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亭萱
Ting-Hsuan Lee
論文名稱: 以讀報提升小五學童國際教育及英語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竹北國小五年平班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f Enhancing the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glish Instruction of the Fif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Newspaper I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the Class 508 in Jhubei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林志成
Chih-Cheng Lin
曾煥鵬
Huan-Peng, Ts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讀報教學國際教育英語教學
外文關鍵詞: newspaper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nglish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將英語讀報融入國小英語課程以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國際教育和英語教學之成效。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蒐集The China Post 英文中國郵報的文章,分成「全球議題」、「人權議題」和「環境議題」三個教學主題,發展英語讀報教學方案。研究對象為新竹縣竹北國小五年平班26位學生,進行11節教學活動。
    研究者蒐集與分析學生國際教育知識測驗卷、國際教育態度量表和英語學習量表,課堂觀察紀錄、學習回饋單、教學省思札記等資料,以探究英語讀報的教學歷程及課程實施後,對學生國際教育知識表現、國際教育態度及英語學習興趣改善的情況為何。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研究者於備課、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與修正歷程發展出英語讀報教學模組並從中獲得省思與成長。
    二、教學方案實施後,學生的國際教育知識表現有進步。
    三、教學方案實施後,學生建立積極且正向的國際教育態度。
    四、教學方案實施後,學生在英語方面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課程教學、教材選擇、教師、學校行政單位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有意實施英語讀報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n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glish Instruction of the fif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integrating English newspaper instruction into English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 applies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and teaches “globe issue”, “human rights issue” and “environment issue” as a theme to develop an English newspaper instructional project. There were 26 five-graders from Jhubei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for 11 weeks.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such as students’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test, international attitude scale,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s scale,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learning feedback sheets, teacher’s self- reflection notes, and students’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is abl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learning interests in English.
    There are four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1.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an English newapaper instructional module and grew professionally during different teaching stages.
    2. English newspaper instruction promoted students’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3. English newspaper instruction significantly built up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s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4. English newspaper instruc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in English.
    Finally,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mak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newspaper instruction and for further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讀報教育之意義、現況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國際教育之意義、現況與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英語教學之意義、現況與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6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49 第四節 教學設計理念與課程規劃 5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六節 研究效度與倫理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5 第一節 英語讀報教學方案實施歷程之分析與討論 75 第二節 國際教育和英語教學成效分析與討論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3 壹、中文部分 153 貳、英文部分 158 附錄 161 附錄一 英語讀報教材 161 附錄二 國際教育知識測驗卷 175 附錄三 國際教育態度量表 178 附錄四 英語學習興趣量表 179 附錄五 單元回饋單 183 附錄六 教學省思札記示例 186 附錄七 教學回饋表(協同教師)示例 187 附錄八 訪談大綱 188 附錄九 研究效度檢核表 189 附錄十 訪談內容紀錄彙整表 191 附錄十ㄧ 簡化文稿與原文文稿 197

    壹、中文部分
    NIE臺灣讀報教育資源網。取自http://www.mdnkids.com/nie/。
    孔祥英(2012)。花蓮縣國小英語教育的實施困境、解決策略及相關措施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志遠(2010)。運用閱讀策略於讀報教育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國際視野和公民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2003)。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取自: http://www.pmc.org.tw/upload/links/challenge2008_c.pdf
    余千玉(2014)。運用心智繪圖於讀報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余美玉(2014)。讀報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批判思考及時事新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8)。讀報教育。教育研究,175,157。
    李怡靜(2012)。英語讀報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英語字彙學習成效及國際觀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振清(2007)。培養國觀學習開闊生活態度。臺北市教育e週報,280。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212111231PXI
    李桂枝(2013)。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模組對國小學童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玉珮(2011)。為弱勢孩子 填平學習落差的鴻溝。天下雜誌,311。取自http://www.cw.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154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叢書(75)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秀環(2010)。運用合作學習策略於英文報紙閱讀教學對高中學生英文閱讀能力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芳儀(2011)。國小三年級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以閱讀國語日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秋蓉(2012)。以讀報教育融入主題統整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碧蓮(2015)。國小一年級學生以讀報推行品德教育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邱玉蟾(2011)。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應有的認識。臺北市中等學校校長協會電子報,2。取自http://web.fg.tp.edu.tw/~tispa/blog/epaper/02/page.htm
    邱瓊儀(2012)。探究式教學應用於國民小學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施佩雅(2006)。英文報紙漫畫教學對高職學生英文閱讀和寫作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韋雅寧(2010)。國中生讀報教育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倪珮玹(2013)。社區主題教材融入任務型導向的英語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認字能力與鄉土認同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英語教學手冊。取自http://teach.eje.edu.tw/resource/resource_edu.php?login_type=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9)。課程綱要基本能力: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basic.php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71,63-78。
    張學喜(2005)。臺灣讀報教育的新紀元,載於馮季眉(編):讀報教育指南,入門篇,(2)。臺北市: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張瀞文(2010)。代課老師浮濫當老師變成臨時工。親子天下,30,132~137。
    教育基本法(2006)。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章志雄(2014)。探索英語讀報活動對於提升大一新生字彙能力及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雅雯(2006)。完全身體反應策略應用於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雯琳(2006)。任務導向雙語週報閱讀計畫對高中生英語讀寫能力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佩英、陳舜芬(2006)。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教育資料與研究,71,109-132。
    陳怡軒(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世界觀教育之教師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89,107-117。
    陳美如、郭昭佑(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科學與文化取向。教育研究月刊,207,93-99。
    陳美玲(2010)。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暖化議題」讀報教育之實施成效研究 -以「讀報紙,找Cool點子!」課程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淑貞(2014)。讀報教育結合國小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琦琇(2013)。運用讀報教育實施創造思考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翠霞(2011)。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字母拼讀法教學為例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守德(2004)。理想必須面對現實:兼談如何走出英語教室的困境。論文發表於「二00四年兩岸英語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主辦,嘉義縣。取自 http://myaweb.asia.edu.tw/ userfile/30875
    馮錦寶(2015)。臺南市國小英語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黃靖淑(2013)。結合WebQuest與未來問題解決模式之國小英語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育軒(2014)。跨文化溝通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楊思偉(1999)。小學英語教育問題之探討-日本經驗之比較。教育研究資訊,7(2),6-12。
    楊淑如(2015)。運用讀報教育進行國小二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紹東(2012)。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讀報教育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惠芳(2014年7月31日)。讀報有助關心生活議題,93%學生重視食安。國語日報,1版。
    萬華容(2011)。以英文報紙實施國小讀報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興華(2008)。讀報教育問卷調查實施結果。取自 http://www.mdnkids.com/nie/?url=news/index.asp
    賈旻(2007)。探討引入英文報刊,改進英語教學。山西農業大學學報,6(5),81-82。取自http://cnki50.csis.com.tw.aleph.lib.ntue.edu.tw/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82
    廖曉青(2006)。兒童英語教學。臺北市:五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ct.asp?xItem=2654369&ctNode=33595&mp=104001
    趙玉芳(2011)。讀報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宗文(2012)。城郊地區國小英語教師教學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歐用生(1999)。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寶美(2015)。實施讀報教育教學模式改善國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蔣貴蘭(2013)。從國小級任老師的觀點探討國小一年級實施英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鄭瑞隆(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6。嘉義縣:濤石。
    龍應台(2005)。請問雅典在哪裡。中時電子報新聞專輯。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lonin/94031610.htm
    戴邑玲(2010)。桃園縣偏遠地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豪(2014)。讀報教育對國小讀寫困難學童識字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榮富(1998)。國小英語教學的基本觀念與方法。國教天地,127,54-59。
    顏佩如(2007)。全球教育課程發展。臺北市:冠學文化。
    顏佩如、游自達、洪如娟、李致菁等人(2008)。國小英語繪本教學之探討。論文發表於第十九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顏萍萱(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英語教育之推動及其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羅淑英(2009)。讀報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蘇秀純(2012)。讀報教育提升班級自主學習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貳、英文部分
    Allen, M., & Ogilive, L. (2004).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for nurs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51, 73-80
    Asher, J. J. (1969).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53(1), 3-17.
    Asian Scientist (2011). TOEFL: Singapore Third Worldwide In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Top In Asia. Retrieved from July 2, http://www.asianscientist.com/education/toefl-singapore-worldwide-english-prof iciency-top-asia/
    Brown, H. D. (200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oward a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Carney, S. (2008). Learner-centered pedagogy in Tibert: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a local context. Comparative Education, 44(1), 39-55
    DfES (2004).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education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 class education. Retrieved April 2, 2008, from http://www.dfes.gov.uk/pns/DisplayPN.cgi?pn_id=2004_0193
    DfES (2004).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class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education, skills and children’s services. Retrieved from http://publications.teachernet.gov.uk/eOrderingDownload/1077-2004GIF-EN-01.pdf
    DfES (2005). Development the global dimens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www.globaldimension.org.uk/docs/22859%20Global%20Brochure.pdf
    Dolby, N., & Rahman, A. (2008).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 676-726.
    Farmer, J. A. (2008). How to effectively use news articles in the EFL classroom. Internet TESL Journal, 14, 12. Retrieved October 25,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 iteslj.org/Techniques/Farmer-News.html
    Goodman, Ken. (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A Parent/Teacher Guide to Children's Learning.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Guillory, E. B., & Guillory, L. M. (1989). Demystifying global education. Momentum, 25, 58-62.
    Harman, G. (2004). New direction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Australia’s development as an exporter of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7, 101-120.
    Hinchcliff-Pelias, & Greer, N. S. (2004).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3(2), 5-18.
    http://www.dfid.gov.uk/pubs/files/world-classroom.pdf
    Kagan, S. L., & Stewart, V. (2004).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The state of the field. Phi Delta Kappan, 86(3), 229-235.
    Knight, J. (2006).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39.
    Merryfield, M. M. (2000). Why aren't teachers being prepared to teach for diversity, equity, and global interconnectedness? A study of lived experiences in the making of multicultural and global educato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4), 429-443.
    Murphy, M. (2007).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t Monterry Tech. Higher Education, 53, 167-208.
    NAA Foundation (2008). History of NI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afoundation.org/NewspaperInEducation/HistoryofNIE.aspx
    Terrell, T. D. (1977). A Natural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1(7), 325-337.
    Yang, R. (2002).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 Intellectual Education, 13(1), 81-9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