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瑞瑾
論文名稱: 哀傷兒童參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之成效及改變歷程探究
The Effectiveness and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Grief Children in the Counseling Group Using Expressive Arts
指導教授: 許育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哀傷兒童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諮商生活適應改變歷程
外文關鍵詞: Grief Children, Expressive Art, Group Counseling, Life Adjustment, Changing proc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對哀傷兒童的輔導成效及改變歷程探究。
    本研究採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七名國小高年級有哀傷背景且適應不佳的兒童為對象,由研究者擔任團體領導者,進行每週一次八十分鐘,共進行十次的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成員在團體前後進行「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評量;成員的導師於團體前後針對成員填寫「行為與情緒評量表」,所得資料進行前後測的統計分析外;研究者並於團體前與家長及導師進行訪談;團體後與成員及導師家長進行訪談;以及團體歷程逐字稿、成員創作作品內容等,進行質的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哀傷兒童參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有立即性輔導效果。統計考驗的結果顯示,在「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的「社會適應」、「適應感」、「行為成熟度」分量表及整體生活適應上具有顯著改善。在「行為與情緒評量表」的「優勢情感」分量表具有顯著改善。質性訪談的結果發現兒童在真實生活情境中主要的改變有:情緒變得穩定、變得主動服務、人際關係變得主動、學習態度變得積極、自信心增加與人生觀變得開朗。
    成員參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歷程的改變成效有:成員自我概念成長,自信心增加;能與人合作,人際互動變活潑;能宣洩並表達自己的情感;能激發創作潛能,成員並從團體中得到成就感與自我實現。
    本研究針對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n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group program, and help the children with miserable background and poor adaptability,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for life adaptability. The effectiveness and changing proces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s primary goals.
    Seven participants in this group are the higher class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n sessions, 90 minutes once a week have been conducted. In order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life adjustment inventory” which are filled out by the participants an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rating scale” which are reported by their teachers, were used for the pre and post treatment assessment. The teachers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also invited to join an interview for investigating the participants’ progress.
    Results showed the life adjustment of these grief children ha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hereas the “social adjustment”, “adaption feeling”, and “behavior maturation” were significant changed. In behavior and emotion states, the “superiority of emo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 improved as the teachers’ reports. Emotion stable, active to service, join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ositive to the lessons, and more confidence were found in their life. Seven narrations which included their arts productions and the observed behavior changing were presented. Four meaningful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se seven narrations, they were increase of confidence and positive self concept, more openness and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released and expressed their emotion, and gain the achievement by creative along the group process.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i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are discuss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3 第三節 研究問題03 第四節 名詞詮釋 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離異之哀傷兒童的心理輔導06 第二節 表達性藝術治療12 第三節 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兒童輔導的應用17 第四節 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團體中的運用21 第五節 表達性藝術治療之相關實徵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28 第二節 試探性研究30 第三節 正式研究團體方案34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37 第五節 研究工具39 第六節 研究程序42 第七節 資料分析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成員參與表達性藝48 第二節 成員在團體歷程中的改變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30 第三節 建議 13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2009)。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線上
    檢索日期:2009年7月9日。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王秀絨(2000)。藝術治療--基本理念及課程簡述。文化視窗,23,48-55。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2003)。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Irviv D.Yalon.著)。台北:
    桂冠圖書。
    江學瀅(2002a)。什麼是藝術治療?幼教資訊,134,48-51。
    江學瑩(2002b)。誰需要藝術治療。幼教資訊,144,33-36。
    匡雅麗(2004)。藝術治療團體在精神科急性病房之應用研究:一個以青少年為主之團體
    歷程與效果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呂俊宏、劉靜女譯(2005)。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指南。(Gerald D.Oster
    &Patricia Gould.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杰禧(2003)。藝術教育治療的實施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響:一
    位國小導師的教學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閏華、張玉仕、劉靜女譯(2001)。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Charles.,A.C.&
    Donna,M.C.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
    者手冊。(Worden,J.W.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意文(2004)。父母離異單親兒童團體諮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瀚倫(2002)。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而同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究。屏
    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
    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紀瑩(1994)。基督教信仰小團體對提高大專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團體歷程與效果研究。
    師大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欣怡(2000)。藝術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的介入─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烈譯(2007)。兒童繪畫治療。(Cathy A.Malchiodi.著)。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秀碧(2000)。團體諮商在兒童哀傷的應用。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地區生死
    教育研討會。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佩儀(2002)。藝術媒介與敘事治療之結合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00,11-17。
    林佩儀(2003)。完形治療在童年創傷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05,28-35。
    林崇德主編(1995)。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邱美華(1992))。繪畫治療團體對國小適應欠佳學童的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之輔導效果。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嘉蓮(2005)。完形取向團體諮商對父母離異兒童增進自我概念與情緒是應之效果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素棉(1994)。兒童的哀傷反應及其對諮商與輔導的啟示。輔導季刊,30,40-44。
    侯禎塘(1987)。藝術治療團體對特殊學校肢體殘障國中學生人格適應之影響。彰化師大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瓊方(1998)。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的比較。美育, 96,25-34。
    范瓊方(2001)。說不出來只能畫。美育,122,5-14。
    范瓊方(2006)。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徐志賢(2006)。一位受虐兒童在藝術治療過程中改變之歷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
    論文。
    許育光(2002)。從分離個體化觀點探討協助複雜性哀傷兒童在治療關係中疏通悲傷。諮
    商與輔導,199,13-17。
    陳志賢(2003)。藝術治療團體在兒童輔導上的運用。諮商與輔導,205,24-27。
    陳志賢(2004)。以藝術為媒介的團體諮商對人際關係欠佳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初等教
    育學刊,17,153-186。
    陳怡萍(2005)。藝術治療 把陰影塗成彩虹。遠見雜誌,231,274-276。
    陳凱婷(2007)。繪本團體應用於國小喪親兒童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
    文。
    常若松(2000)。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郭修廷(2001)。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困擾與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修廷(2002)。表達性黏土創作在兒童情緒與社會諮商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96,
    8-11。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2),227-272。
    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國小學童學習障礙提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雅青(2001)。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出版社。
    陸雅青(2006)。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三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春杏(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喪親兒童復原歷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惠(1993)。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張老師。
    曾端貞(1992)。單親家庭的親子問題及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23,6-13。
    彭寶旺(2002)。團體輔導對國小高年級喪親兒童死亡態度改變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鄔佩麗(1998)。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23-50。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
    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
    出版碩士論文。
    管貴貞(1993)。單親青少年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所碩士論文。
    鄭安修(2002)。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青(2000)。藝術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介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
    蔡麗芳(2001)。喪親兒童諮商中悲傷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系
    博士論文。
    劉慧屏(2007)。表達性藝術媒材在自我探索團體的運用─方案設計。諮商與輔導,256,
    37-43。
    賴念華(1996)。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7,4。
    賴念華(1997)。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9,233-258。
    賴念華譯(2005)。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Marian Liebmamm.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鍾永吉(1997)。父母離異兒童的失落、悲傷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35,37-114。
    謝麗紅(1990)。父母離異對兒童身心影響之探討及其輔導策略。輔導月刊,26(9、10),
    27-33。
    謝品蘭(1992)。單親兒童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
    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簡文英(2001)。團體諮商中的改變因子~團體治療因素探討。諮商與輔導,185,8 -11。
    蘇妙玉(2001)。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湘婷、陳雅麗、林開誠譯(2007)。表達性藝術治療概論。(Stephen,K.L&Ellen,G. L.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