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素娥 |
---|---|
論文名稱: |
原生素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以桃園縣八德國小低年級為例 |
指導教授: | 葉俊顯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原生素材 、視覺藝術課程 |
外文關鍵詞: | raw materials, visual art cours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者的服務學校是百年老校,自然環境優美,原生素材取材容易。而利用原生素材做為學童視覺藝術課程的創作媒材,學童不僅沈浸在美的自然環境中學習藝術,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時理解了環保的意義,實踐了一場趣味性與軟性的環保行動。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原生素材融入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意涵。
二、探討原生素材融入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的適用性。三、針對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建議。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法和行動研究法,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 原生素材是最經濟最環保的藝術創作媒材,也是低結構性的藝術創作媒材。
二、 原生素材之視覺藝術課程,真正落實環保教育,深獲學童喜愛。
三、 原生素材之視覺藝術課程增加學童親近大自然的經驗。
四、 原生素材之視覺藝術課程提供學童豐富的視覺刺激與經驗。
五、 原生素材之視覺藝術課程提供學童勇於嘗試錯誤和練習的機會增 加學童的自信心。
六、 原生素材之視覺藝術課程開展學童的藝術視野,體現了當代藝術 的精神。
原生素材之視覺藝術課程是藝術結合生活的課程。
The researcher gives service to a century-old primary school. This school has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w materials made easy. While use of raw materials as a creative medium for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school children, they are not only immersed in a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arts but profoundly feel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is funny and soft environmental ac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has three points. First, discuss the meaning on the raw materials blending into the visual art courses of the lowest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discuss the applicability on the raw materials blending into the visual art courses of the lowest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Third, focus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n recommends to making on the elementary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in Bade elementary school for the study use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and motion methodology. Finding and conclusions from this research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The raw materials are the most econom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structural works of creative art medium.
2. The raw materials of visual art courses can truly implemen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which the lowest grade students love.
3. The raw materials of visual art courses can increase the student experience of nature.
4. The raw material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offers the students a wealth of visual stimulation and experience.
5. The raw material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provides the students trying out errors, and th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increase exercise self-confidence.
6. The raw material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can extend the artistic vision of the students, and embody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art.
7. The raw material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s a combination of art life and visual art courses.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其敏(1997)。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 台北市:正中書局。
王彥喦(2002)。與光影共舞─「光」素材在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的應用實施與探討。
王前龍與張如慧(2007)。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從課程設計理論取向回顧台灣近三十年國小課程改革理念之轉變 。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耘、葉忠根與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 台北:五南出版。
王瑞蓉(2003)低結構性素材應用於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杏如(2009)風素材運用於低年級藝術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凱、陳仙子 合譯 (2006)。H.RUDOLPH SCHAFFER 著 。兒童發展心理學 。 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江映碧(2005)。從學習模式與統整課程探討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 美育, 第147期。
李美蓉(1994)。雕塑-材料˙技法˙歷史。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美蓉(2001)。思考媒材。美育,122期 。
吳正雄(2006)。人應該怎麼活-人文的藝術史觀點與教育。春暉出版社 。
吳幸玲 (2003)。 兒童遊戲與發展 。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呂廷和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呂政道(2008)。2008視覺藝術全國論壇 。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呂翠夏譯 (1998)。Charles A. Smith 著 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 。台北市: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燕卿(1996)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 美育,69期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 。藝術與人文上冊。頁375-395,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邱子容 (2003)。環境生態藝術篇。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林小玉 (2009)。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教學參考手冊。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貞秀 (2006) 。「水」素材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研究~ 以臺北市內湖國民小學低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祥 (2002) 。台灣視覺藝術的課程研究-關於「水」的主題。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 。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鶴貞 (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一教學理念之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2)。課程統整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中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資訊。
10 (4),99-119。
林曼麗(2001)。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 。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洪靜安 (1981)。兒童發展 。台北:正中書局。
徐純一(2009)。光在建築中的安居 。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席慕蓉(2002)。美的學習。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115頁。
袁金塔(2009)。藝文薈粹 。第五期,80頁。
郭禎祥(2001)。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郭禎祥(2003)。 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多元文化與社區藝術教育。藝術論壇。
郭博洲(2002)。發現四季台灣色彩之美-關於「色彩」的主題。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 。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玲萱(2005)。批判思考在藝術鑑賞教學上的應用:ㄧ個文獻初探。藝術教育研究。
陳致豪(2009)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教學參考手冊。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玉梅(2002)。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妏(2002)。偶發藝術理念運用於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 。 台北:五南出版
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 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册 。新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16頁。
陳惠婷 (2009)。台灣公共藝術在環境上的十二項成就。2008 視覺藝術全國論壇。
台北市:文建會。
陳嘉成(2008)。從多元智慧的觀點看教育爲學生點一盞明燈 。藝術欣賞第4卷第4期,60頁。
陳瓊花 (1997)。視覺藝術教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0頁
張家琳(2009)。當藝術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解釋—探討當代視覺藝術的多元議題。美育,170期。
張桂維(2005)。土「蝕」流-以水侵蝕喚醒土的生命。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
究所雕塑組碩士論文。
張德銳(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 。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崔光宙 (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一峰(2009)。自然野趣DIY。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景楨(2001)。風箏:夢之翼。台北:時報文化。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莊英信(2002)。假虫樂園。台北縣:樹枝虫工房。
廖敦如(2005)。 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0(1)。
鄭雅心(2009)。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庭易(2004)。原生素材的造形創作語彙研究-以Andy Goldsworthy 為例。國立
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雕塑組碩士論文。
萬榮瑞(2002)。藝術教育講座選輯。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趙惠玲(1990)。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書局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得劭 (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 -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 。台北:五南出版社。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之評析。 視覺藝術,4,59-96頁。
劉豐榮(2002)。社會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上冊。197頁。
戴瑞芬(2007)。國民小學低年級環境藝術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以台北市雙連國小自然環境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蔡宛玲(2005)。生命流轉-與急水溪的互動紀錄。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應台(2002)。找回禮樂生活。美的學習。221頁。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北 : 東華書局。
蔣勳 (2009)。 美的曙光 。台北市:有鹿出版,152、153頁。
韓淑慎(1997)。「石」在花蓮地區國小美勞科鄉土教學之應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攸青(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 。台灣教育。
謝攸青(1994)。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 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市:濤石出版社。
網路資料:
王彥喦 (2004) 。以自然構築風生意動的美感心靈融入環境中的藝術教育探討 。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電子報 。 2010/1/27
www.boingboing.net/2007/05/16/index.html2010/12/05
jeffmilner.com/index.php/2006/04 2010/12/05
http://28.media.tumblr.com/tumblr_10x99fTzm1qa2x4yo1_500.jpg2010/8/9
http://chelseamahaffey.blogspot.com/2008/10/andy-goldsworthy-part-ii.html2010/8/9
http://arts.nthu.edu.tw/programs_show.php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