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家齊 |
---|---|
論文名稱: |
愛、分享與堅持-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女性 、親子共讀 、幼兒園 、質性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immigrant women, parent-child reading, kindergarten, qualitative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經驗、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影響因素以及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活動所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因此研究問題分別為新移民女性如何參與親子共讀?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動機為何?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困境為何?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活動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提供哪些協助與支持?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進行。針對七位新移民女性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並觀察其中三位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情形,作為本研究蒐集資料的方法。
研究發現新移民女性嫁來台灣後一切都得從頭學起的情境脈絡與她們當母親後的學習與責任,構成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內在個人動機,社會網絡對母親角色的期待則成為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外在環境動機;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所呈現的現象包括:母親主導親子共讀的互動、母親的個人參與動機會反映在親子共讀的引導類型、亦師亦生、親子共學、參與親子共讀的時機會在母親有空的時候以及親子共讀是親子間知性的親密時光;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的困境分別為:新移民女性的分身乏術、中文語言能力的限制、中文及母語能力的進退兩難與缺乏親子共讀的技巧,然而新移民女性對於困境均有其因應之道。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三項結論: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是內外在動機交織的結果、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有其普遍性與特殊性、新移民女性對參與親子共讀的堅持。並針對幼稚園老師、新移民女性課程規劃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盼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能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使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能共享閱讀之樂。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s of the South-eastern Asian immigrant mothers in Taiwan, possible factor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arent-child reading, and the help and supports they need. The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addressed are: (1) How do the South-eastern Asian immigrant mothers participate in parent-child reading? (2) What are the motives and incentives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parent-child reading? (3) What are the predicaments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parent-child reading? (4) What are the help and supports they need while participating in parent-child read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is proceeded wit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even immigrant mothers and further through observation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arent-child reading. These immigrant mothers are from Mainland China, Indonesia and Vietnam and they immigrate to Taiwan through marriage. All of them have at least one child in the preschool.
The study reveals two major internal motives for these immigrant mothers to participate in parent-child reading: (1) their own adaptation to a new culture and society after marrying into the Taiwan family, and (2) their responsibility as a mother. The motherhood expectation from the community network constitutes the external incentives for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arent-child reading. The followings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immigrant mothers' parent-child reading: (1) Mothers control the leadership of the interaction in parent-child reading, (2) these mothers' guiding strategies reflect their internal motives for parent-child reading, (3) mothers sometimes play the dual role of teacher-student during parent-child reading, (4) mothers co-learn with their children through parent-child reading, (5) parent-child reading is mostly done at mothers' leisure, and (6) parent-child reading is both an intimate and intellectual activity for mothers and children.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are: (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es influences immigrant mother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child reading, (2) there are generality and particularity in their parent-child reading, and (3) immigrant mothers persist in participating in parent-child reading even with great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e curriculum designed for female immigrants, and som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related area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a-26.doc
內政部(2004)。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05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html
內政部(2005a)。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四年第五週93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5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5b)。外籍與大陸配偶及其家庭之輔導與服務措施。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0940526.doc
內政部兒童局(2005)。外配人數及其子女出生數。2005年9月21日,取自http://www.cbi.gov.tw/fileDownloadAction.do?filePath=/files/綜合規劃組/外配人數及其子女出生數.xls
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王文瑛、李瑞金、邱方晞、謝玉英(2005,1月)外籍配偶家庭語文服務方案之實驗研究。載於內政部兒童局舉辦之「外籍配偶家庭兒童發展」學術研討會專輯(頁12-36),台中市。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658012。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25-31。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2,49-76。
何青蓉(2003a)。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何青蓉(2003b)。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9(4),33-6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明清(199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096017。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李佩琪(2004)。幼稚園親子共讀圖畫書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奉儒(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頁5-68)。嘉義:濤石。
李連珠(2002)。如何做全語言的父母。學前教育,25(3),13-15。
谷瑞勉(譯)(1999)。L. E. Berk, & A.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頁1-29)。台北市:三民。
林君諭(2003a)。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佳慧(2004)。低收入幼兒家庭親子共讀類型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燕宗(2004)。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U05698022。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邱芳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琡雯(1999,12月)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舉辦之「台灣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台北市。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sp/socialq/qiu_shu_wen.htm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邱淑雯(2003)。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新娘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75,11-19。
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洪月女(譯)(1998)。K.S.Goodman著。談閱讀(On Reading)。台北市:心理。
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J. Muncie, M. Wetherell, M. Langan, R. Dallos, & A. Cochrane著。家庭社會學(Understanding the family)。台北:韋伯文化。
胡幼慧(1996a)。轉型中的質性研究:研究、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1996b)。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1-285)。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
徐秀娟(2005)。親子共學與親子溝通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意淳(2005)。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以台北市國小補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SHU05149020。
袁美敏(2001)。親子一起來閱讀-讓公共圖書館成為親子共讀的補給站。書苑季刊,50,1-9。
孫敏芝(1996)。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83-217)。台北:漢文。
高淑清(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研究設計。載於黃光雄(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頁69-104)。嘉義:濤石。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市:學富。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J.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載於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2-48)。台北縣:左岸文化。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秀才(1999)。父母與幼兒語言發展。台中師院學報,13,452-477。
陳明利(2005)。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伶(2005)。在親子共讀中享受兒童文學的樂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8,4-6。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YU0658017。
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C328001。
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教育問題之探討。國教世紀,216,77-82。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20-30。
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1205004。
黃卓琦(2004)。不同社經地位親子共讀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CU5462009。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1)。「二00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報告書。2005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content_020101/03020101_08_05.htm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報告書。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1101.htm
教育部(2004)。九十三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2005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son_of_foreign_93.htm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2005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ublish/foreign_parent_student_in_basic/report.pdf?FILEID=139649&UNITID=139&CAPTION=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市:三民。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鑑如(2002)。推動親子共讀之研究。國民教育,42(5),43-49。
張瀞文(2003)。從觀點轉化理論,談「親子共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2,26-30。
曾秀珠(2002)。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2)。L. F. Locke, W. W. Spirduso, & S. J. Silverman著。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台北:韋伯文化。
甄曉蘭(2003)。質性資料分析、論釋與撰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質性工作坊成果摘要。教育研究資訊,11(4),159-172。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市:三民。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PTT1576001。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L. S. Vygotsky著。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台北市:心理。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巨流。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瑞隆(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研究設計。載於黃光雄(主編),實地工作(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頁105-156)。嘉義:濤石。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65803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CU5626004。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TC576048。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U0136004。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YU0658012。
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658017。
西文部分
Cairns, T.L. (1998). Parent as reading partners: Improving children’s reading through a summer read aloud program.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909726)
DeLoache, J.S., & DeMendoza, O.A. (1987). Joint picturebook interactions of mothers and 1-year-ol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 111-123.
Diehl, D.C. (2000). Emergent literacy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in Head Start famili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ultigene-rational reading program.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953681)
Ellis, M.G. (1995). The effect of a parent-child reading program on reading ability and self-perceptions of reading ability in struggling young readers.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622052)
Gay, L.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Harkins, D.A. (1993). Parental goals and styles of storytelling. In J. Demick K. Bursik, & R. Dibiase(Eds.), Parental Development(pp.61-7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ath, S.B. (1982). What no bedtime story means: Narrative skills at home and school. Language in society, 11, 49-76.
Miller, A.L. (1995). Does parent involment and parent feedback about reading progress influence student’s reading progress?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537704)
Miller, P.J., Wiley, A.R., Fung, H., & Liang, C. (1997). Personal storytelling as a medium of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8(3), 557-568.
Minami, M., & McCabe, A. (1995). Rice balls and bear hunts: Japanese and North American family narrative patterns.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2, 423-445.
Mullen, M. K., & Yi, S. (1995).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alk about the pas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10, 407-419.
Nelson, K. (198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 170-187.
Senechal, M., Cornell, E.H., & Broda, L.S. (1995).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s during picture-book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0, 317-337.
Snow, C.E. (1972). Mother’s speech to language-learn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3(2), 549-565.
Snow, C.E., & Ninio, A. (1986). The contracts of literacy: What children learn from learning to read books. In W. H. Teale & E. Sulzby(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pp.116-138). Norwood, NJ: Ablex.
Stevens, B.J. (1996). Parental influences in getting children ‘ready to learn’(Head Start, Howard Gardner).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 963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