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鳳鴒
Liu Feng-Ling
論文名稱: 殘 值-劉鳳鴒創作論述
Residual-Art Works by Liu Feng-Ling
指導教授: 謝鴻均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軌跡殘值
外文關鍵詞: love, track, poetry, Residua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記載一段愛的殘值,關於家庭經驗下的餘溫,透過2008至2011年的析理與探尋,於創作、生活、抒寫、閱讀中,針對筆者個人生命歷程進行剖白,在昔往與當今的迂迴比對中,不斷體驗與細索。並從過去與現實交熨的超時感受中,燃生待續的生命階段。

    內容由五個篇章構築。第一章 緒論,主要闡述本創作論述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以微觀生命歷程敘說切身內在經驗軌跡;第二章 前世的情人,以筆者與父親間的相處關照到父女之情,從愛與怨懟的糾結裡拉扯出的情愫,鋪陳本章之文脈,並敘述創作過程與媒材的使用;第三章 惡之華 ,引用波特萊爾 詩集篇名「惡之華」,於創作實踐過程裡找尋病態中吐艷的花朵,透過本心的抽絲剝繭,探微並正視,亦從藝術家的創作形式與內容中尋求對照;第四章 殘值,細述創作過程中形式與內容的對照,提供作品的閱讀文本,並對自2008年到2011年系列作品轉變的分析與整理;第五章 結語,則是對整個研究的回顧省視,以及從頓點中找到下一個踩踏的前引。


    This thesis will be focused on my art works from 2008 to 2011. I record the residual of love concerning about the kinship with my family . Throuth making art, writing and reading, I record my life and try to accumulate the power for the next step.

    In this thesis writing, I will present five chapters. In Chapter I: “Introduction”,I confer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analysis writing, outlines of the motives and the methodology. In Chapter Ⅱ: “My lover from another life”, I keep track of every love and regret through memory and art work to interpret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father and me. I als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my art making and the intermediary material. In Chapter Ⅲ: “Les fleurs du mal”, I quote the poetry anthology by Charles-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 to find the hope in difficult time and explain making art could be a remedy. In Chapter Ⅳ: “Residual”, I present the 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during the creation of art works a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n Chapter V: “Conclusion”, Through the path of art creation from 2008 to 2011, the writing of ‘Residual’, I discover myself from the past and ready for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will accompany me to find the new meanings in my life.

    謝辭--------------------------------------------------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 --------------------------------------------------Ⅳ 附圖目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三節 研究內容----------------------------------------5 第二章 前世的情人-------------------------------------10 第一節 父親與我---------------------------------------10 第二節 記事-------------------------------------------11 第三節 線的絮語---------------------------------------14 第三章 惡之華-----------------------------------------15 第一節 病態中吐艷的花朵--------------------------------15 第二節 湧綻-------------------------------------------20 一、安內‧梅薩潔(Annette Messager) ------------------20 二、瑪格達蓮納‧阿巴卡諾維茲(Magdalena Abakanowicz) ---21 三、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 ------------------------23 四、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24 第四章 殘值-------------------------------------------27 第一節 被消音的•對話-----------------------------------27 第二節 殘值-------------------------------------------32 一、「修補軌跡」系列----------------------------------33 二、「榮興街120號」系列-------------------------------44 三、「失溫的暖」系列----------------------------------54 四、「結」系列---------------------------------------61 五、「續寫」系列-------------------------------------77 第五章 結語-------------------------------------------82 【書目資料】-------------------------------------------84 【影片資料】-------------------------------------------86 【論文資料】-------------------------------------------87 【雜誌資料】-------------------------------------------87 【網路資料】-------------------------------------------87

    【書目資料】

    1. 黛博拉•安娜•盧普尼茲(Deborah Anna Luepnitz)著,易之新譯,
    《刺蝟的愛情:親密關係與兩難困境》,臺北:張老師,2005。
    2.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
    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2004。
    3.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鄭伯宸譯,《美的濫用》,臺北:
    立緒文化,2008。
    4. 海納•格陵(Hannah Green)著,符傳孝譯,《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一位
    女精神病患的故事》,臺北:志文出版,1974。
    5. 海登•賀蕾拉(Hayden Herrera)著,蔡佩君譯,《揮灑烈愛》,臺北:
    時報文化,2003。
    6. 卡洛琳•凱斯(Caroline Case),苔薩•達利(Tessa Dalley)著,黃水
    嬰譯,《藝術治療手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7. 何志培,《精神衛生個案與治療》原名:《心靈衝突》,台北:水牛圖書
    出版, 1994。
    8. 蘇珊•芬徹(Susan F. Fincher)著,游琬娟譯,《曼陀羅的創造天地
    繪畫治療與自我探索》,臺北:生命潛能文化,1998。
    9.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輕》,臺北:皇冠,2004。
    10. 夏爾•皮埃爾•波特萊爾(Charles-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
    著,莫渝譯,《惡之華》,臺北:志文出版,1990。
    11.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文愛藝譯析,《惡
    之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2. 許添盛口述,張雅真文字整理,《絕處逢生 許醫師癌症身心靈療法》,
    臺北:遠流,2004。
    13. 卡倫•荷妮(Horney Karen D)著,陳虔譯,《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華成圖書,2004。
    14. 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著,陳宓娟譯,《穿越花朵 一個女性藝
    術家的奮鬥》,臺北:遠流,2003。
    15. 邱妙津著,《鱷魚手記》,臺北:時報文化,2003。
    16.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揚智出版,2002。
    17. 尚-路易•傅尼(Jean-Louis Fournier)著,吳美慧譯,《爸爸沒殺
    人》,臺北:天下遠見,2000。
    18. 劉紀蕙著,《心的變異 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2004。
    19.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著,林逸柔,曾立芳,廖文玉譯,《在
    愛中昇華 海寧格智慧精華》,臺北:海寧格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2009。
    20. 珍妮特•榭爾絲(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
    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心靈工坊,2001。
    21.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肖聿譯,《創造進化論》,北京:
    華夏出版,1999。
    22. 卡爾•榮格(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
    緒,2005。
    23. 石計生著,《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臺北:群學,2007。
    24. 王文興著,《家變 手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台灣大學
    出版中心、行人文化實驗室,2010。
    25.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麥
    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
    26. 劉紀蕙著,《心之拓樸》,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
    27. 讓-多明尼克・鮑比 (Jean-Dominique Bauby,1952- 1997)著,
    邱瑞鑾譯,《潛水鐘與蝴蝶》,臺北:大塊文化,1997。
    28. 羅蘭・巴特(Roland Batthes )著,娜塔莉・雷潔(Nathalie
    Léger)編註,劉俐譯《哀悼日記》,臺北:商周,2011。
    29. 張寅德著,《普魯斯特及其小說》,臺北:遠流,1992。
    30. 希薇亞・普拉絲(Sylvia Plath)著,鄭至慧譯,《瓶中美人》,臺
    北:先覺,1999。
    31. 德希達(Ja 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麥
    田,2004。
    32.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著,呂煦宗、李淑珺、陳維峰、甄
    家明、龔卓軍譯,《愛、罪疚與修復》,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
    33. essays by Maura Reilly ... / edited by Maura Reilly,
    Linda Nochlin [et al.],Global feminisms/ne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rt,London/Merrell/2007/
    New York/Brooklyn Museum/Brooklyn, NY
    34. Keller Eva/Malin Regula,Louise Bourgeois:emotions
    abstracted:Werke/works,1941-2000,Zurich/Daros,2004
    35. Edward Lucie-Smith,Art tomorrow,Paris,Terrail,2002

    【影片資料】
    1. 導演許慧如,「黑晝記」,臺灣,2009,紀錄片。
    2. 導演蕾妮.普利(Leanne POOLEY),「搖滾牛仔姐妹花」,紐西蘭,
    2009,紀錄片。
    3. 導演阿方索・阿雷奧(Alfonso Arau),「巧克力情人」,墨西哥,
    1992。
    4. 導演戴立忍,「不能沒有你」,臺灣,2009。
    5. 導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和溫知儀,「他們在島嶼寫作」,
    臺灣,2011,紀錄片。
    6. 導演簡偉斯,「玩布的姐妹」,臺灣,2004,紀錄片。

    【論文資料】
    1. 姚建如,《日常的反身與政治-安內‧梅薩潔1970年代藝術實踐》碩士
    論文。

    【雜誌資料】
    1. 簡上閔,〈生命的抽離再拼貼〉,「典藏今藝術」,2009年5月。
    2. 鄭元智,<『她們』在龐畢度中心: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當代藝術典藏展
    >,「藝術家雜誌」,2009年7月。
    3. 鄭元智,<我對於女人的所作所為有著高度的興趣:路易斯‧布爾喬亞回
    顧展>,「藝術家雜誌」,2008年5月。

    【網路資料】
    1. Japan-based international online magazine features
    creative culture : Annette Messager Exhibition http://www.shift.jp.org/en/archives/2008/09/annette_messager_exhibition.html

    2. Marlborough Gallery : Magdalena Abakanowicz
    http://www.abakanowicz.art.pl/embriology/Embriology-
    Venice1.php

    3. 「當代藝術網」: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
    http://www.artda.cn/view.php?cid=35&tid=1172&page=1
    4. 「當代藝術網」: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1171&cid=3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