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宜君
論文名稱: 教師發展二年級學童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蔡文煥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課室討論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學習自主性
外文關鍵詞: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social norms,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learner autonom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以數學課室討論文化為背景的教學中,探討研究者在促進二年級學童數學教室中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的行動研究歷程,以及在行動歷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並且去探究教師如何促進社會規範與社會數學規範的策略與自我反思的歷程。研究所收集的資料包括教學現場的錄音錄影、學生的解題記錄、諍友的建議、數學教師成長團體的討論和教師教學反思手札等,期望能藉此精進教師的教學能力。

    行動中所形成的社會規範包含學生能專心聆聽、聽(看)不懂可以問、提問者能起立發言、按照解題紀錄說明、書寫紀錄要寫在紙張的同一面、能尊重並包容別人(解法)的錯誤。社會數學規範包含有數學算式符號與題意做連結、發現解題的不同路徑、回到題目來說明解法、寫數學也說數學等。然而,本研究發現規範的形成是透過師生共同的協商與對話後所產生,亦是課室討論中不可或缺的要件。

    研究中發現,許多策略之間是可以互相配合、支撐的,而且相同的單一策略仍有機會建立出不同型式的規範。數學課室討論因有規範的存在,讓學生能有所依歸的從事討論活動,進而有效學習,達到雙向溝通的功能,同時也提供了教師與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researcher’s action research and focus on constructing social norms and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a second-grade students’ mathematics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how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the researchers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strategies that teacher applied to constructing social norms and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nd the process of self-introspection.The data including of some approaches of collecting the audio or video data from some teaching sites, th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records and the discussing records from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support groups and the comments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log from some friends capable of direct admonition.

    From this study, the social norms that that formed by students includ “listening with quiet and concentrated mood” and “Asking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of the details”, “standing up before making a speech”, “Explaining the record of problem-solving what you write.” Writing the record of problem-solving with the same site”, ”Respecting the mistake of others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clude that “The mathematic expression sign links a topic”, “Finding a different solution path”,“Backing to the problem to explain one’s solution”and “everyone need to slove and explain mathematic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norms formed by the process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dialogue and disscussion long term to reach a consensus in mathematics clas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different strategies applied support each other and one sigle strategy could form different types of norms by chance.Because of the norms students know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 in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and learnning more effective.In addition,it offers more learning chance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課室討論文化 8 第二節 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 13 第三節 如何促進規範的形成 22 第四節 教師發展規範之行動研究實例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37 第二節 研究期程和研究架構 40 第三節 我擬定的行動策略 44 第四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53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57 第六節 本研究的信效度 58 第四章 研究實施歷程與結果 60 第一節 教學前的反思與準備 60 第二節 社會規範的發展歷程 82 第三節 社會數學規範的發展歷程 117 第四節總結行動歷程與結果 1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果與討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179 西文文獻182

    一、中文文獻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義傑(2004)。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淑娟(2004)。小老師分組教學之初探。國立新竹師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琴(1998)。。國小數學教室文化的不同風貌。國民教育,38(6)。30—33。
    高熏芳(1996)。情境學習中教師角色之探討: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之應用。教學科
           技與媒體,29,32-40。
    幸曼玲(民84)。當前兒童發展理論與研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4,2-13
           。
    吳幸宜(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譯)Kamii,C.;Ewing,J.(著)(1997)。皮亞傑發展的機制和學習—皮亞傑的理論和算術的教學。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討會。
    周立勳 (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柯華葳、幸曼玲(民85)。討論過程中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頁。
    袁于雅(2010)。建立社會規範與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翠華〈2000〉。教師在引入文化概念教學活動下教學中社會常規改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怡(2004)。共識域的本質與功能—以數學教室為例。國教學報,16,19-23。
    夏林清(1998)。教育行動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翁嘉聲(2001)。國小數學教學形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馨月、鍾靜(2004)。國小教師面臨討論式數學教學問題之課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57-82。
    陳永輝(2004)。促進數學課室班級討論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1999)。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劉祥通(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125-146。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87-107。
    連安青(民 84)。我國小學數學實驗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鄔瑞香(1994)。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思與成果。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概說(低年級)。台北:編印者。
    劉錫麒(1997) 。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如芳(2002)。 一個國小數學教室之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德(2010)。一位三年級教師形成兒童數學討論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楊雅心(2010)。國小教師培養學生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307-344。台北:心理。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
    歐用生(1999):序。林文生、鄔瑞香,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台北:心理。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蔡文煥、林碧珍(2003)。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1/3)。 國科會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研究報告。編號: 
    NSC92-2521-S-134-002。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蔡文煥(2001a)。兒童每日數學中之數學文化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21-S-134-004)。
    蔡文煥(2001b)。數學文化和活動之整合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煥(2001c)。兒童日常生活活動和數學使用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學報。14,251-280。
    蔡文煥(2002)。兒童每日活動中之數學文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21-S-134-001。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蔡文煥(2004)。協同教師發展有利數學意義產生之課室討論文化之研究。海峽兩岸教育行動研究研討會議。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蔡文煥、林碧珍(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份。國科會科教處九十二年度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能力指標詮釋計畫成果發表會。87-19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蔡清田(2006)。課程行動研究的通關密碼。教育研究月刊,11,111-121。
    蔡志超(民92)。一位低年級教師促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33-39。
    張世忠(1997)。討論教學的技巧與發現。科學教育月刊,205,2-7。
    游麗卿(1996)。Vygotsky對研究概念發展的啟示。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
    游麗卿(1999a)。Vygotsky 社會文化歷史理論:蒐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的對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國教學報,11,230-253。
    游麗卿(1999c)。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課所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5-222。
    游麗卿(2002)。從分析學生爭論解題記錄的合理性探討社會數學規範的內涵。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1-21。台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鍾靜(1996)。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鍾靜、房昔梅(2007)。數學教室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討論之研究。國教學報,19,81-84
    鍾靜(民89)。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國科會八十九年度第一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152-003。
    鍾靜(民90b)。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Ⅱ。國科會八十九年度第二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152-209。
    鍾靜、許馨月、翁嘉聲(2001)。專家教師經營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

    二、 西文文獻

    Andrews,A.G.(1997).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 Talking ab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January,236-239

    Ball, D. L., & Bass, H. (2003). Making mathematics reasonable in school. In J.Kilpatrick, W.G. Martin, & D. Schifter (Eds.), A 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al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pp. 27-44). Reston, 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Cobb, P., Boufi, A., McClain, K., & Whitenack , J. (1997). Reflective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refle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3), 258-277

    Cobb, P., & Yackel , E.(1996).Constructivist , emergent, and social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1, 175-190.Cobb, P., Yackel , E., Wood, T. (1995).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Classroom.. In P. Cobb & H. Bauersfeld (Eds.),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Meaning: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Cultures (pp.163-201). Hillsdale, NJ: Erlbaum.

    Kamii , C. (1997). Ba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

    McClain, K., & Cobb, P. (2001).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 230-266。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VA:Author.

    Niss, M. (1996) . Goal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J. Kilpatrick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Section 1, 11-47.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The Netherlands.

    Simon, M. A. (1995). Reconstructing Mathematics Pedagogy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2), 114-145.

    Voigt, J. (1995). The matic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nd Social mathematical Norms. In P.Cobb & H. Bauersfeld (Eds.), The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Meaning: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Cultures (pp.163-20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Wood T. (1994).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nd The Culture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s.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P149-168) Netherlands, NJ:Kluwer Academic.

    Wood, T. (1999). Creating a Context for Argument in Mathematics Clas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 171-191.

    Yackel, E. ,Cobb, P. & Wood, T.(1991).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p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5),390-408.

    Yackel, E., Cobb, P. (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
    458-4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