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孔俐蓁 |
---|---|
論文名稱: |
有限資源、量力而為:高科技台商在中國大陸的選才與留才 |
指導教授: | 陳志柔 |
口試委員: |
林宗弘
洪財隆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4 |
中文關鍵詞: | 招募 、留才 、高科技產業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高科技台商在中國的招募運作與留才方式。因為台商在中國的合作模式與人才配置的特殊考量,台商在中國大陸的人力需求目標、招募方法以及後續的留才策略成為觀察重點。一般而言,高科技台商企業的中國廠因應產業升級,逐漸轉型為具備中、低階研發能力,且能夠自主接單的生產模式。但礙於高科技產業一貫的技術保護原則,在刻意削減技術水平的規劃之下,中國廠的人力需求多屬中、低階工程人才,工作內容以接續台灣研發後段的製程為主。
近年來,高科技台商在中國的人才招募與培訓上遭逢挑戰,人才招募越來越艱困,並飽受員工高流動率的影響,進一步引發內部勞動力市場人力斷層問題。因應招募困難,高科技台商傾向辦理校園招募,深入校園尋求相對低薪且優秀的社會新鮮人,並期許新鮮人經過培訓後,成為企業未來的中階幹部。台商更進一步善用中國城鄉差距所造成的薪資水準差異,招募地點朝中國中西部大學邁進,並且成效極佳。另外一個主要的招募管道則仰賴地方人才市場,招募具相關工作經驗的員工,做為補充即時人力來源。
面對高流動率,高科技台商普遍採用與台灣高科技公司相同的模式,設置分季發放的留才獎金制度。並同時鼓勵員工進修,融合企業發展願景。此外,因應中國特殊的戶口制度,高科技台商在設廠初期即建設公樓給予特定員工認購,採用綁定薪資償還房貸的模式,有效穩定人力。也因為中國廠工程師級人數稀少,高科技台商在中國盡可能提升工程師的升遷速度,並符合陸籍工程師對薪資的期待。
對於台商企業內部有以下幾點觀察:流動率過高,組織結構相對鬆散,特別是非獨立部門人力流動頻繁。學歷做為勞動力市場分層主要依據。並且因為信任感過於抽象,高科技台商企業傾向自我培訓人才。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報告(2009)《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台北:經濟部。
田君美(2002)〈開放台商赴大陸直接投資之政策意涵〉。《兩岸經貿月刊》,128:3-5。
張晉芬(2001)《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晉芬(2011)《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伍忠賢(2006)《透視台積電》。台北:五南文化事業。
林娟、藍麗娟(2007)《大陸工作一卡通》。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蕭新永(2007)《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活用勞動合同法,經營致勝的必備工具書》。台北:商周出版。
黃同圳(1995)《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風和。
簡建忠(2006)《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前程文化事業。
Kleiman,Lawrence S 著,劉秀娟、湯志安 譯(1998)《人力資源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之利器》。台北:揚智。
蔡明介(2008)《競爭力的探求 : 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台北:財訊。
林宗弘、吳介民,2011,《中國大陸戶籍制度、管理與變革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
陳玫婷(2007)〈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巧芳(2008)〈學生參與企業與校園關係活動影響其雇主知識與求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青蔚(2003)〈招募管道成效之評估研究-以高科技產業之人員職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璟融(2006)「企業聲望、招募管道、招募成效與組織人才吸引力關係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易成棟、何雄、田豔平 (2003)「勞動力市場分層與中國城鄉人力資本轉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5 :103-106。
曾志超(2010),「諾貝爾經濟學獎對台灣勞動市場的啟示」,中央日報智庫論壇。
高英哲(2010),【2010諾貝爾】經濟獎:從古典性到現代性失業。2010年10月19日。http://case.ntu.edu.tw/blog/?p=5708。取用日期2011年6月17日。
吳愈曉(2011) 〈勞動力市場分割、職業流動與城市勞動者經濟地位獲得的二元路徑模式〉。《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一期:119-137。
張風林(2005) 〈就業體制改革,不應忽視內部勞動力市場〉。《經濟學家》,2:60-74
英文部份
Ames Gross(1998)“Recruiting and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SHRM’s International Focus,1998.
Berger &Piore(1980) Dualism and Discontinu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eringer, Peter B. and Michael J. Piore(1971)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Lexington, MA:Heath
Hans Stremme(2011)“Retention in China: Lack of Talent or Lack of Leadership?” http://www.neumann-inter.com/reports-media/reports/retention-in-china-lack-of-talent-or-lack-of-leadership/
Hansen, Fay( 2006)“Rapid recruiting in China undercuts predictions of a looming talent
shortage”, Workforce Management,11/20/2006.
Serena Rovai( 2008)“Recruiting high-tech managerial talents in China: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Vol. 3 Iss: 2, pp.181 – 193
http://www.allbusiness.com/human-resources/4107240-1.html
Zhao Litao, Zhu Jinjing, 2009,“China Attracting Global Talent: Central and Local Initiatives”,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7, No. 2, September 2009, pp. 323-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