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玉玫
論文名稱: 臍帶 期待—生命中隱密的奇異空間
Silver cord Anticipation- Hides densely strange space in life
指導教授: 李足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母體臍帶依附關係女性主體
外文關鍵詞: matrix, silver cor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emale subjec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嬰兒與母親身體緊密相連的依附時期,母親並非主體,而是一個與嬰孩共生的結合體的一部份,而母腹則變成是一曖昧的空間,像是某種神奇的顛覆力量的所在,懷孕的母親可以感受她體內一個雙重但異質的空間,這種母子間難以分隔清楚的狀態即是這不可言說的母性神漾來源,筆者企圖藉由此次創作的奇異空間圖像,表現出回歸到前伊底帕斯期,新生命的形成在母腹裡是怎樣的一個世界,本創作研究的目的有:﹙一﹚重新探討母腹裡新的生命意義與對生命的尊重。﹙二﹚透過創作來表現對新生命的感受及體驗生命莊嚴的軌跡。
    本論述利用歷史研究法、文獻分析法、作品分析法三種研究法研究歸納整理,藉由歷史來幫助瞭解當下的自己;蒐羅文獻及當代美學相關的書籍,作深入精細的探討,期冀理出系統性的內涵;採用作品的分析法來瞭解筆者心理活動,分析其思想、創作經驗、美學價值與文化意義,並探討圖像與內涵方面的研究,及其價值影響,進而形塑個人的創作風格。
    本創作研究的特色係以:﹙一﹚以視覺形象表達神祕和隱蔽的感覺,強調主觀精神表現,來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內容。﹙二﹚以色彩和扭曲線條,傳述內在精神的幻化。﹙三﹚藉由潛意識與符號,結合內外世界,表達出內在生命永恆的價值。﹙四﹚以表現性及構成方法,來尋求表現的力量,表達出內在虛無的情緒張力。


    Abstract
    The thesis is discussing about the intense attachment period between the fetus and Mother. Mom is not the main part but a partial part within the compound body. The mother’s belly becomes an ambiguous space in which is like a terrible reverse force. The expecting mother can perceive the bilateral and neterogeny space. The unclear status is the slource of unspeakable the feminine jouissance. The author attemps to create the strange of space image and returns back to the preoedipal perio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new life in the mother’s belly. The aims of the thesis are first, the re-discussion of the new meaning in life and the respect for life. Secondly, expressing the feeling of the new life and the serenity.

    The author used historical research design、documentary analysis、works analysis to make conclusions. By using the hist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 oneself at the moment; searching art material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to have a systemic core; adopting materpieces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process)part of the author and then analyze my thoughts,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my warks. By ways of all the analyses and approaches, I shaped my unigue creative style and there was more I would do in the future.

    The trait of the original work of art is based on:Firstly, attempting to express the mysterious and conceal feeling by way of the visual image and emphasizing the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to test the deep soul and the most conceal content.Secondly, discussing the color and distorted line and interpreting the fancy of inner spirit.Thirdly, by way of the symbol of subconsciousness, combine the inner and outer parts to express the enternal value of the inner life.Fourthly, in terms of the expression and the ways of constructure to search for the mental power, and express the inner emptiness and emotional tension.

    謝辭------------------------------------------------------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Ⅳ 附圖目次--------------------------------------------------Ⅵ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關鍵字------------------------------06 第二章 學理基礎 第一節 大自然下的生命起源----------------------------11 一、新生命是在矛盾的運動下產生的------------------11 二、決定性別的關鍵因素----------------------------12 三、空間概念與自我定位的轉換----------------------13 第二節 女性主體的另類接觸----------------------------15 第三節 結晶背後的深層意涵----------------------------23 一、父權社會下的「他者」--------------------------23 二、伊蕊格萊「自身」與「他者」間的關係------------24 三、克莉絲蒂娃主體畏懼的導向----------------------25 第三章 創作理念 第一節 象徵主義的寓意與內涵--------------------------27 第二節 表現主義的探索與扭曲--------------------------28 第三節 超現實主義的夢境與符號------------------------30 第四節 抽象表現主義的情緒與痕跡----------------------32 第五節 小結------------------------------------------35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技法 第一節 創作內容--------------------------------------36 第二節 創作形式技法----------------------------------37 一、創作形式--------------------------------------37 二、創作技法--------------------------------------48 第三節 系列作品分析----------------------------------55 一、孕育系列--------------------------------------55 二、心靈場域系列----------------------------------65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與成果--------------------------------76 第二節 後續研究的建議--------------------------------77 參考書目--------------------------------------------------78

    一、期刊

    黃逸民,〈法國女性主義的貢獻與盲點〉,《中外文學》,21卷9期,1993。

    二、書籍

    王 壘,《生命的守護神-尼采》,台北:旭昇,1999。

    向元淑,《幻化•蛻變-孕婦身體新像與圖像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部美術創作碩士論文,2003。

    吳怡螢,《內視女性生命之原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2004。

    吳國榮,《創意油畫學習新技》,台北:星狐,1995。

    余德慧,《生命史學》,台北:張老師文化,1998。

    何政廣著,《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1994。

    何恭上,《近代西洋繪畫》,台北:藝術,1994。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雄獅,1995。

    林悅棋,《「生命原型」的心境遇合-生命象徵意義的探討》,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許麗雯總編輯,《恩斯特》,許季鴻譯,台北:文庫,1994。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1992。

    張小虹,〈越界認同:擬仿╱學舌╱假仙的論述危機〉,《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

    國立編譯館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臺北:漢美,1995。

    陳淑燕,《孕生•轉換-能量場域的探索》,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藝風堂,1989。

    陳景容,《油畫技法123》,台北:雄獅,1993。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1982,第704、830頁。

    蔡鈺評,《『孕』創作論述與油彩直繪動畫結合數位製作之動畫技巧探討》,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丹宴,《母性意象-構築孕育的形體》,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論文,2003。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1995。

    劉毓秀,〈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論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歐秀朗•賴來洋,《實用色彩學》,台北:雄獅,1990。

    蕭春雷,《我們住在皮膚裡-人類身體的人文細節》,台北:三言社,2004。

    饒文貞,《孕生圖-饒文貞膠彩創作之內涵》,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Brian Gorst著,《油畫技法全集》,顧何忠譯•張正仁校審,台北:視傳文化,2004。

    Britta Benke著,《喬琪亞.歐姬芙》,台北:塔森,1994。

    Edward Lucie-Smith,《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台北:聯經,1999。

    Erich Neumann著,《丘比德與賽姬:女性心靈的發展》,呂建忠譯,台北:左岸文化,2004。

    Francesca Debolini著,《達文西》,曾少千譯,台北:貓頭鷹,2003。

    Jeremy Galton著,《油畫技法百科》,李佳倩譯,台北:笛藤,1994。

    Margaret Wertheim著,《空間地圖》,薛絢譯,台北:台灣商務,1999。

    Mary D.Garrary<達文西─女性畫像,女性本質>收錄於Norma Broude,Mary D.Garrary編,《女性藝術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謝鴻鈞 等譯,台北:遠流,1998。

    Murrary Stein著,《榮格心靈地圖》,朱侃如譯,台北:立緒,2003。

    Nancy J.Chodorow,《母職的再生產》,張君玫譯,台北:群學,2003。

    Sarah Blaffer Hrdy著,薛絢譯,《母性》,台北:新手父母,2004。

    三、網路資料

    謝鴻鈞,〈撥游於「陰性空間」的妊娠紀錄〉,http://www.aerc.nhcue.edu.tw/論文研究/美術創作(06 Oct. 2005)

    劉紀蕙,〈燈塔、鞦韆與子音 論陳黎詩中的花蓮想像與陰莖書寫〉,http://www.high.hlc.edu.tw/~chenli.liu.htm (21 Dec. 2005)

    劉紀蕙,〈賤斥 克莉絲蒂娃的文化恐懼結構〉,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apr/20/life/article-1.htm (17 Dec. 2005)

    曾少千,〈藝術與性別—追尋民族和性別認同〉,
    http://www.cc.ncu.edu.tw/~sctseng/ArtandGender/09_race/main.htm (08 Apr.
    200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