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石川香代子 |
---|---|
論文名稱: |
周金波<志願兵>析論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日據末期 、台灣文學 、周金波 、志願兵 、皇民化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九四一年九月周金波在《文藝台灣》上發表<志願兵>,是強烈反映時代背景的。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發生後,在台灣開始進行皇民化運動、組成皇民奉公會,統治者準備使本島人參戰。一九四一年六月決定志願兵制度施行,開闢本島青年作為士兵赴戰地之途徑。同時,對日據下的本島人而言,這制度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志願兵的事情使本島青年滿足自我表現慾,以及使他們認為一種出人頭地的手段,或者使有識階級認為由於志願兵制度施行得到與內地人同等的權利。統治者利用這樣心情高漲志願兵熱,而逼迫青年志願當兵。
因此可以說,周金波<志願兵>是必然產生的作品,並且可以說是一篇附和統治者的作品。但是,作品懷著另外的問題。志願兵制度就是針對本島青年的制度,青年的作者必須直接面對這制度,作者這樣的立場影響到他的寫作態度。<志願兵>與其他描寫志願兵的創作比較,即呈現它的特色。<志願兵>是決定志願兵制度後立即發表、直接以制度為題的。此外,作品顯示作者對局勢敏感的態度、作者敏銳的觀察力以及作者的焦躁。
作者設計了三個登場人物-高進六、張明貴、敘述者“我”。高進六是統治者的化身,不以思考地嚮往皇民,以血書表明志願當兵。張明貴則是個性細膩、懷著孤獨的知識青年。明貴因為批判意識不明確,所以有著矛盾而痛苦。明貴最後決定走向皇民化,表示歸終於日據下的台灣,而解除自己的痛苦。
然而,透過“我”的描繪表露出作者對明貴的執著。作者描寫“我”的無力,同時作者偶爾超越“我”敘述明貴的感情。可見作者不信“我”,同情明貴的困境。而且,明貴與“我”都是作者的影子。<志願兵>表現出,作者是在日據下有著矛盾而痛苦的一個人。
一, 報紙、期刊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主要參考:1937-1943)。
《台灣時報》,台灣總督府情報部,(主要參考:1935-1943)。
《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報社,(主要參考:1940-1941)。
《興南新聞》,興南新聞社。
《台灣新報》,台灣新報社。
《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朝日新聞社,(主要參考:1941)。
《台灣新文學》,台灣新文學社,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3。
《文藝台灣》,文藝台灣社,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3。
《台灣文學》,文學台灣社,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3。
《台灣文藝》,台灣文學奉公會。
《民俗台灣》,東都書房台北支店。
《台灣公論》,台灣公論社。(1936-1939、1942-1945)
《新建設》,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台灣藝術》,台灣藝術社,(1938.3-7)。
《旬刊台新》,台灣新報社。
《台灣藝術新報》,台灣藝術新報社,(1939-1940)。
《台灣青少年紀要》,台灣總督府文教局文教部社會科。
《台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台灣總督府編,《中國方志叢書》1985.3(主要參考1938~1942)。
《台灣事情》,台灣總督府情報部編,《中國方志叢書》1985.3。
《台灣警察時報》,台灣警察協會,(主要參考:1937-1943)。
《警察時報》,台灣警察協會。
《教化印刷物》,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2),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3~)。
《台灣教育》,台灣學校號事務取扱所,(主要參考:1937-1943)。
《輝く日の丸》,台灣總督府文教局學務課,(主要參考:1940-1942)。
《風月報》,風月俱樂部,南天書局影印本2001.6。
《南方》,南方雜誌社,南天書局影印本2001.6。
《南方詩集》,南方雜誌社,南天書局影印本2001.6。
《翔風》,台北高等學校文藝部,台北高校報國校友會(1941.7~)。
《國民文學》,京城:人文社。
《中央公論》,東京:中央公論社(主要參考:1937-1943)。
《日の出》,東京:新潮社,(主要參考:1940-1941)。
二,中文專書
鄭金柱《愛國詩選集》,台北:鷺洲吟社外務部,1939.4。
陳千武《獵女犯》,台中:熱點文化事業出版,1984.11。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1。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3。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台北:台灣學生,1992.1。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2。
鄭麗玲《台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7。
邱永漢《濁水溪》,臺北:允晨文化,1995.8。
楊建成《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台北:龍文,1995.10。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板橋:稻鄉,1996.3。
周婉窈主編《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1997.1。
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11。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1998.2。
曾健民編《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1998.12。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台南: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1998.6-2001.12。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2002.3。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北:人間,2002.6。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臺北:前衛,2002.7。
諫山春樹等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2002.9。
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波集》,臺北:前衛,2002.10。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3.2。
三,學位論文
井野田伸一《日本天皇制與台灣「皇民化」》,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0。
王昭文《日據末期台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
張韶筠《日本統治期戰時體制下有關台灣文學之考察》,東吳大學日本文化所碩士論文1993。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台灣社會(1937-1945)》,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王郁雯《台灣作家的「皇民文學」(認同文學)之探討》,文化大學日本所碩士論文1999。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
謝惠芳《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
良本惠莉《日本統治時代之台灣文學考》,淡江大學日本所碩士論文2001(日文)。
楊境任《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松尾直太《濱田隼雄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四,中文單篇論文
陳火泉<被壓靈魂的昇華>,《文訊》7、8期,1984.2。
星名宏修著,涂翠花譯<「大東亞共榮圈」的台灣作家(二)>,《台灣文藝》133期,1992.11。
吳文星訪問<周金波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期,1993.2。
林瑞明<騷動的靈魂>,《台灣文藝》136期,1993.5。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戰前「日本語」作家>,《台灣文藝》136期,1993.5。
羊子喬<歷史的背景.認同的盲點>,《台灣文藝》8期,1993.10。
辻義男著,柳書琴譯<周金波論>,《台灣文藝》8期,1993.10。
應大偉<永遠的「皇民文學家」>,《中央日報》,1994.8.13。
星名宏修<再論周金波>,「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者: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清華大學,1994.11。
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台灣讀書市場的成熟與文壇的成立>,「賴和及
其同時代的作者: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清華大學,1994.11。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關於周金波的死>,《文學台灣》23期,1997.7。
藤重典子著,邱振瑞譯<周金波的贈禮>,《文學台灣》23期,1997.7。
張良澤<台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聯合報》,1988.2.10。
陳映真<精神的荒廢>,《聯合報》,1998.4.3-7。
彭歌<醒悟吧!>,《聯合報》,1998.4.22。
馬森<愛國乎?哀族乎?>,《聯合報》,1998.4.27。
陳映真<近親憎惡與皇民主義>,《聯合報》,1998.7.5-7。
陳建忠<徘徊不去的殖民主義幽靈>,《聯合報》,1998.7.8-9。
游勝冠<在殖民地者與被殖民地者之間徘徊>,《聯合報》,1998.7.24。
中島利郎著,宋宜靜譯<「皇民作家」的形成>,《文學台灣》31期,1999.7。
黃惠禎<抗議作家的皇民文學>,《中華學苑》53期,1999.8。
周振英<作家周金波傳>全六回,《淡水牛津文學》,3期-8期,1999.4-2000.7。
柳書琴<殖民地文化運動與皇民化:論張文環的文化觀>,《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2000.2。
陳芳明<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91期,2000.9。
林麗如<把文藝的種子撒在蓬萊島上專訪吳漫沙先生>,《文訊》186期,2001.4。
鄭麗玲<日本殖民地高等教育政策之轉折與發展>,《台灣風物》51卷2期,2001.6。
陳建忠<未癒的殖民創傷>,《現代學術研究》11期,2001.12。
鄭麗玲<「敝衣破帽」的天之驕子>,《台灣風物》52卷1期,2002.3。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論日治末期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成功大學,2002.11。
游勝冠<論戰爭期張文環國策言論中的「政治無意識」>,《中外文學》31卷6期,2002.11。
許佩賢<「體操」、「唱歌」與身體的規律化(1985-1911)>,《「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12。
塚田亮太著,黃毓婷譯<閱讀『周金波日語作品集』>,《台灣文學學報》三期,2002.12。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台灣文學學報》3期,2002,12。
邱雅芳<以母親之名-皇民化時期台灣男性作家作品的女性呈現>,《台灣文學學報》3期,2002.12。
鄭明珠<論「皇民文學」詮釋應有的態度>,《東方人文學誌》2卷1期,2003.3。
中島利郎著,彭萱譯<《決戰台灣小說集》之發行與西川滿>,《文學台灣》47期,2003.7。
末岡麻衣子<周金波研究>,《「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山大學,2003.10。
五,日文專書
林進發著、發行《台灣人物評》,台南,1929.9,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99.6。
高權三《近代朝鮮政治史》,東京:鋼鐵書院,1930.9。
文教科學協會著、發行《陸軍志願兵合格案內》,東京,1933.3。
文部省編、發行《國體の本義》,東京,1937.3。
武藤貞一《皇民の書》,東京:祭政社,1939.5。
江間常吉《皇民化運動》,臺北:平井保藏,1939.6。
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子供と兵隊さん》,台南: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1939.9。
白井朝吉、江間常吉《皇民化運動》,臺北:高原博,1939.10。
綠旗聯盟編、發行《今日の朝鮮問題講座》全五卷,京城,1939.11。
竹內清《事變と台灣人》,東京:日滿新興文化協會,1939.12。
中山馨《皇民作方讀本》,臺北:南方青年社,1940.2。
高橋伸典《神國日本の道》,東京:新興社,1941.1。
教學局編、發行《臣民の道》,東京,1941.3。
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北:台灣警察協會,1941.6。
中森藤市郎《台灣に於ける常會の運營》,台北:皇民奉公會宣傳部,1941.8。
佐藤源治《台灣皇民鍊成講話》,臺北:村崎長昶,1941.10。
座田司氏《禊の理論と實際》,東京:長谷川書房,1941.12。
大澤貞吉《皇民奉公叢書》5、6、8、9輯,臺北:皇民奉公會宣傳部、中央本部,1941.11-1942.5。
楢崎武著、發行《大皇國民の鍊成》,臺北,1942.1。
台灣總督府《台灣青年讀本》,臺北:台灣教育會,1943.8。
村岡典嗣《神道史》,東京:創文社,1956.12。
北見治一編《文學座座史》,東京:文學座,1963.7。
田中英光《田中英光全集》2、3、11卷,東京:芳賀書店,1965.5-12。
高見順《昭和文學盛衰史》,東京:文藝春秋,1968.11。
中塚明《近代日本と朝鮮》,東京:三省堂,1969.2。
楊逸舟《太平洋戰爭前夜》,東京:桃源社,1970.2。
山邊健太郎《日本統制下の朝鮮》,東京:岩波書店,1971.2。
內海繁編《ひとすじの道-高田三良の作品とその生涯》,神戶:高田良介,1973.4。
河上徹太郎等著《近代の超克》,東京:富山房,1979.2。
加藤邦彥《一視同仁の果て 台灣元軍屬の境遇》,東京:勁草書房,1979.5。
鶴見俊輔《戰爭期日本の精神史》,東京:岩波書店,1982.5。
風見章《近衛內閣》,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8。
吉見義明、吉田裕、伊香俊哉《資料日本現代史11日中戰爭期の國民動員》,東京:大月書店,1984.8。
赤澤史朗、北河賢三、由井正臣《資料日本現代史12 大政翼贊會》,東京:大月書店,1984.12。
大江志乃夫《日本の參謀本部》,東京:中央公論社,1985.5。
小山弘健、淺田光輝《日本帝國主義史上下》,東京:新泉社,1985.8。
宮田節子《朝鮮民眾と皇民化政策》,東京:未來社,1985.7。
川村湊《「醉いどれ船」の青春》,東京:講談社,1986.12。
北見治一《回想の文學座》,東京:中央公論,1987.8。
文學座編《文學座50年史》,東京:文學座,1987。
杉森久英《大政翼贊會前後》,東京:文藝春秋,1988.12。
宮田節子編《朝鮮軍概要史》,東京:不二出版,1989.2。
春山明哲編《台灣島內情報.本島人の動向》,東京:不二出版,1990.2。
川村湊《異鄉の昭和文學》,東京:岩波書店,1990.10。
尾崎秀樹《近代文學の傷痕》,東京:岩波書店,1991.6。
宮田節子編《朝鮮思想運動概況》,東京:不二出版,1991.9。
宮田節子、金英達、梁泰昊《創氏改名》,東京:明石書店,1992.1。
大江志乃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全八卷,東京:岩波書店,1992.11-1993.6。
井東蘘《大戰中に於ける台灣の文學》,東京:近代文藝,1993.10。
安田武《定本戰爭文學論》,東京:朝文社,1994.5。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4。
川村湊《海を渡った日本語》,東京:青土社,1994.12。
垂水千惠《台灣の日本語文學》,東京:五柳書院,1995.1。
孤蓬萬里《台灣萬葉集續編》,東京:集英社,1995.1。
宮嶋博史《兩班》,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8。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等編《よみがえる台灣文學》,東京:東方書店,1995.10。
近藤正已《總力戰と台灣》,東京:刀水出版,1996.2。
中島利郎、黃英哲編《周金波日本語作品集》,東京:綠蔭書房,1998.3。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全六卷,東京:綠蔭書房,1998.7。
藤井省三《台灣文學この百年》,東京:東方書店,1998.10。
鄭春河《台灣人元志願兵と大東亞戰爭》,東京:展轉社,1998.12。
野口毅《台灣少年工の第二の故鄉 高座海軍工場で結ばれた絆は今も》,東京:展轉社,1999.7。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台灣人作家作品集》全六卷,東京:綠蔭書房,1999.7。
林景明《台灣の「皇民化」教育》,臺北:鴻儒堂,1999.10。
台灣文學論集刊行委員會編《台灣文學研究の現在》,東京:綠蔭書房,1999.3。
木村幹《朝鮮╱韓國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小國」意識》,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0.10。
林えいだい《台灣の大和魂》,大阪:東方出版,2000.11。
河原功、白川豐、杉野要吉監修《日本植民地文學精選集第I期》全二十卷,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9。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東京:三元社,2001.2。
李光鎬編,伊相仁、渡邊直紀譯《韓國の近現代文學》,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1.8。
安丸良夫《近代天皇像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2001.9。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灣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昭和編(上)(下)》,東京:田畑書店,2001.10。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12。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文藝評論集》全五卷,
東京:綠蔭書房,2001.4。
河原功、川村湊、白川豐監修《日本植民地文學精選集第II期》全二十七卷,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9。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東京:風間書房,2002.2。
大村益夫、布袋敏博編《近代朝鮮文學日本語作品集1938-1945》全九卷,東京:綠蔭書房,2001.12-2002.3。
高崎宗司《植民地朝鮮の日本人》,東京:岩波書店,2002.6。
藤井省三、黃英哲、垂水千惠編《台灣の大東亞戰爭》,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12。
河崎真澄《還ってきた台灣人日本兵》,東京:文藝春秋,2003.3。
子安宣邦《「アジア」はどう語られてきたか》,東京:藤原書店,2003.4。
高崎隆治《新潮社の戰爭責任》,東京:第三文明社,2003.8。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監修《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全二十卷,東京:綠蔭書房,2002.8-2003.7。
六,日文單篇論文
鈴木成高<「近代の超克」覺書>,《文學界》9卷10號,1942.10。
大村益夫<第二次世界大戰における朝鮮の文化狀況>,《社會科學研究》15卷
3號,1970.3。
竹內好<「內鮮一體」の小說>,《文學》38,1970.11。
大村益夫<奪われし野の奪われぬ心>,《文學》38,1970.11。
田中宏<日本の植民地支配下における國際關係經緯>,《愛知縣立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9號,1974.12。
李淑子<日本統治下朝鮮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朝鮮學報》75輯,1975.4。
三枝壽勝<一九四0年代前半期の小說について>,《朝鮮學報》86輯,1978.1。
山本多佳子<日帝下台灣における皇民化教育と民眾>,《天皇制研究》2號,1980.7。
奧出健<大政翼贊會と文壇>,《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紀要》7號,1981.3。
姜在彥、鶴見俊輔<十五年戰爭下の日本と朝鮮>,《季刊三千里》31號,1982.8。
三枝壽勝<『無情』における類型的要素ついて>,《朝鮮學報》117輯,1985.10。
三枝壽勝<八.一五以後における親日派問題>,《朝鮮學報》118輯,1986.1。
白川豐<張赫宙の朝鮮語作品考>,《朝鮮學報》119.120輯,1986.4。
梶井陟<近代における日本人の朝鮮觀>,《朝鮮學報》119.120、127輯,1986.4-1988.4。
白川豐<張赫宙の日本語小說考>,《史淵》124號,1987.3。
小野尚美<李光洙『無情』の自傳的要素について>,《朝鮮學報》127輯,1988.4。
近藤正已<異民族に對する軍事動員と皇民化政策>,《台灣近現代史研究》6號,1988.10。
康成銀<三.一運動における「民族代表」の活動に關する一考察>,《朝鮮學報》130輯,1989.1。
波田野節子<李光洙の民主主義思想と進化論>,《朝鮮學報》136輯,1990.7。
三枝壽勝<李光洙と佛教>,《朝鮮學報》137輯,1990.10。
波田野節子<李光洙の自我>,《朝鮮學報》139輯,1991.4。
波田野節子<獄中豪傑の世界>,《朝鮮學報》143輯,1992.4。
白川豐<佐賀高等學校時代の金史良>,《朝鮮學報》147輯,1993.4。
近藤正已<「創氏改名」研究の研討と「改姓名」>,《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歷史學系,1993.6。
波田野節子<『無情』の研究>,《朝鮮學報》148、152、157輯,1993.7、1994.7、1995.10。
小野田求<日本の戰爭期植民地統治>,《大阪外國語大學論集》9號,1993.9。
白川豐<李石薰(牧洋)作品考>,《朝鮮學報》160輯,1996.7。
張修慎<「皇民文學」に見られる台灣知識人の意識>,《第三回現代台灣研究學術討論會特集號》,1999.12。
佐々充昭<檀君ナショナリズムの形成>,《朝鮮學報》174輯,2000.1。
宮田節子監修<未公開資料朝鮮總督府關係者錄音記錄(1)>,《東洋文化研究》2號,2000.3。
井手勇<「皇民文學」という言葉の意味について>,《天理インターカルチャー研究所研究論叢》9號,2000,3。
唐瓊瑜<研究ノート周金波>,《アジア文化研究》7號,2000.6。
唐瓊瑜<周金波作品評價の變遷について>,《武藏大學人文學會》32卷1號,2000.10。
星名宏修<「血液」の政治學>,《琉球大學法學部紀要》,2001.3。
唐瓊瑜<周金波「鄉愁」の世界>,《新瀉產業大學人文學部紀要》13號,2002.1。
西川長夫<戰爭と文學>,《立命館文學》573號,2002.2。
唐瓊瑜<周金波の戰前經歷に關する考察>,《武藏大學綜合研究所紀要》12號,2002.12。
宮田節子監修<未公開資料朝鮮總督府關係者錄音記錄(4)>,《東洋文化研究》5號,2003.3。
金允植<國民國家の文學觀からみた二重言語創作の問題>,《朝鮮學報》186輯,2003.3。
末岡麻衣子<周金波研究>,《日本台灣學報》6號,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