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思穎 Chen, Szu-Ying |
---|---|
論文名稱: |
運用課文本位讀寫整合對國小四年級寫作能力表現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Writing Ability in the Four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by using Text-Based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 |
指導教授: |
彭煥勝
Peng, Huan-Sheng |
口試委員: |
王為國
Wang, Wei-Kuo 李俊湖 Li, Chun-H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課文本位 、讀寫整合 、寫作能力 、寫作態度 |
外文關鍵詞: | text-based,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 writing ability, writing attitude |
相關次數: | 點閱:54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課文本位讀寫整合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在寫作能力表現之轉變。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新竹市NN國小四年級1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康軒版第七冊及第八冊國語課文為教材,分前導研究及正式研究。
前導研究以國語第七冊第二課為教材,共8堂課;正式研究採兩階段教學實施,第一階段之教材為第七冊國語第七、九課,共16堂課;第二階段之教材為國語第八冊第二、三課,共16堂課。正式研究兩階段總計32堂課,研究者以指導學生閱讀策略及寫作策略後進行讀寫整合之寫作,共有7篇寫作作品產出,其中第一篇為前導研究之寫作,第二及第七篇為行動研究前後寫作能力表現之作品。
研究過程進行資料蒐集,包括訪談大綱、觀察記錄表、寫作大綱、作文單、教師省思札記、寫作能力評分表等,依研究目的分類、整理及分析,綜整研究結果如下:
1. 字詞義以重點教學為主,加強句型、修辭練習,有助將遣詞造句運用在寫作上。
2. 運用提問及推論策略有助文本理解;摘要策略掌握段意有助寫作組織。
3. 妥善規劃國語讀寫課程,進行跨領域的課程統整,創造或連結學生生活經驗,達到
有效學習。
4. 教師示範文章修改,運用寫作評量表,協助學生建立自評與互評的標準。
5. 依行動研究前後之寫作評量,分析學生的寫作能力表現有顯著提升。
6. 彙整寫作能力評分表,高表現及低表現組在「遣詞造句」進步最多,中表現組在
「立意取材」進步最多。
7. 整體寫作能力表現,以低表現組進步幅度最大,其次是中表現組。
8. 實施讀寫課程後,學生在寫作態度上樂意與他人分享作品且喜歡寫作。
研究者就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課文本位、讀寫整合、寫作能力、寫作態度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writing ability in the four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by use of text-based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 to change.The study adopts an action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18 fourth-grade students from N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It's divided into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a formal study. The Mandarin textbook used as the seventh and eighth volumes of the Kang Hsuan.
The preliminary study utilized Lesson 2 from the seventh volume of the Mandarin textbook as teaching material, total of 8 sessions. The formal study have two phases.The first phase include Lesson 7 and Lesson 9 from the seventh volume and the second phase include Lesson 2 and Lesson 3 from the eighth volume as teaching material , totaling 32 sessions.
After learning text reading and writing strategies, proceeded with thematic writing. There are 7 writing works were generated for this srudy, with the first piece being from the preliminary study, and the 2nd and 7th pieces are the works of the writing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action research.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data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which included interview outlines, observation records, writing outlines, composition sheets, teacher reflective notes, and writing ability assessment sheets. These were classified, organiz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Focus on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rhetorical more practice. Acilitates the application of word usage and sentence construction in writing.
2. Applying questioning and inference strategies aids in text comprehension, summarization strategies to grasp the main ideas of paragraphs contributes to writing organization.
3. Integrating the Mandarin reading and writing curriculum with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connects to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and achieves effective learning.
4 .Teachers demonstrate the revision of articles and use the writing evaluation scale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standards for self-evaluation and peer evaluation.
5. According to the writing assessm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performanc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6. Totally of the writing ability score sheet,the high-performance and low-performance groups showed the most improvement in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the medium-performance group exhibited the most improvement in "theme and content selection."
7. In terms of overall writing ability performance,the low-performance group made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followed by the medium-performance group.
8.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courses,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share their works with others and like to write in terms of writing attitude.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results, proposed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reference.
keywords:text-based、read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writing ability、writing attitude
中文部分
仇小屏、藍玉霞、陳慧敏、王慧敏、林華峰(2006)。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
計與實作。萬卷樓。
史麗敏(2013)。國小二年級國語科結構取向的聽說讀寫整合教學促進寫作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朱作仁(2002)。深入學習丁有寬讀寫結合法。江西教育,2002(19),16-17。
朱倩(2019)。丁有寬〝讀寫結合〞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課外語文,
(13),1-36。
吳佳珈(2013)。電腦化新制圖融入童詩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寫作成就、
寫作態度與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
教育學報,(16),65-104。
吳敏而(2012)。讀與寫的連結。教師天地,181,16-23。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悅讀。研考雙月刊,34(1),62-
66。
吳靜怡(2018)。運用課文本位讀寫合一寫作教學促進國小三年級記敘文寫作能
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吳怡靜(2007)。被遺忘的R 搶救被忽略的寫作力。載於何琦瑜、吳毓珍(編),
教出寫作力(14-29頁)。天下雜誌。
何琦瑜、林玉珮、李忻蒨(2007)。什麼是寫作力。載於何琦瑜、吳毓珍(編),
教出寫作力(68-82頁)。
汪潮(2002)。讀寫結合的歷史追溯。小學語文教學,(3),12-14。
岑紹基(2010)。語言功能與中文教學。香港大學。
林玉珮(2007)。體檢國語文教育:時數不足,教法凌亂。載於何琦瑜、吳毓珍
(編),教出寫作力(56-67頁)。天下雜誌。
林泓成(2010年4月8日)。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閱讀與生活。https:
//blog.xuite.net/kc6191/study/32807050#message_header
林怡辰(2021)。從讀到寫。親子天下。
林文藝(2017)。多重閱讀理解策略系統對閱讀理解力影響[未出版之博士學位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
林宛靜(2013)。國小二年級學生實施繪本讀寫結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
位論文]。私立淡江大學。
林依蓁(2017)。讀寫整合教學對國小學童童話創作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泓成(2010年4月8日)。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閱讀與生活。https:
//blog.xuite.net/kc6191/study/32807050#message_header
林佩儀、劉雅玲(2016)。閱讀與寫作並行,走出中小學作文教學新出路。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5(6),218-220。
林彥佑(2014)。從讀到寫的寫作教學模式—應用文的讀寫整合。台灣教育,
(689),52-53。
林珊羽(2019)。教導閱讀策略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非連續性文本理解成效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奕華(編)(2018)。新北市公開授課資源手冊國小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素秋(2017)。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弱勢低閱讀能
力學童為對象。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2),29-58。
林德政(2022)。課文本位讀寫整合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能力及寫作正向情緒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林繼生(2003)。語文表達能力測驗。國文天地,16(8),83-90。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心理。
周意惠(2018)。以社區走讀提升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學位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
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幸曼玲、柯華葳、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教學手冊。教育部。
Goodman, K. S. (1998)。談閱讀[洪月女譯,初版]。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洪瑜珮(2020)。想像未來充滿學習的教室—以社會建構學習談有效教學。教育
學報,48(2),47-59。
范翠香(2017)。抓好讀寫結合訓練,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基礎教育論壇,(14)
,50-51。
柯華葳(2007)。教出閱讀力。親子天下。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親子天下。
柯華葳(2017)。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教育部。
柯華葳(2020)。臺灣閱讀策略學政策與執行。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93-
114。
馬行誼(2015)。談國語文教科書中的「讀寫結合」。語文教育論壇,(5),7-
11。
倪曉雯(2013)。讀寫整合融入話題作文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表現及寫作動機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木金、許瑋珊(2012)。從PISA閱讀評量的國際比較探討閱讀素養教育的方
向。教師天地,181,4-15。
陳正治(2003)。國小作文教學應教什麼。北市師院語文學刊,7,111-145。
陳岑瑄(2014)。繪本結合限制式寫作教學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寫作態度與寫作
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明蕾(2018)。課文本位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表現與策略使用覺知情
形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9(4),581-609。http://dx.doi.org/10.6251/
BEP.201806_49(4).0004
陳明蕾(2019)。台灣十年來教師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表現關係之探討:來自
PIRLS 2006、2011與2016的證據。教育心理學報,51(1),51-82。
http://dx.doi.org/10.6251/BEP.201909_51(1).0003
陳信豪、黃瓊儀(2020)。淺談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國小學生閱讀理
解能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5),98-103。
陳盈宏(2015年2月)。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
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5&edm_no=
106&content_no=2470
陳瑋婷、蕭金土(2012)。寫作教學介入實驗效果之後設分析。教育研究學報,
46(1),21-41。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鳳如、郭生玉(2000)。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之適配度研究。師大
學報:教育類,45(1),1-18。http://dx.doi.org/10.29882/JTNUE.200004.0001
陳鳳如(2007)。國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學習潛能評估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教育
類,52(2),73-94。
陳碧琪(2016)。編織式創意記敘文寫作教學[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
東大學。
陳亭儒(2019)。素養導向群文讀寫結合教學提升國小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及寫
作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麗雲(2016)。寫作有妙招 閱讀一把罩。小兵。
郭生玉、陳鳳如(1995)。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及寫
作歷程的影響。師大學報,(40),1-36。
郭雅惠(2019)。合作學習運用在國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學位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部(2015)。課文本位閱讀理解與教學。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
台。2022年9月25日,引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
?sid=1198&mid=13970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語文領域。國民中小學課程與
教學資源整合平台。2022年10月1日,引自https://cirn.moe.edu.tw/
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5721
教育部(2021)。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第六版)。2022年10月1日,引自https:
//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50015&q=1&word=%E6%85%8B%
E5%BA%A6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
張益芳(2009)。國小教師寫作教學方法與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態度關係之研究-
以澎湖縣、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幼獅文化。
許育健(2018)。屋頂上的貓:素養導向國語文評量設計實務。幼獅文化。
許育健(2022)。聽,鯨魚在唱歌:素養導向國語文教學設計實務。五南。
許俐雅(2016)。層次分析策略對國小學童敘事類記敘文寫作成效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許雅惠(2012)。自我調整學習融入讀寫整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學位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彭柏緯、劉怡君(2020)。淺談國小國語文寫作教學之困境。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9(7),123-128。
游淑媛(2016)。多元化作文教學對國中生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學位論文]。私立中華大學。
黃友亭、辜玉旻(2013)。結合自我解釋的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
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6(2),135-160。
黃沁瑞(2020)。讀寫結合教學於高中寫作英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東華書局。
黃冠淳(2019)。國小中年級說明文讀寫整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啟瑞(2008)。國小學童寫作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
臺東大學。
曾郁芳(2013)。讀寫結合的過程導向寫作模式運用於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Pressley, M. (2010)。有效的讀寫教學 平衡取向教學[曾世杰譯,初版]。心理。
(原著出版年:2006)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葉靖雲(1999)。以文章寫作和造句測驗評估作文能力之效度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51-172。
葉嘉青(2011)。兒童文學與寫作教學。心理。
楊淑華、葉憲峻、王暄博(2009)。寫作評量之研發與應用:以國小六年級記敘文
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3),139-173。
楊裕貿(2010年4月20日)。淺談文章結構與文體結構。國語日報,13。
楊裕貿(2011)。議論文讀寫整合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與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裕貿(2014)。國語科記敘文形式深究之讀寫整合教學設計。語教新視野創刊
號,23-35。
鄭章華、吳思慧、曾志華、陳玟樺、廖惠儀、蔡政樺(2018) 。數往知來 歷歷
可述—中小學數學課程發展史(上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五南。
鄭安廷(2022)。讀寫整合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習寫記敘文段落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鄭菊元(2018)。以課文為起點的國小二年級讀寫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劉瑩(2009年10月)。讀而優則寫—論童話之「讀寫一貫」教學策略。國文天地
雜誌,(293),4-16。
劉思嫻(2016)。多重閱讀理解策略系統對閱讀理解力影響--以線上與紙本分析
[未出版之博士學位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劉佩雲(2018)。教出讀寫素養。心理。
劉佩雲(2019)。多元閱讀策略教學對摘要與閱讀理解能力效果之研究。師資培
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2(3),1-27。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師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宜宸(2022)。運用限制式寫作機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高等教育。
蔡清田(2020)。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蔡榮昌(2006)。從讀寫結合談仿寫。屏縣教育季刊,27,5-10。
謝錫金、岑紹基(2002)。量表診斷寫作教學法。香港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教育學
院在職教師教育計畫。
謝文忠(2011)。限制式寫作提升國小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學
位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鍾屏蘭(2011)。聽說讀寫的多元統整教學—課文深究教學策略析探。新竹教育
大學人文社會學報,4(2),111-140。
魏伶如(2012)。國小學生寫作知識、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學位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簡馨瑩、曾文慧、陳凱筑(2005)。閱讀悅有趣:開發孩子閱讀策略的書。幼獅文
化。
羅吉希(2020)。6+1寫作指標對素養導向寫作評量的啟示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9(6),76-81。
羅育齡(2020)。推動閱讀教學的手:「德州讀寫計畫」推行經驗分享。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9(12),91-95。
顧大我(1977)。國民小學國語科教學重點之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
龔玉雲(2015)。國小二年級讀寫整合教學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
立中正大學。
英文部分
Göçen, G. (2019). The effect of creative writing activitie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writing achievement, writing attitude and motivation.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tudies, 15(3), 1032-1044.
Hayes, J. R., & Flower, L. S. (1980). 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 In Gregg, L. W. & Steinberg, E. R.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pp. 3-30). Lawrence Erlbaum Press.
Juel, C. (1988).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54 Children from First through Fourth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437-447. 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80.4.437
Pearson, P. D., & Cervetti, G. N. (2017). The roo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In S. E. Isra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2nd Edition (pp. 12-56).The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