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惠玲
論文名稱: 兩漢祀權思想研究——以《春秋》與《禮記》中郊廟二祭之經典詮釋為例
指導教授: 林聰舜
季旭昇
口試委員: 李偉泰
何澤恆
林素英
黃忠天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59
中文關鍵詞: 祀權郊天宗廟吉禘春秋禮記董仲舒劉歆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春秋》,不難發現孔子以片言之史錄述其主張,其一主張誠乃藉由「喪之終始」以申其「祀權思想」。喪有始終,喪之始也,踰年行郊,郊權以正其位,董仲舒主之,《禮記‧王制》條例是其證也,《春秋》是其驗也;喪之終也,三年吉禘,禘權以令天下,劉歆主之,《禮記‧大傳》條例是其證也,《春秋》是其驗也。
    《春秋》言祭,重在郊、禘二祭;《禮記》言魯公受賜,內祭則大嘗禘,外祭則郊社,亦以郊、禘二祭為重。《春秋》乃魯之實錄,不論郊禘是成王特賜,抑或魯公僭祀,都無礙於我們對兩漢祀權思想的觀察。郊、禘二祭乃周王以來天子的專屬祀權,《禮記》〈王制〉、〈大傳〉揭之甚明,誠乃透過祭祀禮儀以建尊卑秩序,實踐以尊統親之宗法體制。這一「寓政於祀」的思維,在漢朝時期則成為伸張君權之兩大不可旁落的祀權。「郊天權」乃由「董仲舒」掘其微言大義,以「越喪行郊」,踰年即位郊天,以正天子之名位,成為《公羊》尊王之基本教義;「禘祖權」則由「劉歆」張其宗廟之本,以三年喪畢,「吉禘告終」,五服來朝,新主易世,即位稱王,此乃《左傳》及《國語》之權力主張。
    要之,不論董仲舒或劉歆,都亟以祀權掘發君權之大義,因此,「祭主權」,乃帝王政教之寶器,這就是孔子以史鑒誡之主張——「器以藏禮」——禮以建紀,班爵秩序,一寓於名與器中,故不可妄賜,賜之假人,則王政亡矣,乃孔子作《春秋》之真諦也。所以《禮記‧王制》中這十七字箴言:「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正道出祀權之於王者的唯一性與不可替性。事實上,此乃襲取上古帝王顓頊「絕地天通」一統天下祀權的歷史效用,而此一效用正為兩漢經學家所發揚光大。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顓頊「絕地天通」之「祀權」啟示…………………………2 二、經典文獻中之祀權觀與歷史意識……………………………………………4 (一)歷史的借鏡與回歸…………………………………………………………4 (二)《春秋》、《禮記》中建構的祀權觀……………………………………6 三、研究現況與論述啟蒙…………………………………………………………9 四、研究方法與材料應用…………………………………………………………14 第二章 祀權主張——天子內外兩大祀權:郊天權與禘祖權 第一節 《禮記‧王制》:「越紼行郊」之權力論述…………………………18 一、傳注之經典詮釋與觀點…………………………………………………… 19 二、(三年)喪、(天地)祭之衝突與政治權衡…………………………… 24 三、三年喪——君權與相權之角力和歷史省思……………………………… 27 第二節 《禮記‧明堂位》:「周公朝諸侯」之權位圖像……………………35 一、明堂之建築形制與權力象徵之關係……………………………………… 36 二、阼(祚、胙)位與祀權之關係…………………………………………… 42 三、王權圖像——「天下之中」思維的具象化……………………………… 47 第三章 祀權下衍——《春秋》譏世卿之歷史省思 第一節 《春秋》譏世卿——祿去公室,政在家門之歷史借鏡………………55 一、魯郊、禘二權不當賜的借鏡,兼論僭祭與賜祭說……………………… 56 二、諸公、大夫僭祭(樂)舉隅……………………………………………… 62 (一)僭郊……………………………………………………………………… 62 (二)僭禘……………………………………………………………………… 69 (三) 其他僭祭(樂)………………………………………………………75 三、其他禮制僭越舉隅.......................................................82 第二節 春秋急葬與文帝遺詔短喪之政治目的……………………………… 88 一、春秋諸侯葬期表:五月而葬—→三月而葬(大夫葬期)…………………89 二、兩漢帝王葬期表:七月而葬—→踰月而葬(士葬期)……………………94 三、漢文帝短喪與春秋譏世卿學說的產生…………………………………… 99 四、董仲舒「經禮」與「變禮」說:三年喪畢稱王(經禮)—→靈前、柩前即位 稱王(變禮)………………………………………………………………105 第四章 祀權伸張——天子郊禘祀權與正名體制的確立 第一節 董仲舒:天子正名體制的建立——踰年即位,越喪行郊…………119 一、《春秋繁露‧郊語》:確立天與天子之父子關係………………………120 二、《春秋繁露‧郊義》:正月上辛郊天更始之神秘思維…………………123 三、 《春秋繁露‧郊祭》:越喪行郊,先天事後人事……………… 125 四、 《春秋繁露‧郊祀》:《春秋》不譏喪郊,郊天為大………………128 五、《春秋繁露‧郊事對》:唯聖者郊,正魯郊之名………………………131 第二節 董仲舒:先天事後人事——「喪郊止廟」學說的建立……………134 一、《春秋》譏「喪祭」、「喪宴樂」、「喪娶」事例舉隅………………135 二、《春秋》不譏「喪郊」事例舉隅…………………………………………173 三、《春秋》「(廢)郊」事例舉隅…………………………………………176 四、《春秋》「宗廟時祭」事例舉隅…………………………………………185 第三節 《禮記‧大傳》:「不王不禘」——終王吉禘,三年稱王………197 一、禘、郊今古文經學說之爭議………………………………………………198 二、劉歆:「大禘則終王」——終王吉禘,三年稱王………………………199 三、鄭玄:「禘大於郊」理論的建立…………………………………………204 第五章 祀權更張——兩漢郊廟改制運動與影響 第一節 宗主權之主張——董仲舒起罷郡國廟議…………………………… 214 一、董仲舒以《春秋》大義諫遼東高廟災……………………………………215 二、公廟設於私家——《春秋》史鑒舉隅……………………………………218 (一)兩觀災……………………………………………………………………219 (二)桓宮與僖宮之不當立……………………………………………………220 (三)桓宮、僖宮災與亳社災(附論武宮與煬宮)…………………………222 第二節 元帝郡國廟與迭毀禮之改制………………………………………… 227 一、罷廢郡國廟,宗主權之大一統……………………………………………227 二、詔議迭毀禮…………………………………………………………………233 (一)翼奉、貢禹對元帝蠲除擅議禁令之影響………………………………233 (二)宗廟迭毀禮議……………………………………………………………235 第三節 成帝郊祀制度與地方神祠之改制……………………………………238 一、廢甘泉汾陰,君主權之大一統……………………………………………238 二、去淫祀,簡化地方神祠……………………………………………………241 第四節 改制之大成者——王莽之郊廟定制…………………………………242 一、定迭毀禮——劉歆「宗變學說」之影響…………………………………243 二、長安明堂——禘祭以朝諸侯………………………………………………247 三、定郊祀禮——王莽「告代祭天」之影響…………………………………250 (一)改字添經〈王制〉:「唯『宗廟』社稷,為越紼而行事」之意義…251 (二)南北郊,王者中軸地位的確立…………………………………………252 (三)天地合祀於南郊…………………………………………………………253 (四)祭主權與喪主權之衝突——「告代祭天」與「三年大喪」之衝突…254 第五節 東漢上陵、飲酎之宗廟變禮與「二祖廟」之形成……………… 259 一、明帝之世——上陵墓祭制度的建立,祭祀中心由廟到墓………………259 (一)「二祖廟」 之形成與意義——光武帝的宗廟定位………………… 259 (二)母儀的提倡——薄太后取代呂后配祀北郊的意義……………………263 (三) 墓祭文化的形成:吉凶相干、喪祭同兆………………………… 265 二、章帝之世——白虎觀學政統一會議,原陵宗廟定位之確定……………268 第六章 祀權衝突——喪主權之伸張 第一節 《禮記‧曾子問》中「喪」、「祭」二權衝突設問……………… 274 一、「祭」義所指:喪祭與吉祭………………………………………………274 二、喪、祭二禮衝突設問………………………………………………………276 三、君、親二喪衝突設問………………………………………………………280 第二節 喪主權之伸張一——「公除議」與「緦不祭議」…………………283 一、「為君絕父」一——《公羊》閔子騫致仕例……………………………283 二、「為君絕父」二——漢儒「越紼助喪」、「越紼助祭」之問題討論…288 (一)「越服助喪」……………………………………………………………288 (二)「越紼助祭」—→「緦不祭」之問題討論…………………………… 293 三、「為親絕君」——「緦不祭」之重喪文化的形成………………………296 第三節 喪主權之伸張二——凶事鹵簿與喪贈文化的形成…………………303 一、明帝設吉凶鹵簿——生給與喪贈鼓吹之風起……………………………303 (一)「攝盛」之濫觴…………………………………………………………303 (二)生給與喪贈鼓吹之風起…………………………………………………305 二、鼓吹贈賜與論議彙編………………………………………………………310 三、生給例:給賜鼓吹樂分析…………………………………………………319 (一)兩漢分析…………………………………………………………………319 (二)三國分析…………………………………………………………………320 (三)兩晉分析…………………………………………………………………321 四、喪贈例:葬給鼓吹樂分析…………………………………………………322 (一)兩漢分析…………………………………………………………………322 (二)三國分析…………………………………………………………………324 (三)兩晉分析…………………………………………………………………325 第七章 祀權困境——「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之史鑑官箴 第一節 《論語‧堯曰》:「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之史鑑夙典………… 331 一、史鑑之惕厲…………………………………………………………………332 (一)佑民無功——廢柱易祀…………………………………………………333 (二) 國亡毀社——夏社之惕…………………………………………… 338 二、典範在夙昔…………………………………………………………………348 (一)禹十年水——禹病偏枯,身解陽盱……………………………………348 (二)湯七年旱——翳髮斷爪,說禱桑林……………………………………355 (三)周伯大饑——荒政十二,素服如喪……………………………………370 三、究天人之際:《詩經‧大雅‧雲漢》……………………………………375 (一)〈雲漢〉內文解讀………………………………………………………375 (二)儀文與實踐——歲凶祭與不祭之策……………………………………378 第二節 《禮記‧孔子閒居》:「凡民有喪,匍匐救之」之史法官箴……386 一、「無服之喪」學說的建立…………………………………………………387 二、「大侵之禮」道德的要求…………………………………………………390 (一) 對「天子」的要求………………………………………………… 391 (二) 對「諸侯」的要求………………………………………………… 393 (三) 對「大夫」的要求………………………………………………… 401 (四) 對「士」的要求…………………………………………………… 403 三、《春秋》、《禮記》旱例舉隅——「大旱若喪」思維的建立…………404 (一) 僖公三年不雨例…………………………………………………… 404 (二) 文公二年、十年、十三年不雨例………………………………… 406 (三) 僖公二十一年大旱例……………………………………………… 407 (四)齊景公大旱例……………………………………………………………410 (五)哀公十二~十五年大旱例………………………………………………414 (六)魯穆公大旱例……………………………………………………………418 第三節 《左傳》成公五年:「晉哭梁山崩」之史辭演繹………………… 421 一、「梁山崩」之三《傳》解讀………………………………………………421 二、「史辭」源流………………………………………………………………426 (一)「史辭」應咎之源——〈湯說〉殉己…………………………………426 (二)「史辭」內容之具體化——六事責過…………………………………427 (三) 「史辭」對象之轉嫁——卿相應咎………………………………… 428 第八章 結論 一、研究回顧……………………………………………………………………435 二、研究歸納……………………………………………………………………437 (一)器以藏禮——禮以建紀,文帝之祀權主張……………………………437 (二)今古文經與郊禘二權之主張……………………………………………438 (三)郊禘二權與即位禮之關係………………………………………………440 (四)董仲舒與劉歆祀權主張與演繹…………………………………………441 (五)劉歆與王莽對郊禘制度的貢獻與影響…………………………………444 (六)《白虎通》決議文中喪主權之伸張與影響……………………………445 (七)「一於士喪」——「緦不祭,廢祭三月」思想的形成………………447 (八)「無服之喪」——人道思想與救助體系的建立………………………448 (九)「史辭說禱」——內省責過之政治思維的形成………………………448 (十)「凶事鹵簿」——備極「哀榮」之喪葬文化的形成…………………449 附錄 參考文獻…………………………………………………………………451

    一、 經部
    晉‧杜 預:《春秋釋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春秋類,經部一四六,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陸淳撰:《春秋集解纂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春秋類,經部
    一四○,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春秋類,經部一五
    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沈 棐:《春秋比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春秋類,經部一五三,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黃 奭:《春秋考異郵》,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禮類,經部一二九~
    一三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1990。
    清‧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群經總義類,經部一七一,
    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皮錫瑞:《駁五經異義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群經總義類,經部
    一七一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
    清‧金 鶚:《求古錄禮說》,續修四庫全書,禮類,經部一一○,上海:上海
    古籍,1995。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清人注疏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陳 立:《公羊義疏》,清人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鍾文烝:《穀梁補注》,清人注疏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清人注疏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十三經清人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十三經清人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袁 鈞:《鄭玄論語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二十九函,年社未詳。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台北:台灣古籍,200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台北:台灣古籍,200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台北:台灣古籍2001。
    王闓運:《尚書大傳補注》,百部叢書集成七十九輯,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6。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文化,年未詳。
    程樹德:《論語集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2005。

    二、史部
    漢‧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晉‧陳 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晉‧袁 宏:《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
    南朝宋‧范 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南朝梁‧沈 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北朝齊‧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杜 佑:《通典》,湖南:岳麓書社,1995。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中 敕:《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2000。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1981。
    宋‧徐天麟:《東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元‧脫 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5。
    清‧趙 翼:《二十二史劄記》,瀋陽:遼寧教育,2000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90。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2005。
    鮑思陶點校:《國語》,山東:齊魯書社,2005。
    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2008。

    三、子部
    漢‧崔 寔:《四民月令》,《漢魏遺書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宋‧李 昉:《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1994。
    宋‧朱 熹:《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4。
    清‧汪繼培:《潛夫論箋》,台北:漢京文化,198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
    清‧陳 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
    王 淮:《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張濤、傅根清:《申鑑、中論選譯》,台北:錦繡,1992。
    趙善詒:《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5。
    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何 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四、集部
    隋‧杜台卿:《玉燭寶典》,百部叢書集成七五,古逸叢書第六函,台北:
    藝文印書館,1966。
    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1989。
    清‧顧炎武:《日知錄》,《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文史哲,1979。
    清‧董 浩:《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楊方晃:《至聖先師孔子年譜》,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
    清‧狄子奇:《孔子編年》,《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三冊,清光緒
    十三年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五、當代中文著作:以姓氏筆畫為序
    周 何:《春秋吉禮考辨》,台北:嘉新水泥,1970。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1994。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
    東大圖書,1995。
    王柏中:《神靈的世界:秩序的建構與儀式的象徵——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
    究》,北京:民族,2005。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8。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風俗》,上海:上海文藝,1987。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華崗,1977。
    李文海、夏明方主編:《中國荒政全書》(第二輯),北京:北京古籍,
    2004。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
    呂思勉、童書業:《古史辨——古史傳說統論》,台北:明倫,1970。
    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吳雁南:《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2001。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的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
    1997。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台北:
    文史哲,2000。
    林素英:《從《郭店簡》探究其倫常觀念——以服喪思想為討論基點》,台北
    萬卷樓,2003。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1999。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三聯書店,1999。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2002。
    袁 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
    荊云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
    日報,2010。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秦漢卷),長沙:湖南教育,2002。
    康 樂:《從西郊到南郊》,台北:稻鄉,1995。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郭淨、陳星譯,
    台北:稻鄉,199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1999。
    張一兵:《明堂制度源流考》,北京:人民,2007。
    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台北:文津,2005。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台北:萬卷樓,1995。
    黃彰健:《周公孔子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
    葉國良:《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台北:大安,2004。
    萬國鼎編,萬斯年、陳夢家補訂:《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1998。
    盧曉輝:《地母之歌:中國彩陶與岩畫的生死母題》,上海:上海文化,
    2001。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六、當代外文著作
    日‧白川靜:《中國古代文化》,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台北:文津,
    1983。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北京:河北人民,1994。
    日‧金子修一:《古代中國と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平成十四年
    (2002)。
    日‧金子修一:《中國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6。
    日‧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
    發》,徐沖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德‧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Martin Heidegger, Being &
    Time),陳嘉映、,台北:唐山,1989。
    德‧卡西爾:《國家的神話》(Ernst Cassirer, The Myth of the
    State,范進等譯,台北:桂冠圖書,1992。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ax Weber,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南京:江蘇人民,2008。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法‧伊利亞德(耶律亞德):《聖與俗——宗教的本質》(Mircea
    Eliade, The Sacred &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楊素娥譯,台北:桂冠,2000。
    法‧耶律亞德(伊利亞德):《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Mircea
    Eliade, Le Mythe de l’ é ternel retour: arch é types
    et r é p é tition),楊師儒賓譯,台北:聯經,2000。
    英‧愛德華‧泰勒:《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Edward Burnett
    Tylor, Anthrop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1993。
    英‧弗雷澤:《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J.G. Frazer,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汪培基譯,台北:
    桂冠,1996。
    美‧E. Washburn Hopkins,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elig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3。
    美‧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Wu Hung ,
    ART IN ITS RITUAL CON TEXT——Essays on Ancient Chinese
    Art by Wu Hung),鄭岩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
    美‧亨利‧富蘭克弗特:《王權與神祇》(KINGSHIP AND GODS),郭子林
    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美‧馬麗加‧金芭塔絲:《活著的女神》(Marija Gimbutas, The
    Living Goddesses: Religion in Pre-Patriarchal Europe),
    葉舒憲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

    七、期刊論文:以姓氏筆畫為序
    甘懷真:〈「舊君」的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
    《新史學》,十三卷二期(2002.06),頁1-44。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制為中心〉,《新史學》,
    十六卷四期(2005.12),頁13-56。
    江乾益:〈漢儒論明堂制度〉,《興大中文學報》,六期(1993.01),
    頁99-115。
    林聰舜:〈傳統士大夫與經學——經學權威是如何形成的〉,《中華文化復興
    月刊》,第二十卷第十二期(1987.12),頁41-46。
    林聰舜:〈「禮」世界的建立——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清華學報》,
    新二十三卷第二期(1993.06),頁149-174。
    林聰舜:〈叔孫通「起朝儀」的意義——劉邦卡理斯瑪支配的轉變〉,
    《哲學與文化》,二十卷第十二期(1993.12),頁1154-1162。
    林聰舜:〈帝國意識型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大陸雜誌》,
    第九十一卷第二期(1995.08),頁13-29。
    林聰舜:〈帝國意識型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
    國科會八十二~八十五年度哲學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編輯委員會
    主編:《哲學論文集》,1998.12,頁187-227。
    林聰舜:〈西漢郡國廟之興廢——禮制興革與統治秩序維護之關係之一例〉,
    《先秦‧秦漢史》雙月刊,第五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頁75-95。
    季旭昇:〈《上博二‧民之父母》四論〉,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10,頁1-15。
    季旭昇:〈《上博二‧昔者君老》簡文探究及其與《尚書‧顧命》的相關問
    題〉,《中國哲學研究集刊》,第二十四期(2004.03),頁253-292。
    季旭昇:〈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中國文字》
    新第二九期,頁177-192。
    季旭昇:〈《柬大王泊旱》解題〉,《哲學與文化》,34:3=394
    (2007.03),頁55-65。
    季乃禮:〈論中國傳統社會關係的擬宗法化——“宗統”與”君統”的分與
    合〉,《天津社會科學》,(2003.03)第二期,頁72-78。

    林素英:〈論特殊祭祖之內蘊——禘郊祖宗〉,《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七期
    (1996.03)頁69-96。
    周德良:〈論《白虎通》與東漢經學之關係〉,《經學研究》(2005),
    頁102-115。
    周德良:〈論漢儒災異論(上)——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察考〉,
    《鵝湖》(1999.11),頁16-23。
    周德良:〈論漢儒災異論(下)——以董仲舒、《白虎通》為中心之察考〉,
    《鵝湖》(1999.12),頁45-54。
    胡紅波:〈東漢的郊廟樂舞〉,《成大中文學報》,第六期,頁101-115。
    凌純聲:〈中國祖廟的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
    (1959.03),頁141-184。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七
    (1964.03),頁1-14。
    凌純聲:〈卜辭中社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期(1965.11),頁1-15。
    陳貴麟:〈管窺「西漢石渠閣會議」〉,《中國學術年刊》,十五期
    (1994.03),頁23-59。
    陳惠玲:〈漢晉《論語‧先進》注本--「孔子與點之志」疑問疏證〉
    (上),《孔孟月刊》第四十三卷第十一、二期(2005.08)頁5-18。
    陳惠玲:〈漢晉《論語‧先進》注本--「孔子與點之志」疑問疏證〉
    (下),《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一、二期(2005.10)頁7-15。
    陳惠玲:〈”夏社”源流疏證〉,呂培成、徐衛民編:《司馬遷與史記論集‧
    第八輯》,西安:陝西人民,2007,頁456-483。
    陳惠玲:〈兩晉荒禮禮情之觀察〉,《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2007,03),頁121-150。
    陳惠玲:〈湯說演繹〉,《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六期
    (2007.06),頁61-92。
    陳惠玲:〈湯大旱”翳髮斷爪”之巫詛解讀〉,安平秋、趙生群等編:《史記
    論叢‧第四集》,蘭州:甘肅人民,2008,頁191-199。
    曹春平:〈明堂發微〉,《建築學報》,第九期(1994.03),頁65-84。
    黃銘崇:〈明堂與中國上古之宇宙觀〉,《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四期
    (1998,3),頁133-195。
    黃彰健:〈釋《春秋》左氏經傳所記魯國禘禮並釋《公羊傳》「五年而再殷
    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四分(2004.12)699-743。

    黃忠天:〈從《中庸‧達孝章》談宗廟祭祀與治國的關係〉,《經學研究集
    刊》,第一期(2005.10),頁101-111。
    葉國良:〈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六期
    (1998.12),頁1-10。
    葉達雄:〈西周王權的成立及其相關之制度〉,《臺大歷史學報》21期
    (86.12),頁1-17。
    張端穗:〈西漢《春秋經》成為五經之首之原由〉,《東海大學文學院學
    報》,第41卷(2000.07),頁1-58。
    張書豪:〈從奏議到經義--西漢晚期廟數之爭析論〉,《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五期(2011.06),頁169-196。
    駱文琦:〈吉禘于莊公解〉,《孔孟學報》,第五十五期(1988.04),
    頁89-111。
    駱文琦:〈春秋魯郊考〉,《幼師學誌》,第二十卷第四期(1989.10),
    頁1-28。
    鄭憲仁:〈銅器銘文禘祭研究〉,《大陸雜誌》,第一○四卷第三期,
    頁22-28。
    蔡宜靜:〈周至漢「酺」義的轉變〉,《中興史學》,第五卷(1999.01),
    頁1-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