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肇真
Chang, Chao-Chen.
論文名稱: 客語兒歌融入幼兒園語言學習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Hakka Nursery Rhymes into Preschool Language Learning
指導教授: 楊佈光
Yang, Bu-Guang
口試委員: 黃方亭
Huang, Fang-Ting
明立國
Ming, Li-Ku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客語兒歌主題教學行動研究客語沉浸式教學
外文關鍵詞: Hakka Nursery Rhymes, Thematic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Hakka, Immersion Model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在園內舉辦幼幼客語闖通關活動時,發現孩子們對於活動感到緊張與害怕,每次活動進行都會有幼兒哭,於是思考為什麼語言學習會變成一種壓力呢?為什麼孩子不願意主動開口說客語?為什麼孩子總是記不住客語的字詞?是不是我們應該要改變教學方式來做活動,而音樂正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因此將客語兒歌融入幼兒園活動,透過實際的教學分析行動研究,以及配合客語沉浸式教學計畫的實施,進行音樂教育以提升幼兒主動學習語言的動機。
    茲將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客語兒歌融入教學的途徑非常多元:主要運用歌詞節奏朗讀韻腳、意境圖畫、情
    境遊戲、歌曲律動、歌曲律動遊戲、抽換歌詞遊戲、頑固節奏練習、模仿遊戲
    等,將客語兒歌融入幼兒園教學之中,讓幼兒能開口唱客語。
    2.客語兒歌融入幼兒園時可搭配主題或例行性活動: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與
    環境情境相連結,讓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下主動學習,知道生活環境中有各
    種不同的語言,這樣的方式對於幼兒來說是有趣的,也增進了語言學習的動
    機。
    3.幼兒的學習是學校與家庭必須共同努力的:提供家長教學資源,藉由家長的參
    與可以增近親子間的互動學習,對於課程的實施更能獲得家長的認同與支持。

    關鍵字:客語兒歌、主題教學、行動研究、客語、沉浸式教學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preschoolers would feel nervous and scared when we conducted challenge-based Hakka language activities; some would cry in every activity. Hence, we investigated the reasons as to why language learning waspressurizing and remembering Hakka words and phrases was difficult and examined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unwillingness to actively speak Hakka. Moreover, to change our teaching methods for activity designs and implementation, we integrated Hakka nursery rhymes with preschool activities.
    The ac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rough actual teaching and analysi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kka 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s through music education to encourage active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preschoolers.
    1.Integrate Hakka nursery rythms with Hakka language teaching:reading rhymes along with lyrics and rhythms, conceptual pictures, contextual games, rhythmic singing games, lyrics-changing games, rhythmic ostinato exercises, and imitation games were conducted, enabling kindergarteners learn Hakka songs.
    2.Conducting thematic or routine activities with Hakka nursery rhyme teaching can provide preschoolers with age-appropriate life experiences and offer better associations with their environment such learning method will develop interests and strengthens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 particularly in diverse
    language-learning environments.
    3.Children’s learning involves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ols and familie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actively learn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we were able to enhance parent–child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receive parents’ identification and support for course implementation by providing parents with learning resources and invit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Keywords: Hakka Nursery Rhymes, Thematic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Hakka, Immersion Model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名詞釋義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幼兒語言發展理論 12 第二節幼兒音樂教育 21 第三節音樂與語言的關係 31 第四節幼兒園客語教學 33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實施 45 第一節研究情境 46 第二節研究方法 58 第三節研究流程與步驟 61 第四節課程設計與實施 62 第五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9 第一節客語兒歌融入主題教學沉浸式之作法與實施 69 第二節客語兒歌融入主題教學之學習成果與家長認同 88 第三節客語兒歌融入幼兒園語言學習影響之結果討論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7 中文部分 107 外文部分 110 附錄A客語兒歌融入幼兒園語言學習教案 113 附錄B客語兒歌融入幼兒園語言學習單 140 附錄C家長回饋 148 附錄D客委會授權同意使用哈客DO RE MI之歌曲 151 附錄E哈客DO RE MI歌曲 15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珮玲(2011)。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列維廷 (Levitin, Daniel J.)( 2013)。迷戀音樂的腦。新北市 : 大家。
    吳明清(2006)。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ichanel Quinn Patton著。質性研究與評鑑。
    嘉義市:濤石。
    吳金香等著(2013)。幼兒教保概論:教保關鍵概念與實例分析。台北市。心理。
    李宗文(2003)。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台北市 : 心理。
    李茂興(1997)。音樂教育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新北市 : 心理。
    林朱彥(2010)。幼兒音樂與律動 : 全方位的幼兒音樂學習。台北市:華都。
    周逸萍(2006)。幼兒音樂教育。台北市 : 中華奧福教育協會。
    幸曼玲等編(2014)。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以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
    園方案教學為例。臺北市 : 心理。
    周蔚譯。(2001)。David Crystal大衛.克里斯托著。語言的死亡。台北市:貓頭鷹。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蘭譯(1995)。Henry Gleitman著。心理學。台北市:心理。(Henry Gleitman,1981)
    洪毓瑛譯(2002)/ Sue Bredekamp, Carol Copple編。幼教綠皮書 : 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專業幼教。新竹市:和英。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Posch & Somekh 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耀宗等合著(2016)。幼兒多元文化教育。台中市:華格那。
    張渝役(2004)。幼兒音樂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張文政(2016)。客家語詞釋義。台中市:白象。
    張金花(1993)。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台北市:教育部
    許月貴、鄭欣欣、黃瀞瑩(譯)。(2004)。Rae Pica著。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
    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文樹(2008)。幼兒母語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秀威。
    黃慧真譯。(1994)。Sally Wendkos Olds & Diane E.Papalia著。兒童發展。
    台北市:桂冠
    黃富順等編(2000)。「幼稚園課程綱要」研訂報告書。
    台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黃又青譯(2000)。Kyra Karmiloff & Annette Karmiloff-Smith著。聽,寶寶在說話。台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莊惠君(譯)(2000)。E.E Gordon著。幼兒音樂學習原理。台北市:心理。
    趙元任(1980)。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2015)。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陳雅鈴、陳仁富(2011)。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
    屏東市:屏東縣政府
    陳枝烈等(譯)。(2008)。Jame A.Bank,CherryA. McGee Bank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市:心理。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陳詩昀(2012)。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語文教學上的運用。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陳惠齡(2003)。幼兒音樂律動教學。台北市:華騰。
    謝國平(2011),語言學概論(三版),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市:心理。
    蔡振家(2015)。音樂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蔡清田 (2002)。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簡楚瑛等(譯)(2009)。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出版。
    簡上仁(1992)。台灣民謠。台北市眾文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鄭方靖 (2003)。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復文。
    二、論文
    李嘉倫(2011)。運用戈登音樂學習理論於節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 音樂學習
    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未出
    版,新竹市。
    于子喻(2017)。運用全幼兒音樂教育模式發展幼兒溝通能力之研究。朝陽科技大
    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李怡潔(2013)。幼兒音樂教育研究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大學音樂學
    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玲(2001)。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
    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徐煥昇(2006)。臺灣苗栗通霄客話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徐富美(2004)。從語調形式差異來看台灣客語次方言的語言態度,第12屆國際
    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暨第2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天津:南開
    大學。
    梁瑋如(2017)。全幼兒音樂教育模式對胎兒成長反應之初探性研究。朝陽科技大
    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陳妍余(2007) 。幼兒音樂概念學習於《音樂的生活》及《表達性藝術幼兒音樂
    課程》教材之比較。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南市。
    陳怡靜(2010)。家長對幼兒音樂教育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
    兒保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蔡瓊慧(2008)。鷹架概念應用於幼兒音樂教學引導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陳雅鈴 (2014)。從客語沉浸教學經驗談幼兒園之本土復振。發表於 「第十屆台
    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術研討會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薛惠貞(2006)。客家兒歌及童謠應用於教學之行動研究-宜蘭一所國小社團教學為
    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羅肇錦 (1998)。台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
    術研討會論文。

    三、期刊
    施福珍(2001)。台灣囝仔歌欣賞。彰化藝文第11期,頁38。
    高沐晴(2001)。寶寶各階段的音樂經驗。學前教育第7期,頁20-22。
    張清榮(1993)。記得當時年紀小-兒歌童謠的特質。國教之友第45卷第3期。
    馮輝岳(1992)。客家兒歌。客家雜誌,第29期,頁16-18
    劉煥雲(2008)。台灣客家童謠及其文化意 涵之研究。漢學研究集刊,7,頁
    159-195。
    陳德文(2018)。幼兒園教保課程綱要和十二年國教課程之核心素養的銜接。台灣
    教育評論月刊7(3)65-71
    陳良貞(2006)。兒歌在低年級國語文教學上的運用。兒童文學學刊,16,193。
    黃湄雅(2006)。從兒童語言發展看國小鄉土語言課程與教學的問題。網路社會學
    通訊期刊,第58期

    四、網站
    心路幼兒發展網站 掌握早期療育關鍵期 談4-6歲語言發展 作者:林麗英
    心路基金會-服務總督導2010-05-19。資料來源: PSN專刊2/看誰在說話-
    談幼兒的語言發http://baby.syinlu.org.tw/knowledge_detail.php?k=6&id=16。
    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7月24日
    行政院兒童發展篩檢量表
    http://shs.ntu.edu.tw/ei_csmu/?cat=21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02月02日
    音樂與語言的同與不同
    https://kknews.cc/culture/zyrgxag.html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02月09日
    音樂、演化與大腦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1S128/12
    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2月10日
    客家重點區介紹
    https://hakka.mdp.net.tw/service-2999.php。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6日
    教育百科教育部教育Wiki網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4%B8%BB%E9%A1%8C%
    E6%95%99%E5%AD%B8。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6月17日

    嬰幼兒神經與語言的發展
    http://wd.naer.edu.tw/study/39/4-1-1.htm。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7月17日

    外文部分
    Altrichter,Posch & Somekh(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Routledge press.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uner,J.(1975).The ontogenesis of speech acts.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1-19
    Bruner,J(1977).Earl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Schaff(Ed.),Studies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Brofenbren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ker,C(2006).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N.Y.Mulyilingual Matters.
    R.Schaffer(Ed),Studies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Chomsky,N(1959).A review o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Language,35,26-58
    Chomsky, N(1968).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
    Lee, L. (2002). Music Education as a Means for Fostering Young Children's
    Knowledge of Dual Cultur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Publication.
    Loftus WC, Tramo MJ, Thomas CE, Green RL, Nordgren RA, Gazzaniga
    (1993)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emispheric asymmetry in the human
    superior temporal region. Cerebral Cortex (New York, N.Y. : 1991). 3: 348-55.
    Phuntson,N.(2001).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What do selected United Stat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ink? Intercultual Education,12(1),51-64.
    Skinner,B.F(1957).Verbal behavior.New York:Appleton-Centruy-Crofts.
    Stern, W. (1924) .Psychology of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Henry Holt & Co.
    Vygotsky,L.S(1978).Mind and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