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芷育
論文名稱: 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內容分析研究
指導教授: 李翠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身心障礙者圖畫書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icture books, 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圖畫書中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內容。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針對27本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選用身心障礙類別以顯性障礙最多,包含智能障礙、肢體障礙等。
    (二)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肢體障礙、智能障礙、學習障礙和自閉症的形象和特徵符合特殊教育法所定義之內容。
    (三)圖畫書中身心障礙者主角形象有正面與負面並呈,正面形象包含肢體障礙的可行動的能力、智能障礙善良的表現,負面形象包含同儕之間的取笑、社會大眾的歧視等。
    (四)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重要他人以同儕最多,其次為母親,社工為最少。
    (五)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情節衝突類型以學校衝突最多。
    (六)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敘述觀點以全知觀點敘述最多。
    (七)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圖畫與文字編排之設計包括空間構圖、視角轉換、畫面氣氛、場景連貫性和隱藏的細節等。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對教育單位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theme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picture books. Data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content analysis from 27 picture books. The findings were showed as:
    (1) Disability-themed picture books were selected disability category to explicit barriers up, including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2) In the disability-themed picture books, the images and characters were confirmed with the content defined by the special education law for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autism.
    (3) In the disabilities-themed picture books, the image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picture books show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positive image contained abilities of mobility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the nice behaviors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he negative image that contains the peer and public people between discrimination on the teasing.
    (4) The significant others among the disability-themed picture books ranked the top one going to the peers, followed by their mothers, and the social workers for the last.
    (5) The conflicts appeared in the plot in the disabilities-themed picture books, happened in school settings most.
    (6) In the disability-themed picture books, the omniscient narrative perspective in perspective describes the most.
    (7) In the disability-themed picture books, picture and text layout design including spatial composition, change of perspective, pictures atmosphere, coherence and hide details.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to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障礙類別與形象特徵 9 第二節 圖畫書中重要他人與衝突類型 16 第三節 圖畫書發展與評析方式 27 第四節 圖畫書中敘述觀點和圖文表現方式 32 第五節 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5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圖畫書中身心障礙類別比例與圖畫表現 63 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重要他人與衝突類型 82 第三節 身心障礙者為主題之圖畫書中敘述觀點與圖文編排 9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143 附錄一 143 附錄二 145 附錄三 147

    中文部份
    內政部(2015)。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民104年2月4日)。華總一義字第10100279741號。
    方怡靜(2006)。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師生衝突,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桂芳、陳文進和王明忠(2007)。師生衝突的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6,315-334。
    王慧芳(2012)。運用繪本教學改善幼兒同儕關係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丘慶鈴(2011)。《爺爺一定有辦法》圖畫書中「文化傳承」主題表現之分析。中等教育,62(2),120-137。
    司佳珠(2004)。圖畫故事中主角所面臨的困擾及解決策略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伊彬、林慧雅(2007)。臺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 1987-2003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13,29-65。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余亞珊(2007)。繪本中身心障礙者的書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吳怡璇(2011)。以手足關係為主題的圖畫書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亭芳(2012)。相關專業服務團隊。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513-515頁)。臺北市:心理。
    吳俊賢(2012)。圖畫書的藝術探討─以莫里斯‧桑達克的《野獸國》為例。2012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論文集,143-157。
    吳雅雯(2006)。智能障礙學生國小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吳曉玟(2005)。圖畫書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宋珮(譯)(2006)。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Looking at Picture in Picture Books)(原作者:Jane Doonan著)。臺北市:雄師美術。(原著出版年:1993)。
    李重毅、蔡桂芳(2004)。從「合作諮詢」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之角色與職責。屏東特殊教育,9,18-26。
    李翠玲(2011)。國小語文領域教科書中身心障礙人物之內容分析研究,教科書研究,4(1),31-54。
    沈慶盈、蔣明珊(2012)。特殊教育與社會工作。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651-677頁)。臺北市:心理。
    周文鵬(2008)。論漫畫的定位與定義。問學集,14,136-147。
    周台傑(2007)。學習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和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71-102頁)。臺北市:五南。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原作者:Albert Bandura著)。臺北市:桂冠。(原出版年:1977)。
    林文韵、施沛妤(譯)(2009)。兒童文學理論與應用(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原作者:Carol Lynch-Brown & Carl M. Tomlinson著)。臺北市:心理。(原出版年:1993)。
    林世欣(201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妍佑(2005)。婚姻衝突,親子衝突與手足衝突間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兒童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林珮如(2011)。特殊教育並不特殊:從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特殊教育季刊,120,11-18。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素珍(2005)。世界的災難,人類的夢魘—兒童圖畫書中關於「戰爭」的題材。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論文選集,229-258。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淑琴(2011)。幼兒心中的父母角色形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和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137-160頁)。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12)。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侯建州(2014)。健康照顧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研究─病友組織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127-146。
    姜義村(2011)。「不想成為班上的小白兔!」:以符號詮釋自閉症學童在融合教育中友誼建立之挑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6(3),87-114。
    洪瑜璜(2002)。近十年來西方與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親子角色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洪藝芬、陳司敏、羅玉卿(2005)。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臺北市:心理。
    胡靜怡(2009)。以繪本教學提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西森、連廷嘉(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徐享良(2006)。肢體障礙與身體病弱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和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163-194頁)。臺北市:五南。
    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惠鈺(2011)。繪本運用在身體病弱兒童之生命教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
    國家教育研究(2012)。人際關係(名詞翻譯)。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上網日期:民103年3月11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
    張世慧、藍瑋琛(2011)。特殊教育學生評量。臺北市:心理。
    張恆豪、蘇峰山(2009)。戰後臺灣國小教科書中的障礙者意象分析,臺灣社會學刊,42,143-188。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辦法(民102年9月2日)。臺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號。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民103年6月18日)。華總一義字第 10300093311號令修正。
    教育部(2015)。縣市轄屬學校安置各特教班班型概況。特教通報網(上網日期:民104年4月23日)。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曹佳琪(2009)。國小教師面對學童間同儕衝突處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靜姿、陳若男、林美和等(2007)。重要他人對於高中資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的影響。資優教育研究,7(2),1-18.
    陳佩琪(2008)。幼稚園圖畫書中家人關係之分析研究—以幼稚園101本好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昌蘭(2000)。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師友月刊,402,28-32。
    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昭如(2008)。特教專業工作者對「智能障礙類」圖畫書之評價(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昺綸(2009)。繪本教學對身體病弱學生情緒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英竹(2002)。國小教師處理學童人際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逸珊(2007)。《愛心樹》中「給予」的主題表現。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2,55-80。
    陳意爭(2008)。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彭武雄(2014)。繪本融入國小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童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彭懿(2011)。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臺北市:信誼。
    曾堃賢(2013)。民國 101 年臺灣圖書出版現貌與趨勢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102(1),99-114。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游琇椀(2004)。西班牙天主教兒童協會圖畫書得獎作品(1997~ 2002)圖文合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游惠如(2012)。繪本療育對注意力缺乏及過動症社會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市。
    程勻芳(2011)。繪本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兩性交往知識與態度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程希諾(2008)。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考用。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3)。教科書中身心障礙者意象之分析。南屏特殊教育,4,11-22。
    黃上育(2006)。現行國小教科書有關對身心障礙認識與接納內涵之初探,臺東特教,24,39-47。
    黃小玲、羅鈞令、張彧、林佳琪和毛慧芬(2003)。復健病患出院後使用輔具之狀況。臺灣醫學,7(5),681-688。
    黃郁婷(2008)。大衛‧威斯納自寫自畫圖畫書風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曼暉(2011)。手足衝突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2,49-57。
    黃淑萍(2006)。《國王的新衣》中譯本圖畫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雪蘭(2012)。運用繪本提升國小學生的同理心與多元文化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雅玲(2013)。繪本療育活動提升特殊需求幼兒認知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市。
    黃詩婷(2011)。運用繪本提升六年級聽覺障礙學生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禪蟬(2006)。兒童圖畫書中同儕衝突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文華(2012)。藝術創造主題類型之無字圖畫書創作模式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楊孝瀠(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和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頁)。臺北市:東華。
    楊淑禎(2011)。運用以尊重、關懷為主題的圖畫書進行幼兒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寶玉、鍾莉娟(2006)國小二年級學生認識身心障礙同儕活動方案介入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71-95。
    葉玉嫥(2013)。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普通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葉郡寧(2013)。社會故事結合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聽覺障礙學生社會技巧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廖華芳、吳亭芳(2012)。醫療復健。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137-180頁)。臺北市:心理。
    趙一芬(2008)。圖畫書改編為兒童戲劇之研究─以李歐‧李奧尼的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劉鳳芯、吳宜潔(譯)(2009)。Perry Nodelman & Mavis Reimer著(2003)。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臺北市:天衛文化。
    歐用生(1995)。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珊珊(2011)。聽人與其聽障手足互動歷程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苗宜(2013)。I can do it!繪本教學介入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初探與實務分享。東華特教,50,29-36。
    鄭玉清(2007)。圖畫故事書主角自我改變之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津妃(2011)。普通班中障礙學生的同儕關係:融合與隔離的差異觀。特殊教育季刊,120,19-26。
    鄭麗雯(2002)。國小學童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盧炳堯(2007)。圖畫書中的隔代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賴素秋(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謝正宜(2014)。腦性麻痺復健(上網時間:民104年4月20日)。取自http://health.ntuh.gov.tw/health/new/5868.htm。
    謝正瑜(2005)。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以6-9 歲兒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謝汶伶(2010)。國小師生衝突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謝采純(2005)。孩子的夢魘與成長以身心障礙和心靈創傷圖畫書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瑋成(2011)。以系統理論之觀點探討學校衝突。學校行政,76,65-88。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鐘梅菁(2001)。學前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309-335。

    英文部份
    Anderson, D. A., & Hamilton, M. (2005). Gender role stereotyping of parents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The invisible father. Sex Roles, 52(3-4), 145-151.
    Cole, E. M., & Valentine, D. P. (2000). Multiethnic children portrayed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17(4), 305–317.
    Connell, C. M., & Prinz, R. J. (2002). The impact of childcare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on school readiness and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for lo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0(2), 177-193.
    Coutts-Clarke, L. (2002). Grandparent Support and the Family with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aine).
    Diamond, K. E., & Hestenes, L. L. (1996). Preschool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Disabilities The Salience of Disability in Children's Ideas About Other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6(4), 458-475.
    Dyson, L. L. (2005). Kindergarte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5(2), 95-105.
    Golos, D. B., Moses, A. M., & Wolbers, K. A. (2012). Culture or Disability? Examining Deaf Characters in Children’s Book Illustration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40(4), 239-249.
    Graham, J. (2000). Creativity and picture books. Reading, 34(2), 61-67
    Iaquinta, A., & Hipsky, S. (2006). Practical bibliotherapy strategies for the inclusive elementary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3), 209-213.
    Lewis, D. (2001). 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 Psychology Press.
    Lundgren, E. (2001). Strong Girls and Bright Colours: Current Themes in Swedish Picture Books.
    Maich, K., & Belcher, E. C. (2012). Using picture books to create peer awareness abou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7(4), 206-213.
    Owens, W. T., & Nowell, L. S. (2001). More than just pictures: Using picture story books to broaden young learners'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Social Studies, 92(1), 33-40.
    Prudhoe, C. M. (2003). Picture books and the art of collage. Childhood Education, 80(1), 6-11.
    Singer, J. Y., & Smith, S. A. (2003). The potential of multicultural literature: Changing understanding of self and others.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5(2), 17–23.
    Sipe, L. R. (1998). How picture books work: A semiotically framed theory of text-picture relationships.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29(2), 97-108.
    Sipe, L. R. (2001). Picturebooks as aesthetic objects. Lite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6(1), 23-42.
    Strasser, J., & Seplocha, H. (2007). Using picture books to support young children's literacy. Childhood Education, 83(4), 219-224.
    Van der Schuit, M., Peeters, M., Segers, E., Van Balkom, H., & Verhoeven, L. (2009). Home literacy environ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3(12), 1024-1037.
    Zambo, D. M. (2006). Students meet Wilfred Gordon.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9(1), 24-27.
    Zambo, D. M. (2007).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Bombaloo?.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9(3), 32-39.


    圖畫書部分
    丁凡(譯)(2009)。派翠西亞.波拉寇(文.圖)。謝謝您!柯福老師。新竹市:和英。
    孔繁璐(譯)(2008)。Isaac Millman(文.圖)。聽不見的音樂會(MOSES GOES TO A CONCERT)。臺北市:大穎文化。
    孔繁璐(譯)(2010)。Genevieve Moore(文)Karin Littlewood(圖)。特別的凱薩琳。臺北市:大穎文化。
    方素珍(文)仉桂芳(圖)(2010)。祝你生日快樂。臺北市:國語日報。
    何佳芬(譯)(2013)。Deborah Moss(文)Carol Schwartz(圖)。薛利,停不下來的小烏龜。臺北市:飛寶。
    吳立萍(文)翁淑慧(圖)(2011)。忘了右手的女孩。臺北市:慈濟。
    吳愉萱(譯)(2010)。碧雅翠絲.芳塔內(文)奧力維.塔列克(圖)。我的朋友小結巴。臺中市:阿布拉。
    宋珮(譯)(2005)。Virginia Fleming(文)Floyd Cooper(圖)。好好愛阿迪(Be Good to Eiddie Lee)。新竹市:和英。
    宋珮(譯)(2011)。宋珍憲(文.圖)。小畢的故事。臺北:三之三。
    林倩葦(譯)(2004)。Franz-joseph Huainigg(文)Verena Ballhaus(圖)。輪椅是我的腳(Mein Fube Sind Der Rollstuhl)。臺北市:東方。
    殷麗君(譯)(2005)。Florence Cadier(圖.文)誰是蘿蕾特(Quiest Laurette)。臺北市:米奇巴特。
    郝廣才(文)田中伸介(圖)(2006)。大象男孩和機器女孩。臺北:臺北市:格林。
    張玲玲(譯)(2004)。大塚敦子(文.圖)。看護犬莎莎。臺北市:美的繪本(城邦發行)。
    陳昭伶(譯)(2008)。加瑪羅迪因.阿卡拉米(文)米契.阿巴多拉因(圖)。多娜和綠色的小鳥。臺北市:飛寶。
    陳質采(譯)(1998)。Jeanne whitehouse Peterson(文)Deborah Kogan(圖)。我的妹妹聽不見(I have a Sister-My Sister is Deaf)。臺北市:遠流。
    陳質采(譯)(2007)。Betty Ren Wright(文)Helen Cogancherry(圖)。我的姊姊不一樣(My Sister is Different)。臺北市:遠流。
    曾文娟(文)冉綾珮(圖)(2006)。看見希望─非洲阿福台灣遊記。臺北:格林。
    黃春明(文.圖)(2011)。小駝背。臺北市:聯合文學。
    漢聲雜誌(譯)(1985)。 Holly Keller(文.圖)。阿吉的眼鏡。臺北市:漢聲。
    漢聲雜誌(譯)。安安—和白血球作戰的男孩。臺北市:漢聲。
    瑪雅(文.圖)(2005)。受傷的天使。臺北市:信誼。
    趙美惠(文)崔永嬿(圖)(2006)。超級哥哥。臺北市:國語日報。
    劉清彥(文)陳盈帆(圖)(2011)。弟弟的世界。臺北市:巴巴文化
    劉清彥(譯)(2001)。Jeanne Willis(文)Tony Ross(圖)。珊珊(Susan Laughs)。臺北市:上誼。
    劉清彥(譯)(2010)。艾拉.胡森(文.圖)。胡森討厭上學。臺北市:三之三。
    劉清彥(譯)(2011)。Douglas Wood(文)Jim Burke(圖)。莉朵老師的禮物。臺北市:道聲。
    樓曉東(文)黃淑英(圖)(2007)。天使太用力。臺北市:格林。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