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佳玲 |
---|---|
論文名稱: |
徐渭與晚明文人畫之個性解放取向 Xu Wei’s Works : Character Liberation in Literary Painting of late Mi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徐渭 、文人畫 、大寫意畫風 、心學 、個性解放 |
外文關鍵詞: | Xu Wei, Literary Painting, free-write paintings, Mind Doctrine, character liber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畫壇,高手如雲,名家不可勝數,但要提到最富個性的寫意派巨擘,則非徐渭莫屬,他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座奇峰。
徐渭是一個傳奇人物,詩文、書畫、戲曲等皆有涉獵且無一不精,是文藝界的通才,然而多舛的命運頗令人有造化弄人之嘆。他信筆塗抹的大寫意畫風作品,所展現出筆力放縱、墨色淋漓的筆墨形態,表達出意外意之境界,更反映出一種時代新風氣,成為中國近四百年來文人畫的主流,對後世具有啟蒙與示範之作用。
王陽明提出的心學大行於明代中晚期,在社會上形成的思潮是巨大而顯著的,文藝領域也同樣受到諸多影響。徐渭的老師中就有王學的傳人,這和他在繪畫表現上追求個性解放、主體意識顯揚的大寫意畫風有所關聯。本文分別從文人畫之發展脈絡、徐渭畫作之風格形式以及徐渭文藝美學思想「真我說」、「本色論」等方面探討,以晚明思潮觀點切入,在陽明「心學」和李贄的「童心說」基礎下,逐步解析徐渭創作風格之成因,探尋徐渭於繪畫藝術方面追求「個性解放」的具體表現。
When it comes to painting masters, Xu Wei was excellent among the countless artists in Ming Dynasty. He was a pioneer not only in Ming Dynasty but also in Chinese art history.
Xu Wei was a legendary figure in Chinese Literary painting because he mastered in numerous fields, including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drama. However, his versatility did not make him become successful. He had a rough time and suffered from mental illness and poverty at his later years. His free-write paintings are highly praised in modern times for the strong emotions and wildness they express. The innovative form of expressionism he conducted created a new style of painting, inspired subsequent painters and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Literary Painting.
The painting style of Xu Wei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Wang Yang-Ming’s Mind Doctrine since one of Xu’s tutors was a pupil of Wang. This philosophy that “the mind shapes the world” was clearly revealed in Xu’s paintings for he pursued character libera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s when creating his works. In this thesis,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Painting, the formation of Xu’s style, Authentic Self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Bense(本色,i.e.ture character) will b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Mind Doctrine and Theory of the Childlike Heart (童心,Toxin), which were ways of thinking in late Min Dynasty, will b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Xu’s painting style and to discover how Xu embodied character liberation in art.
一、史料
(元)倪瓚,《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6年。
(元)倪瓚,《清閟閣全集》,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71年。
(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四部叢刊續編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周敦頤,《周濂溪集》,北京 : 中華出版社,1985年。
(宋)歐陽修,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1年。
(宋)蘇軾,〈論書〉,《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出版社,1988年。
(宋)蘇軾,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軾,《蘇東坡集》,萬有文庫薈要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文徵明,《甫田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王世貞,《藝苑危言校注》,濟南市:濟魯書社,1992年。
(明)王陽明,陳榮捷譯,《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明)王陽明,葉紹鈞點注,《陽明全書》,臺北市:商務書局出版社,1991年。
(明)王畿,《王龍谿先生全集上》,台北縣:廣文書局出版社,2000年。
(明)王冀德,《曲律》,板橋巿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明)王鑒,《正德姑蘇志‧卷十三‧風俗》,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明)朱元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出版社,1997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臺北:世界出版社,1986年。
(明)李贄,《草木子》,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4年。
(明)李贄,《續焚書》,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4年。
(明)汪砢玉,《珊瑚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周天球,《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年。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徐渭,《徐渭畫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明)徐渭,《明徐渭寫生冊》,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明)祝允明,《枝山文集》,祝氏族裔刻本,1874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小品》,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明)袁宏道,郭預衡編選,《明清散文精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袁宏道,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市: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市:金楓印行出版社,1986年。
(明)張岱,欒保群注,《瑯嬛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明)陳淳,《牡丹名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明)陳淳,《花卉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明)陳繼儒,《妮古錄》,板橋市:藝文出版社,1966年。
(明)董其昌,《佩文齋書畫譜》,台北市:新興書局,1969年。
(唐)杜甫,《唐詩新賞‧杜甫》,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
(唐)張彥遠,于安瀾校注,《明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石濤,王海之編輯,《石濤書畫全集》,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1996年。
(清)侯方域,《壯悔堂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丑,《清河書畫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新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清)董德欽纂,《會稽縣志》,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校刊,1992年。
(清)鄭燮,《鄭板橋全集》,台北市:自由談雜誌社,1963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市,崔華出版社,原抄本顧亭林曰知錄,1958年。
老子,陳國慶注釋,《道德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莊子,黃明堅注釋,《莊子》,新店市:立緒出版社,1990年。
二、專書
《徐渭精品畫集》,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徐渭畫集》,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中國巨匠美術周刊‧徐渭》,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中國歷代繪畫精品‧花鳥卷‧卷三》,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年。
《歷代花鳥畫精品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選集》,遼寧省博物館出版,2012年。
《吳門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5年。
丁家桐,《中國思想家評傳‧徐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于安瀾,《明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書局出版社,2004年。
牛寶善、魏永弼著,《河北省柏鄉縣志》,台北巿 : 成文出版社,1976年。
王仲章,《中國畫家略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王汝南纂輯,《通鑑輯覽明季編年》,臺北市:大通書局出版社,1987年。
王鋼,《徐渭》,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
王驥德,《王驥德曲律》,長沙:湖南人民,1983年。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史宏雲,《花鳥畫和題畫詩的意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平恕、徐崧纂,《紹興府志》,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石守謙,《江岸送別》,臺北市:石頭出版社,1997年。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台北市:石頭出版社,2010年。
俞劍華,《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彝尊,《道傳錄序》,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吳普,《神農本草經》,板橋巿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呂佛庭,《中國書畫源流》,台北:華匠書局,1992年。
李元松,《入禪之門》,台北市:現代禪出版社,1991年。
李祥林、李馨編著,《徐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2005年
李善馨,《牡丹畫譜》,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2年。
李開先,《中麓畫品》,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李萬康,《儒生與畫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賡揚、李勃洋著,《蘇軾禪學》,台北:實學社,2004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群,《徐渭評傳上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林素玟,《晚明畫論詩化之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林榮森,《徐渭書法藝術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邵捷,《徐渭》,臺北市:石頭出版社,2005年。
邱春林,《聖徒與狂俠:凡‧高、徐渭比較》,上海:中西書局出版社,2010年。
俞崑,《中國繪畫史》,臺北市:華匠書局出版社,1984年。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館‧第二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徐定寶,《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建融,《十大畫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徐建融,《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徐建融,《晚明美術史十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徐朔方,《明晚曲家年譜-第二卷‧浙江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66年。
徐琛、張朝暉著,《中國繪畫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徐曉力,《山水畫的文化解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郡宏,《中國畫論的觀念史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縣:學英文化事業出版社,1994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 1992年。
高木森,《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臺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2005年。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年。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陳連琦主編,《中國畫大師經典系列‧徐渭》,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
張安治,《墨海精神─中國畫論縱橫談》,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5年。
張金古,《中國繪十畫》,台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89年。
張晨,《中國題畫詩分類鑑賞》,台北市:遼寧美術出版社,1992年。
張維昭,《悖離與回歸---晚明士人美學態度的現代觀照》,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張德建,《明代山人文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張瀚撰,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
敏澤,《李贄》,台北市:萬卷樓發行;三民書局總經銷,1993年。
莊伯和,《中國繪畫史綱》,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7年。
郭因,《中國繪畫美學史稿》,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陳中浙,《董其昌書畫中的禪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8年。
陳邦彥選編,《御定歷代題畫詩類》,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陳偉,《文藝美學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陳雪懷,《中國畫家的故事》,台北市:幼獅文化出版社,1994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出版社,1984年。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長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陳衡恪著,何懷碩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明代文學史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傅抱石,《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台北:華匠書局出版社,1987年。
傅瓊,《徐渭散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彭萊,《古代畫論》,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9年。
渡邊寒鷗著(日),劉藝譯,《論書百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
程至的,《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明代卷》,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程明震,《文心後素---文人畫藝術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項穆著,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台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97年。
廖炳惠編注,《關鍵辭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趙蘇娜,《漫步中國畫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漆瀾、張長虹、萬新華撰,《吳門風規》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劉笑芬,《中國花鳥畫之研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3年。
潘天壽,《潘天壽書畫集》,杭州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
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魯元樞、童慶炳、張皓主編,《文藝心理學大辭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薄松年主編,《中國藝術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謝稚柳,《水墨畫》,台北市:華正書局出版社,1985年。
羅永吉,《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年。
嚴善錞,《文人與畫‧正史與小說中的畫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釋妙天,《禪與禪的生命力》,台北:禪天下出版社,2007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
王俊盛,〈徐渭「以書入畫」的藝術表現〉,《書畫藝術論文集》,頁67。
王若鴻,〈明代大家徐渭的書畫成就述考〉,《蘭台世界》,2012年7月,頁64-65。
王國健,〈晚明個性解放思潮與小說人物性格〉,《文學評論》,第6期, 2003年,頁73-79。
李建麗,〈從題材角度審視徐渭花鳥畫的美〉《藝術中國》,2005年,頁130。
李敬仕,〈論徐渭繪畫的特色及其歷史價值〉,《藝術探索》,史論研究,2000年期,頁45。
李新、楊涵、蓋海燕、楊明等編輯,《藝苑掇英》,第38期,1988年11月,頁29。
李維琨,〈青藤白陽與明代寫意花鳥畫〉,《朵雲》,第4期,1993年,頁29。
李慧國,〈從徐渭《墨葡萄圖》看明末清初文人畫之厭世精神〉,《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0年,頁118。
沈季林,〈書初無意於佳乃佳—書法創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書法研究》,第37輯, 1989年,頁64。
周棄子,〈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文星》,第13期,1963年,頁27-28。
周群,〈徐渭詮解《參同契》方法蠡測〉,《文藝學》,vol 28,2006年,頁538-543。
孟憲偉,〈中國文人畫心理學闡釋〉,《藝術探索》,第22卷 第1期,2008年2月,頁80。
林俐彣,〈徐渭《擬鳶圖》卷研究〉,《議藝份子》,第16期,2011年3月,頁122-132。
邵金凱、郝宏桂,〈略論晚明社會風尚的變遷〉,《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1年, 頁58-60。
畏冬,〈中國古代風俗畫概論上),《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1991年6月,頁16。
范美俊,〈晚明徐渭的書畫轉型及其心學背景〉,《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7年,頁121。
徐明安,〈試論徐渭的文藝本質觀〉,《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1999年3月。
常德強,〈從《墨葡萄圖》探徐渭花鳥大寫意畫風〉,《齊齊哈爾濱大學學報》,2008年9月, 頁110。
張玲麗,〈一代花鳥大師徐渭的詩畫世界〉,《繪畫美學》,頁39。
張明學,〈論道教意象觀與文人畫的意象造型〉,《廣西師範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5期,2010年,頁118。
盛鴻郎,《讀〈四聲猿〉札記》,紹興市越文化研究通信,2006年。
張獻忠,〈晚明縱慾思潮反思〉,《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1999年,頁82-86。
陳望衡,〈徐渭和他的真我說〉,《理論月刊》,第7期,1997年,頁17。
陶喻之,〈青天歌底辨青藤〉,《書畫藝術學刊》,第5期,1994年,頁43。
傅瓊,〈徐渭研究百年述評〉,《藝術百家》,第1期,2004年,頁32-38。
單國強,〈徐渭生平和藝術〉,《乾坤清氣—青藤白陽書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頁86。
曾維芬,〈徐渭本色論再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2年12月,頁44。
賀聖遂,〈徐渭文學的個性精神〉,《復旦學報》,社科版,1989年,頁26。
黃智陽,〈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的書法政策與影響〉,《漢字藝術節—兩岸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頁109-142。
楊蓉,〈淺析徐渭繪畫體現的文人畫精神及影響〉,《藝術殿堂》,第10期,2010年,頁98。
趙勁,〈禪宗思想與中國繪畫藝術觀念的構建〉,《鄭州大學學報》,第38卷 第6期,2005年11 月,頁180。
劉玉平,〈徐渭的病態人格及其文學創作〉,《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月。
劉洋,〈徐渭繪畫研究50年綜述〉,《藝術理論》,2009年,頁236-237。
潘天壽,〈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中國書畫刊》,第3期,2010年, 12-21頁。
滕勝,〈淺談寫意畫〉,《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頁87。蔡星儀,〈論文人畫之主流與潛變〉,《大連大學學報》,第29卷,2008年2月。
鄭軍健,〈從和諧到衝突〉,《書法研究》,第43輯第1期, 1991年,頁45。
龔鵬程,〈醉書〉,《歷史文物》,第85期, 2000年,頁53 。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范翠華,《徐渭的人格發展與其繪畫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徐瑞香,《徐渭及其題畫藝術》,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立辰,《中國畫的筆墨結構》,中央美術學院論文,1983年。
莊伯和,《徐渭繪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陰澍雨,《陳淳花鳥畫風格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黃秋薇,《徐渭題畫文學之繪畫理念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永雯,《徐渭繪畫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月鴻,《徐渭繪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收藏網 http://artist.socang.com/artistproduct/112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