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瑞雲
論文名稱: 晨泳會員參與泳渡日月潭活動行為意圖之研究
指導教授: 許建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行為意圖泳渡日月潭晨泳會
外文關鍵詞: behavioral intention, swimming across sun-moon lake, morning swmming club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晨泳會員參與泳渡日月潭活動行為意圖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為理論基礎,來瞭解晨泳會會員參與泳渡日月潭活動的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同時探討不同人口變項在三個理論變項的差異,以及三個理論變項與其相對應之信念對行為意圖的影響。研究係採便利取樣,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間,研究者親自前往或郵寄方式,針對全縣8個晨泳會600名晨泳會員發放問卷,回收567份問卷,有效問卷536份。以「晨泳會員參與泳渡日月潭活動意圖問卷」進行調查,並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同時迴歸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受訪晨泳會員在參與泳渡日月潭活動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大都抱持正面的態度。
    二、在本研究中,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訪晨泳會員,在部分的理論變項及行為意圖上,達到顯著差異。
    三、計畫行為理論各理論變項與其構成信念交乘積皆達顯著相關。
    四、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皆能有效的預測行為意圖,其中又以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大。
    五、直接測量模式對意圖的解釋力(51.1%)高於間接測量模式對意圖的解釋力(41.9%)。
    基於以上發現,建議主辦單位應考量環境、時間、安全等因素來做人數上的管控,讓晨泳會員能享受高品質的泳渡活動。並針對晨泳會提供更多的活動相關訊息及便利的報名方式,以吸引晨泳會會員彼此鼓勵參與此活動。本研究只針對受訪者的行為意圖加以調查,未來研究可深入追蹤其行為,以對計畫行為理論的整體架構進行驗證。

    關鍵字:行為意圖、泳渡日月潭、晨泳會


    A Study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Morning Swimming Club Members Participating in Swimming across Sun-Moon Lake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was based to find out the attitudes, subjective regulation and cognitive behavior control of the members of Morning Swimming Clubs participating in swimming across Sun-Moon Lake, and at the same time,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3 theoretical variables with different population variables and the effects of 3 theoretical variables and the believes corresponding the 3 theoretical variables o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he study was in convenient sampling. The sampling was conducted between Nov. 2011 and Jan. 2012 in the way of distributing questionnaire in person and through mailing to 600 members of 8 morning swimming clubs. Out of the 600 questionnaire, 567 were recovered, and among them, 536 were valid. The survey instrument named “Questionnaire for Studying Intentions of Morning Swimming Club Members in Participating Event of Swimming across Sun-Moon Lake.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s,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imultaneous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 drawn is listed below:
    1. Among the Morning Swimming Club members interviewed,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 event of swimming across Sun-Moon Lake, their subjective regulation and cognitive behavior control as well as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al are mostly positive
    2. In this study, Morning Swimming Club memb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has reach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variables and in behavioral intentions
    3. The theoretical variables under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and the products of them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belief are all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4. Attitude, Subjective Regulation and Cognitive Behavior Control can all effectively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among them,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control on the behavioral control is the highest.
    5. Direct Measuring Mode has higher interpretation (51.1%) of Intention than the Indirect Measuring Mode (41.9%).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osting unit shall consider environmental, time and safety factors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 to allow the member of morning swimming club to enjoy quality swimming-across activities. Also, the morning swimming clubs shall be provided with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convenient ways of signing-up to attract their members to join as well as encourage their associates to join these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interviewed is focused to survey, but the behavior may be studied in depth in the future research to examine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and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ory.

    Key Words: Behavioral Intention, Swimming Across Sun-Moon Lake, Morning Swimming Club.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限制....................................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泳渡日月潭活動..................................8 第二節 冒險性活動.....................................14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21 第四節 研究假設.......................................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32 第四節 研究流程.......................................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43 第肆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受訪晨泳會員的背景資料...........................44 第二節 理論架構各變項之描述統計.........................4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訪者在各理論變項得分之差異...........50 第四節 理論各變項與其構成信念之關係.....................63 第五節 各理論變項對意圖的預測情形.......................66 第六節 綜合討論.......................................6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4 第二節 建議...........................................75 參考文獻..............................................77 附錄.................................................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台灣旅遊網(2007)。2007日月潭萬人泳渡嘉年華,9月23日盛大登場。資料取自http://tw.tranews.com/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1&SubjectNo=44949。
    中華民國成人游泳協會(2010)。2010年第28屆日月潭國際萬人泳渡嘉年華活動辦法。資料取自http://www.masterswim.org.tw/userfile/41606/2010泳渡活動辦法.doc
    石洧昱(2004)。華山登山步道參與者動機、服務品質與參與者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交通部觀光局(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台北: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0)。日月潭名稱的由來。資料取自http://www.sunmoonlake.gov.tw/。
    朱苑綺、黃琇瑩、林韋儒(2011)。花蓮地區溯溪遊客體驗效益之分析。運動與遊憩研究,5(3),62-69。
    朱笠瑄(2003)。東北角海岸攀岩冒險遊憩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江昱仁、蔡進發、沈易儒、張翔(2008)。激流泛舟遊客刺激尋求、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荖濃溪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2),33-56。
    李宗鴻、鄭峰茂(2009)。台灣溯溪旅遊市場研究─溯溪企業之分析。休閒運動期刊,6,111-121。
    李宗鴻、鄭峰茂(2009)。遊憩涉入、遊憩動機、遊憩滿意度、及遊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溯溪遊客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3(1),111-137。
    李宗鴻、游顯宗(2008)。溯溪行為模式之研究-以溯溪俱樂部為例。運動遊憩研究3(2),124-142。
    李柏慧(2004)。成人從事件走意圖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北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柏慧、劉淑彥(2005)。民眾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47-156。
    李碧霞(1998)。台北市某高中男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和行為之研究。醫學研究,18(6),390-399。
    邱芳斌(2008)。日月潭泳渡之觀光效益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余宗龍(2004)。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季力康、許哲彰(2006)。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國小教師健身運動行為之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7,115-129。
    林旭龍(2000)。應用跨領域模式於大學女生身體活動之主客觀評價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錫銓、楊惠婷、張琬青(2009)。少了邵族文化的日月潭觀光-文化觀光的危機與永續。鄉村旅遊研究,3(1),71-83。
    林輔瑾(1996)。專科學生從事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妙玲(2009)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乳牛的家休閒牧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
    范莉雯(2001)。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姚皓天(2007)。冒險旅遊之情緒與體驗價值-以溯溪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段維釗(2007)。保健食品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縣。
    高文揚、韋磊、徐聖明(2008)。泳渡日月潭參與者刺激尋求動機與活動涉入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1(1),30-43。
    埔里四季早泳會(2010)。2010年第28屆日月潭國際萬人泳渡嘉年華活動辦法。取自http://www.puliswim.org.tw/html/file-list.asp。
    張千培(2006)。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君如、林志遠、李宜錫(2007)。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之探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55-62。
    張孝銘、高俊雄(2006)。花蓮秀姑巒溪泛舟遊客冒險性運動觀光參與行為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71-83。
    張孝銘(2006)。遊客登山冒險遊憩參與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台中縣鳶嘴山為實證。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50-62。
    張孝銘、林士翔、李銘升(2007)。登山冒險性運動觀光參與行為模式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2),95-109。
    張孝銘、林芫任、李城忠(2009)。登山冒險遊憩持續涉入模式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1),133-151。
    張良漢、黃孟立(2007)。泳渡日月潭參與動機與流暢經驗相關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2)90-100。
    張良漢(2008)。建構登山健行者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之關係: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0(3 ),27-40。
    張昆生(2005)。活動服務品質與遊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張俊一、許建民(2008)。影響學童參與暑期運動育樂營意圖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2),73-88。
    張婷婷(2006)。攀岩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型態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廣同(2007)。影響冒險觀光參與之因素研究-以台北地區登山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張廖麗珠、張孝銘(2007)。荖濃溪女性遊客泛舟消費行為、參與動機、冒險體驗及冒險參與利益之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4,57-68。
    張鐸瀚、蔡漢忠(2009)。以計畫行爲理論探討自行車環台之行爲意圖。服務業行銷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台中市。
    陳其昌、張婷婷(2009)。攀岩活動參與者休閒動機與深度休閒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1(4),69-80。
    陳玠穎、歐聖榮(2002)。攀岩者之遊憩動機與環境屬性偏好關係之研究。第四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觀光發展與觀光價值無衝擊篇(頁159-171)。台中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陳宛螢(2007)。攀岩活動參與者神馳狀態與時間扭曲感變化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財福(2006)。複合式游泳池消費者消費行為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壢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體育學院,台北市。
    陳福進(2009)。日月潭萬人泳渡活動探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麗如(2010)。臺北市某區三高個案規律健走的行為意圖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曹校章(2010)。運動觀光滿意指標模式之研究─以日月潭國際萬人泳渡嘉年華運動觀光客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辰維(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冒險性遊憩活動參與者之行為意向–以登山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許哲彰(1999)。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對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11-26。
    許建民(2006)。職棒比賽現場觀賞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4),11-24。
    許義忠(2002)。遊客對參加冒險旅遊之動機與意度之研究─以秀姑巒溪泛舟為例。觀光研究學報,8(2),115-130。
    康書華(1997)。大學生對國家公園前往意願之研究--以理性行動和計劃行為理論為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第七版)。臺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建超(2009)。遊客參與高雄縣不老溫泉區泛舟吸引動機及體驗滿意度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2,99-114。
    黃啟明(2001)。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運用與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惠芝、張家銘(2008)。日月潭嘉年華水上活動吸引力與運動觀光客參與動機、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1),37-48。
    黃耀宗(2009)。探討意圖與行為的關係及影響兩者之間關係的因素。中華體
    育季刊,23(1),80-88。
    莊麗君、許義忠(2004)。秀姑巒溪泛舟遊客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0(1),79-96。
    鄒佩璇(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其相關因素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幸儀(200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高中生睡眠行為之認知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黎益承(2009)。以休閒運動為目的之單車騎乘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區域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峰茂(2010)。遊憩動機、持續性涉入及遊後行爲關係之研究-以高山登山者爲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100-119。
    鄭三權(2010)。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遊客體驗與旅遊意象量表之驗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215-228。
    鄧允武、陳志英、黃國成、鄺炳昌、游駿吉、鄭奇殷、廖訓禎(2010)。2007年日月潭萬人泳渡緊急醫療救護。台灣急診專科醫師期刊,2(3),69-73。
    劉明全(2003)。登山者對高山登山風險認知之研究-以休閒教育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漢忠(2009)。性別差異對自行車環台意圖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瑋娟、黃孟立、謝曜鍾(2006)。泳渡日月潭參與動機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2),24-44。
    蔡瑋娟、黃孟立、陳聰獻(2006)。泳渡日月潭參與者休閒需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4),24-42。
    歐雙磐、侯錦雄(2007)。登山者遊憩專門化與登山類型偏好。戶外遊憩研究,20(4),51-74。
    賴秀怡(2006)。長青學苑老人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蕙君(2000)。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的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曜鍾(2009)。泳渡日月潭滿意度、自我評估對忠誠度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
    薛惠文(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高中生睡眠行為之認知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 intention,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373-453.
    Ajzen, I. (1988).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Ajzen, 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u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the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179-211.
    Ajzen, I.(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 1-20.
    Boudreau, F., & Godin, G.(2007).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predict exercise intention in obese adults. 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39, 112-125.
    Celsi, R. L., Rose, R. L., & Leigh, T. W.(1993). An exploration of high-risk leisure consumption through skydiving. Journal of consumer, 20, 1-22.
    Driver, B., Nash, R., & Hass, G. (1987). Wilderness research benefits: A state-of-knowledge review.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wilderness research conference: Issues, states-of-knowledge. furture directions. USDA forest service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220, 294-319.
    Ewert, A. (1994).“Playing the edge: Motivational and risk-taking in a high altitude wilderness-lik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 3-24.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odin, G. (1994).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Usefulness for exercise promotio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6, 1391-1394.
    Pomfret, G. (2004). Mountaineering adventure touris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7, 13-23.
    Robinson, D. W. (1992). A descriptive model of enduring risk recreation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52-63.
    Sitkin, S. B., & Weingart, L. R. (1995). Determinantsof risky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propens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 1573-1592.
    Slanger, E. & Rudestam, K. E. (1997). Motivation and disinhibition in high risk sports: sensation seeking and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 355-37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