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麗芬
HSU LI-FEN
論文名稱: 德國桌上型豎琴運用於中重度成年智能障礙者音樂教學課程之個案研究-以新竹市仁愛社會福利晨曦發展中心為例
An Application of Veeh-Harfe on Pepople with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Music Teaching Programs —A Case Study of Sunrise Opportunity Center of ST. JOSEPH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陳維棟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德國桌上型豎琴器樂教學成年智能障礙者中重度智能障礙者
外文關鍵詞: Veeh-Harfe, Instrumental Pedagogy,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epople with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有鑒於在教育現場中發現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與其他一般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經常受到讀譜和視譜等相關因素而影響其音樂學習成效。研究者在研究所課程中學習到德國桌上型豎琴,了解此項樂器所使用的古記譜法,將有助於改善智能障礙者讀譜與視譜的困難。在指導教授的建議下,參與社區大學所開設的德國桌上型豎琴音樂教學課程,教學對象是特教機構的中重度成年智能障礙者,採用個案研究法,以觀察、訪談、智能障礙者能力評定量表前後測來蒐集個案資料,進行每週一堂課120分鐘,為期十八週的音樂教學課程。以德國桌上型豎琴器樂教學為主,課程涵蓋有應用本土母語口白節奏教學模式、古記譜法的應用、彈奏技巧教學、合奏教學等,以探討德國桌上型豎琴對中重度成年智能障礙者在動作、認知、社會、及情緒表達能力的影響,以及是否提昇他們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興趣,讓其具有獨立演奏的能力,亦可作為休閒活動項目以提昇其生活能力,甚至成為未來生涯規劃的職業技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德國桌上型豎琴的古記譜法及本土母語口白節奏課程,能讓成年智能障礙者在短期內學會彈奏德國桌上型豎琴,並能獨立演奏此項樂器。
    二、 德國桌上型豎琴的音樂教學課程提供成年智能障礙者在器樂教學課程的一項選擇,也增進成年智能障礙者受到文化薰陶的機會,進而提昇其在動作、認知、社會以及情緒等四項基本能力,並促進其身心的成長。
    三、 德國桌上型豎琴的演奏能力,不僅可作為成年智能障礙者個人的興趣,且有助於培養其學習音樂的樂趣,更可運用於成年智能障礙者生涯教育及終身教育之課程規劃,以及未來職業預備能力的培養。
    四、 德國桌上型豎琴的演奏能力,有助於提昇成年智能障礙者的生活能力,更可以作為他們休閒活動項目。讓智能障礙者擁有優質生活,除了需具備優質生活所需的休閒活動,更應給予其多樣化的選擇,幫助其融入社區生活。
    關鍵詞:德國桌上型豎琴、器樂教學、成年智能障礙者、中重度智能障礙者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factors like sight reading,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retarded students can’t catch up with regular students in Music clas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has learned Veeh-Harfe and realized that historical notation helps the mental retarded do better sight reading. For this reason, the researcher has joined the music teaching program of Veeh-Harfe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using case studies by observing, interviewing, and accessing rating scales in pre-and-post test for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retarded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which is focused on Veeh-Harfe teaching goes on a 2-hour lesson a week continued for 18 weeks, including rhythmic teaching in mother tongue, application on historical notation, performing techniques, and ensemble teaching,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learning Veeh-Harfe on the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retarded on the aspects of their abilities of motor development, metacognition, social life,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Also, the study is to see if learning Veeh-Harfe arouses their interests in music, and enables them to perform independently. Thus they can view Veeh-Harfe as a recreation to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even more, as a professional skill for their life career.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The use of historical notation and rhythmic teaching of Veeh-Harfe enables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to learn how to perform it independently.
    2.The Veeh-Harfe the playing ability, personal interest as an adult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helped to build up the fun of learning music , it can be used in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areer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ning,and future career preparation abilities.
    3.The performing techniques of Veeh-Harfe are considered to be professional skills in career plan for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which it sets a great vision and corresponds to the social trend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jobs and interests.
    4.The performing techniques of Veeh-Harfe not on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but also become one of recreations for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addition to giving them basic recreation, we should offer a variety of choices and help them fit in the community, thus they can lead a better life.
    Key word: Veeh-Harfe, Instrumental Pedagogy,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epople with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一、研究目的................................................4 二、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一、德國桌上型豎琴...........................................5 二、成年中重度智能障礙者......................................5 三、音樂教學課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的學習特質及因應策略.........................8 一、學習特質................................................8 二、因應策略...............................................10 第二節 音樂教學對智能障礙者的影響............................13 一、音樂的功能及影響........................................13 二、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對智能障礙者之影響與區別.................16 三、智能障礙者音樂教學之重要性...............................18 第三節 成年智能障礙者在社區中的工作與休閒.....................23 一、社區中成人教育之功能與重要性.............................23 二、社區中成年智能障礙者的休閒活動............................26 第四節 音樂教學對成年智能障礙者生涯之影響.....................28 一、生涯教育之意義與目的.....................................28 二、成年智能障礙者的生涯教育.................................29 三、生涯教育與終身教育之重要性...............................31 四、終生教育與終身學習之重要性...............................31 五、成年智能障礙者的生涯發展.................................33 第五節 德國桌上型豎琴在特殊教育的運用........................36 一、德國桌上型豎琴之發展沿革.................................36 二、德國桌上型豎琴的構造....................................37 三、德國桌上型豎琴使用的記譜法-古記譜法.......................40 四、德國桌上型豎琴在特殊教育之功效............................43 五、德國桌上豎琴在台灣的發展現況..............................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48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51 一、實施過程...............................................51 二、實施時間...............................................52 三、使用教材...............................................52 四、協助資源...............................................52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56 一、研究場域...............................................56 二、研究參與者.............................................57 三、主要教學者.............................................59 四、研究者與協同教學者......................................60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規劃......................................63 一、課程架構...............................................63 二、教學單元...............................................67 第四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82 一、資料編碼說明............................................82 二、資料的處理.............................................82 三、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工具.....................................83 四、研究的信效度............................................85 五、研究倫理...............................................8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88 第一節 德國桌上型豎琴運用於成年智能障礙者的教學實施過程.........88 一、教學實施過程............................................88 二、教學單元討論...........................................105 第二節 德國桌上型豎琴運用於成年智能障礙者的教學成效...........108 一、基本能力方面...........................................108 二、職業技能方面...........................................118 三、休閒活動方面...........................................124 四、綜合討論..............................................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3 第一節 結論..............................................153 第二節 建議..............................................157 一、對於從事特殊教育教師或工作者的建議.......................157 二、對於智能障礙者父母的建議................................158 參考文獻..................................................159 一、中文部份..............................................159 二、外文部分..............................................163 附錄一、智能障礙者能力評定量表..............................164 附錄二、課堂行為觀察紀錄表【紀錄學習狀況】....................166 附錄三、協同教學者訪談記錄表................................167 附錄四、家長同意書........................................168 附錄五、音樂學習背景訪談紀錄................................169 附錄六、機構同意書.........................................170 附錄七、德國桌上型豎琴專用練習譜(一).........................171 附錄八、德國桌上型豎琴專用練習譜(二).........................17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世哲(2005)。非正規學習。「正規學習成就認證的本土思維」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頁99-101。
    王淑端(2008)。運用親職教育中音樂教學活動研究-以德國桌上型豎琴為例。頁8-10,論文未出版。
    田之璋、加藤美知子(主編)陳美如(譯)(2004)。標準音樂治療入門。臺北市:五南。
    石淑萍(2010)。運用奧福教學理念於中重度智能障礙者音樂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天使打擊樂團為例。頁47-49,論文未出版。
    朱仲謀(譯)(2006)Hensen,1996;McTaggart,1997;Schmuck,1997著。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四版)。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二版)。
    何華國(2009)。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二版四刷)。
    何華國(2003)。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二版)。
    吳佳慧(1998)。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之應用。悅音,8(2)。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臺北市:心理出版。
    吳幸如、黃創華等譯/William B. Davis,Kate E.Gfeller,Michael H.Thaut著(2008)。音樂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頁105-106。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頁35-37。
    吳武典(1994)。殘障朋友潛在人力資源開發與配合措施。特殊教育季刊,51,頁1-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頁149-150。
    李翠玲(2001)。特殊教育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頁30-35。
    林朱彥(1996)。國小音樂新課程概念統整發展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林宏熾(2003)。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宏熾,(民85a):築夢踏實話生涯-現代人的生涯探索與規劃,就業與訓練雙月刊,5,頁53-60。
    林美和(1994)。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頁93-95。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頁168。
    林貴美(1993)。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音樂治療與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活動設計。臺北市:心理。
    林寶山、林水源(2000)。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臺北:教育部,65頁。
    林寶貴(2000)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論述集。臺北市:偉文。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第六版,頁3-5。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施顯烇(1998)。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臺北市:五南。
    洪榮照、張昇鵬(1997)。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
    范儉民(1980)。音樂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國立編譯館(1994)。音樂名詞。臺北市:桂冠。頁57。
    張乃文(2004)。兒童音樂治療:台灣臨床實作與經驗。臺北市:心理。
    張統星(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增訂版。臺北:全音樂譜。
    張菀珍(2000)。學習型社區。「建立以學習型社區為基礎的社區營造教育策略規劃」,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頁160-164。
    張德永(2005)。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的觀察與省思。臺北市:師大書苑,頁66-67。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特殊教育法-第三條。臺北:教育部。 西元2012年10月25日擷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網路資料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080032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87&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12)。特殊教育法-第五條。臺北:教育部。西元2012年10月25日擷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網路資料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080032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87&KeyWordHL=&StyleType=1
    莊婕荺(2008)。音樂治療。臺北市:心理出版。
    許天威(2000)。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頁131。
    郭雨涵(2009)。德國桌上型豎琴在特殊教育中的個案研究-以四個就讀竹大附小融合校區的身心障礙生為例。頁33,表二,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美女(1999)。兒童的音樂聆聽:感知和再現。台東師院學報,1999,10期,頁173。
    郭美女(1999)。音樂教育的基礎-聲音感知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1999,2(1),頁136。
    郭美女(2000)。歌聲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出版。
    郭祥益(2006)。「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的終身教育」,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族群成人教育。臺北市 : 師大書苑。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頁283。
    陳思妤(2007)。智障者中學後生活需求之初探。特殊教育季刊,102(3),頁15-19。
    陳英三、李芃娟編(1991)。特殊教育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頁160-161。
    陳惠齡(2003)。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臺北市:華滕文化。
    陳雅擰(2006)。談重度障礙學生之休閒技能訓練。6月,第21卷,第4期,特教園丁。頁13-20。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維棟(2008)。德國桌上型豎琴。國民教育期刊。49(2)。
    陳維棟(2011)。音樂荷米斯-德國桌上型豎琴輕鬆彈,照片引自藝術長河B3,大紀元時報,日期: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陳維棟、柯秋雪(2010)。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在身心障礙者之運用-以德國上型豎琴為例。6月50卷(5),頁73-83。
    陳麗如(2008)。教導身心障礙的學生自我決策技能。特殊教育季刊,107(6),頁1-8。
    賀爾曼菲研發桌上豎琴的動機,一方面因為這類型的樂器已經不生產,另一方面也因為桌上豎琴使用的譜,相較一般的琴譜為簡單。
    馮丹白(1992)。我國智能不足者職業訓練與就業安置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國科專題研究。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頁139。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頁84-89。
    黃富順(2005)。非正規學習。「對我國實施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之省思與展望」,台北市:師大書苑。頁01-07。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頁149-150。
    黃榮真(2008)。特殊需求學生音樂教學活動:系列教材(I)。臺北市:心理,頁5-12。
    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台灣東華。
    劉德義(1991)。<你可知道五線譜的來歷?>,領你進入音樂的殿堂。臺北:幼獅文化出版,頁165。
    蔡采薇(2008)。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看法-一個特教教師的觀點。特殊教育季刊,106(3),頁9-14。
    蔡培村(1996)主編。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復文,頁25-173。
    賴美鈴(2007)。從藝術與人文課程談音樂教師專才專用。美育,2007,155期,頁30。
    駱正榮,現任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理論作曲講師,其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謝俊逢(2003)。音樂療法-理論與方法。臺北市:大陸書店。
    謝俊逢(2006)。身心障礙兒童的音樂療育。臺北市:大陸書店。
    謝安田(1979)。企業研究方法論。臺北市:五南。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