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祥瑀 Huang, Xiang-Yu |
---|---|
論文名稱: |
隱匿與現身: 董啟章〈安卓珍尼〉和邱妙津《鱷魚手記》中爬行動物符號與性別政治研究 Appear and Disappear: The Study of Reptilia Symbol and Gender Politics in Dong Qizhang‘s “Androgyny” and Qiu Miaojin’s “Notes Of A Crocodile” |
指導教授: |
李癸雲
Lee, Kuei-Yun |
口試委員: |
陳惠齡
Chen, Wei-Ling 曾秀萍 Tseng, Hsiu-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政治 、爬行動物符號 、同志文學 、安卓珍尼 、鱷魚手記 |
外文關鍵詞: | Gender politics, Reptilian symbols, LGBT literature, Androgyny, Notes Of A Crocodil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同志文學的研究發展至今,雖然已趨於飽和狀態,但是在社會同志平權的議題上尚有努力的空間。本文嘗試在同志文學研究上採取跨學科的研究方式,或許可以在目前有限的文本中開展新的研究面相。同志文學中蘊藏著許多象徵符號,作者們賦予這些符號豐沛的創作論述,使得符號承載著他們文本中面對社會壓迫的反抗性。在董啟章〈安卓珍尼〉及邱妙津《鱷魚手記》中,兩者都是以爬行動物──蜥蜴與鱷魚做為象徵同志的符號。若將文學中的爬行動物符號連結至生物論述,使得生物論述介入文本分析研究的過程,生物論述將賦予一九九○年代同志文學研究抵抗社會性別框架的能動性。文本中指涉同志族群是不合乎自然規範的畸形物種,然而就文本中所提出的演化論觀點而言,同志族群跨越性別藩籬的能力是一種有利於物種生存的進化。董啟章和邱妙津利用生物的演化史與爬行動物的生物論述來描繪出同志文學中的性別認同成長歷程,正是小說創作者們在面對社會壓迫時在文本中所提出的性別政治策略。
Though the field of LGBT literary studies has expand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GBT community is continuing to fight for their equal social rights. This thesis aims to address LGBT literature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hoping to open up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limited amount of LGBT related texts. There are a lot of symbols in LGBT texts. Authors assign abundant meanings to these symbols, making them the media of resistance in texts when they face oppression from the society. In Dong Qizhang’s “Androgyny” and Qiu Miaojin’s “Notes of a Crocodile,” both authors use reptilian symbols, lizard and crocodile respectively, to signify homosexual people. If we relate the reptilian symbols in literary works to biological discourses, including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textual analysis, these discourses may provide LGBT literature in 1990s with the agency to resist gender frames. LGBT communities in the texts are described as unnatural deformed creatures.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mentioned in the texts, LGBT communities’ ability to break down gender norms is advantageous for evolution. Both Dong and Qiu use the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reptilian symbols to depict the course of forming gender identity and this is the strategy of gender politics shown in texts when they are oppressed by the society.
參考書目(依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序)
(一)、研究文本
1.邱妙津,《鱷魚手記》(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2.董啟章,《安卓珍尼》(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二)、專書
1. 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中華書局,1993)。
2. 王孝濂,《中國神話世界》(洪葉文化出版社,2006.01)。
3. 江紹祺,《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14.06)。
4.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三聯書店出版社,1986.05)
5.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市立圖書館,2005)。
6. 周華山、趙文宗,《「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7.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8.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2.10)。
9.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10. 張豐榮編譯,《世界珍奇動物全集》(龍和出版社,1988)。
11.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12. 許劍橋,《同花大順?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論》(文水出版社,2013.10)。
13. 楊宗潤,《眾裡尋他:開心陽光當代華文同志小說選》(開心陽光出版社,1996)。
14.劉亮雅,《後現代與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麥田出版社,2006.06)。
15.劉亮雅,《同志研究》(文建會,2010.01)。
16. Erich Neumann,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東方出版社1998.09)。
17. Elliot Sober,歐陽敏譯,《生物演化的哲學思維》(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0)。
18. Jean-Noel Kapferer,鄭若麟、邊芹譯,《謠言》,(台灣:桂冠出版社,1992.05)
19. Maurice Burton、Robert Burton著,吳嘉玲譯,《爬蟲類與兩棲類》(自然科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03)。
20. Susan Sontag,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灣:大田出版社,2000)
21. Veronique Campion-Vincent,Jean-Bruno Renard,楊子葆譯,《都市傳奇:流傳全球大城市的謠言、耳語、趣聞》,(台灣:麥田出版社,2003.08)
(三)、期刊論文
1. 艾曉明,〈雌雄同體:性與類之想像──關於董啟章的雙身及其他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8),頁50-57。
2. 李萬,〈「安卓珍尼」的誘惑〉,《讀書人》第16期(1996.06),頁30-32。
3. 李延輝,〈吳爾芙的今生來世──以〈譯者之論〉評〈安卓珍尼〉中傳承的現代主義〉,《翻譯學研究集刊》(2008),頁211-225。
4. 邱珍琬,〈青少年男同志認同過程與實際〉,《彰化師大輔導學報》93期(2002),頁77-107。
5. 阿三,〈文學同志在哪裡?〉,《字花》45期(2013.09),頁36-39。
6. 林國賢,〈看見同志:繁繁香港同志書寫〉,《字花》45期(2013.09),頁32-35。
7. 洛楓,〈閱讀角度與作品意義──談董啟章的《安卓珍尼》與《雙身》〉,《讀書人》6月號第28期(1997.06),頁18-22。
8. 馬嘉蘭(Fran Martin),陳鈺欣、王穎譯,〈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期(2003.05),頁1-36。
9. 朗天,〈《雙身》的自我遊戲〉,《讀書人》第26期(1997.04),頁18-21。
10. 張娟芬,〈與男同志錯身──評董啟章《雙身》〉,《聯合文學》(1997.03),頁178。
11. 陳傳德,〈文學中的男越女界:試論《品花寶鑑》、〈第二的母親〉及《雙身》中的性別轉換〉,《考功集》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編著(2000),頁75-93。
12.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中央日報》(2000.02.05-02.08),第4版。
13. 許維賢,〈一條不能失守的戰線──跨界走訪董啟章〉,《蕉風》第498期(2007.07),頁101-109。
14. 許琇禎,〈回歸女性本質的烏托邦建構──論董啟章〈安卓珍尼〉的雌雄同體意識〉,《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9期(1998.03),頁143-155。
15. 游靜,〈22年後〉,《字花》45期(2013.09),頁22-25。
16. 黃念欣,〈解鈴還須繫鈴人?──與董啟章談《安卓珍尼》〉,《讀書人》第17/18期合刊(1996.07),頁106-109。
17. 黃文倩,〈逃避中的自我追尋──重讀董啟章《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進化史》〉,《香港作家》(2014.03),頁64-67。
18. 鄒文律,〈小說創作的焦慮──董啟章對寫作的一些看法〉,《文學世紀》第5期(2002.05),頁78-81。
19. 鄒文律,〈人與物件的時光之旅──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史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1.12),頁231-268。
20. 劉亮雅,〈鬼魅書寫:臺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和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06),頁165-183。
21. 劉杏元;黃玉;趙淑員,〈當性別遇見同志:女同志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長庚科技學刊》(2009.06),頁137-153。
22. 蔡知臻,〈同志悲歌及其純愛:論邱妙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的動物意象、性別政治與情感象徵〉,《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017.06),頁43-57。
23.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25卷(1996.06),頁39-59。
24. 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受業集》第2期(2001.08),頁73-79。
(四)、外文期刊論文
1. Jeffery W.Lang and Harry V.Andrews,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n Crocdilian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270(1994):28-44.
2. Kate Jackson, David G. Butler & John H. Youson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Possible Integumentary Sense Organs in the Estuarine Crocodile (Crocodylusporosus),” JOURNAL OF MORPHOLOGY 229(1996):315-324.
3. Kozlowski HN, Lai ET, Havugimana PC, White C, Emili A, Sakac D, Binnington B, Neschadim A, McCarthy SD &Branch DR, “Extracellular histones identified in crocodile blood inhibit in-vitro HIV-1 infection,” AIDS30(13) (2016).
4. Lindsay E. Zanno,SusanDrymala, Sterling J. Nesbitt, and Vincent P. Schneider, “Early crocodylomorph increases top tier predator diversity during rise of dinosaurs,”Scientific Reports5(Mar.2015).
5. Phillip C. Watts, Kevin R. Buley, Stephanie Sanderson, Wayne Boardman, Claudio Ciofi & Richard Gibson,”Parthenogenesis in Komodo dragons,” Nature 444 (Dec. 2006):1021-1022.
(五)、會議論文
1. 譚志明,〈自我愛慾與樂園回歸:論董啟章〈安卓珍尼〉〉,《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2011),頁378-393。
(六)、學位論文
1.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2. 洪泠泠,〈神異真實的跨性別少年:重繪英文幻設小說的酷兒陽剛世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硏究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0.08)。
3. 翁婉君,〈董啟章的城市創作觀與書寫實踐〉(國立台灣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08)。
4.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06)。
5. 陳筑莛,〈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06)。
6. 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 ──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7. 鄒文律,〈城市書寫:董啓章小說硏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2002.08)。
8. 楊文馨,〈兩種圖書館:董啟章的城市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06)。
9. 楊美琴,〈論董啟章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10. 楊偉立,《創作與存在的雙重追尋: 論邱妙津的自我書寫》,(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
11. 劉小麗,〈神話與絕望——當代香港小說的文學社會學分析〉(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2001.06)。
12.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3.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臺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6)。
(七)、網路資料
1. 紀大偉,〈鱷魚的正面與背影〉,《博客來OKPAI閱讀生活誌》〈紀大偉讀同志文學史〉單元,(2012.08.14)。來源: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470,2017.06.12下載。
2. 鄭永銘,〈為什麼果樹要嫁接?〉,《跟著鄭大師玩科學》,(2015.04.17)。來源:http://ppt.cc/IzIMN,2017.06.12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