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瑞蓉
Jui-jung Wang
論文名稱: 低結構性素材應用於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
Research on the use of low structural materials in the unified– lower level primary school classe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葉俊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3
中文關鍵詞: 低結構性素材國小藝術統整課程教學設計
外文關鍵詞: Low structural material, elementary school, art, Unified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低結構性素材體驗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藝術學習過程之重要性,並改進國小藝術教材中以平行式統整教學,致使知識學習上缺乏交集之缺失,研究中透過文獻分析法探討統整理念,建構以藝術間之工具性知識(相通之概念與通則)為課程核心之教材發展模式,並針對國小低年級藝術課程實際規劃設計教材進行教學研究,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本研究中證實低結構性素材在國小低年級藝術教學中有以下之功能:「有助於學童建構知識」、「能提供學童寬廣創作空間」、「有利於開放性課程活動設計」、「有助於藝術學習能力的遷移」、「可引發高度學習興趣」、「非物質材料之低結構性素材,如「聲音」能提供更多之體驗面向」、「肢體素材可讓學童體驗藝術學習之廣度」
    、「提供各類型藝術之間相通之藝術學習體驗」。
    二、在以「工具性知識為核心」之統整藝術教學設計過程,得到下列成果:
    (一)以藝術間相通之通則、概念為統整核心之課程模式在發展教材、教學設計時應掌握課程核心元素之合理性,再設計教學活動。
    (二)在課程評估過程時發現由於統整活動教學型態較複雜,故統整教學需在教學前做好教、學、評量三方面之完備考量與設計。而且課程實施前之內容評估有其必要性。
    (三)教學設計須以學生學習成就信息、教學過程信息中所得之數據,佐以質性分析、研究以驗證教學成果。
    三、「方法進路思考之課程設計模式」應用於本研究所發展之六大單元教學活動,分別以「點」、「線條」、「漸層」、「質感」、「藝術材料」、「藝術品間相通脈絡」作為統整核心之工具性知識,在此實驗群體中,學生學習成績評量在「自評」中均顯現高度自我
    肯定,「互評」也顯現相同結果。教師評量中除「蜘蛛駭客」的「造型表演」,「感覺的公園」的「繪畫」、「表演」三項評量之外,呈現85﹪以上之學生在各項評量中均能達到「很精采」之「8.1~10分」、「很好」之「6.1~8分」二種學習評等。證實本研究中所建構
    之「方法進路思考之課程設計模式」,所發展之統整藝術教材,能使學生將各種學習經驗轉化為不同藝術領域間的認知通路,覺察各類型藝術之間相通之概念與通則。
    四、在教學活動之實施方面:在以工具性知識為核心之統整藝術課程設計模式建構與應用時,須注意所選取核心概念之合理性,教學設計應注重活動安排之程序性,在評量設計時應注重目標準確性與方法多元性及差異性之解釋。在教學活動之實施應注重過程之空間、時間、欣賞媒材、教學策略之彈性運用。
    五、藝術統整式教學之評量應多元化、善用評量單與真實性之評量,求得較具體之學習評量成績。並增加學童與家長之互動,減輕家長對學習成績公平性的疑慮,並且協助、鼓勵學生認真學習。


    This research studies flu importance of using low structural materials in the art education of lower level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we constructed a model of unified concept for designing a core curriculum for art teaching based on our instrumental knowledge of different arts (common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and then applied
    it to the actuarial plann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lower level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Based on our research, we arrived at flu following conclusions :
    1,The use of low structural materials in the unified art courses does improve artistic learning of lower level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children’s structural knowledge”, “providing wider-creative space for children”, “beneficial for a more open course planning”, “helpful for the transfer of artistic abilities”, “stimulates high interest for learning”, “low structural material such as ‘sound’ can provide more aspects for experience”, “providing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the common element between different arts”, etc.
    2,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for the unified art teaching based on “ structural knowledge as the cor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we arrive a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When planning for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above principl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2)Since the unified teaching proves rather complicated, it must first be subjected to thorough evaluation before it is put into practice.
    (3)Curriculum planning must be carefully tested in practice, information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be collected and evaluated.
    3,“Curriculum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methodological progression”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o develop six large units of teaching activity: “point ”, “line”, “level”, “feel”, “artistic material”, and “common
    connection between art works”. Students surveyed all showed high degree of “ self-approval” in the course evaluation, and the same result is shown in “mutual evalu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course convolution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model used in this sidereal can really make students turn their warriors’ learning experiences in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on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arts.
    4,In the actual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using our model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sonable ness of our core concepts. In planning different activities we must plan them step by step, at in planning the evaluation we
    must be clear as to our goals and own method must be above reproach.
    5,Unified art teaching evaluation must be multi-faceted but must obtain concrete results. There must be good lir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so that parents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study better.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架構..........................................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六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課程統整相關理論..................................9 第二節 課程組織之理念...................................29 第三節  藝術課程理念....................................40 第四節 低結構性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藝術統整課程中之意義.....76 第三章 研究方法..........................................92 第一節 研究方法.........................................92 第二節 研究步驟及期程...................................94 第三節 研究對象.........................................97 第四節 研究工具.........................................9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00 第六節 教學活動實施之空間與時間........................104 第四章 教學研究之設計與規劃............................106 第一節 教學單元設計....................................107 第二節 教學研究實施內容................................118 第五章 教學研究實施成果與討論..........................157 第一節 試驗教學之研究成果及討論........................157 第二節 各單元教學成果及分析............................177 第三節 教學研究結果綜合分析............................24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47 第一節 結論............................................247 第二節 建議............................................259 參考文獻................................................263 一、中文部分............................................263 二、西文部分............................................268 附錄....................................................271 一、課程評估單內容......................................271 二、教學流程............................................274 三、學習單..............................................301 四、各單元所使用之視覺藝術欣賞教材......................336 五、學生對課程內容之回饋意見............................349

    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8)。課程分化與統整: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與實際。高雄市教育學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新世代的變革與因應研討會」會議手冊,28-67。
    方德隆 (1998)。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模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九期:187-205。
    方德隆 (1999),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9-29。高雄市政府人力資源發展中心出版,公教資訊,3 (2):1-18。
    方德隆 (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國立交通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57。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印。
    王毓雅(2001)。國小中年級音樂課程分析及其應用現況-達克羅茲、柯大宜及奧福教學法中隊中年級音樂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友輝(1993)。中國兒童戲劇年表。表演藝術,6,34~38。
    末吉保雄等人。樂理理論與實習。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
    汪信硯(1994)。科學美學。台北市:淑馨。
    吳隆榮(1990)。造型與教育。台北市:千華 。
    李子建、黃顯華(1994)。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美蓉(2001)。思考媒材Materials for Thoughts。美育:122期。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繪畫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之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研討會。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
    呂燕卿(1999)。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
    呂燕卿(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
    呂燕卿(2000/03/2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解說。http//www.arec.nhctc.edu.tw。
    呂燕卿(2000/03/2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與實施策略。http//www.arec.nhctc.edu.tw。
    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藝術領域的教學。http//www.arec.nhctc.edu.tw。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後現代美學與生活。美術叢書65。
    劉依綺譯(2002)。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左岸。Cynthia Freeland。
    邵義強譯(1991)。樂理。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黑澤朗龍。
    林曼麗(1995)。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 。陶藝,8期,104~119頁。
    林曼麗(1995)。解構視覺藝術教育知識體 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 。美育,62期,32~47。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國平(2001/05/1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探討。http://nioerar.edu.tw。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P11~12。台北:心理出版。
    周淑卿 (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P53-78。台北:揚智。
    洪于茜(2001)。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課程發展原理,P 34。 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姚世澤(2000/09/15),從現代音樂教育哲學觀論「藝術與人文」的教改理念。http://www.cips.tp.edu.tw/school/html/g/g6/index.htm。
    袁汝儀(1985)。文化社會觀的視覺藝術教育。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立美術館。
    袁汝儀(2000/09/15)。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http://nioerar.edu.tw 2003
    馬森(2000)。戲劇造夢的藝術。台北:麥田。
    陳皓薇(2002)。「藝術專家與人文民間」觀念相異。民間教育中心。
    陳新轉 (1999)。腦相容之社會科課程設計理念之探究。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手冊,p216-236。
    陳新轉(2001)。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台北:商鼎。
    陳武鎮譯(1991)。幼兒創造力與美術-康乃爾大學五年的實驗報告。台北:世界文物。W. Lambert Brittain,Creativity,Art,and the Young Child。
    陳瓊花(2000)。破解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之迷思1,2,3(原文初載於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系刊)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http://gnae.ntptc.edu.tw20030429
    陳淑文(1992)。以圖畫輔助音樂教學之研究。台北:樂韻。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2002)。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初版六刷。台北:五南。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習資訊,15(6)。
    張渝役(2001)。音樂科教材教法研究。台北:五南。
    張錦鴻(1986)。基礎樂理。台北:大陸書店。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石作。台北: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
    曾西霸(1988)。教材戲劇化之我見。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劇。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廖春文(2002)。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廖順約(1999)。戲劇藝術表演在小學。美育,112,82~87。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
    教育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郭木蒼(2000)。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初探。http://adm.wnvs.cyc.edu.tw。
    游家政(2001)。課程統整的概念及其在花師實小之行動研究。
    游家政、吳家瑩(1998)。跨世紀的課程革新--以台灣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綱要的研訂為例。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與上海市教育會編印「1998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輯。(p229-243)。
    游家政 (1999/12/03)。九年一貫課程的學習領域。http://edu.nt1.isst.edu.tw/item8.htm。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黃譯瑩 (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8 (4):616-633。
    黃永和 (1998)。Fogarty的十種課程統整方式。教師之友,39 (4):p10-21。
    黃永和 (1999)。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期,p237-239。
    黃炳煌 (1999)。談課程統整以及社會領域研究小組的作法。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出版之『九年一貫新課程手冊』。p30-33。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之『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
    黃炳煌 (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出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手冊』。p15-40。
    黃炳煌 (1999)。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政傑(198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84)。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壬來、陳朝平(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13)版。台北:精華書局。
    郭木蒼(2000/03/20)。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初探。http://nioerar.edu.tw。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游家政、吳家瑩(1998)。跨世紀的課程革新--以台灣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綱要的研訂為例。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與上海市教育會編印「1998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輯(229-243)。上海:編印者。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葉俊顯(2000)。陶藝創意思考進路。台北:五南。
    歐用生 (1999年12月30日)。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教育部網址:http://edu.nt1.isst.edu.tw/item8.htm。
    歐用生(1997)。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新世紀的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23。
    歐用生(1999)。新學校的建立─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國民教育,40(1),2-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
    謝素月(2002/03/20)。從Eisner「藝術和技藝教學」的理念看「藝術與人文」課程新視野。http://nioerar.edu.tw。
    劉得劭(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蘇慧文(1997)。兒童發展與音樂教育-從皮亞傑的階段理論看兒童音樂教學之實施。高雄:高市文教。
    蘇振明(2002/03/20)。20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http://nioerar.edu.tw。
    課程評鑑(2003/03/29)。統整課程的評鑑。化仁國小http:www.nhltc.edu.tw~chentc。
    國立編譯館(1987)。普通樂理。台北市:大陸書店。
    劉淑成(1991)。美學基本原理。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成寅譯(1986)。美的分析。台北市:丹青圖書。Willian Hogarth。
    西文部分
    Brazee, E. N., & Capelluti, J. (1995). Dissolving boundaries: Toward an integrative curriculum.From EDRS ERIC ED397982.
    Brady, M. (1995). A supradisciplinary curriculum. In J. A. Beane (Ed.) Toward a coherent curriculum, 1995 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avis,M.(1999).Designs inherent interdisciplinarity:the arts in integrated curricula.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101(1),8-13.
    Fogarty, R. (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 (2): 61-65.
    Goodlad, J. I. and Su, Z. (1992). 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327-344. New York: Macmillan.
    Glatthorn, A. A. and Foshay, A. W. (1991).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A.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160-162. Oxford: Pergamon Press.
    Kovalik, S., & Olsen, K. (1994). ITI: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3 rd.ed.) From EDRS ERIC ED374894.
    Martin-Kniep, G. O., Feige, D. M., & Soodak, L. C. (1995).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 expanded view of an abused idea.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10(3), 227-249.
    Jocabs, H. (Ed.).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rtin-Kniep, Feige, & Soodak, 1995)。
    Billings, M. M.(1995). Issues vs. Themes: Two approaches to a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Jan. 21-24, 53-56.
    Daniel, V. A. & Delqcruz, E. M.(1993).Art Education a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Underpinnings of Reform. Visual Art Reserch, 5-9.
    Delacriz, E. M.(1995).Multiculturalism and Art Education: Mythss,Misconceptions, Misdiredtions. Art Education, May.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1996). Postmoderm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NAEA.
    Eisner, E. W.(1979).The Educational Imagivation. N.Y.: Macmillian.50-57.
    Eisner, E. W.(1982).Cognition & the Curriculum. N.Y.: Longman.83-92.
    Forgary, R.(1991).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2), 8-16.
    Henderson, J. G., & Hawthrone, R. D.(1995).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N. J. Prentice.
    Rowntree, D.(1982).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nd ed.). Londom: Harper & Row.37-38.
    Stuhr, P. L.(1994).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nd School Reconstruc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