在即興創作課程中創造力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麗梅(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新北市大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呂文菱(2009)。舞蹈資優生鑑定工具對入學後學術科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怡靚(2008)。國小舞蹈班學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美瑩(1993)。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虹儀(2012)。國小舞蹈班學生自我概念、生命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素菁(2000)。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新民、陳密桃(2007)。融入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在職幼兒教師心理幸福感之提
    升效果。課程與教學季刊,10(4),123-140。
    李鴻章(2006)。原住民族群背景、師長教育期望與學童自我教育抱負關聯性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2),33-58。
    李鷗(2006)。幸福感與幸福感的測評。中國統計。28-29。
    沈力群(2008)。兒童才藝補習與父母期望、兒童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國民(2007)。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竺萱(2010)。影響高中舞蹈班升學選校之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俊瑩、吳裕益(2007/12)。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林俊賢、蔡東鐘(2007)。臺東縣國中學生補習教育與心理幸福關聯性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1),73-106。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慈婷(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家庭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碧芳(2009)。從文化資本探討才藝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研究,17,111-134。
    林維芬(2011)。「修訂Enright 寬恕治療歷程模式」團體介入方案對國小兒童寬恕態度、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4),591-612。
    林翠玲(2011)。新移民子女之支持系統、自我認同、主觀幸福感對學校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邵秋桃(2007)。臺灣南部五縣市國小學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季宜(200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人際衝突、休閒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原作者:M. Argyle著)。臺北市:巨流。
    柯澍馨、鄭素女(2008)。臺灣地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學校行政,55,103-123。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 Ph. D.)。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洪蘭(譯)(2012)。邁向圓滿(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 Ph. D.)。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11)
    苗桂蓉(2008)。國小舞蹈班學生即興創作心流暢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苗桂蓉、郭靜姿(2009)。國小舞蹈班學生即興創作課程心流經驗之調查研究。資優教育研究,9(1),1-24。
    唐璽惠(1997)。臺灣區中等學校舞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唐璽惠(2004)。舞蹈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高雄市:復文出版。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22。
    徐士翔(2009)。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臺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昊杲、何宜玲(2007)。影響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成就之因素分析。松山工農學報,4,75-87。
    徐萩真(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秦澍(2006)。臺北地區國中舞蹈班學生參加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學習動機及術科成就調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張中煖(1997):舞蹈班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藝術評論,8,77-93。
    張文彬(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以欣(2012)。太極拳訓練對高中舞蹈班學生芭蕾動作學習之關聯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明智(2011)。國小學生學校幸福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青青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芳全(2006c)。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第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琇珺(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斐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翠倫(2003)。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翠娟(2007)。幼兒期學習才藝與國小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麗珠(1990)。臺灣舞蹈藝術教育的胚芽—國民中小學舞蹈資優班。文訊雜誌革新,20,8-12。
    國民中小學舞蹈教育實驗班實施計畫(1981修訂)。臺北市:教育部。2014年5月7日,取自:http://artgrad.ncue.edu.tw/ae_web/policy_1_10.htm。
    教育部(1984,2004修訂)。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0)。七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舞蹈教育班評鑑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中小學音樂、美術、舞蹈班設置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藝術才能班人數統計(2013)【資料檔】。臺北市:教育部。2013年11月27日,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https://www.set.edu.tw/default.as
    梁宇閎(2012)。漢代盤鼓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鼎金國中舞蹈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北市。
    莊喻如(2011)。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淑婷(2012)。從計畫行為理論模式探討家長對於創造性舞蹈的行為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6(1), 97-118。
    許淑婷(2012)。不同舞蹈背景之國小學童在多元智能之差異-某國小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1), 20-44。
    許嘉芳(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網路使用行為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出版社。
    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淑青(2008)。十二週彼拉提斯墊上運動訓練對國小舞蹈班女性學童芭蕾表現、靜態平衡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靜姿(2007)。舞蹈資優生的鑑定、追蹤與省思。北體舞蹈,6,80-95。
    陳江水(2003)。家庭環境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南投文教,19,51-54。
    陳忻苹 (2011)。臺灣國民小學舞蹈教育發展之研究-以舞蹈班為例(1980~201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佩祺(2011)。運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國小舞蹈班學童身體覺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陳怡君(2005)。家庭背景、數位落差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惠欣(2009)。國中舞蹈班女生飲食障礙初級預防教育課程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雅琪(2009)。臺北縣市國小舞蹈班與普通班學生完美主義及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敬亭(2009)。舞蹈班男性學生生涯發展歷程及生涯決定因素之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碧涵(1993)。我國學校舞蹈教育現況。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53-86。
    陳慧玲(2013)。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騏龍(200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麗妤(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清雪(2012)。「幸福感教學」我們可以怎麼做?英國社會與情緒發展學習方案( SEAL )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218,120-129。
    曾文志(2007)。大學生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關聯:結構方程模式取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4),61-82。
    曾文祥(2006)。感恩方案對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幸福感的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志朗(2001)。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天下雜誌 2001 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112-114。
    曾慈玉(2009)。高中舞蹈班學生學習風格喜好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游蕙芳(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雲門教室(無日期)。跳得越高越快樂?2013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cgds.com.tw/node/13977
    黃念祖(201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幸福感、學業自我效能及歸因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怡禎(2007)。國中資優生與一般生班級氣氛與幸福感之比較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俊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美滿(2007)。舞蹈性向與術科測驗之相關性及其對學生入學後學術科表現之預測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彩美(2012) 。國小學生參與補習、家庭內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連興(2013)。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與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僅蓉(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舞蹈班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學習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鈺婷(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楊佳蓉(2011)。臺北市國小一般智能資優班學童幸福感、生活壓力與因應
    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振玉(2013)。高雄市藍天國小運動舞蹈班執行成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溫麗榮(2010)。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小三年級舞蹈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解業達、段海軍(2007)。主觀幸福感研究進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3,121-124。
    鄒瓊(2005)。幸福感的兩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結構。心理學研究,164,
    115-119。
    靳晨瑄(2012)。臺灣高中職舞蹈班學生的身體意象、社會因素及飲食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北市。
    劉玉涵(201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正向心理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淑英、程宜莉、詹雅涵(譯)(2008)。著。舞蹈與統整性課程設計-101動作歷險記(原作者:L.Y. Overby & B.C. Post & D. Newman)。臺北市:華騰。
    劉琪、廖主民(2013)。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大專體育學刊,15(3),300-308。
    劉毓婷(2012)。不同地區國中生學習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順清(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對教師專業之信任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東靜(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建良(2002)。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師期望、成就動機、學業成就與成敗歸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47-77
    鄭家姍(2005)。國中舞蹈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鄭斐云(2009)。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佳純(2011)。TEPS資料庫中學業成就與相關影響因素之縱貫性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3),119-154。
    蕭淑瑾(2013)。運用合作學習於2012年國小舞蹈班三年級編創作品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蕭淑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蕭雅云(2004)。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姿婷(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坐式生活型態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看電視行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賴昱璇(2011)。創造性舞蹈引導國中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北市。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
    戴碧蓮(2008)。國小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學業成就表現與藝術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美香(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瞿蜀萱(2011)。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兒童動作表現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平和國民小學舞蹈班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顏秀芳(2007)。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蘇秀枝(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臺中縣大里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
    蘇意琪(2010)。高中舞蹈資優生學習適應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英文部分
    Ashdown, D. M.,& Bernard,M. E.(2012). Can explicit Instruction in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kills benefit the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well-be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9(6), 397-405.
    Birch, J. R.(2000). Expanding literacy and integrating curricula through dance. The Educational Forum, 64(3), 223-228.
    Bouffard, T. , Vezeau, C., Roy, M., & Lengelé, A. (2011). Stability of biases in self-evaluation and relations to well-being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4), 221-229.
    Coleman, J. S.(1988a). Socail capi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The ambiguous position of privat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3942).
    Csikszentmihalyi, M., &;Csikszentmihalyi, I. S.(1991). Adventure and flow experience. In J. C.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 153-15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aniels, K. & Guppy, A. ( 1994). Occupation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job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uman Relations, 47: 1523–1544.
    DeNeve, K. M., & Cooper, H.(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 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Dew, T. & Huebner, E. S.(1994). Adolescents’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2, 185-199
    Diener, E., & Lucas, R. E.(1999).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 Kahneman, E. Diener, & N. Schwarz (Eds.),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pp. 213-229). New York: Russell-Sage.
    Diener, E., & Eid, M.(2004). Global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5, 245-278.
    Dinner, E.(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Gardner, H.(2006). Changing min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anging our own and other people's minds. Boston M 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nna, J. L.(1994). Arts 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work.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96(2),31-37.
    Heady & Wearing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2,327-349.
    Honora, D. T.(2002).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and a achievement to future outlook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7, 301-316.
    Houston, J. P.(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Leonard II, W. M.(1998).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high school senior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1, 196-101.
    Maltby, J., Macaskill, A., & Day, L.(2001). Failure to forgive self and others: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ness, personality,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gener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881-885.
    Martinez, R. O., & Dukes, R. L.(1997).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ity and gender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 503-516.
    Noll, R.(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youngsters with sick cell disease. Child Development ,67, 423-436.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 762-769.
    Purcell, T. M.(1994). Learning through the language of dance; A Cross-curricular experience. NASSP-Bulletin; 78(561)20-25.
    Roberts, B. W., Kuncel, N. R., Shiner, R., Caspi, A., & Goldberg, L. R.(2007). The power of personality: The comparative validity of personality trait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ognitive ability for predicting important life outcome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313-345.
    Rudasill, K. M., Gallagher, K. C., & White, J. M. (2010). Temperamental attention and activity, classroom emotional suppor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ird grad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8(2), 113-134.
    Schimmel, J.(2009). Development as happiness: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happiness and UNDP’s analysis of poverty, wealth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0(1), 93-111.
    Shoshani, A., & Slone, M.(2012).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from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Young Adolescents’ Character Strength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9.
    Street, H., Nathan, P., Durkin, K., Moring, J., Dzahari, M. A., Carson, J., & Durkin, E. (2004).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ell-being, goal-setting and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38, 155-161.
    Suldo, S., Riley, K., & Shaffer, E.(2006). Academic correlat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life satisfaction.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7, 567-582.
    Suldo, S., Thalji, A., & Ferron, J. (2011). Longitudinal academic outcomes predicted by early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pathology,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yielded from a dual factor model.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6(1), 17-30.
    Tuominen-Soini, H., Salmela-Aro, K., & Niemivirta, M.(2012).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academic well-being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3), 290-305.
    Veenhoven, R.(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 1-34.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