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連子論 Lian, Tz-luenn. |
---|---|
論文名稱: |
繪話 Draw From My Mind |
指導教授: |
吳宇棠
none, . |
口試委員: | non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2 |
中文關鍵詞: | 意象 、拼貼 、空間 |
外文關鍵詞: | image, collage, spa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筆者自2012年至2016年期間所進行的創作研究。內容主要從筆者觀察大自然及植物的過程,藉由自我省思探討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並將成長歷程中人事物的互動對個人的影響,重組生活經驗的片段,於創作實踐中將「心靈空間」與「外在空間」交互下的印象與想法作傳達。
創作的學理基礎方面,主要探討意象在繪畫表現上的意義,拼貼手法和空間在藝術中的發展與應用之探討,引出並驗證生活與創作兩者之間的思維與關係。
創作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植物形態與空間表現。
二、探討意象在繪畫表現上的意義。
三、透過複合媒材繪畫創作,傳達個人對生活之美與生命意義的看法與體悟。
本創作以理論綜合、作品分析與行動研究為方法,將創作過程與生活經驗交互的關係作驗證與解析,於反思、建構中邁向創作理念的實踐。
創作形式主要以抽象繪畫為主。其中「花草間的觸動」系列,藉由線條與色彩濃淡交錯的處理,將情感轉化表達於畫面;「生命體驗」系列中,利用複合媒材做拼貼,以及顏料堆疊滴流的處理,透過畫面空間的安排轉換,傳達自我的對話與心靈的悸動。
The author made the research from 2012 to 2016. The content which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process of nature and plants . By means of self-reflection ,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combin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s growth . To recognize the fragments of life experience and interact the inner space with the external space for conveying the ideas in the creative practice .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image in the painting , the method of collag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 in the art field . To lead and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of thinking between life and creation .
The purpose of creation is as follows:
1. Explore the plant morphology and space expression in the painting .
2. Discuss the meanings of image in the painting .
3. Convey the beauty of individual’s view and understandings in lif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mixed media
The creation adopts the synthesis theory , work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interacts with life experience for the verification and analysis to put th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to art practice .
The main form of creation is abstract painting. A series of “ touch between flowers and plants’ are processed with the line and the shade of colors . Emotion is expressed in the painting. A series of “ Life Experience “ collages are done with mixed media and pigments are piled up and processed with dripping . Space is arranged and transformed to convey self-dialogue and heart throbbing .
一﹒翻譯書籍
Berger, John著。戴行鉞 譯。《藝術觀賞之道 Ways of Seeing》。臺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4年。
Gombrich, E﹒H﹒著。雨云 譯。《藝術的故事》。臺北縣:聯經,2003年。
Gerald Coery著。李茂興 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
揚智文化,1996年。
Jeggrey Hogrefe 著。毛羽 譯。《美國女畫家歐姬芙》。臺北市:方智,1997年。
Jung, Carl G﹒著。龔卓軍 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 Man and His Symbols》。
新北市:立緒文化,2013年。
Kandinsky著。吳瑪悧 譯。《點線面》。臺北市:藝術家,2013年。
Kandinsky著。吳瑪悧 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2006年。
Miranda Bruce-Mitford & Philip Wilkinson 著。李時芬、林淑媚 譯。《符號與象徵:
圖解世界的祕密》。臺北市:時報文化,2009年。
Otto G.Ocvirk﹐Robert E.Stinson﹐Philip R.Wigg﹐Robert O.Bone﹐David L.Cayton 著。
江怡瑩 譯。《藝術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六合,2004年。
Robert H﹒Hopcke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A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臺北市:立緒文化,2009年。 Rudolf Arnheim 著。李長俊 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1982年。
Wolfram, Eddie 著。傅嘉琿 譯。《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市:遠流,1992年。
二﹒中文書籍
小林重順 著,《色彩心理探析》,北京:人民美術,2006年。
李美蓉 著,《視覺藝術概論》,臺北市:雄獅,2000年。
佟景韓 易英 主編,《造形藝術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1994年。
何政廣 著,《歐美現代美術》,臺北市:藝術家,2002年。
何政廣 著,《馬諦斯》,臺北市:藝術家,2010年。
何政廣 著,《畢卡索》,臺北市:藝術家,2011年。
何政廣 著,《康丁斯基》,臺北市:藝術家,1996年。
洪麟風 著,《莫內的魅力》,臺北市:藝術圖書,1996年。
夏河 著,《印象名畫導覽》,臺北市:藝術圖書,1997年。
陳朝平 著,《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2001年。
陳傳發 著,《梵谷傳奇》,臺北市:雪嶺文化,2009年。
陳傳發 著,《抽像克利》,臺北市:雪嶺文化,2009年。
陳滿銘 著,《意象學廣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06年。
陳英德、張彌彌 合著,《德‧史泰耶》,新北市:藝術家,2004年。
陳奇相 著,《歐洲號現代藝術》,臺北市:藝術圖書,2005年。
陳英偉 著,《實用色彩學》,臺北縣:華立圖書,2008年
黃才郎 主編,《西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1989年。
張心龍 著,《西洋美術史之旅》,臺北市:雄獅圖書,2005年。
劉振源 著,《印象派繪畫》,臺北市:藝術圖書,1997年。
劉振源 著,《超現實畫派》,臺北市:藝術圖書,2001年。
劉思量 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新北市:藝術家,2011年。
劉綺文 著,《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臺北市:高談
文化,2006年。
劉綺文 著,《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臺北市:高談文化,2005年。
歐秀明 著,《應用色彩學》,臺北市:雄獅圖書,2012年。
三.網路資料
《視覺素養學習網》,〈二十世紀立體派〉,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picasso/picasso.htm〉,
(2015.10.30)。
《視覺素養學習網》,〈二十世紀立體主義與野獸派〉,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braque/braque.htm〉,(2015.01.21)。
《視覺素養學習網》,〈二十世紀抽象主義〉,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index.html〉,(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