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幼臣 |
---|---|
論文名稱: |
參與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教師之教學表徵探究 |
指導教授: | 張美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 、教學表徵 |
外文關鍵詞: | The dista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system,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國小自然科教師在參與「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時,其呈現的教學表徵類型、教學表徵的改變,以及影響教學表徵改變的因素,以作為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之參考。
研究者以一年的時間,蒐集八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參與「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時的資料,包含自拍影片及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影片,前後共二十二捲的教學影帶,並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表徵檢核表」對其教學表徵做錄影帶分析。以及蒐集個案教師共二十二份教學教案、研習記錄、會議記錄和教師省思等四種文件做文件分析,最後與個案教師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後,研究發現:
一、國小自然科教師在參與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時,有以教師為中心、以師生互動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表徵,三大類型,共二十一種的教學表徵。在全體教師的教學表徵中,以師生互動為中心的問答引導所佔的比例最高,佔總教學時間的18.9%,其次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動手操作,佔15.3%,第三則為9.1%的敘述說明。
二、全體教師的教學表徵改變情形為,以教師為中心的「其他」教學表徵逐次遞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表徵比例變高、口頭發表的教學表徵比例逐次遞增。整體而言,教師的教學表徵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三、個案教師的教學表徵皆具「可轉換性」。而T01、T03、T04、T05、T07教師在參與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後,其教學表徵愈趨多樣化;T03和T04教師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T06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比例下降;T05、T06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表徵增多。
四、影響教師教學表徵的因素共有個人特質與成長背景、師培課程與教育實習、課程教材與教學情境、同儕互動與經驗交流、教學經驗與自我反思、進修研習與專業成長、尋求資源與自行創造等七項,後四項因素可經由參與遠距教師專業成長系統發生改變。
最後,本研究針對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方向等提出建議,作為提升國小自然科教師專應成長之參考。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types,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when science teachers of primary school attend the distant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system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materials of primary school’s eight science teachers attending the distant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system in one year, including self-portrait films and the films of the distant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er analyses the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in totaled twenty two tapes by the self-made checklists named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checklists of primary school’science teachers. The researcher also collects case teachers’ twenty-two teaching plans, studying notes, meeting records and teacher reflection to do file analysis. At last, after having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case teachers, the study shows
⑴ When primary school’s science teachers attend the distant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system,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including teacher-centered,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entered totaled twenty-one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In all representation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entered questions and answers account for the greatest proportion 18.9 percent of teaching time; the next is student-centered hands-on accounting for 15.3 percent and the third is the narrative description taking up 9.1 percent.
⑵The changes of all the teachers’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teacher-centered other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decrease successively; the rate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is in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oral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increases successively. As a whole, teachers’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change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gradually.
⑶Case teachers’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all have convertibility. After attending the distant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system, teacherT01、T03、T04、T05、T07’s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are more diversified; teacher T03 and T04 change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teacher T06’s teacher-centered proportion decreases; teacherT05 and T06’s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increase.
⑷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eachers’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are totaled seven includin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ing background,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course materials and teaching situation, peer interaction and experience exchangement,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elf reflection, furt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searching for resources and self creativeness. The last four can be changed by attending the distant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system.
At last, this research offers proposal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science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
報:科學教育類,48(1),頁119-142。
王美芬(1998)。自然科教師專業成長與遠距輔導之可行性。科學教育與
研究發展,(11),頁3-18。
王美芬、黃萬居、李昆翰(1999)。國小自然科在職教師遠距輔導模式初探。
科學教育與研究發展季刊,頁35-57。
王國華(2001)。科學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2011年8月16日,取
自http://sec.sciedu.ncue.edu.tw/sec/upload2/科學教師教學專
業知能與專業成長.doc 。
王澄霞(1995)。STS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頁115-137。
立法院(2011)。立法院第7屆第7會期司法及法制、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
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0(30)。
余曉清、連文惠、蘇雅蘭(2000)。中等學校實習教師知反省式科學教學行
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3),頁273-286。
李昆翰(1999)。遠距輔導對國小自然科在職教師之專業成長研究:從網路
使用看遠距輔導。現代教育論壇,(4),頁310-343。
李勇諭(2005)。透過網路學習社群提升一位初任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之研
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李源順、林福來(1999)。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
(2),頁1-23。
李源順(2004)。國小數學專家教師在教學實務中的角色。國教新知,
51(1),頁1-18。
李堅萍(2002)。PCK理論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意義。研習資訊,(4),頁
50-54。
李順銓(2007)。同儕視導在教學專業發展的再概念化。北縣教育,59,頁
31-35。
李憶萍(1996)。ㄧ個高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政福(2003)。國中生活科技實習教師之事管理平台系統發展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鴻榮(1999)。生活科技實習教師遠距輔導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秋蘭(1997)。師院生在集中實習期間實際知識運作知個案分析。屏東師
院學報,(10),頁37-62。
林芳白(1998)。生活科技教師歷程檔案網路實習輔導系統建置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俊宏(1996)。國中生物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美淑(2004)。國中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泰源(1997)。實習理化教師教學情境與教學表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進財(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凱胤、王國華、蔡維真(2007)。部落格在師資培育課程應用之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15(4),頁461-490。
林凱胤、楊子瑩、王國華(2010)。實習教師在部落格中的社會網絡與互動
行為。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5),頁67-90。
林曉雯(1994)。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美虹、江玉婷(1997)。初任與資深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
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頁419-460。
洪綺霞(2004)。國中資淺暨資深自然科教師概念組織、教學表徵、發問問
題類型與評量方式之研究-以溫度與熱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青宸(2005)。國小自然科教師協助兒童學習的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
立台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進洋、陳雪瑜(1997)。教師專業成長的自覺:教學錄影帶在反省思考的
功能。科學教育,(1),頁259-282。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惠瑾(2006),探究一位效能教師教學概念生態的教學表徵與學生科學概
念學習之分析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夏應慈(2004)。國小教師在統整課程的教學表徵之研究-「以校園自然生
態之美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中市。
郭立研(2005)。初任暨資深國中生物教師的教學比較-以『動物體內的資
訊網』和『生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銘哲(2003)。高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義章(1996)。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佳君(2005)。國小實習教師遠距實習輔導網站之建置與可行性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俐婷(2007)。天文教學模組開發歷程對學生概念與教師專業成長之影
響。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市。
陳桂蘭(2002)。一位資深環境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探索。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筱雯(2004)。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美玉(2002)。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2005)。師資生個人知識管理及其對專業學習與發展影響之研究。
師大學報教育類,50(2),頁181-202。
陳春蓮(2002)。國小教師教學立成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國泰(2007)。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與發展歷程:以三位國小自然與生活
科技資深專家教師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頁29-60。
陳儒晰、黃金花(2006)。幼兒園教師運用網路社群實踐專業發展之探討。
幼兒保育學刊,4,頁123-139。
許志豪(2008)。運用遠距視訊在跨校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昆蟲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中華民
國92年2月27日台國字第0920028081)。
張啓中(1998)。網路環境中實習教師反思能力成長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美玉(2010)。利用遠距視訊系統促進夥伴學校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
99-2511-S-134-00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成效與挑戰。
教學科技與媒體,(40),頁31-42。
張基成(2003)。網路學習社群之經營與管理。T&D飛訓,8,頁1-11。
張雅涵(2012)。數理師資生進行科學/數學探究活動之教學表徵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賴妙理(1999)。初任暨資深國中生物教師在運輸作用、遺傳與演化單元
的教學表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張德銳(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
52(2),頁134-143。
張靜儀(1999)。由「地球的運動」探討國小自然科專家教師與初任教師之
教學知識與教學實務。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
文集,光碟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靜儀、戴翠華(2003)。「國小學童感知自然老師PCK量表」之效化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2),頁187-212。
張鳳珠(1996)。科學教師對其教學與教學行為之知覺與思考。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一平(1999)。理化實習教師教學計畫的認知與其思考歷程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玉英(2000)。實習教師網路學習與專業成長之研究-LISREL應用。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永和(1997)。「教學表徵」-教師的教學法寶。國教世紀,178,頁17-24。
黃達三、賴玉春(1998)。國小教師於科學教學的口語解釋研究。科學教育
學刊,6(3),頁285-302。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黃萬居、熊瑞棻(1994)。新世紀國小科學教師專業素養之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學報,35(2),頁201-230。
黃夢怡(2004)。國小自然教師教學表徵對學生思考智能學習成效之個案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邠如(2010)。影響生物科職前教師教學表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葉辰楨(1996)。國中初任與資深生物教師運用發問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亨利、尤松文(2005)。資訊管理課程中學生學習之釋意歷程-非同步線
上討論機制的使用。資訊管理展望,7(2),頁1-29。
楊益風(1999)。世紀末國民中小學的衝擊與新生。教育研究資訊,7(1),
頁49-56。
廖以民(1997)。農業科學教師資訊搜尋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嘉義農業專科
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文榤(1998)。生活科教教師網路情境式實習輔導系統建置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怡亭(2000)。影響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來源。國教輔導,(4),頁48-52。
劉旨峰(1999)。網路同儕互評系統的學生群組分析。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益麟(2002)。同儕視導的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安安國小教學現場實錄。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嘉茹、蔡夙勋、黃琴扉(2006)。探討教師在使用監控模組教學前後PCK
的改變。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華民國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
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214-1219)。
劉淑芳、楊淑晴(2003)。網路專業成長進修環境中學員互動行為與態度之
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8(2),頁169-190。
劉廣亮(1998)。屏東縣國小教師資訊尋求行為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麗玲(2000)。國中資深理化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麗伶、郭重吉(2001)。國中資深理化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科學教
育(11),頁144-161。
蔡美娟(1999)。國中資深與初任生物教師運用生活事例於教學之個案比
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添財(2004)。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鳳婷(2008)。一個國小教師的教學表徵知識-以等值分數為例。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慶三(1997)。國小職前教師科學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
報,(10),頁455-500。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簡芊卉(2009)。教師在過程性概念與物質性概念上教學表徵之比較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紅珠(1994)。師院學生對國小數學的學科知識與教學信念之研究。(國
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4-2513-S-134-001)。
簡嘉伶(2005)。國小科學教師之專業能力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鍾瑞珍(2001)。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與學生學習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藍治平(2002)。國中生物教師資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藍治平、簡秀玲、張永達(2002),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
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49,41-53。
藍嘉淑(2000)。圖片在國中生物科教學的角色及其對學生圖片理解之影
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秀月、郭重吉(2002)。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教學實踐知識與科學表徵之
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2,147-163。
謝幸玲(2005)。網路同儕評量回饋功能及自我調制歷程之研究。國立中央
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建國(2001)。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韶勤(2004)。教學輔導教師教學觀察與回饋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效能影
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二、 英文文獻
Ball, D. L.(1990). The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s that prospective
teachers bring to teacher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4), 449-466.
Bodzin, A. M.,& Park, H.C.(2000).Dialoge pattern of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Using asynchronous on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19(2).163-188.
Bonk, C. J. ,Angeli, C. ,& Supplee, L.(1998). Holy COW:Scaffloding
case-based”conferencing on the web”with preservice
teach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Diego, CA.
Cochran, K. F., DeRniter, J.A.& King, R.A.(1993).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4(4),263-272.
Fennema, E. & Franke, M.(1992).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G. A. Gougla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and
Learning, 147-164.
Geddis, A. N. (1993). Transforming subject-matter knowledge: The
role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learning to
reflect on teach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5(6), 673-783.
Grossman, P. L. , Wilson, S. M. , & Shulmsn, L.S.(1989).Teachers
of substance: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M.C.
Reynolds(Ed.),Knowledge base for beginning teacher.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Grossman, P.L.(1990).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rossman, P.L. & Richert, A.E.(1998). Unacknowledge knowledge growth: A re-ex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Teacher Education,4(1),53-62.
Good, T. L. & Brophy, J.E.(1994).Looking in classroo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Hieberrt, J. , & Carpenter, T.P.(1992).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understanding. In D. A. Grouws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65-97).New York: Macmillan.
Lambe, J., & Clarke, L. (2003).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Onlin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6(3)351-363.
McDiarmid, G. W. , Ball, D. L. , & Anderson, C.W.(1989).Why staying
one chapter ahead dosen’t really work: Subject-specific
pedagogy.In M.C. Reynolds(Ed.),Knowledge Base for Beginning
Teachers.(pp.193-205).New York: Pergamon Press.
Merseth, K. K.(1991).Supporting beginning teachers with computer network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2), 140-147.
Moore, M.G. Effects of Distance Learning: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1989, Washington, DC: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Seabrooks, J. J., Kenney, S., & Lamontagne, M. (2000).Collaboration
and Virtual Mentoring: buil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servic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9(2),219-236.
Sharpe, L., Hu, C., Crawford, L., Gopinathan, S., Moo, S. N., & Wong,
A. F. L.(2000). Multipoint Desktop Videoconferencing as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o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0(5), 61-63.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5(1).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