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雲瀞儀 Yun, Ching-Yi |
---|---|
論文名稱: |
採風擷俗的現代詩人──吳瀛濤研究 The Taiwanese Modern Poet of Collecting Folklore:The Research of Wu Ying-Tao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Wang, Huei-Chen |
口試委員: |
楊玉君
柯榮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吳瀛濤 、江山樓 、民間文學 、民俗 、能動性 |
外文關鍵詞: | Wu Ying-Tao, Jiang San Lou, Folk literature, Folklore, agenc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詩人吳瀛濤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文學歷程,從其生長環境大稻埕江山樓談論起,探究其中人際網絡的關係,以及新舊文學的並陳。江山樓作為一個商業空間,如何影響吳瀛濤早年的文學養成,進而在自家江山樓參與台灣文藝聯盟台北支部的成立。而後,吳瀛濤開始文學創作,在一九四○年代開始於《台灣藝術》發表日文文章,並以不同筆名、自我嘗試多元的文學路線,民俗領域的採錄發表便是始於此時。再者,因公至香港出差十個月,結識詩人戴望舒,與其論詩、因而有機會在香港發表詩作,獲得練習中文的機會。歸台後,雖然面臨政權轉換,但他憑藉語言能力,擔任兩方間的通譯,也現身於戰後短暫復甦的文壇。然而,二二八事件的發生,讓他沉寂一時,直至1953年才重返文壇,累積自身能量,開始在不同刊物中大量發表詩作、民俗書寫等文章。從戰前的文學嘗試,至戰後的兩大文學路線:詩與民俗書寫,筆者透過爬梳其文學歷程、職務、人際關係網絡、刊物發表等,試圖立體化其民俗領域的貢獻,進而在其詩人身分之外,凸顯其民間文學採集研究者的價值意義,放置台灣文學史與民間文學的系譜之中,呈現其豐富多元的文學能動性。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poet, Wu Ying-Tao. By discussing his life of literature. Beginning with his background, Jiang San Lou, and people there. There was about new literature and old literature at this space. Jiang San Lou was a commercial space and impacted Wu Ying-Tao to bring up his literature in his early years. Therefore, he had the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founding the branch of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in Taipei. After that, Wu Ying-Tao began doing his literary creation and publishing his writings in Japanese on “Taiwanese Art” in 1940th. He experimented on several literary types with different pen-names there. And then, he was in Hong Kong ten months on business and got to know the poet Dai Wang Su there. So he could publish his poetry and practice his Chinese in Hong Kong. Although he faced the political power conversion after back to Taiwan. He still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erve as the interpreter between two sides. He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of short-term recovery after the World War II. But because of the February 28 incident occurred, making him be silent for a while. He didn’t return to the literature field until 1953 and began to publish a lot of articles such as poetry and folk writing in different publications. From his literary attempt before the World War II to the two literary line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poetry and folk writing. The author tried to make his life of literature, works, network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ublications and so on clear. To clarify his contribution of folk field and the value of his collecting folklore. Presenting his rich and diverse literary agenc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Folk literature.
一、專書
毛一波纂修,《台北市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年。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中華民國新聞年鑑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61年。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時報五十年》,台北:中國時報,2002年。
江肖梅,《質軒墨滴》,台北:大華出版,1959年。
李瑞騰發行,《吳瀛濤詩全編》(上下兩冊),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明潭出版社,1979年。
何杏楓、張詠梅等人主編,《《華僑日報》副刊研究(1925.6.5-1995.1.12)資料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華僑日報》副刊研究」計劃,2006年。
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台北:有鹿文化,2010年。
河原功,《『台湾芸術』とその時代》,日本東京:村里社出版,2017年。
邱各容,《台灣近代兒童文學史》,台北:秀威資訊出版,2013年。
施蟄存、應國靖,《中國現代作家選集 戴望舒》,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黃武忠編,《美人心事》,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1999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1997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199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廖詩文,《《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副刊整理及譯注計畫資料冊》,計畫期間2014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16日,文藻外語大學翻譯系暨多國語複譯研究所、台灣文學館。
瘂 弦,《戴望舒卷》,台北:洪範,1977年。
新生副刊主編,《新生報與我》,台北:台灣新生報,1985年。
鄭世璠,《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2 新新》,台北:傳文文化,1994年。
賴傳鑑,《埋在沙漠裡的青春:台灣畫壇交友錄》,台北:藝術家出版,2002年。
龍瑛宗著,陳萬益編,《龍瑛宗全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謝永光,《香港戰後風雲錄》,香港:明報出版社,1996年。
二、期刊/會議論文
王文裕,〈《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30期,2011年6月。
王惠珍,〈六○年代台灣文學的日譯活動:《今日之中國》的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3期,2016年10月,頁255-290。
王惠珍,〈老兵不死:試論50、60年代台灣日語作家的文化活動〉,「台灣研究的國際化與深化:天理台灣學會第20屆國際學術紀念大會」,台灣:中國文化大學,2010年09月,頁4-7。
李魁賢,〈《笠》詩刊與《台灣文藝》並壽〉,《台灣文藝》70 期,1980年12月,頁263。
李魁賢,〈孤獨的瞑想者──悼念詩人吳瀛濤先生〉,《笠》46期,1971年12月,頁42。
吳裕民,〈本刊十週年紀念感言〉,《暢流》21卷1期,1960年2月,頁2。
吳瀛濤,〈詩的問答〉,《笠》20期,1967年10月,頁49。
吳瀛濤,〈新榮兄書簡錄〉,《台灣風物》17卷2期,1967年4月,頁38-39。
吳瀛濤,〈日據時期出版界概觀〉,《台北文物》8卷4期,1960年2月,頁32-38。
吳瀛濤,〈台灣新文學的第二階段〉,《台北文物》3卷3期,1954年12月,頁53-56。
吳瀛濤,〈台灣新文學的第一階段〉,《台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頁80-82。
邱各容,〈俗文學的守護者──江尚文〉,《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32期,2009年12月,頁5。
柯榮三,《雅俗兼行:日治時期台灣漢文通俗小說概述》,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3年。
洪淑苓,〈1950年代台灣民俗刊物的內容取向及其意涵:以《台灣風物》雜誌暨期卷1至卷9為例〉,《東華漢學》夏季特刊,2011年7月,頁 261-294。
草原雜誌採訪,〈請看我們訪問九位作家學者「談民俗文學」的記錄──吳瀛濤〉,《草原》2期,1968年2月,頁35-37。
陳建忠、沈芳序,〈台灣新文學雜誌年表初編(一九二五~二○○三)〉,《文訊》213期,2003年7月,頁122。
許博凱,〈跨越殖民之台灣在地知識份子的文化能動與策略──以吳瀛濤為觀察對象〉,《台灣文學評論》7卷1期,2007年1月,頁71-107。
黃宗葵,〈編輯後記〉,《台灣藝術》創刊號,1940年3月,頁88。
趙天儀,〈形象思維的抒情與知性思考的哲理──對吳瀛濤詩作的回顧與賞析〉,《台灣文學評論》8卷4期,2008年10月,頁173-181。
趙天儀,〈吳濁流先生與《台灣文藝》〉,《夏潮》9 期,1976年12月,頁67。
蔣夢麟,〈發刊詞〉,《豐年》1卷1期,1951年7月,頁2。
蔡盛琦,〈日治時期台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91卷2期,2002年12月,頁80-81。
賴明弘,〈台灣文藝聯盟的斷片回憶〉,《台北文物》3卷3期,1954年12月,頁57-64。
龍瑛宗、黃得時、新田淳、編輯部,〈懸賞小說入選者發表本社募集第四囘──一等‧二等‧選外佳作‧審查員の言葉‧附記〉,《台灣藝術》5卷1號,1944年1月,頁17。
龍瑛宗、黃得時、濱田隼雄,〈本社募集懸賞小說入選發表──入選作‧選外佳作‧予選通過作品‧審查評〉,《台灣藝術》4卷3期,1943年3月,頁19。
三、碩博士論文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侯桂新,〈從香港想像中國——香港南來作家研究(1937-1949)〉,香港嶺南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9年。
高麗敏,〈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冠麟,〈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藏政策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1999年。
張宜柔,〈台灣民俗刊物《徵信週刊》〈台灣風土〉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張愛敏,〈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的侷限與開展──以吳瀛濤為討論對象〉,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戴文心,〈製造歡樂的消費空間──「江山樓」及其相關書寫的文學/文化意涵〉,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10年。
四、報紙文章
江肖梅,〈致力開拓處女地─站在編輯者的立場〉,《興南新聞》,1943年。
雷 田,〈夕陽下的孤獨──讀《寶刀集》憶故友〉,《聯合報》,1981年12月26日。
郭啟賢,〈江肖梅與《台灣藝術》:憶念故人與歷史性雜誌〉,《台灣日報》,1998年2月24日。
五、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中華百科全書資料庫,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index.asp
台灣日日新報,漢珍知識網,網址:http://elib.infolinker.com.tw.nthulib-
台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網址: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32/
清水建設官網,網址:https://www.shimz.co.jp/
國立台灣文學館,全台詩資料庫,網址: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730
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網址:http://manu.ncl.edu.tw/nclmanukmusr/00010/iframe.html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台灣舊照片資料庫,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網址:http://ds3.th.gov.tw/ds3/app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